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同步练习高二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同步练习高二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19 17:2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反应A+BC分两步进行:①A+BX,②XC,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E1表示反应A+BX的活化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E2表示反应XC的活化能
B.X是反应A+BC的催化剂
C.反应A+BC的ΔH<0
D.加入催化剂可改变反应A+BC的焓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完全燃烧生成放出的热量叫的燃烧热
B.25℃、时,已知碳的燃烧热为,则碳的热值也为
C.已知 ,则硫生成SO3的反应热为
D.25℃、时,和的燃烧热相等
3.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实验研究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
B.使用催化剂,可改变反应的反应热
C.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D.断键吸收能量之和小于成键释放能量之和
4.某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a有催化剂参与
B.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热效应等于ΔH
C.反应过程b可能分两步进行
D.有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的活化能等于E1—E2
5.常温常压下,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乙醇放出的热量为Q kJ,用400mL 5mol·L-1 KOH溶液吸收生成的CO2,恰好完全转变成正盐,则充分燃烧1mol C2H5OH所放出的热量为
A.Q kJ B.2Q kJ C.3Q kJ D.4Q kJ
6.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已知2H2(g)+O2(g)=2H2O(1) ΔH=-571.6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kJ·mol-1
B.已知2SO2(g)+O2(g)2SO3(g)为放热反应,则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
C.含20.0g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kJ的热量,则稀醋酸和稀NaOH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CH3COOH(aq)=CH3COONa(aq)+H2O(1) ΔH=-57.4kJ·mol-1
D.已知2C(s)+2O2(g)=2CO2(g) ΔH1,2C(s)+O2(g)=2CO(g) ΔH2,则ΔH1>ΔH2
7.中科院研制出了双碳双离子电池,以石墨(Cn)和中间相炭微粒球(MCMB)为电极,电解质溶液为含有KPF6的有机溶液,其充电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固态KPF6为离子晶体
B.放电时MCMB电极为负极
C.充电时,若正极增重39g,则负极增重145g
D.充电时,阳极发生反应为Cn+xPF6--xe-=Cn(PF6)x
8.二氧化氯(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是一种安全稳定、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工业上通过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铵和盐酸的方法制备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为电源的正极,在b极区流出的Y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增大
B.电解池a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C.二氧化氯发生器内,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
D.反应后,二氧化氯发生器中溶液的增大
9.已知:与反应生成1mol的kJ·mol-1;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的中和热kJ·mol-1.则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等于
A.+45.2kJ·mol-1 B.-45.2kJ·mol-1 C.+69.4kJ·mol-1 D.-69.4kJ·mol-1
10.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B.一定有电子转移
C.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11.关于下列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①中电子由Zn流向Fe,装置中有Fe2+生成
B.装置②工作一段时间后,a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
C.装置③中钢闸门应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获得保护
D.装置④盐桥中KCl的Cl-移向乙烧杯
12.反应H2(g)+O2(g)→H2O(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a、b、c表示能量变化数值,单位为kJ。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H2O(l)→H2(g)+O2(g)-ckJ
B.2H2O(g)→2H2(g)+O2(g)+2(a-b)kJ
C.2molH(g)和1molO(g)形成1molH2O(g)需要吸收bkJ的能量
D.2molH2(g)和1molO2(g)完全反应生成2molH2O(l)放出的热量小于2(b-a)kJ
13.我国利用合成气直接制烯烃获重大突破,其原理是
反应①:
反应②:
反应③:
反应④:
反应⑤: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③使用催化剂,减小
B.反应④中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C.
D.
