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或一片。
词从字数上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我见过你的如画江山
——走进李煜的《虞美人》
最美的诗歌
“纯粹的眼泪”
“用血写出来
的文字”
李 煜
人
虞
美
虞美人:凄美的故事
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时,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以诉衷肠。“虞美人”因此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虞美人成为著名词牌之一,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
《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961年,25岁,继承先业,在金陵即位,为江南数十州之主,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作为后主的李煜——薄命君王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实为阶下囚。
被送往汴京后,李煜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被“牵机药”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命词。
李煜多才多艺,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词作风格以降宋为界:前期词风绮丽柔靡,未脱“花间”习气;后期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题材范围扩大,风格慷慨悲壮、沉郁苍凉,意境深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王国维),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作为文人的李煜——绝代词人
身为一国之君,他没有成就一生霸业,成为一代明主,反而沦为阶下之囚,为人所害。却因词曲方面的巨大成就,被人尊为“百代词宗”“千古词帝”。后人评价他“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也有人说他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
“愁”
因声求气 :这首诗
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为何发愁?
愁苦、悲哀、幽怨、凄凉…
为赋新词强说愁?
请根据情感的需要来把握诗歌的节奏:
虞美人 李煜
春 花 秋 月 何 时 了?往 事 知 多 少 。 小 楼 昨 夜 又 东 风 , 故 国 不 堪 回 首 月 明 中 。
雕 栏 玉 砌 应 犹 在,只 是 朱 颜 改 。 问 君 能 有 几 多 愁 ? 恰 似 一 江 春 水 向 东 流 !
因声求气
感情基调:
愁苦
悲哀
幽怨
悔恨
探究
披文以入情:诗人为何发愁?
“往事知多少”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国破家亡,
人事无常
背景
公元974年十月,宋兵南下攻打南唐首都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李煜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实为阶下囚、亡国奴。国破家亡,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从尊贵的皇帝变成被人羞辱的囚徒,人生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使他无限愁苦悲哀、悔恨幽愤!
探究
披文以入情:诗人是如何表现
这种愁苦悲哀的?
间接抒情
借助
意象
春花秋月
往事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
朱颜改(改变了的容颜)
思
考
1、“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
但作者为何发出“何时了”的疑问?
窗外,春去秋来的岁月与往常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词人自己的“春花秋月”与先前有天上地下的巨大差别:曾经一代帝王,现在沦为亡国奴、阶下囚。在人生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实 写
思
考
2、“往事知多少”:词人想起哪些往事 ?
曾经往事:一代帝王,至尊的地位:锦衣玉食、醉生梦死、为所欲为的自由和欢乐。
如今:沦为阶下囚、亡国奴,失去了尊严、自由、欢乐和生命安全。
身份、地位、角色发生巨变:极度痛苦,悔恨。
虚 写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李煜《浪淘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思
考
3、为何把故国之思置于“月明中”?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虚 写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
“月”积淀着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更添愁苦情
思
考
4、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
虚 写+ 实 写
身份
地位
心情
……
物是人非
人生可悲
亡国之痛
探究
披文以入情:诗人是如何表现
这种愁苦悲哀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
比喻
对人生发出彻底的追问
以水喻愁,把抽象的愁思形象化,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泛滥而汪洋恣肆(多);长流不息,无穷无尽(绵长)。直接抒发了愁绪汹涌浩荡、无尽无休、难以遏止。
人生:无穷无尽的悲愁
直抒
胸臆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颀《雨夜呈长官》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的《武陵春》
闭户欲推愁,愁终不肯去。
深藏欲避愁,愁已知人处。
——庾信《愁赋》
剪不断
理还乱
子夜歌 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
探究
披文以入情:诗人是如何表现
这种愁苦悲哀的?
通过时空的对比来酝酿并抒发。
在时间上,将“春花秋月”“小楼昨夜又东风”这种永恒的、年年到来的、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在空间上,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天地运行的永恒与“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种故国衰亡、人生短暂进行对比,反衬出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
永恒的“春花秋月”
今非昔比的“往事”
年年到来的“东风”
不堪回首的“故国”
应犹在的“雕栏玉砌”;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已改的“朱颜”、身份、地位
宇宙时空的永恒
家国人生 的短暂
对比反衬 虚实结合
探究
披文以入情:诗人是如何表现
这种愁苦悲哀的?
小结:
整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了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因此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这也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