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8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8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0 10:3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6张PPT)
5 阿Q正传(节选)/鲁迅
*边城(节选)/沈从文
单元写作 妙笔生花有文采
第二单元
6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再别康桥/徐志摩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
*秦腔/贾平凹
8 茶馆(节选)/老舍
【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说
戏剧
散文
诗歌
人文主题:时代镜像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后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它是和中国的现代史和当代史相对应的概念。现代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代指社会主义时期。
常见的分法: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
当代文学1949年——至今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貌】
现代文学:1917——1949
①1917——1927 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时期《阿Q正传》1921
代表作家:胡适、鲁迅、冰心、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
②1928——1937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时期
《边城》1934《大堰河》1933《再别康桥》1928
代表作家:左翼作家联盟(鲁迅、柔石、艾青、丁玲)
③1937——1949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貌】
当代文学:
①1949——1966 十七年文学时期《茶馆》1956
表现社会变革风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
②1966——1976文革时期
③1976——至今 新时期文学《秦腔》1983
包罗万象 代表作家:刘心武、路遥、贾平凹、陈忠实
课标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深入研读本单元所选作品,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思考作品内涵,理解现当代文学的精神追求与思想意义;探究作品所表现的近代以来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把握现当代文学的成就和意义。
2、研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种体裁的作品,综合运用多种欣赏方法,多角度、多层面探究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意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3、尝试分析和评价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从语言锤炼的角度,探究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撰写语言鉴赏札记。
"我愿意用我全部作品'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如果能写出《阿Q正传》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
莫言
“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点......”
大江健三郎
“我手里有一个小故事的稿子,作者是当今最优秀的中国小说家之一。故事是写一个不幸的乡下佬,近乎一个流浪汉,可怜兮兮,遭人看不起,也确实够可怜的;他却美滋滋,自鸣得意(既然人被扎进了生活的底层,总得找点得意的事儿!)他最后在大革命中糊里糊涂地被枪决了,而他唯一感到难过的是,人家要他在判决书下面画个圈儿(因为他不会签字),他画得不圆。这篇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一开头比较平淡,但是随后就会发现一种辛辣的幽默;读完,你就会吃惊地发现,你再也忘不掉这个可怜的怪家伙,你喜欢上他了。”
罗曼·罗兰
鲁迅
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阿Q精神”。
2.学会鉴赏和感知小说人物形象,掌握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探讨阿Q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4.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目标
关于鲁迅
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时间是1921年,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革命的胜利成果却被带有封建阶级属性的军阀所窃取。军阀对内采取封建统治和阶级镇压,对外则委曲求全、卖国求荣。具有强烈革命意愿的广大农民阶级被排斥在资产阶级所主导的民主革命之外,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军阀阶级统治中国之后,中国的农民阶级处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苦不堪言,鲁迅先生笔下的未庄就是当时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创作背景
封建军阀为了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不惜勾结外来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人民的革命与反抗采取暴力镇压的手段,利用封建礼教和迷信观念进行精神奴役。《阿Q正传》中赵太爷、钱太爷所代表的就是封建阶级的势力,而阿Q、王胡和其他农民的群像则体现了大部分民众的愚昧低俗和麻木不仁。
作者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的乡村小镇,并起名“未庄”。在小说中,未庄规模不大,以农耕生活为主。日本文学评论家丸尾常喜在《“人”与“鬼”的纠葛》中将“阿Q”的名字考证为“阿鬼”,将“未庄”考证为“畏庄”“鬼庄”。如此说来,小说中的“阿Q”恰是生活在鬼村里的一只孤魂野鬼,那“Q”的形状又恰如清朝遗老遗少的辫子头。作者用这样的名字暗喻着虽然清朝已经灭亡,但其封建思想和精神余毒却远没有被清除彻底的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未庄中以羞辱阿Q为乐的赵太爷、假洋鬼子等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射,而同是贫苦农民的普通老百姓也将阿Q当作极尽嘲讽的对象,可见生活在未庄的农民群体也都是麻木不仁、浑浑噩噩的,充满着封建思想毒害下的低级趣味。尤其是与阿Q处在同一社会阶级的老百姓,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认为赵太爷对未庄的“皇帝”般的管理永远都是正确无比的,这种愚昧、麻木,缺乏革命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逆来顺受才是《阿Q正传》所体现出的最大悲剧。
创作背景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压迫和奴役。
剥削——经济穷困
压迫——地位低下
奴役——思想贫瘠
《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写作背景
“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的,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
我作此篇,实不以滑稽为目的。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创作意图
“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阿Q正传》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由鲁迅的学生、朋友孙伏园约稿,开始是发表在报纸的开心话专栏。 这个专栏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搞笑专栏,而小说的前两章也的确比较搞笑。 但《阿Q正传》后面就不大搞笑了。孙伏园看后立刻明白了小说的分量,所以把小说转去了文艺版。今天回头看,这是报纸连载小说的特例。
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几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题目解说
①“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
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圃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辨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爪群众”的脸。
“阿Q是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这Q字不就是他的形象吗?”
