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第3课时分散系概念及分类课后习题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第一节第3课时分散系概念及分类课后习题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19 17:1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第一节 第3课时 分散系概念及分类课后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胶体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关于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都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分散系
B.将外加直流电源通过Fe(OH)3胶体,阴极处颜色变深,则说明Fe(OH)3胶体带正电荷
C.向Fe(OH)3胶体中加入大量盐酸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D.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制豆腐,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性质
2.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Fe(OH)3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
B.胶体分散质的直径介于溶液和浊液分散质直径之间
C.用激光笔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
D.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
3.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分子式为C32H16N8Co)恢复了磁性。“钴酞菁”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的血红素与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直径比钠离子小
B.“钴酞菁”分子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
C.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D.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
4.下列液体中,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
①鸡蛋清溶液 ②水 ③淀粉溶液 ④硫酸钠溶液 ⑤向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 ⑥肥皂水
A.② B.①③ C.⑤ ⑥ D.④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e(OH)3胶体不太稳定,放置片刻有沉淀产生
B.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C.胶体与悬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的直径大小不同
D.只有胶状物如胶水、果冻类的物质才能称为胶体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个数有
(1)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2)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
(3)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4)往Fe(OH)3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沉淀溶解
(5)医院里用血液透析的方法治疗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
(6)向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胶体
(7)同一支钢笔先后吸入不同牌子的墨水易造成钢笔堵塞
(8) “卤水点豆腐”“黄河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 与胶体性质有关
(9)在制备Fe(OH)3胶体实验中,可以长时间加热
(10)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
(11)所有胶体的分散质微粒都可以在外加电源作用下做定向移动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下列有关分散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Al(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B.悬浊液中一定不含直径小于10-9m的微粒
C.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D.食盐溶液静置后会分层,下层比上层咸
8.分别将6滴饱和FeCl3溶液滴入下列试剂中:
①5mL20℃蒸馏水中
②5mL沸水中并加热至红褐色
③5mL20℃蒸馏水中,然后再加入少量0.1mol·L-1的NaOH溶液
下列有关相应分散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散质粒子直径:①<②<③
B.分散系稳定性:①>②>③
C.仅凭观察法就可将①②③三种分散系区别开来
D.向三种分散系中均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后,只有①中会产生白色沉淀
9.按溶液、浊液、胶体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苏打水、蛋白质溶液、稀豆浆
B.碘酒、泥水、墨水
C.白糖水、食盐水、茶水
D.Ca(OH)2悬浊液、澄清石灰水、石灰浆
10.“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二、填空题
11.填写下表。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大小 主要特征 举例
浊液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溶液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胶体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2.请对以下过程形成的分散系进行分类:
①花生油加入水中后充分搅拌;
②向蒸馏水中加入硝酸钾至恰好饱和;
③饱和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④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
⑤用滤纸过滤氢氧化铁胶体后得到的滤液;
⑥将纳米材料分散在塑料中制备 复合材料;
⑦碘和酒精的混合物。
属于浊液的是___________(填字号下同):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_;属于胶体的是___________。
13.某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加入水中
②将可溶性淀粉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后煮沸
③将粉末加入水中,充分振荡
④将植物油加入水中,充分振荡
⑤将酒精与水充分混合
(注:淀粉分子的直径为)
其中所得到的分散系,属于溶液的有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胶体的有________,属于浊液的有________。
14.(1)“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微粒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所得液体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B.能全部透过滤纸