14.下列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O+2H2O=O2↑+4OH-
B.用白醋除水垢:CaCO3+2H+=CO2↑+H2O+Ca2+
C.电解熔融MgCl2制镁:2Cl-+Mg2+Mg+Cl2↑
D.Al2(SO4)3溶液中加入足量Ba(OH)2溶液:Al3++SO+Ba2++3OH-=Al(OH)3↓+BaSO4↓
15.下列事实不能用原电池原理解释的是
A.白铁(镀锌)制品比一般铁器耐腐蚀
B.铁片、铝片在冷的浓硫酸中钝化
C.工程施工队在铁制水管外刷一层“银粉”
D.纯锌与稀硫酸反应时,滴入少量溶液后反应速率加快
二、填空题
16.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2H2(g)+O2(g)=2H2O(l) ΔH=-571.6kJ/mol
②C(s)+O2(g)=CO2(g) ΔH=-393.5kJ/mol
③C(s)+H2O(g)=CO(g)+H2(g) ΔH=+131.5kJ/mol
请回答:
(1)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__。
(2)2g的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
(3)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1molN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NO2(g),需吸收68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1molN2(g)与适量H2(g)反应生成NH3(g),放出92.4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7.(1)一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如图所示。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上电流的方向应从电极_______(填A或B)流向用电器。内电路中,CO向电极_______(填A或B)移动,电极A上CO参与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
(2)某种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如图所示,a、b均为惰性电极。
①假设使用的“燃料”是氢气(H2),则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若电池中氢气(H2)通入量为224 mL(标准状况),且反应完全,则理论上通过电流表的电量为_______C (法拉第常数F=9.65×104C/mol)。
②假设使用的“燃料”是甲醇(CH3OH),则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如果消耗甲醇160g,假设化学能完全转化为电能,则转移电子的数目为_______(用NA表示)。
18.如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若通入直流电5min时,铜电极质量增加2.16g,试回答:
(1)电源电极X的名称为_______。
(2)pH变化:A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B_______,C_______。
(3)写出A中电解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4)写出C中Ag电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
(5)通电5min后,B中共收集224mL气体(标准状况),溶液体积为200mL,则通电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设电解前后溶液体积无变化)。
19.如图为原电池装置示意图。
⑴将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硝酸中,一组插入烧碱溶液中,分别形成了原电池,在这两个原电池中,作负极的分别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铝片、铜片 B.铜片、铝片 C.铝片、铝片 D.铜片、铜片
写出插入烧碱溶液中形成的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
⑵若A为Pb,B为PbO2,电解质为H2SO4溶液,工作时的总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写出B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该电池在工作时,A电极的质量将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若该电池反应消耗了0.1mol H2SO4,则转移电子的数目为____________。
⑶若A、B均为铂片,电解质为KOH溶液,分别从A、B两极通入C3H8和O2,该电池即为丙烷燃料电池,写出B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A极的反应物C3H8的一氯代物有__________种同分异构体。
20.相同金属在其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中可形成浓差电池。现用此浓差电池电解Na2SO4溶液(电极a和b均为石墨电极)可以制得O2、H2、H2SO4、NaOH。
(1)当电路中转移1mol电子时,电解池理论上能产生标况下的气体___L。
(2)电池从开始工作到停止放电,电解池理论上可制得NaOH___g。
21.电化学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根据原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装置是将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若起始时左右两侧电极室溶液质量相等,当电路中有0.2mol电子发生转移时,左右两侧电极室溶液质量差为_______g。
