四川省达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达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9 16:30:5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达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2023·达州)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时,小组成员寻找到一些相关的素材。下列寻找的素材与史实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无为而治”,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B.张仲景是西汉末年的名医,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被称为“医圣”
C.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D.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黄帝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逐项解读:
A项:孔子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主张“无为而治”的是老子,故A错误;
B项: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故B错误;
C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故C正确;
D项: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录了春秋战国至宋朝建立之前,共1362年历史发展,故D错误;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历史识记性知识测试,主要考点知识有孔子思想、老子思想,医圣张仲景、火药武器、《资治通鉴》,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水平,解题关键是熟练地掌握上述基本史实。
2.(2023·达州)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图图示中空白处应是(  )
A.科举制 B.八股取士制 C.军机处 D.行省制度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空格对应元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开创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一度废除过科举制,A错误;明朝科举考试推行八股取士,B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强化了君主专制,D错误。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基础知识测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考查了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与材料解读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牢固地掌握元朝行省制度的有关史实,以此得出正确答案。
3.(2023·达州)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以下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京 ②天津 ③重庆 ④上海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①④②③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南京,1858年《天津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②天津,1860年《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③重庆,1895年《马关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④上海,1840年《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故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④①②③”。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知识考点信息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相关史实,即或得出正确答案。
4.(2023·达州)中国近代创办的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申报》
B.《国闻报》
C.《新青年》
D.《劳动者》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创于1872年,于1949年5月停刊,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闻报》是维新刊物,创于1897年10月,1898年12月被迫停刊,不合题意,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创于1915年,1926年停刊,不合题意,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劳动者》1920年10月创刊,1921年1月停刊,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知识考点为中国近代报刊发展,解题关键是牢记各时期报业成就。
5.(2023·达州)“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长征中,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是(  )
A.强渡乌江 B.四渡赤水河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在长征中,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强渡乌江”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举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故A不合题意,排除;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渡赤水”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巧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欲将红军围歼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不合题意,排除;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飞夺泸定桥”使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不合题意,排除;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间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长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理解能力,答题关键要牢记红军长征的重大历史史实。
6.(2023·达州)1945年,《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材料中的“大喜事”是(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抗日战争胜利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平解放
【答案】C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1945年”“毛泽东先生来了”,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是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29日,为了实现国内和平,毛泽东率领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参与国共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平和平解放是1949年1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能力性测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共重庆和谈,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试题难度小,解答此题关键要牢固掌握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的背景条件与历史影响。
7.(2023·达州)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农村改革就此拉开序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答案】A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说法不正确的”,据此分析:
知识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形式,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但土地依然是集体所有,农民只是承包土地耕种,没有土地所有权,通过包干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水平与理解分析能力,知识考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关键是要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信息。
8.(2023·达州)某校八年级同学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社会生活等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主题,搜集了下面的资料图片,并对其所涉及的史实进行解读,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图1: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B.图2: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C.图3:2008年9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
D.图4:人们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搬进了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
【答案】A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海、陆、空军的建设;新时代强军之路;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提取解题关键“解读史实不相符的图片”,据此分析:
A项:根据图片信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可知,图片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不能说明在世界上的排名地位,故“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说法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图2: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提升了我国的海军实力水平,B项表述正确,但不合题意;
C项:图3:2008年9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标志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取得新突破,C项表述正确,但不合题意;
D项:图4:人们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搬进了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D项表述正确,但不合题意;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能力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与知识理解能力,知识考点信息包含经济、军事、科技,生活等各领域,知识跨度较广,解题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以此基础知识,逐项分析排除,即可得出答案。
9.(2023·达州)“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首《望大陆》,表达了作者对大陆故乡的浓浓思念。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C.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40年隔绝状态被打破
D.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一国两制原则下,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而不是香港,故B项错误;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面临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40年隔绝状态被打破,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有利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知识考点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解题关键是要求学生牢记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
10.(2023·达州)古代亚洲、非洲、欧洲地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下列文明成果诞生于两河流域的是(  )
A.《十二铜表法》 B.《天方夜谭》
C.《汉谟拉比法典》 D.《荷马史诗》
【答案】C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词“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不合题意,排除;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方夜谭》是阿拉伯著名的文学作品,不合题意,排除;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重要文明成就,符合题意,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著名史诗,不合题意,排除;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亚洲、非洲、欧洲古典文明成果的相关史实,逐项排除。
11.(2023·达州)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意大利沿岸的某些城市,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本质特征是(  )
A.雇佣关系的形成 B.社会分工的扩大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答案】A
