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装在套子里的人
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
[俄] 契科夫
部编教材 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年少不懂契诃夫
读懂已是套中人
俄国流亡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蒲宁写于1904年9月的私人笔记里关于契诃夫的一段记录:
那是1900年暮冬一个寂静的夜里,蒲宁和契诃夫乘坐马车,穿过已有春天柔和气息的森林。契诃夫突然说道,“您知道我的作品还会给人读几年吗 7年。”“反正我的作品还只能给人读7年。而我的生命要比这更短,6年。”蒲宁写道,“这一次他错了,他并没有活那么久。”他只再活了4年。
内心的孤独——小说表现形式的独特
梳理情节
《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一部分(1-5):
写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第二部分(6-37):
别理科夫的“爱情”故事
第三部分(38-40):
别里科夫死了,生活又恢复旧样子。、
漫画事件
骑自行车事件
别、柯冲突
解读题目 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
类型 套子
穿着
居家
用具、出行
思想
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
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晴天带雨伞,把表放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总要支起车篷
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经常说的一句话“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条条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解读题目
是什么使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
是什么造成了别里科夫的“闹剧”?(个人因素、时代因素)
为什么别里科夫可以辖制全城的人们15年?
别里科夫形象的塑造方式有什么特点?真的有这样的人吗?
为什么别里科夫死后,人们依旧过着苦闷的日子?
人们对别里科夫是厌恶的,甚至他的去世都令人愉悦,但为什么不去改变这一社会现状?
别里科夫是作为旧思想旧制度的牺牲者值得同情,还是作为守旧势力的力量值得批判?
对于别里科夫我们应抱着可怜的态度还是可憎的态度?
别里科夫形象的时代意义。
为什么华连卡,这么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子,她竟然会爱上别里科夫?
华连卡姐弟在文中有何作用?象征着什么?
我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① ;② 。
探究文本
是什么使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
是什么造成了别里科夫的“闹剧”?(个人因素、时代因素)
为什么别里科夫可以辖制全城的人们15年?
了解背景
沙皇统治的俄国19世纪末,社会环境十分恶劣:一方面原因是专制统治,激进的民粹主义的也是一个原因。比如刺杀沙皇使得原本缓慢推动的改革迅速终止。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后,沙皇政府开始拒绝任何改革,加强专制统治,严厉控制社会舆论,残酷镇压群众运动,因此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9世纪末期被认为是在俄国历史上的一个思想危机和发展停滞的反动年代。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
——契诃夫
探究文本
别里科夫形象的塑造方式有什么特点?真的有这样的人吗?
夸张或荒诞是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有时候,荒诞对于真实的揭示比事实还真实。从世界文学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契诃夫处于两个伟大时代的过渡之中,当其他许多作家还被束缚在传统创作的框架之内时,他却向着另一个世纪出发了。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我们透过夸张或荒诞的表现方式,却无比真实地体验到了在一种扭曲的制度下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因为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用过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已经无法彻底表达内心的理解,于是通过夸张、荒诞、扭曲或变形的塑造方式,借助形象表达出对于世界的深刻思考,高尔基在他的私人笔记里记录过的关于契诃夫的一段描写:
他沉默了,他在想点什么,然后,他挥了挥手轻声地说:“我们俄罗斯是一个多么荒谬、多么愚蠢的国家。”深深的忧愁的阴影蒙住了他的漂亮的眼睛,皱折的细纹包围着它们,使他的目光更加深邃。
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契诃夫只身一人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维持生计并继续求学。187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地接触、了解了平民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主要作品:《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万卡》《苦恼》;长篇小说《欧根·奥涅金》;戏剧《樱桃园》《伊万诺夫》等享誉世界。
契诃夫(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介绍作者
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世界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内容丰富深刻而形式短小精湛的短篇小说体裁。在这种短篇小说中,作家往往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凭借巧妙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及人物的心理进行真实细致的描绘与概括,从中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作者对生活中丑恶现实的厌恶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他曾说:“简练是天才的姊妹。”他的小说没有多余的内容,很少进行抽象的议论,善用简练的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作品风格
契诃夫
探究文本
为什么别里科夫死后,人们依旧过着苦闷的日子?
人们对别里科夫是厌恶的,甚至他的去世都令人愉悦,但为什么不去改变这一社会现状?
文中其他的人物是不是套中人?