(2)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可消除雾霾中的NO、SO2。
①电极B为_______(填“阴极”或“阳极”)。
②电极A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
(3)图3中外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为由___(填“Al经导线流向Mg”或“Mg经导线流向Al”),Mg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若要改变外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可将图3中KOH溶液换成____(填标号)。
A.氨水 B.稀盐酸 C.蔗糖溶液
(4)图4易发生_______(填“吸氧腐蚀”或“析氢腐蚀”),为了防止这类反应的发生,常采用__的电化学方法进行保护。
22.表是部分化学键的键能数据:
化学键 P-P P-O O=O P=O
键能/(kJ·mol-1) 198 360 498 x
(1)已知1 mol白磷燃烧生成P4O10(s)的反应热ΔH=-2 982 kJ·mol-1,白磷(P4)、P4O6、P4O10结构如图所示,则表中x=_______。
(2)乙烷、二甲醚的燃烧热较大,可用作燃料,如图是乙烷、二甲醚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a=_______。
②乙烷的燃烧热为_______ kJ·mol-1。
③写出二甲醚完全燃烧时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2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有关电化学的问题。当闭合该装置的电键时,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池为___(填“原电池”“电解池”或“电镀池”),通入CH3OH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甲池溶液pH值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乙池中A(石墨)电极的名称为___(填“正极”“负极”“阴极”或“阳极”),总反应式为__。
(3)当乙池中B极质量增加5.40g时,甲池中理论上消耗O2的体积为___mL(标准状况下),丙池中__极析出___g铜。
24.某课外小组利用原电池原理驱动某简易小车(用电动机表示)。
(1)初步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CuSO4溶液在图1所示装置中的作用是_______(答两点)。
实验发现:该装置不能驱动小车。
(2)该小组同学提出假设:
可能是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没有完全隔开,降低了能量利用率,为进一步提高能量利用率,该小组同学在原有反应的基础上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隔开进行,优化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中A溶液和B溶液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盐桥属于_______(填“电子导体”或“离子导体”),盐桥中的Cl-移向_______溶液(填“A”或“B”)。为降低电池自重,该小组用阳离子交换膜代替盐桥,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3所示。
(3)利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示意图3,仍不能驱动小车,该小组同学再次提出假设:
可能是电压不够;可能是电流不够;可能是电压和电流都不够;
实验发现:1.5V的干电池能驱动小车,其电流为750μA;
实验装置示意图3的最大电压为1.0V,最大电流为200μA
该小组从电极材料、电极反应、离子导体等角度对装置做进一步优化,请补全优化后的实验装置示意图4,并在图中标明阳离子的流向。_______
25.如图是一个化学过程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池是___________装置,电极B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甲装置中通入C3H8的电极反应____________,丙装置中D极的产物是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一段时间,当乙池中产生112 mL(标准状况下)气体时,均匀搅拌丙池,所得溶液在25℃时的pH=__________。(已知:NaCl溶液足量,电解后溶液体积为200 mL)。
(4)若要使乙池恢复电解前的状态,应向乙池中加入__________(写物质化学式)。
参考答案:
1.C
【详解】A.E2表示活化分子转化为C时伴随的能量变化,A项错误;
B.若X是反应A+BC的催化剂,则X是反应①的反应物,是反应②的生成物,B项错误;
C.由图象可知,反应物A、 B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C的能量,反应是放热反应,ΔH<0,C项正确;
D.焓变和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有关,与反应变化过程无关,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的焓变,D项错误;
答案选C。
2.D
【详解】A.燃烧热强调产物必须“稳定”,对水来说,必须呈液态,所以完全燃烧生成放出的热量不叫的燃烧热,A不正确;
B.热值是单位质量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25℃、时,已知碳的燃烧热为,则碳的热值应为≈32.8kJ/g,B不正确;
C.描述反应热时,应指明反应中所有物质的状态,而“硫生成SO3的反应热为”,既没有指明各物质的状态、物质的量,也丢掉了前面的“—”号,C不正确;
D.燃烧热是指一定条件下,1mol燃烧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产物时放出的热量,所以25℃、时,和的燃烧热相等,D正确;
