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谁是凶手”系列之祥林嫂死亡事件
——《祝福》探究式学习
一、 走 近 作 者
作者简介
说一说你印象中的鲁迅
画出国人的魂灵·上海鲁迅纪念馆
以1500余张鲁迅本人形象和笔下人物插图组成一幅巨幅鲁迅像,令人震撼。
鲁迅(1881-1936)
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周树人
豫才
《狂人日记》
文学
思想
革命
作者简介
小 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 文 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 文 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作品集
作者简介
民族魂。——宋庆龄
鲁迅是我们的人。——胡适
鲁迅永远不会过时!——钱理群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作者简介
二、 文 本 探 究
任务一 :初读寻疑
【活动1】概括:自读文章,简要概括小说内容,不超过30个字(不含标点符号)。
“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见证了祥林嫂在祝福之时悲惨死去。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活动2【聚焦】:找一找,哪些段落直接描写了祥林嫂的死亡?
任务一 :初读寻疑
【活动3】思考:你是否认可短工对于祥林嫂死亡时间和原因的解释?
自己绝望而死
被鲁四爷压迫而死
被“我”间接性害死
……
任务一 :初读寻疑
情境任务:请同学们细读文章,分小组讨论,依据文本内容完成祥林嫂死亡事件刑侦报告。
祥林嫂死亡事件刑侦报告 死者情况
死亡地点
死亡时间
嫌疑人情况
结案报告
任务二 :细读探疑
死者情况分析
1.生前轨迹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墺
鲁镇
卫家山
卫
家
山
死者主要活动
作为童养媳嫁给卫祥林
卫祥林死后与婆婆和小叔子生活在一起
逃出卫家山到鲁镇鲁四爷家做女工,主要负责打扫卫生、做饭、煮福礼等事情
被婆婆抓回卫家山,强嫁给贺家墺的贺老六
与贺老六育有一子阿毛,生活幸福
贺老六、阿毛死后被赶出贺家,重新回到鲁镇,继续留在鲁四爷家做女工,主要负责烧火
因为不伶俐被赶出鲁家,成了乞丐
遇到“我”,讨论魂灵的有无
在鲁镇死去
鲁
镇
贺
家
墺
死者情况分析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住址:
职业:
婚姻状况:
配偶:
子女:
其他亲属:
乞丐,无固定职业,曾为鲁家女工
女
四十上下
不是鲁镇人,可能是卫家山人
真实姓名不知,人称祥林嫂,大概姓卫
丧偶
卫祥林(第一任)
贺老六(第二任)
无固定住所,在鲁镇流浪,曾住卫家山和贺家墺
卫家婆婆、卫家小叔子、贺家大伯
2.基本信息
阿毛(与贺老六所生,已死)
死者情况分析
3. 人物特征
(1)外貌特征
脸色 两颊 眼睛 头发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 死 前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青黄
血色消失
顺着眼,有泪痕,无神
花白;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圆篮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消尽悲哀神色
木刻
瞪着,眼珠间或一轮
全白;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对生活已经绝望
(2)性格特征
根据了解的信息锁定死者性格关键词,方块颜色(性格色彩)和面积(性格因素占比)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性格特征
语言: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
封建迷信
对四婶讲阿毛——
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
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
恐惧
(2)性格特征
动作: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勤劳
劳作——淘米、扫尘、洗地、杀鸡、宰鹅……
顽强
迷信
老实
贤惠能干
母爱泛滥
悲天悯人
有反抗精神
封建迷信
懦弱
谨小慎微
敏感
吃苦耐劳
粗心
积极乐观
麻木
顺从
脆弱
热情开朗
孤独
重感情
有恒心
刚烈
忧郁
淳朴
善良
没有主见
讨好型人格
灾难症候群
啰嗦
怕生
自卑
认命
节俭
安分守己
贞洁
顽强
独立
木讷
保守
孝顺
斯德哥尔摩症
找出最典型的性格特征
老实
贤惠能干
母爱泛滥
悲天悯人
有反抗精神
封建迷信
懦弱
谨小慎微
敏感
吃苦耐劳
粗心
积极乐观
麻木
顺从
脆弱
热情开朗
孤独
重感情
有恒心
刚烈
忧郁
淳朴
善良
没有主见
讨好型人格
灾难症候群
啰嗦
怕生
自卑
认命
节俭
安分守己
贞洁
顽强
独立
木讷
保守
孝顺
斯德哥尔摩症
从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主要经历来找人物的典型性格
(2)性格特征
庸众中的一员
吃苦耐劳
贤惠能干
淳朴善良
封建迷信
顽强
懦弱顺从
有反抗精神
死亡地点/时间分析
1.具体位置
鲁镇东头河边一带
2.具体时间
十二月二十四日夜晚至二十六日夜晚之间
思考:为什么有人说祥林嫂死于春天?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春天没了丈夫;
开春时被迫改嫁;
春天快完时,阿毛被狼吃;
迎春之际,死在祝福声里。
死亡地点/时间分析
1.具体位置
鲁镇东头河边一带
3.自然环境特征
天色愈阴暗、满天飞雪、烟霭弥漫
2.具体时间
十二月二十四日夜晚至二十六日夜晚之间
4.社会环境特征
忙碌、热闹、乱糟糟、无聊、封建(等级森严)、迷信(盲目崇拜某种人物或邪门说法)、沉寂
思考:这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反
衬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而已集·小杂感》
嫌疑人分析
柳妈
卫婆婆
鲁镇的看客们
鲁四爷
“我”
分析嫌疑人的行为给祥林嫂带来了怎样的伤害?