让“我们”浮出水面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
(我)布尔金 叙述者
(您)伊凡尼奇 倾听者
别里科夫 被叙述者
“故事套故事”结构
文章开头
“我们只好让步”
“我们教师们都怕他”
“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
“我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材料一
【布尔金语】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懦弱
我们
屠格涅夫和谢德林均是俄国著名作家,也是公共知识分子,敢于担当,敢于抨击社会弊病,并都因此遭遇流放。
我们
“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
虚伪
材料二
【别里科夫语】“华连卡我是中意的”他说道,勉强地淡淡一笑,“我也知道,每个人都该结婚的,但是……这一切,您知道吗,来得有点突然……需要考虑考虑。”
【布尔金语】“这有什么好考虑的?”我对他说,“您结婚就是了。”
【别里科夫语】“不,结婚是一件大事,首先应当先掂量一下将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免得日后惹出什么麻烦。”
【布尔金语】“就这样他一直没有求婚,老是拖着,这使校长太太和我们那里所有的太太都大为恼火。……”
我们
无聊的看客
补充材料
【布尔金语】“他(指别里科夫)还常来我家谈论家庭生活,若不是后来出了一件荒唐的事(指漫画事件),很可能他最终会去求婚的,那样的话,一门不必要的、愚蠢的婚姻就完成了在我们这里,由于无聊,由于无事可做,这样的婚姻可以说成千上万。
——摘自《套中人》未删节的原文
我们
不负责的看客
材料三
【布尔金语】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我们
冷漠 不觉悟
我们 → 别里科夫
( 厌恶 )
批判
创作“我们”的意图
社会环境 帮凶
创作“我们”的意图
“我”“我们”不仅仅是小说的叙述者,也是小说的参与者。这个参与者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我们都是不自知的套中人,还在于我们有时候还在嘲笑和批判装在套子里的别人,而从不反思自己。这个叙述人称在这里体现了巨大的讽刺或反讽意义。只有发现和深入解读“我”或者“我们”这个叙述者,就又看到了《装在套子里的人》里面的更广阔的意义。现代小说,不单单是故事本身,情节本身.人物本身,更重要的还有它的叙述形式连叙述人称的变化都会产生不一样的丰富意味。这篇小说的反讽力量意义深远,它把20世纪人类精神史的最大毛病给揭示出来了,那就是“沉默”和“迷失”。
创作“我们”的意图
汉娜·阿伦特
认为罪恶分两种:
第一种是集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
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
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无不及。
增加批判力度,批判那些面对社会现实缺乏对是非善恶思考的一群人,批判那些明知社会有问题却一味缩在套子里,只知抱怨而不知思考的变革的一群人。
创作“我们”的意图
【伊凡·伊凡尼奇】 “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拥挤不堪的城市里,写些没用的公文,玩‘文特’牌戏——难道这不是套子 至于我们在游手好闲的懒汉、图谋私利的讼棍和愚蠢无聊的女人们中间消磨了我们的一生,说着并听着各种各样的废话——难道这不是套子 ......
“你看着人们做假,听着人们说假话, 人们却因为你容忍他们的虚伪而骂你傻瓜。你忍受侮辱和委屈,不敢公开说你跟正直和自由的人站在一边,你自己也做假,还微微地笑,你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得到一个温暖的角落,做个一钱不值的小官儿罢了。不成,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了!不,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
“布尔金”的回答
【布尔金】 “不用了,该睡觉了,明天再讲吧”
创作“我们”的意图
契科夫不少小说都是关于“奴性”之作,“怒其不争”
希望借助文学来改变国民麻木愚昧的心灵
用精神的武器来鼓舞和警醒世人
探究文本
华连卡姐弟在文中有何作用?象征着什么?
为什么华连卡,这么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子,她竟然会爱上别里科夫?
在这个全城沉默的时代,华连卡和科瓦连科敢于大声地说,大声地笑,敢于骑着时尚的自行车,敢于去拥抱美丽的自然生活,不掩饰,不虚假,所有这些,都象征了一种挑战旧秩序的力量。重要的是,华连卡心地纯净,在几乎所有的人都畏惧讨厌别里科夫的时候,她却表现出来一种诚恳和热忱,“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这种诚恳和热忱甚至差一点感动和改变了别里科夫,但却因为“我们”中的一员一个促狭鬼的嘲弄而半途而废。在没有节选过的原小说中,华连卡为别里科夫的死流了泪,“她哭出了声”;而所谓的“我们”在心底里却偷偷乐着,但又表面上不肯露出快活的表情。这些描写都让我们隐隐觉得这个荒谬世界的改变,在批判专制、虚伪、胆怯的同时,更需要对爱和阳光的呼唤。
“由于校长太太极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课文)
为什么华连卡,这么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子,她竟然会爱上别里科夫?
1.两个人年纪都大了
2.别里科夫主动奉承,甜蜜地微笑
3.太太们找到新的目标和乐子,极力撮合
4.瓦连卡和弟弟有矛盾,不反对出家(未删全文)
探究文本
别里科夫是作为旧思想旧制度的牺牲者值得同情,还是作为守旧势力的力量值得批判?
对于别里科夫我们应抱着可怜的态度还是可憎的态度?
别里科夫形象的时代意义。
已有经验是一种套子
“有时候阻碍我们脚步的,恰恰是那些不断被证明有效的东西。”
——诗人阿多尼斯
舒适圈是一种套子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肖申克的救赎》
固有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套子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哲学家叔本华
千万不要大声骂那些刚毕业的新人,他们可能一走了之,但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无论怎样,他们也不会离开。
阅读图式
叙述方式的夸张及荒谬
叙述人称中隐藏的反讽
人物形象的丰富的象征
经典作品不赞一词的力量
契诃夫
契诃夫以他独特的作品和深刻的思想为世界人生的描述和反思打开了一扇窗。20世纪文学中,几乎所有的主要流派,包括“荒诞派戏剧”在内,都试图在契诃夫那里为自己的理论寻求支撑点,并视其为自己流派的先驱。然而,正因为契诃夫的深远,所以他是孤独的。因此,他活着的时候,就受到了很多掌握革命话语权的人的指责,比如“悲观主义者”、“无思想性”、“无病呻吟的人”、对社会问题和人民“漠不关心”。其实他们有病,才觉得契诃夫是无病呻吟;他们粗浅,才觉得契诃夫无思想性。
契诃夫
向历史上所有孤独而又伟大的灵魂致敬。
望着温暖的夜晚的天空,望着映照出疲惫的、忧郁的落日的河流和水塘,是一种可以为之付出全部灵魂的莫大满足。
——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