【知识点】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典型标志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故A项正确;
社会分工扩大在原始时代就出现,B项错误;
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动力,但不是本质特征,排除C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基础测试题。知识考点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主要考查了基础识记能力与理解运用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中世纪晚期,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具体知识信息。
12.(2023·达州)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莎士比亚说:“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这充分体现了(  )
A.契约精神 B.神权至上 C.禁欲苦行 D.人文主义
【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发“人……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地位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故D项正确,排除ABC。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能力检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考点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解题关键要依据材料主旨信息,结合所掌握的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理解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13.(2023·达州)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光荣革命 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B 《独立宣言》发表 标志着美国独立
C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D 明治维新 日本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宣言》;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合掌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度逐渐形成,故A项错误;
《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获得独立,宣告美国建国,故B项正确;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是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故C项错误;
明治维新促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俄国,促使日本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故D项错误;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测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涉及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宣言》、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能力,解题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以此逐项分析排除,不难得出答案。
14.(2023·达州)1933年,某国的领导人在就职演说中讲到:“我们最大的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以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为此,他推行了哪一措施(  )
A.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B.投资大量公共设施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33年”“我们最大的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以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美国罗斯福总统宣誓就职,提出了利用国家政权的手段,举办大量公共工程,让“人民有工作可以做”,增加就业机会,以此缓解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
从题干信息中看不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看不出提供社会保障信息,排除A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D不合题意。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能力考查,侧重了对学生知识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的检测,主要知识考点是美国罗斯新政,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经济危机的困境,解题要求能够充分地运用所掌握的新政措施,结合材料,有效地解决问题。
15.(2023·达州)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过程中绘制的时间轴。下列组合中时间与对应的史实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共产党宣言》发表 ②——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②——巴黎公社成立 ③——十月革命胜利
C.③——第一国际成立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④——实施新经济政策 ⑤——苏联解体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贡:①对应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②对应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十月革命,故A项错误;
B项:②对应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 ③对应现实,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由理想成为现实,故B项正确;
C项:③对应现实,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并非第一国际成立,④对应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故C项错误;
D:④对应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并非实施新经济政策,⑤对应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韶山,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程,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识记能力,解题要充分掌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牢记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即能得出正确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0分)
16.(2023·达州)“大学”一词的本义是指一个团体或行会。大学最初与中世纪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的性质是一样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当时,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天文、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学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19世纪的欧美大学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为西方工业化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众多科学家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发明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新的技术、新的发明层出不穷,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元鹏《大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出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美好”之处。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列举一项当时在新材料领域的重大发明。
(3)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1)大学的课程种类多,专业面广,学习进度相对科学,课程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电力的广泛应用;规模广泛,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发明以重工业为主等。发明: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制造技术(或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
(3)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大学发展,大学发展反过来也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天文、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学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学的课程种类多,专业面广,学习进度相对科学,课程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美好。
(2)特点:根据材料二“19世纪的欧美大学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众多科学家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发明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新的技术、新的发明层出不穷,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电力的广泛应用;规模广泛,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发明以重工业为主等。
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新材料领域的重大发明有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制造技术(或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围绕大学与经济发展,发散思维,言之成理即可,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大学发展,大学发展反过来也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故答案为:
(1)大学的课程种类多,专业面广,学习进度相对科学,课程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特点: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电力的广泛应用;规模广泛,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发明以重工业为主等。
发明: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制造技术(或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
(3)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大学发展,大学发展反过来也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点评】本题是材料综合性分析运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知识考点突出了西欧大学兴起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解题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牢记近代西欧大学兴起的背景、特点,对社会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成就,大学与科技革命的关系,充分运用材料加以分析理解,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7.(2023·达州)如今,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战争给俄乌两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我市某班同学要召开一次“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主题班会。以下是各小组同学查找的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业,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等《世界通史 现代卷》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三年,轴心国把控着局面。 1942年底,随着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甲板上,举行了正式的投降仪式。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对手,进行了长达 40多年的对抗。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四:20世纪末,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共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
(2) 材料二中“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是指哪场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哪次会议上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3) 材料三中“长达40多年的对抗”指的是什么?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 材料四中提到的“新的世界格局”正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
(5)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教训有哪些?