②“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等)的意思。
题目解说
①“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
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圃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辨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爪群众”的脸。
“阿Q是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这Q字不就是他的形象吗?”
②“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等)的意思。
选修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
02阿Q正传
第一章 序
第九章 大团圆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
第四章 恋爱悲剧
第五章 生计问题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第七章 革命
第八章 不准革命
第二章 优胜记略
作者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出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
阿Q勾引赵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混乱;
阿Q全部财产被扣压,又向赵太爷赔罪。
未庄人不再雇阿Q 打短工,阿Q生活难以为继,决定离开未庄。
半年之后,阿Q回到未庄,兜里有了好多钱,有很多衣服,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后来阿Q说他给小偷打下手,又遭到人们的嘲笑。
革命的谣言传到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但结果让他很失望。
革命了,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阿Q十分不满意,他也想请假洋鬼子他们让他加入革命党,却被撵了出去。赵太爷家遭抢劫,阿Q眼睁睁看着革命党进进出出地搬东西。
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人的恐慌。事件发生四天之后,阿Q被抓起来送到城里的监狱,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审判,糊里糊涂地被处死。
自尊自负癞疮疤 即使挨打也优胜
耸肩等候哭丧棒 欺软淫辱小尼姑
1.明确字音
土谷祠(cí) 舂米(chōnɡ) 根柢(dǐ) 癞疮疤(chuānɡ)
敌忾(kài) 下箸(zhù) 醉醺醺(xūn) 口讷(nè)
预习检查
2.解释词语
①小觑:小看。
②口讷:嘴笨,言语迟钝。
③行状:履历,事迹。
④出言无状:说话超越了本人身份、地位,显得无礼。
⑤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⑥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预习检查
思考1: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结合所看的电影,整理出一份“阿Q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身份、工作、外貌特征等。
概括“阿Q”的形象特征
姓名 阿Q 籍贯
年龄 婚姻状况
身份 工作
家庭成员 住址
爱好 外貌特征
30左右
雇农

喝酒、押牌宝
未婚
打短工
未庄土谷祠
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
不详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身份 工作 婚否 爱好
亲属 外貌 口头禅 住址 生平第一件屈辱 生平第二件屈辱 生平最得意的事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生前最后一句话 人物档案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思考2: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地位低下
无依无靠
贫困
总结:
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
六无奴隶: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
统治阶级:
人物简介
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赵太爷
钱太爷
受过奴化教育的假洋鬼子
钱少爷
被压迫阶层:
阿Q、王胡、小尼姑以及闲人们
1、统治阶级:
2、被压迫阶层:
人物简介
① 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赵太爷、钱太爷
② 受过奴化教育的假洋鬼子:
钱少爷 (另:县城里有白举人)
阿Q、王胡、小尼姑、小D、吴妈以及闲人们
思考3:
作者反复强调人们都不记得阿Q的“行状”,但他却以全知视角写了他的诸多“行状”,简要概括二、三两章分别写了阿Q的哪些“行状”?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行为特点及形象特征。
文本探究
研读第二章
优胜记略
阿Q胜利
大致、简单的记录
记录阿Q胜利的故事
活动二:探究阿Q形象的复杂性
1.文中阿Q发生了几次被打事件?