故选D。
3.D
【详解】A.根据图中数据,该反应的,A错误;
B.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反应的反应热,B错误;
C.正反应的活化能为209,逆反应的活化能为348,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
D.如图所示反应物到过渡态需要吸收能量为209,过渡态到产物放出能量为348,故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成键放出的能量,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A.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则b中使用了催化剂,A说法错误;
B.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为放热反应, H=生成物能量-反应物能量,B说法错误;
C.根据图象可知,反应过程b可能分两步进行,C说法正确;
D.E1、E2表示反应过程中不同步反应的活化能,整个反应的活化能为能量较高的E1,D说法错误;
故选C。
5.B
【详解】氢氧化钾的物质的量为2mol,与二氧化碳反应转化为正盐,需要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根据乙醇燃烧方程式分析,乙醇的物质的量为0.5mol,则1mol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Q kJ。
故选B。
6.A
【详解】A.氢气的燃烧热为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由2H2(g)+O2(g)=2H2O(1) ΔH=-571.6kJ·mol-1可知,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kJ·mol-1,故A正确;
B.2SO2(g)+O2(g)2SO3(g)为放热反应,则SO2和O2的能量高于SO3,但SO2的能量不一定高于SO3,故B错误;
C.醋酸为弱酸,电离吸热,则NaOH(aq)+CH3COOH(aq)=CH3COONa(aq)+H2O(1) ΔH>-57.4kJ·mol-1,故C错误;
D.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反应热为负值,放出的热量越多,反应热越小,C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的热量更多,则ΔH1<ΔH2,故D错误;
答案选A。
7.C
【详解】A.由图可知,固态KPF6能电离生成PF和K+,则固态KPF6为离子晶体,故A正确;
B.根据放电时离子的移动方向可知充电时石墨电极为阳极、MCMB电极为阴极,则放电时石墨电极为正极、MCMB电极为负极,故B正确;
C.充电时,PF移向阳极、K+移向阴极,二者所带电荷数值相等,则移向阳极的PF和移向阴极的K+数目相等,即n(PF)=n(K+)=39g÷39g/mol=1mol,n(PF)=nM=1mol×145g/mol=145g,即充电时,若负极增重39g,则正极增重145g,故C错误;
D.充电时,阳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即反应为Cn+xPF6--xe-=Cn(PF6)x,故D正确;
故选C。
8.A
【分析】b电极出生成氢气,电解池中氢离子移向阴极,则b为阴极,连接电源负极,在b极区氢离子得电子产生氢气,氯离子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左边,盐酸变稀,则流出的Y溶液是稀盐酸,a电极为阳极,产生的NCl3分子,电极反应式为-6e-+3Cl-=NCl3+4H+,电解池中总反应是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铵和盐酸生成氢气和NCl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3Cl-NCl3+3H2↑,NCl3和次氯酸钠溶液反应生成NH3、ClO2、NaCl、NaOH,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由分析可知,a电极为阳极,故c为电源的正极,氯离子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左边,盐酸变稀,在b极区流出的Y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减小,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电解池a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B正确;
C.二氧化氯发生器中,发生反应3H2O+NCl3+6NaClO2=6ClO2↑+NH3↑+3NaCl+3NaOH,其中NCl3作氧化剂,NaClO2作还原剂,氧化剂与还原剂之比为1:6, C正确;
D.由C项分析可知,反应后,二氧化氯发生器中溶液的增大,D正确;
故答案为:A。
9.A
【分析】25℃,101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但是弱碱的电离吸热,根据题干信息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然后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出NH3 H2O在水溶液中电离的△H。
【详解】NH3 H2O(aq)+H+=NH4+(aq)+H2O(l)△H=-12.1kJ/moL (1)
H+(aq)+OH-(aq)=H2O (l)△H=-57.3kJ/mol (2)
(1)-(2)可得:NH3 H2O(aq)=NH4+(aq)+OH-(aq),△H=+45.2kJ/mol,
所以NH3 H2O在水溶液中电离的△H为+45.2kJ/mol,故选A。
10.B
【详解】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所以化学反应中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A正确;