【答案】(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会议:雅尔塔会议。
(3)美苏冷战;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多极化趋势发展。
(5)教训:战争的残酷性,世界人民应该更加珍惜和平;世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敌人才能胜利;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战争的根源;不应由于政治上的偏见而排斥他国,应该共同合作;切勿以牺牲他国利益来维护自己利益等。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美国的冷战政策;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一战后,苏俄退出了争霸行业,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没有资格角逐;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可知,国际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指斯大林格勒战役;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3)根据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对手,进行了长达 40多年的对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达40多年的对抗”指的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出台。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新的世界格局在组合变化。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方面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如:战争的残酷性,世界人民应该更加珍惜和平;世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敌人才能胜利;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战争的根源;不应由于政治上的偏见而排斥他国,应该共同合作;切勿以牺牲他国利益来维护自己利益等。
【点评】本题是材料综合性分析运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史实积累,材料分析运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知识考点信息涵盖广,主要有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二战期间的重要国际会议,美苏冷战的形成影响,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解题需要学生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以牢靠的基础史实,分析理解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8.(2023·达州)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最后找到了一条自己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思维导图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和近代化探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摘编自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三:“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
材料四:邓小平依据对二十年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总结,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当富裕……至此,中国人才彻底终结了自近代以来“走他人的路”的历史,开始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1) 根据材料一的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怎样的政治制度?并总结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立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机构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通过“边界的斗争”创造了什么局面?开辟了一条什么革命道路?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为实现“富裕”的目的实行了什么伟大决策?
(5) 百年求索路漫漫,华夏逐梦踏征程。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1)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特点: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2)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破坏。
(3)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改革开放。
(5)启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华民国;工农武装割据;“中国梦”;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辛亥革命”“三民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治;根据材料一“师夷长技到变法图强到三民主义,再到民主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向西方学习,探索近代化道路,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过程。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探索中“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另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破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立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机构是劳动组合书记部。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通过“边界的斗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发展;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为实现“富裕”的目的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等。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特点: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2)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破坏。
劳动组合书记部。
(3)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改革开放。
(5)启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等。
【点评】本题是材料综合性分析解答题。知识考点信息面广,主要有辛亥革命,近代化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改革开放等基础史实信息,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解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具体历史知识,依据材料得出正确答案。
19.(2023·达州)2023年5月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西安举行,这是今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也是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1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次会议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交流互鉴】
材料一: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地方政权,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基督教文化也相互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誓死力争】
材料二: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一重大事件片段。
【冲破困局】
材料三:历史因交往而多彩,文明因借鉴而丰富。如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示意图。
【美美与共】
材料四: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举办多次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 材料一中的“使臣”是谁?后来中国的哪一发明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 从材料二中图一推测这次事件爆发的导火线。并回答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
(3) 请你结合图示,写出“开拓”、“突破”阶段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各一项。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并归纳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的外交布局。
(5)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根据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1)张骞。指南针技术。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关系: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学生的爱国运动推动了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的共同参与,他们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国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精神。
(3)开拓:中国与苏联的建交;突破:中美关系实行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4)独立自主的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5)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是外交的重要基础;坚持构建公正、公平的外交关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地方政权,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使臣”指的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的是指南针。
(2)根据材料二中图片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运动是五四运动,五四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学生的爱国运动推动了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的共同参与,他们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国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精神。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年,第一次承认中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是苏联,先后有1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打破了美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取得了“开拓性”成就;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突破性”成就,表现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实行正常化、中日建交。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和平,当代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的外交布局。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围绕新中国外交发展言之有理即可。如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是外交的重要基础;坚持构建公正、公平的外交关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故答案为:
(1)发张骞。指南针技术。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关系: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学生的爱国运动推动了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的共同参与,他们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国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精神。
(3)开拓:中国与苏联的建交;突破:中美关系实行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4)独立自主的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5)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是外交的重要基础;坚持构建公正、公平的外交关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点评】本题知识考点是中国外交历史的变化,知识信息涵量大,从古代的主动积极外交,到近代屈辱外交,再到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是材料综合性分析解读。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与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解题要牢固把握张骞凿空、五四运动、现代中国外交成果等历史知识储备,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运用材料,从而得出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达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2023·达州)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时,小组成员寻找到一些相关的素材。下列寻找的素材与史实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无为而治”,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B.张仲景是西汉末年的名医,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被称为“医圣”
C.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D.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黄帝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2.(2023·达州)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图图示中空白处应是(  )
A.科举制 B.八股取士制 C.军机处 D.行省制度
3.(2023·达州)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以下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京 ②天津 ③重庆 ④上海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①④②③
4.(2023·达州)中国近代创办的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申报》
B.《国闻报》
C.《新青年》
D.《劳动者》
5.(2023·达州)“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长征中,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是(  )
A.强渡乌江 B.四渡赤水河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6.(2023·达州)1945年,《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材料中的“大喜事”是(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抗日战争胜利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平解放
7.(2023·达州)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农村改革就此拉开序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8.(2023·达州)某校八年级同学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社会生活等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主题,搜集了下面的资料图片,并对其所涉及的史实进行解读,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图1: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B.图2: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C.图3:2008年9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
D.图4:人们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搬进了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
9.(2023·达州)“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首《望大陆》,表达了作者对大陆故乡的浓浓思念。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C.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40年隔绝状态被打破
D.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10.(2023·达州)古代亚洲、非洲、欧洲地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下列文明成果诞生于两河流域的是(  )
A.《十二铜表法》 B.《天方夜谭》
C.《汉谟拉比法典》 D.《荷马史诗》
11.(2023·达州)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意大利沿岸的某些城市,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本质特征是(  )
A.雇佣关系的形成 B.社会分工的扩大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2.(2023·达州)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莎士比亚说:“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这充分体现了(  )
A.契约精神 B.神权至上 C.禁欲苦行 D.人文主义
13.(2023·达州)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光荣革命 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B 《独立宣言》发表 标志着美国独立
C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D 明治维新 日本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A.A B.B C.C D.D
14.(2023·达州)1933年,某国的领导人在就职演说中讲到:“我们最大的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以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为此,他推行了哪一措施(  )
A.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B.投资大量公共设施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15.(2023·达州)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过程中绘制的时间轴。下列组合中时间与对应的史实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共产党宣言》发表 ②——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②——巴黎公社成立 ③——十月革命胜利
C.③——第一国际成立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④——实施新经济政策 ⑤——苏联解体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0分)
16.(2023·达州)“大学”一词的本义是指一个团体或行会。大学最初与中世纪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的性质是一样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当时,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天文、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学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19世纪的欧美大学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为西方工业化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众多科学家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发明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新的技术、新的发明层出不穷,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元鹏《大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出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美好”之处。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列举一项当时在新材料领域的重大发明。
(3)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7.(2023·达州)如今,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战争给俄乌两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我市某班同学要召开一次“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主题班会。以下是各小组同学查找的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业,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等《世界通史 现代卷》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三年,轴心国把控着局面。 1942年底,随着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甲板上,举行了正式的投降仪式。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对手,进行了长达 40多年的对抗。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四:20世纪末,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共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
(2) 材料二中“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是指哪场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哪次会议上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3) 材料三中“长达40多年的对抗”指的是什么?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 材料四中提到的“新的世界格局”正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
(5)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教训有哪些?
18.(2023·达州)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最后找到了一条自己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思维导图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和近代化探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摘编自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三:“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
材料四:邓小平依据对二十年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总结,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当富裕……至此,中国人才彻底终结了自近代以来“走他人的路”的历史,开始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1) 根据材料一的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怎样的政治制度?并总结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立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机构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通过“边界的斗争”创造了什么局面?开辟了一条什么革命道路?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为实现“富裕”的目的实行了什么伟大决策?