2.分角色朗读,抓住人物心理、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
事件 心理、动作、语言、神态 形象
第一次 (5-12)
第二次 (13-17)
第三次 (18-29)
第四次 (30-31)
第五次 (34-47)
第六次 (48-55)
1.一犯讳,不问有心无心,便发怒。
2.估量对手,口讷的骂,气力小的打;
3.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1.我是虫豸,还不放吗?
2.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不久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1.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2.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反倒这么少,
3.君子动口不动手!
1.阿Q不肯信,偏称他为“假洋鬼子”;
2.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辨;
3.“忘却”这一祖传宝贝发生了效力,他早已有些高兴了。
敏感自卑
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
懦弱卑怯
自轻自贱
麻木健忘
自我摧残
盲目自大
争强好胜
怯懦怕恶
憎恶权势
狡黠圆滑
麻木忘却
1.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
2.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
自欺欺人
奴相十足
癞疮疤被嘲讽,
反抗被打
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参与赌钱被打
被赵太爷打
和王胡较量被打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事件 他人的行为 阿Q的应对
癞疮疤事件
赛神会事件
捉虱子事件
假洋鬼子事件
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名为《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阿Q在以上事件中如何“优胜”的,请在文中找到相应语句
闲人玩笑、撩、打、揪辫子、碰头
闲人先让阿Q承认人打畜生、再打
被儿子打,心满意足得胜
第一个自轻自贱,状元也是第一个
莫名其妙打架 ,偷阿Q的钱
用力连打自己两个巴掌,被打的是另一个
王胡扭阿Q辫子碰头
皇帝停了考赵家灭了威风,他被小觑
假洋鬼子拿着黄漆的棍子打在阿Q的头上
因完结而轻松,忘却,转头喝酒
精神胜利法
调戏小尼姑事件
精神胜利法
自尊自负
自轻自贱
自打嘴巴
忘却失败
欺凌弱小
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双重人格:
妄自尊大,狭隘保守
争强好胜,懦弱卑怯
蛮横霸道,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卑鄙无赖
性格特点
拓展补充:
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两百文酒钱。
——《阿Q正传·第一章》
思考:为什么阿Q被赵太爷打了,他乖乖退出去,他当时没有用精神胜利法,不觉得是儿子打老子了,甚至还为此感到光荣?
1.赵太爷地位比阿Q高,精神胜利法不管用
2.观念中,地位高者可以欺辱地位低者
事件 他人的行为 阿Q的应对
癞疮疤事件
赛神会事件
捉虱子事件
假洋鬼子事件
赵太爷打嘴事件
闲人玩笑、撩、打、揪辫子、碰头
闲人先让阿Q承认人打畜生、再打
被儿子打,心满意足得胜
第一个自轻自贱,状元也是第一个
莫名其妙打架 ,偷阿Q的钱
用力连打自己两个巴掌,被打的是另一个
王胡扭阿Q辫子碰头
皇帝停了考赵家灭了威风,他被小觑
假洋鬼子拿着黄漆的棍子打在阿Q的头上
因完结而轻松,忘却,转头喝酒
小尼姑走来
吐唾沫、摸头、语言调戏
小尼姑事件
赵太爷打阿Q
乖乖退出去
思考1:请比较以上表格,发现有何不同?试总结阿Q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鲁迅《灯下漫笔》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
对地位高者 甘于受辱
对地位低者 实力强的 精神胜利法
实力弱的 尽情侮辱
讨论2:产生这种行为准则的根源是什么?
奴化思想 阶级思想 封建吃人的思想在国民心中根深蒂固。
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活动任务三:走进鲁迅
提示:
鲁迅在小说中,批判的,只是阿Q吗?
鲁迅在小说中,对于阿Q只是批判吗?