C.有丁达尔效应 D.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
(2)把淀粉溶液溶于沸水中,制成淀粉胶体,鉴别溶液和淀粉胶体可以利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3)把少量的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制成Fe(OH)3胶体,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至稀硫酸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15.(1)“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微粒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a.能全部透过滤纸
b.有丁达尔效应
c.所得液体呈胶状
d.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
(2)把淀粉溶液溶于沸水中,制成淀粉胶体,鉴别溶液和淀粉胶体可以利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Ⅱ.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所示是在实验室中进行Fe(OH)3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请设计一个你认为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A.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都是均一、透明、稳定的分散系,但FeCl3溶液呈淡黄色,氢氧化铁胶体呈红褐色,选项A错误;
B.该胶体微粒带正电荷,而不是“该胶体带正电荷”,选项B错误;
C.向Fe(OH)3胶体中加入大量盐酸溶液,则最终会生成氯化铁溶液,选项C错误;
D.胶体具有介稳性,但当胶体受热后、加入电解质溶液和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后将产生沉淀,该现象叫做聚沉,硫酸钙是盐属于电解质,故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制豆腐,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性质,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2.C
【详解】A.胶体具有介稳性,则Fe(OH)3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A正确;
B.胶体分散质的直径为1~100nm,溶液为小于1nm,浊液为大于100nm,故胶体分散质的直径介于溶液和浊液分散质直径之间,B正确;
C.用激光笔照射NaCl溶液无光亮的通路,而照射Fe(OH)3胶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则产生的现象不相同,C错误;
D.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D正确;
故答案为:C。
3.D
【详解】A.钠离子直径小于1nm,“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因此该分子直径比钠离子大,故A错误;
B.“钴酞菁”分子既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故B错误;
C.“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故C错误;
D.根据C选项得到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4.D
【详解】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征:
①鸡蛋清溶液属于胶体;
②水是纯净物,不属于分散系;
③淀粉溶液属于胶体;
④硫酸钠溶液属于溶液,不属于胶体;
⑤向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⑥肥皂水属于胶体;
综上所述:②水是纯净物,不属于分散系;④硫酸钠溶液属于溶液,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C
【详解】A.胶体属于介稳体系,在一定条件下,能长时间稳定存在,故A错误;
B.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也是电中性的,是其中的分散质粒子带电,不是胶体带电,故B错误;
C.当分散剂是水或其它溶液时,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所以,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故C正确;
D.胶体有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故D错误
答案选C。
6.C
【详解】(1)烟尘属于胶体,直流电除尘是利用的胶体的电泳性质,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故正确;
(2)植物油倒入水中形成形成油水混合物是乳浊液,故正确;
(3)蛋白质的溶液属于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正确;
(4)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发生胶体的聚沉,然后沉淀发生化学反应而溶解,故正确;
(5)血液属于胶体,透析是胶体的渗透,故正确;
(6)氯化铁和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是胶体,故错误;
(7)墨水属于胶体,不同牌子的墨水中胶体粒子可能带有不同的电荷而聚沉,故正确;
(8 )“卤水点豆腐”“黄河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都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故正确;
(9)加热可引起胶体的聚沉,制备时不能长时间加热,故错误;
(10) 血液属于胶体,微波手术刀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利用了胶体的聚沉,故正确;
(11)有的胶体粒子带电荷,在外加电源下可发生定向移动,比如氢氧化铁胶体;有的胶体粒子不带电荷,不能定向移动,比如淀粉溶液,故错误;
故错误的是(6)、(9)、(11)共3个。’
故答案为C。
7.A
【详解】A.Al(OH)3胶体具有强吸附性,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A正确;
B.悬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大于100nm,1nm=10-9m,但是悬浊液中的溶剂水分子的直径小于1nm,故悬浊液中一定含直径小于10-9m的微粒,B错误;
C.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在1~100nm之间,C错误;
D.由于溶液是均一稳定的体系,故食盐溶液静置后不会分层,上、下层一样咸,D错误;
故答案为:A。
8.D
【详解】A.加到①中形成溶液,加到②中形成胶体,加到③中形成沉淀,因此是三种分散质粒子直径:①<②<③,故A正确;
B.①是溶液,稳定,②是胶体,较稳定,③是沉淀,不稳定,因此分散系稳定性:①>②>③,故B正确;
C.加到①中形成溶液,加到②中形成胶体,加到③中形成沉淀,因此仅凭观察法就可将①②③三种分散系区别开来,故C正确;
D.三种分散系中都含有氯离子,因此向三种分散系中均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后,都会产生白色沉淀,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9.B
【详解】A.苏打水是溶液,蛋白质溶液、稀豆浆都是胶体,故不选A;
B.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泥水是浊液,墨水为胶体,故选B;
C.白糖水是蔗糖的水溶液,食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故不选C;
D.Ca(OH)2悬浊液为浊液,澄清石灰水为溶液,石灰浆为浊液,故不选D;
选B。
10.B