嫌疑人分析
卫婆婆
思考:在当时,节烈对女子是非常重要的,祥林嫂的婆婆为什么反倒要逼她嫁人?
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出);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第一种已经很好,正蒙表彰,不必说了。第二种已经不好,中国从来不许忏悔,女子做事一错,补过无及,只好任其羞杀,也不值得说了。……假如第三种的人,虽然立志极高,万一丈夫长寿,天下太平,他便只好饮恨吞声,做一世次等的人物。
——鲁迅《我之节烈观》
专制、自私、虚伪,只把祥林嫂当成换来香火的商品,剥削了她的人权。
嫌疑人分析
鲁四爷
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71)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34)
思考:鲁四爷最终为什么将祥林嫂赶出去?
嫌疑人分析
鲁四爷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107-109)
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19)
思考:鲁四爷最终为什么将祥林嫂赶出去?
极端虚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专制,剥夺了祥林嫂的生存权。
嫌疑人分析
鲁镇的看客们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79)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103)
思考:听到阿毛被吃的故事和祥林嫂反抗的故事后,看客们的反应有何不同?为什么?
虚伪、麻木,对祥林嫂进行精神折磨。
嫌疑人分析
柳妈
思考:柳妈是好人还是坏人?
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88)
愚昧的好人,让祥林嫂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中。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99-101)
嫌疑人分析
“我”
祥林嫂临终三问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罢,——我想。”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9-15)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地狱?——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思考:鲁镇人照例都相信有鬼,祥林嫂为什么却怀疑世上是否有魂灵?她希望得到怎样的答案?
如果有鬼,虽能一家团圆,但却要被地狱的阎罗王锯开身子;如果无鬼,她可以摆脱“捐门槛”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死亡恐惧,努力活下去,但是这样一来死后就无法与儿子和丈夫再见面。
死亡成了祥林嫂唯一的出路,但就算在死亡面前,她仍然无法挣脱封建礼教的枷锁,被所谓鬼神吓得连死也不敢。
家家都在祝福,祥林嫂却在这热闹声中撕裂挣扎,一边期盼死亡,一边又无尽恐慌,悲惨到了极点。
嫌疑人分析
思考:“我”应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吗?
面对祥林嫂的提问:
面对祥林嫂的追问:
听闻祥林嫂死后:
“我”是一个离开鲁镇多年的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是一个自责自省、具有良知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彷徨者”;“我”是一个敢于自我批评、反思社会的人,是一个“寻路者”的形象,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文学为人生”。
悚然、惶急、踌躇
吃惊、胆怯,敷衍逃离后担心不安
惊惶——轻松——负疚——舒畅
嫌疑人分析
柳妈
卫婆婆
鲁镇的看客们
鲁四爷
“我”
剥削人权
剥削生存权
精神折磨
死亡恐惧
无力拯救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斯坦尼斯洛(波兰)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封建礼教
迷信鬼神
金钱利益
个人私欲
祥林嫂
贺家墺
鲁镇
卫家山
鲁镇、卫家山和贺家墺成了围困祥林嫂一生的高墙,而封建礼教、迷信鬼神、金钱利益和个人私欲编织的重重精神圈套则将她裹胁至死。
结 案
探究:鲁迅先生为何写作这篇小说?
任务二 :细读探疑
背景回顾:《祝福》写于1924年,当时鲁迅曾以极大的热情呼唤辛亥革命,但不久就失望了。他发现帝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并未被彻底摧毁。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压在人民头上。他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正如他在《彷徨》前面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探究:鲁迅先生为何写作这篇小说?
任务二 :细读探疑
1.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荒谬与虚伪,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
2.展现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迷惘与彷徨,表达了对其的批判和劝谕,也借以反思自省。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鲁迅《我之节烈观》
活动:任选一个切入点,围绕本篇小说的表达技巧写作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任务三 :研读品味
为祥林嫂写一篇悼词,体裁不限,200字左右。
作业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