鲁迅在小说中,批判的只是“人”吗?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之下。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
小说中塑造的形象阿Q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愚昧麻木,悲切狡猾、欺软怕硬,正是那个时代落后而愚昧的国民代表,而未庄百姓的麻木自私与愚昧,也正是那个时代的深刻群像。《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中国的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写作背景
“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写作动机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1.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2.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探究意图: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外国笑话:
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
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这正印证了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的那句话——
“阿Quei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2.阿Q在当下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讨论2:阿Q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吗?是生活中的某一个真实人物吗
观点一:阿Q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物。生活中阿 Q形象及具有阿Q精神的底层小人物触目皆是,现实中他们被侮辱被损害,没有活路,只得在精神上麻醉自己,苟延残喘,阿Q是他们真实的缩影和代表。
观点二:阿Q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物。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作品中的阿Q形象,作者说采用了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然后进行化合创造,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作品所塑造的阿Q这个形象具有符号的意义,因为他不仅是阿Q这一个体,而同时也是“国民性”的浓缩体。他所生活的环境也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人性状况。
探究:下面是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赵延年的阿Q
丰子恺的阿Q
示例:我认为图一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画中阿Q撇着嘴的样子形象地表现出了他的妄自尊大,画家表现的阿Q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来的形象,表现出他被人欺负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哝“儿子打老子”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根据课文,整体理解把握文中阿Q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漫画进行分析。
认同第一幅,则重点抓住漫画中人物神态来分析其心理性格,比如充满怒气的眼神和撇着嘴的细节,分析其被众人嘲笑奚落后的心理。
示例:我认为图二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阿Q衣服上的补丁表示他生活贫苦,头发长短不齐,似乎可以看到头上的癞疮疤。画中阿Q倒背着手显得无所事事,皱起的眉头好像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屑,外形表现得比较接近课文中的形象。
解析:第二幅,则要抓住漫画中人物的服饰细节,打了补丁,捆着腰带,别着烟袋,分析其无所事事又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抓住长短不齐的头发,皱着的眉头,不屑的眼神分析其心理。
概括第二章节中叙述的事件
章节 事件
优 胜 纪 略
梳理事件
①阿Q地位处境
②藐视村人,鄙薄城里人
③癞疮疤的故事
④押牌宝的故事
问题一:文中说:阿Q“先前阔”,见识高,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语句。
1、与人口角:
2、看不起未庄人和城里人: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全不在他眼睛里,“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是错的”“可笑”
阿Q自尊又自负,瞧不起未庄人,又“鄙薄城里人”,实际上表明了阿Q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
城里人:“条凳”、“细葱丝”
未庄人:没见过城里人煎鱼
错!可笑!
可笑!
——妄自尊大,狭隘保守
“你还不配……”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
“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第二部分:被取笑被打时,阿Q是怎样说和想的?读出相关语句。
闲人们
心满意足的得胜
阿Q
心满意足的得胜

问:两种“心满意足的得胜”有何不同?
哙,亮起来了!
终至于打
不是儿子打老子!
人打畜生!
你还不配!
总算被儿子打了
打虫豸,好不好?
闲人们
阿Q
问:被打被取笑时,闲人们和阿Q分别是什么反应?
闲人“心满意足”是指闲人在欺负阿Q之后得到的一种卑微的精神愉悦,揭示了愚昧的民众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阿Q“心满意足”则是指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阿Q实际上是失败了,但是又不愿意面对失败,只得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甚至不惜自轻自贱,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
问:闲人们和阿Q的两种“心满意足的得胜”有何不同?
第三部分:阿Q赌博被抢,感到失败的痛苦了,但是他立刻转败为胜,他用了何种绝招?