【详解】胶体的分散质直径在1-100nm之间,则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是胶体,胶体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能够透过滤纸,静置后不会析出黑色沉淀,则②③④正确,故答案选:B。
11. 大于100 nm 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 泥水混合物等 小于1nm 均一、稳定、透明 食盐水等 1-100nm 均一、透明的介稳体系 Fe(OH)3胶体等
【详解】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的分散系称为溶液,如食盐水等;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 nm~100 nm的分散系称为胶体,如Fe(OH)3胶体等;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 nm的分散系称为浊液,如泥水混合物等。
12. ①③ ②④⑦ ⑤⑥
【详解】①花生油加入水中后充分搅拌形成乳浊液;
②向蒸馏水中加入硝酸钾至恰好饱和形成硝酸钾溶液;
③饱和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得到悬浊液;
④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得到碳酸氢钙溶液;
⑤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用滤纸过滤氢氧化铁胶体后得到的滤液仍然为氢氧化铁胶体;
⑥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为纳米级,将纳米材料分散在塑料中制备复合材料形成胶体;
⑦碘和酒精的混合物为碘的酒精溶液;
综上所述,属于浊液的是①③;属于溶液的是②④⑦;属于胶体的是⑤⑥。
13. ①⑤ ② ③④
【详解】①分散质溶于水后以离子形式存在,粒子直径小于,属于溶液;
②淀粉分子的直径为,溶于水后,形成的是胶体;
③不溶于水,形成的是悬浊液;
④植物油不溶于水,形成的是乳浊液;
⑤酒精与水能以任意比例混溶,形成的是溶液;
其中所得到的分散系,属于溶液的有①⑤,属于胶体的有②,属于浊液的有③④。
14. BC 用可见光照射后可观察是否有丁达尔效应,若有则为胶体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先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后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变为棕黄色 2Fe(OH)3+3H2SO4=Fe2(SO4)3+3H2O
【分析】(1)由“纳米技术”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米的材料,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以此来解答;
(2)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备;
(3)制备胶体的原理是利用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向Fe(OH)3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发生胶体的聚沉,然后二者之间会发生复分解反应。
【详解】(1)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属于胶体分散系,由“纳米技术”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则该混合物属于胶体,所以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胶体的性质;
A.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较大,不能通过半透膜,故A错误;
B.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较大,不能通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故B正确;
C.胶体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
D.胶体不是悬浊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2)胶体和溶液的区别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备,可以据此来鉴别二者,故用可见光照射胶体,观察有无“丁达尔现象”,有就是胶体;
(3)制备胶体的原理是利用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向Fe(OH)3胶体中滴入稀硫酸,胶体会发生聚沉,然后Fe(OH)3与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沉淀又消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OH)3+3H2SO4=Fe2(SO4)3+3H2O。
15. AB 用一束可见光分别照射两种无色液体,从侧面可以看到有一条光亮通路的为淀粉胶体 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进入烧杯前,光束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清晨 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打开装有热水的暖瓶,用一束光照射升腾的水汽即可
【分析】Ⅰ.(1)由“纳米技术”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米的材料,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以此来解答;
(2)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备;
Ⅱ. (1)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特有的性质,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清晨水雾浓,会产生丁达尔现象;
(3)根据生活用品和生活经验联系丁达尔现象进行解答。
【详解】Ⅰ. (1)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属于胶体分散系,由“纳米技术”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则该混合物属于胶体,所以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胶体的性质;
A.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较大,不能通过半透膜,但透过滤纸,故A正确;
B.胶体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C.胶体不一定是胶状,故C错误;
D.胶体不是悬浊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
(2)胶体和溶液的区别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备,则用可见光照射胶体,观察有无“丁达尔现象”,有就是胶体;
Ⅱ.(1)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特有的性质,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2)清晨,太阳升起,水被太阳加热,形成水雾,可能构成1~100 nm的分散质,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现象;
(3)打开暖瓶(加热水)看到的水汽,可能构成1~100 nm的分散质,用一束光照射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现象,该法是最简单、最环保观察丁达尔效应的方法。
【点睛】本题考查了分散系的判断,胶体的性质应用,较简单,掌握分散系线的性质和特征即可解答,依据分散系的分类和性质分析,胶体分散系具有丁达尔现象,只要判断出分散系是胶体即可。常见的胶体有:Fe(OH)3胶体,卤化银胶体,土壤胶体,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有色玻璃,烟、云、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