(5) 百年求索路漫漫,华夏逐梦踏征程。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19.(2023·达州)2023年5月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西安举行,这是今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也是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1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次会议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交流互鉴】
材料一: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地方政权,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基督教文化也相互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誓死力争】
材料二: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一重大事件片段。
【冲破困局】
材料三:历史因交往而多彩,文明因借鉴而丰富。如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示意图。
【美美与共】
材料四: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举办多次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 材料一中的“使臣”是谁?后来中国的哪一发明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 从材料二中图一推测这次事件爆发的导火线。并回答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
(3) 请你结合图示,写出“开拓”、“突破”阶段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各一项。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并归纳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的外交布局。
(5)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根据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逐项解读:
A项:孔子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主张“无为而治”的是老子,故A错误;
B项: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故B错误;
C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故C正确;
D项: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录了春秋战国至宋朝建立之前,共1362年历史发展,故D错误;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历史识记性知识测试,主要考点知识有孔子思想、老子思想,医圣张仲景、火药武器、《资治通鉴》,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水平,解题关键是熟练地掌握上述基本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空格对应元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开创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一度废除过科举制,A错误;明朝科举考试推行八股取士,B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强化了君主专制,D错误。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基础知识测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考查了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与材料解读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牢固地掌握元朝行省制度的有关史实,以此得出正确答案。
3.【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南京,1858年《天津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②天津,1860年《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③重庆,1895年《马关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④上海,1840年《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故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④①②③”。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知识考点信息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相关史实,即或得出正确答案。
4.【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创于1872年,于1949年5月停刊,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闻报》是维新刊物,创于1897年10月,1898年12月被迫停刊,不合题意,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创于1915年,1926年停刊,不合题意,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劳动者》1920年10月创刊,1921年1月停刊,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知识考点为中国近代报刊发展,解题关键是牢记各时期报业成就。
5.【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在长征中,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强渡乌江”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举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故A不合题意,排除;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渡赤水”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巧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欲将红军围歼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不合题意,排除;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飞夺泸定桥”使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不合题意,排除;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间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长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理解能力,答题关键要牢记红军长征的重大历史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1945年”“毛泽东先生来了”,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是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29日,为了实现国内和平,毛泽东率领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参与国共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平和平解放是1949年1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能力性测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共重庆和谈,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试题难度小,解答此题关键要牢固掌握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的背景条件与历史影响。
7.【答案】A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说法不正确的”,据此分析:
知识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形式,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但土地依然是集体所有,农民只是承包土地耕种,没有土地所有权,通过包干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水平与理解分析能力,知识考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关键是要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信息。
8.【答案】A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海、陆、空军的建设;新时代强军之路;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提取解题关键“解读史实不相符的图片”,据此分析:
A项:根据图片信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可知,图片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不能说明在世界上的排名地位,故“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说法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图2: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提升了我国的海军实力水平,B项表述正确,但不合题意;
C项:图3:2008年9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标志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取得新突破,C项表述正确,但不合题意;
D项:图4:人们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搬进了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D项表述正确,但不合题意;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能力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与知识理解能力,知识考点信息包含经济、军事、科技,生活等各领域,知识跨度较广,解题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以此基础知识,逐项分析排除,即可得出答案。
9.【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一国两制原则下,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而不是香港,故B项错误;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面临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40年隔绝状态被打破,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有利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知识考点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解题关键是要求学生牢记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词“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不合题意,排除;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方夜谭》是阿拉伯著名的文学作品,不合题意,排除;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重要文明成就,符合题意,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著名史诗,不合题意,排除;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亚洲、非洲、欧洲古典文明成果的相关史实,逐项排除。
11.【答案】A
【知识点】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典型标志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故A项正确;
社会分工扩大在原始时代就出现,B项错误;
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动力,但不是本质特征,排除C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基础测试题。知识考点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主要考查了基础识记能力与理解运用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中世纪晚期,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具体知识信息。
12.【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发“人……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地位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故D项正确,排除ABC。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能力检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考点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解题关键要依据材料主旨信息,结合所掌握的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理解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13.【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宣言》;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合掌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度逐渐形成,故A项错误;
《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获得独立,宣告美国建国,故B项正确;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是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故C项错误;
明治维新促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俄国,促使日本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故D项错误;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测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涉及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宣言》、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能力,解题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以此逐项分析排除,不难得出答案。
14.【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33年”“我们最大的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以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美国罗斯福总统宣誓就职,提出了利用国家政权的手段,举办大量公共工程,让“人民有工作可以做”,增加就业机会,以此缓解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
从题干信息中看不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看不出提供社会保障信息,排除A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D不合题意。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能力考查,侧重了对学生知识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的检测,主要知识考点是美国罗斯新政,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经济危机的困境,解题要求能够充分地运用所掌握的新政措施,结合材料,有效地解决问题。