自打嘴巴,转移痛苦。
结合上面第二章中的人物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小结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内容和性格特点。
自尊自负
自轻自贱
自打嘴巴
妄自尊大
狭隘保守
争强好胜
懦弱卑怯
小 结
①“先前阔”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要强、妄自尊大
②“真能做”
病态的自尊、自欺欺人
③“见识高”
全不在他眼睛里
看不起未庄人:
鄙薄城里人:
没见过城里人煎鱼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条凳”“细葱丝”“这是错的”“可笑”
妄自尊大,狭隘保守
探究形象
④“癞疮疤”
敏感禁忌、内心脆弱、欺软怕硬
⑤挨打的荣耀
“你还不配……”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自欺欺人、懦弱卑怯
⑥遭劫的安慰
自轻自贱、自我麻醉
精神胜利法
自尊自负
自轻自贱
自打嘴巴
性格特点
妄自尊大
狭隘保守
争强好胜
懦弱卑怯
总结
“优胜”,用可怜而又可笑的“精神胜利法”获得的虚幻的胜利。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通过自尊自负自轻自贱自打嘴巴而获得精神上的胜利的方法。现实处境糟糕,被人取笑甚至被人打,但用这种荒唐的方法,阿Q屡屡转败为胜,傲视任何人。
概括第三章中叙述的事件
章节 事件
续 优 胜 纪 略
梳理事件
④调戏小尼姑
③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生平第二件屈辱)
②比捉虱子被王胡碰墙
(生平第一件屈辱)
①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
鲁迅先生直言,“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请同学们阅读《阿Q正传》(第三章),梳理文中涉及到的阿Q的事迹,分析阿Q的行为表现、形象特征及精神胜利的方法,并完成下列表格。
阿Q形象分析 情节 行为表现 形象特征 胜利方法
阿Q形象总结: 阿Q形象分析 情 节 行为表现 形象特征 胜利方法
被赵太爷打
屈辱一:与王胡比虱子还被打
比虱子多、大、响
“君子动口不动手”
忘却失败
屈辱二:被“假洋鬼子”打
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感到轻松、忘却了这份耻辱
欺负小尼姑
伸手摸尼姑新剃的头皮、在酒店人的起哄下再用力一拧才放手
哗众取宠、欺软怕硬
阿Q:一位自欺欺人、卑怯懦弱、欺软怕硬、麻木愚昧的底层雇农。
自欺欺人
自欺欺人、愚昧、糊涂
愤愤躺下……“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现在是他的儿子……得意
争强好胜
畏强凌弱
从丑中获得自我安慰
懦弱、卑怯、奴性
1、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问题探究
他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想到赵太爷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现在竟成了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
这种扭曲的思想形成一方面因为,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他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而且,赵太爷越高人一等,他就越荣耀。
他对来自统治者的欺压麻木健忘,以自欺来自慰。他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胜利”。
2、阿Q 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看不上眼的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敢于打王胡表现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打王胡也体现了阿Q蛮横霸道的一面。
3、阿Q为什么讨厌假洋鬼子?知道假洋鬼子要打他,他做了什么动作,说明他什么性格?他受了屈辱很快又高兴了,为什么?
讨厌假洋鬼子:假辫子,憎恶权贵
性格:懦弱,奴性十足
高兴原因:忘却
①这两次挨打都是发生在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出了名以后,他感到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一般人不敢惹他。
②打他的两个人在阿Q看来最没资格——一个是自己藐视的人,一个是自己最厌恶的人。
4、藐视王胡被抓住碰头和辱骂“假洋鬼子”挨打,阿Q认为它们是生平两件屈辱的原因是什么?
