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课后篇一起巩固
一、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的句子是“ , ”。
(2)《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句子是“ , ”。
(3)《无衣》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 ”“ ”和“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壮烈场面。
(4)《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燃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 ”“与子同泽”“ ”。
2.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开头“ , ”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热情,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两个“初”字把现实的景物升华到深沉的哲学境界的句子是“ ”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 , ”。
(4)《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3.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开头“ , ”写出了大河之来势不可当,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意味。
(2)《将进酒》中表达作者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渴望积极入世,不被金钱驱使的句子是“ , ”。
(3)《将进酒》中“ , ”抒发了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了“饮者”的地位。
(4)《将进酒》中“ , ”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人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激愤。
4.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自己虽与妻子生死殊途,但始终难以忘怀的句子是“ 。 ,自难忘”。
(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达由于他十年来的奔波劳碌而灰尘满面、鬓发如霜,就算是重逢,恐怕妻子也认不出自己的句子是“纵使相逢应不识, , ”。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与其说是写梦中情形,不如说是回忆当年的闺房之乐。
(4)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写夫妻久别重逢,伤痛难抑。
(5)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是说人虽亡故,而过去美好的情景他一直记挂,不能消除。
(6)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是说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自己凄凉孤独无处诉说,此语格外沉痛。
二、课外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5~6题。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①。
忧愁不能寐②,揽衣③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④。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⑤还入房,泪下沾裳衣⑥。
注①罗床帏:罗帐。②寐:入睡。③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④旋归:回归,归家。旋,转。⑤引领: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⑥裳衣:一作“衣裳”。
5.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7~8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对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8.“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9~10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第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第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10.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1~12题。
定 风 波①
苏 轼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 先生落笔胜萧郎②。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②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上片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C.下片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12.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词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 请结合上片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1.
答案(1)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2)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3)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4)与子同袍 与子同裳
2.
答案(1)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2)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3)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4)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3.
答案(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2)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3)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4)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4.
答案(1)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2)尘满面 鬓如霜 (3)小轩窗 正梳妆 (4)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5)不思量 自难忘 (6)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5.
答案A
解析本诗直抒胸臆,语言浅显,并没有运用比兴手法。
6.
参考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我”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我”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7.
答案A
解析诗句理解应为“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
8.
参考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9.
答案A
解析A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吹拂、原野荒寒的情景,这四句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
10.
参考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1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诗歌运用的手法的鉴赏能力。本题C项“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不合文意,原文“人画竹身肥拥肿”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而非“萧悦”。故选C项。
12.
参考答案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合;竹荫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巧妙运用动词,化静为动,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正侧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的正面描写,也借“书帙晚”“酒尊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