B.化学反应中不一定有电子转移,如酸碱中和反应,B错误;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反应为化学反应,所以化学反应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C正确;
D.断裂化学键吸热,形成化学键放热,化学反应中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以化学反应中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D正确;
故选B。
11.B
【详解】A.锌比铁活泼,锌作负极,电子从负极锌流出经导线流向正极铁,铁被保护,不可能产生二价铁离子,故A错误;
B.a为与电源负极相连是阴极,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氢氧根浓度增大,碱性增强,pH值增大,故B正确;
C.用外加电源的阴极保护法保护金属,被保护的金属应该接电源的负极,即钢闸门应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故C错误;
D.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锌是负极,所以Cl-移向甲烧杯,故D错误。
答案选B。
12.B
【详解】A.由图示信息可知,H2O(g)→H2(g)+O2(g)-ckJ,A错误;
B.由图示信息可知,2H2O(g)→2H2(g)+O2(g)+2(a-b)kJ,B正确;
C.形成化学键会释放能量,故2molH(g)和1molO(g)形成1molH2O(g)将释放bkJ的能量,C错误;
D.由图示信息可知,2molH2(g)和1molO2(g)完全反应生成2molH2O(g)时放出2(b-a)kJ ,由H2O(g)变为H2O(l)会继续释放热量,故生成2molH2O(l)放出的热量大于2(b-a)kJ,D错误;
故答案为B。
13.C
【详解】A.催化剂不能改变焓变,A错误;
B.反应④是放热反应,其中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即得到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所以ΔH1-ΔH2<0,C正确;
D.根据盖斯定律:③×3+⑤得3CO(g)+6H2(g)→CH3CH=CH2(g)+3H2O(g)△H=-301.3kJ mol-1,D错误,
故答案选C。
【点睛】
14.C
【详解】A.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离子方程式为:,A错误;
B.白醋可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白醋为弱酸,不可拆成离子形式,离子方程式为:,B错误;
C.工业上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金属镁,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l-+Mg2+Mg+Cl2↑,C正确;
D.Ba(OH)2足量,最终会得到偏铝酸根,D错误;
故选C。
15.B
【详解】A.白铁中铁和锌组成原电池,由金属活泼性Zn>Fe,则Fe做正极被保护,所以白铁(镀锌)制品比一般铁器耐腐蚀,A不选;
B.铁、铝常温下与冷的浓硫酸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不能用原电池原理解释,B选;
C.铁外刷一层“银粉”,阻止与氧气接触,破坏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保护铁不被腐蚀,C不选;
D.锌与少量溶液反应置换单质Cu,形成Zn-Cu原电池,可加快反应速率,D不选;
故选:B。
16. ①② ③ 285.8kJ ①N2(g)+O2(g)=NO2(g) ΔH=+68kJ/mol; ②N2(g)+3H2(g)=2NH3(s) ΔH=-92.4kJ/mol
【详解】(1)ΔH<0为放热反应,ΔH>0为吸热反应,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①②,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③;
(2)根据2H2(g)+O2(g)=2H2O(l)ΔH=-571.6kJ/mol,表示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71.6kJ的热量,2gH2的物质的量,n===1mol,1mol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85.8kJ;
(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需要标出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注明ΔH的数值及单位,反应的系数是物质的量,不用标出反应条件。根据题意,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①1molN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NO2(g),需吸收68kJ的热量,ΔH=+68kJ/mol,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①N2(g)+O2(g)=NO2(g) ΔH=+68kJ/mol;
②1molN2(g)与适量H2(g)反应生成NH3(g),放出92.4kJ的热量,ΔH=-92.4kJ/mol,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4kJ/mol。
17. B A CO-2e-+CO=2CO2 H2-2e-+2OH-=2H2O 1.93×103 CH3OH-6e-+8OH-=CO+6H2O 30NA
【分析】
分析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通入氧气的一端为原电池正极,通入一氧化碳和氢气的一端为负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溶液中阴离子移向负极,A电极上一氧化碳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根据某种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由电子转移方向可知a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应通入燃料,b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应通入空气。