5、阿Q为什么要欺负小尼姑?哪些语言动作体现阿Q的卑鄙无赖的嘴脸?他用什么方法获得胜利?(分角色朗诵)
欺负小尼姑原因:晦气,迁怒
动作:吐,摩着,扭住,拧,笑
获胜方法:欺凌弱小
6、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摩着”意思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却充满占人便宜的色情成分,形象的表现出阿Q性格中一种流氓无赖的嘴脸。“呆笑”则写出了他欺软怕硬的丑态。
7、阿Q的“十分得意”,“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
阿Q戏弄尼姑,尽显阿Q欺软怕硬,卑鄙无赖的嘴脸。“九分”是作者仿造的词语。作者略带幽默地讽刺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他们不但没有同情心,而且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象阿Q那样亲手调戏小尼姑而感到不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中的这几件事,说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有哪些?表现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精神胜利法
忘却失败
欺凌弱小
性格特点
蛮横霸道
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
卑鄙无赖
总结
精神胜利法
自尊自负
自轻自贱
自打嘴巴
忘却失败
欺凌弱小
性格特点
妄自尊大,狭隘保守
争强好胜,懦弱卑怯
蛮横霸道,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卑鄙无赖
阿Q形象和精神胜利法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鲁迅《灯下漫笔》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
阿Q的双重人格
面对欺凌,阿Q一般会有三招应对:语言反驳、行动冲突、精神胜利。面对挑衅,阿Q会为了维护自尊而在语言上反驳,例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反抗意识,当反抗受到欺压,就会产生行为冲突,也就是打架,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以瘦弱的阿Q失败告终,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
讨论1:“精神胜利法”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精神胜利法”
思维导图
阿Q正传(节选)
优胜记略
续优胜记略
先前阔
真能做
见识多
光荣的癞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怕硬篇
欺人篇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国民的劣根性
赵太爷的巴掌→更荣耀得意
王胡的碰墙→意外灭威风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轻松高兴
调戏小尼姑→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直任性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
贫苦农民
游手之徒
阿Q形象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即使显得凶兽相
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学者林兴宅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活动:请尝试给“精神胜利法”下一个定义。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现象,一种不思进取,逃避现实,随遇而安的处事方式。
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根源有哪些?
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01
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02
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
03
,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讨论2:阿Q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吗?是生活中的某一个真实人物吗
观点一:阿Q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物。生活中阿 Q形象及具有阿Q精神的底层小人物触目皆是,现实中他们被侮辱被损害,没有活路,只得在精神上麻醉自己,苟延残喘,阿Q是他们真实的缩影和代表。
观点二:阿Q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物。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作品中的阿Q形象,作者说采用了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然后进行化合创造,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作品所塑造的阿Q这个形象具有符号的意义,因为他不仅是阿Q这一个体,而同时也是“国民性”的浓缩体。他所生活的环境也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人性状况。
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外国笑话:
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
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这正印证了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的那句话——
“阿Quei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阿Q在当下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讨论3:产生“精神胜利法”的根源?
由于统治者对阿Q的压迫剥削和奴役,才造成阿Q的极穷苦和落后。他处于被压迫被欺凌的环境中却愚昧麻木、不觉悟,政治上迫害加上思想上毒害,心理只有尊卑观念,而分不清敌与我,混淆了是与非。而这也就是阿Q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却成了替死鬼白白送掉性命的原因。
鲁迅对阿Q的态度:
讨论4: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阿Q形象的意义(主题)?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之下。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
小说中塑造的形象阿Q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愚昧麻木,悲切狡猾、欺软怕硬,正是那个时代落后而愚昧的国民代表,而未庄百姓的麻木自私与愚昧,也正是那个时代的深刻群像。《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中国的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写作背景
“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写作动机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1.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2.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探究意图: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由“奴”而“人”
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喜剧的外套 悲剧的内核
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语言特色
字、词、句、手法、语言风格
1、用词
古词新用、庄词谐用:擎起右手、蒙赵太爷打他嘴巴、君子动口不动手、深恶而痛绝之
大词小用:怒目主义、大失体统、赏鉴家
褒词贬用(反语):勋业、武勇
仿词:十分得意、九分得意、深闺浅闺
2、手法:反语、夸张
3、语言风格:杂文笔法的灵活运用,犀利的幽默与讽刺
主题特色:喜剧的外衣,悲剧的内核
《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衣,包裹着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人们读《阿Q正传》,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因为他的一 生是悲惨的,下场更令人唏嘘。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构成这部小说的最大特色。
人物:擅长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
鲁迅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他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有。”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表现在小说语言上,就是抓住对象的关键特征,用朴素、简练的笔墨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比如小说写阿Q被假洋鬼子打时“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抽紧筋骨,耸了肩膀”这一系列动作,既说明阿Q地位的低下,也展现出他性格的卑微,含义十分丰富。
作者高超的描写语言,使得阿Q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