15.【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贡:①对应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②对应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十月革命,故A项错误;
B项:②对应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 ③对应现实,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由理想成为现实,故B项正确;
C项:③对应现实,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并非第一国际成立,④对应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故C项错误;
D:④对应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并非实施新经济政策,⑤对应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韶山,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程,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识记能力,解题要充分掌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牢记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即能得出正确答案。
16.【答案】(1)大学的课程种类多,专业面广,学习进度相对科学,课程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电力的广泛应用;规模广泛,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发明以重工业为主等。发明: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制造技术(或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
(3)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大学发展,大学发展反过来也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天文、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学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学的课程种类多,专业面广,学习进度相对科学,课程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美好。
(2)特点:根据材料二“19世纪的欧美大学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众多科学家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发明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新的技术、新的发明层出不穷,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电力的广泛应用;规模广泛,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发明以重工业为主等。
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新材料领域的重大发明有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制造技术(或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围绕大学与经济发展,发散思维,言之成理即可,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大学发展,大学发展反过来也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故答案为:
(1)大学的课程种类多,专业面广,学习进度相对科学,课程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特点: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电力的广泛应用;规模广泛,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发明以重工业为主等。
发明: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制造技术(或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
(3)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大学发展,大学发展反过来也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点评】本题是材料综合性分析运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知识考点突出了西欧大学兴起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解题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牢记近代西欧大学兴起的背景、特点,对社会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成就,大学与科技革命的关系,充分运用材料加以分析理解,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7.【答案】(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会议:雅尔塔会议。
(3)美苏冷战;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多极化趋势发展。
(5)教训:战争的残酷性,世界人民应该更加珍惜和平;世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敌人才能胜利;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战争的根源;不应由于政治上的偏见而排斥他国,应该共同合作;切勿以牺牲他国利益来维护自己利益等。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美国的冷战政策;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一战后,苏俄退出了争霸行业,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没有资格角逐;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可知,国际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指斯大林格勒战役;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3)根据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对手,进行了长达 40多年的对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达40多年的对抗”指的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出台。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新的世界格局在组合变化。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方面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如:战争的残酷性,世界人民应该更加珍惜和平;世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敌人才能胜利;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战争的根源;不应由于政治上的偏见而排斥他国,应该共同合作;切勿以牺牲他国利益来维护自己利益等。
【点评】本题是材料综合性分析运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史实积累,材料分析运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知识考点信息涵盖广,主要有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二战期间的重要国际会议,美苏冷战的形成影响,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解题需要学生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以牢靠的基础史实,分析理解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8.【答案】(1)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特点: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2)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破坏。
(3)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改革开放。
(5)启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华民国;工农武装割据;“中国梦”;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辛亥革命”“三民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治;根据材料一“师夷长技到变法图强到三民主义,再到民主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向西方学习,探索近代化道路,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过程。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探索中“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另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破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立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机构是劳动组合书记部。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通过“边界的斗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发展;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为实现“富裕”的目的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等。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特点: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2)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破坏。
劳动组合书记部。
(3)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改革开放。
(5)启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等。
【点评】本题是材料综合性分析解答题。知识考点信息面广,主要有辛亥革命,近代化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改革开放等基础史实信息,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解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具体历史知识,依据材料得出正确答案。
19.【答案】(1)张骞。指南针技术。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关系: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学生的爱国运动推动了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的共同参与,他们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国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精神。
(3)开拓:中国与苏联的建交;突破:中美关系实行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4)独立自主的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5)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是外交的重要基础;坚持构建公正、公平的外交关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地方政权,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使臣”指的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的是指南针。
(2)根据材料二中图片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运动是五四运动,五四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学生的爱国运动推动了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的共同参与,他们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国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精神。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年,第一次承认中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是苏联,先后有1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打破了美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取得了“开拓性”成就;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突破性”成就,表现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实行正常化、中日建交。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和平,当代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的外交布局。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围绕新中国外交发展言之有理即可。如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是外交的重要基础;坚持构建公正、公平的外交关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故答案为:
(1)发张骞。指南针技术。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关系: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学生的爱国运动推动了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的共同参与,他们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国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精神。
(3)开拓:中国与苏联的建交;突破:中美关系实行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4)独立自主的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5)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是外交的重要基础;坚持构建公正、公平的外交关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点评】本题知识考点是中国外交历史的变化,知识信息涵量大,从古代的主动积极外交,到近代屈辱外交,再到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是材料综合性分析解读。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与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解题要牢固把握张骞凿空、五四运动、现代中国外交成果等历史知识储备,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运用材料,从而得出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