【详解】
(1)分析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通入O2的B电极为原电池正极,通入CO和H2的电极为负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上电流的方向应从电极B(填A或B)流向用电器。内电路中,溶液中阴离子移向负极,CO向电极A(填A或B)移动,电极A上CO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2,CO参与的电极反应为CO-2e-+CO=2CO2。故答案为:B;A;CO-2e-+CO=2CO2;
(2)①由分析a为负极,假设使用的“燃料”是氢气(H2),a极上氢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则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2-2e-+2OH-=2H2O。若电池中氢气(H2)通入量为224 mL(标准状况),且反应完全,n(H2)= =0.01mol,则理论上通过电流表的电量为Q=9.65×104C/mol×0.01mol=1.93×103C (法拉第常数F=9.65×104C/mol)。故答案为:H2-2e-+2OH-=2H2O;1.93×103;
②假设使用的“燃料”是甲醇(CH3OH),a极上甲醇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则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3OH-6e-+8OH-=CO+6H2O。 如果消耗甲醇160g,假设化学能完全转化为电能,则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30NA。故答案为:CH3OH-6e-+8OH-=CO+6H2O;30NA。
18.(1)负极
(2) 增大 减小 不变
(3)
(4)
(5)
【分析】该装置为电解池,通电5min后,铜电极质量增加2.16g,则说明铜电极为阴极,溶液中的Ag+在铜电极上得到电子生成银:Ag++e-=Ag,2.16gAg的物质的量为0.02mol,所以电路中转移电子为0.02mol。
【详解】(1)铜为阴极,则电源电极X为负极;
(2)A装置中阳极是Cl-失去电子变为氯气,阴极是水电离出来的H+得到电子生成氢气,水电离出H+的同时会电离出OH-,导致溶液中OH-浓度增大,溶液pH增大;B装置阴极是Cu2+得到电子生成铜,阳极是水电离出来的OH-失去电子生成氧气,水电离出OH-的同时还电离出H+,导致溶液中H+浓度增大,溶液的pH减小;C装置阳极是电极材料Ag失去电子生成Ag+,同时溶液中的Ag+在阴极得到电子变为Ag析出,溶液的pH不变;
(3)A中放电的是Cl-和水电离的H+,生成氢气、NaOH和氯气,电解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C中银为阳极,在阳极,银失去电子变为Ag+,电极反应式为:;
(5)B中收集到的224m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mol。在B中,阳极始终是水电离出来的OH-失去电子生成氧气:2H2O-4e-=O2↑+4H+,通电5min,电路中转移电子为0.02mol,则生成的氧气为0.005mol,所以在阴极还有0.005molH2生成,即阴极开始时是溶液中的Cu2+得到电子生成Cu,当Cu2+消耗结束时,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生成H2:2H++2e-=H2↑,生成0.005molH2,转移0.01mol电子,则铜离子生成铜转移0.001mol电子,根据电极反应式:Cu2++2e-=Cu可知,溶液中的Cu2+为0.005mol,所以通电前Cu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05mol÷0.2L=0.025mol/L。
19. B Al-3e-+4OH-=AlO2-+2H2O PbO2+SO42-+4H++2e-=PbSO4+2H2O 增加 0.1NA O2+2H2O+4e-=4OH- 2
【分析】(1)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硝酸中,一组插入烧碱溶液中,分别形成了原电池,根据负极金属单质上电子来判断;碱性条件下,Al失电子生成偏铝酸根离子;
(2)B为PbO2,是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注意电解质溶液是硫酸;A是Pb,其离子能够与硫酸根反应生成沉淀;据电池反应式计算;
(3)若AB为金属铂片,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分别从AB两极通入C3H8和O2,该电池即为丙烷燃料电池,通入C3H8的一极为负极,被氧化,产生的二氧化碳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
【详解】(1)将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硝酸中,铝钝化,所以Cu失电子作负极,一组插入烧碱溶液中,Cu与氢氧化钠不反应,Al失电子作负极,
碱性条件下,Al失电子生成偏铝酸根离子,其电极反应为:Al+4OH--3e-=AlO2-+2H2O;
故答案为:B;Al+4OH--3e-=AlO2-+2H2O;
(2)B为PbO2,是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是硫酸,铅离子能够与硫酸根离子生成沉淀,电极反应式为:PbO2+SO42-+4H++2e-=PbSO4+2H2O;
A极Pb失电子生成铅离子能够与硫酸根反应生成沉淀,导致质量增大;据电池反应式可知,每有2mol硫酸反应转移电子2mol,则0.1mol硫酸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0.1NA,
故答案为:PbO2+SO42-+4H++2e-=PbSO4+2H2O;增重;0.1NA;
(3)若AB均为金属铂片,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分别从AB两极通入C3H8和O2 ,该电池即为丙烷燃料电池,通入O2的一极为正极,被还原,电极方程式为O2+2H2O+4e-=4OH-,A极的反应物C3H8只有两种不同环境的氢,一氯代物有2种同分异构体。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原电池原理,明确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是解本题关键,原电池原理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注意掌握原电池原理,把握本质,正确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20.(1)16.8
(2)160
【分析】浓差电池中左侧溶液中Cu2+浓度大,离子的氧化性强,所以Cu(1)电极为正极、电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Cu2++2e-=Cu,则Cu (2 )电极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电解槽中a电极为阴极、b电极为阳极,阳极上水失电子生成氧气和氢离子,电极反应为2H2O-4e- =O2↑+4H+,阴极上水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生成氢气,电极反应为2H2O+2e-=H2↑+2OH-,则钠离子通过离子交换膜c生成NaOH、为阳离子交换膜,硫酸根通过离子交换膜d生成硫酸、为阴离子交换膜,以此来解析;
(1)
电解槽中a电极为阴极、b电极为阳极,阳极上水失电子生成氧气和氢离子,电极反应为2H2O-4e- =O2↑+4H+,阴极上水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生成氢气,电极反应为2H2O+2e-=H2↑+2OH-,根据电子守恒有O2~e~H2可知1mold电子,生成0.25molO2和0.5molH2;总共0.75mol,V=0.75mol×22.4L/mol=16.8L;
(2)
电池从开始工作到停止放电,溶液中Cu2+浓度变为1.5mol/L,正极析出Cu:( 2.5-1.5 ) mol/L×2L=2mol,正极反应为Cu2++2e-=Cu,阴极反应为2H2O+2e-=H2↑+2OH-,根据电子守恒有Cu~2e~2NaOH,电解池理论上生成NaOH的物质的量n(NaOH)=2n(Cu)=4mol,则m(NaOH) =nM=4mol×40g/mol=160g。
21. 化学 电 32.1 阴极 Mg经导线流向Al B 吸氧腐蚀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或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详解】(1)图一装置为原电池,原电池为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图一装置化学反应式为,当电路中有0.2mol电子发生转移时,说明有0.1molCuSO4发生反应生成了ZnSO4,所以两种溶液差为0.1mol×(160g/mol+161g/mol)=32.1g;
(2)①电极B得电子,为阴极;
②电极A失电子,电极反应为;
(3)外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为由Mg经导线流向Al;Mg电极得电子,发生的电极反应为;若要改变外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可将图3中KOH溶液换成酸,由于镁的比铝活泼,在酸性溶液中,镁的比铝先反应,易失电子,从而改变电流方向;
(4)Fe易失电子,氧气得电子生成氢氧根,图4易发生吸氧腐蚀,为了防止这类反应的发生,常采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或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的电化学方法进行保护。
22.(1)585
(2) 1560 CH3OCH3(g)+3O2(g)=2CO2(g)+3H2O(l) ΔH=-1455kJ/mol
【解析】(1)
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P4(s)+5O2(g)=P4O10(s)△H=-2982kJ/mol,则6×198kkJ/mol+5×498kJ/mol-12×360kJ/mol-4x=-2982kJ/mol,x=585kJ/mol,故答案为:585;
(2)
①依据原子守恒分析可知氢原子守恒,6a=2,a=;
②则根据图象分析可知 mol乙烷完全燃烧放热520kJ,所以1mol乙烷完全燃烧放热为520KJ×3=1560kJ,则乙烷的燃烧热△H=-1560kJ/mol,故答案为:-1560;
③根据图象分析可知mol二甲醚完全燃烧放热485kJ,则1mol二甲醚完全燃烧放热=485kJ×3=1455kJ,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OCH3(g)+3O2(g)=2CO2(g)+3H2O(l) ΔH=-1455kJ/mol,
故答案为:CH3OCH3(g)+3O2(g)=2CO2(g)+3H2O(l) ΔH=-1455kJ/mol。
23.(1) 原电池 CH3OH-6e-+8OH-=CO+6H2O 降低
(2) 阳极 4AgNO3+2H2O4Ag+O2↑+4HNO3
(3) 280mL D 1.60
【分析】甲池中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故为原电池,乙池和丙池为串联的电解池。
(1)
甲池为原电池,通入CH3OH电极为负极,负极上CH3OH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在碱性溶液中被氧化生成CO,则该电极的电极反应为CH3OH+8OH--6e-=CO+6H2O;甲池消耗碱,故pH值降低。
(2)
乙池中A(石墨)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作阳极,溶液中的OH-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阴极B(Ag)电极上,溶液中的Ag+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Ag++e-=Ag,在同一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可得总反应方程式为:4AgNO3+2H2O4Ag+O2↑+4HNO3;
(3)
当乙池B极质量增加5.4g时,n(Ag)==0.05mol,则电路中通过电子物质的量为0.05mol,由于在串联电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同,所以甲池中理论上消耗O2的物质的量为n(O2)==0.0125mol,则氧气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V(O2)=0.0125mol×22.4L/mol=0.28L=280mL,丙池与甲、乙池串联,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也是0.05mol,D极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所以D极析出Cu的物质的量为=0.025mol,m(Cu)=0.025mol×64g/mol=1.6g。
24. 传导离子、作正极反应物 硫酸锌溶液 硫酸铜溶液 离子导体 A
【详解】(1)由可知,CuSO4是电解质,可传导离子,该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故CuSO4可作正极反应物;答案为传导离子、作正极反应物。
(2)由可知,A溶液中电极为Zn,故A溶液中应为Zn2+,同理,B溶液中为Cu2+,由(1)知阴离子为;盐桥是由琼脂和饱和的KCl或KNO3组成,属于离子导体;根据在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Zn为负极,故Cl-向A溶液中移动;答案为硫酸锌溶液,硫酸铜溶液,离子导体,A。
(3)由可知,电子由左边移向右边,左边为负极,右边为正极,根据题中信息,要增大电压和电流,故选取电极材料Mg和石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优化后的实验装置示意图4为;答案为。
25. 原电池 阴极 C3H8+26OH--20e-=3CO32-+17H2O H2、NaOH 13 Ag2O
【分析】(1)甲池为丙烷、氧气形成的燃料电池;乙池中电极B与原电池的负极连接,作电解池的阴极;
(2)C3H8在负极上失电子,碱性条件下生成碳酸根;丙装置中D极连接电源的负极,为阴极;
(3)电解AgNO3溶液,总反应方程式为:4AgNO3+2H2O4Ag+O2↑+4HNO3,根据n=计算O2的物质的量,根据同一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相等,在丙池中:阴极上氢离子放电,阳极上氯离子放电,根据电子转移数目相等计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利用c=计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从而得出溶液的pH;
(4)根据电解的产物分析,根据“析出什么元素加入什么元素”的原则确定使乙池恢复电解前的状态加入的物质。
【详解】根据装置图可知甲池为原电池,通入燃料丙烷的电极为负极,通入O2的电极为正极,乙池、丙池与原电池连接,属于电解池,其中乙池中A电极为阳极,B电极为阴极,丙池中C电极为阳极,D电极为阴极。
(1)甲池为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乙池为电解池,其中B电极连接电源的负极,作阴极;
(2)燃料C3H8在负极上失电子,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CO32-,所以甲装置中通入C3H8的电极反应式为:C3H8+26OH--20e-=3CO32-+17H2O。丙装置中C电极为阳极,溶液中Cl-失去电子变为Cl2;D极为阴极,电极上水电离产生的H+放电生成H2,溶液中有OH-,所以D电极的产物是H2和NaOH;
(3)乙装置中A(石墨)电极为阳极,发生反应:4OH- -4e-=2H2O+O2↑,B(Ag)的电极为银离子得电子,其电极反应式为:Ag++e-=Ag。n(O2)==0.005 mol,根据电极反应式可知:每反应产生1 molO2,转移4 mol电子,则反应产生0.005 mol电子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n(e-)=4n(O2)=0.02 mol。丙池电解反应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H2↑+Cl2↑,根据方程式可知:每反应转移2 mol电子,反应产生2 mol NaOH,由于在同一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所以转移0.02 mol电子时,丙池反应产生NaOH的物质的量n(NaOH)= n(e-)=0.02 mol,NaCl溶液足量,电解后溶液体积为200 mL,所以反应后c(NaOH)==0.1 mol/L,c(H+)=mol/L=10-13 mol/L,所以溶液pH=13;
(4)对于乙池,总反应方程式为:4AgNO3+2H2O4Ag+O2↑+4HNO3,由于电解生成Ag和O2从溶液中分离出去,所以要使乙池恢复电解前的状态,应向乙池中加入二者的化合物,即加入Ag2O。
【点睛】本题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正确推断原电池正负极是解本题的关键,难点是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通入燃料的电极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燃料相同,由于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不同,电极反应式不同;对于多池串联电路的计算,要根据同一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计算,计算溶液的pH要根据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与氢氧化钠的关系来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