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重难点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地图了解石器时代我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 2.了解部落联盟时期我国私有制和阶级的发展特点,通过史料实证了解早期国家的起源及其形态。 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的产生
知识梳理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
1.典型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
(1)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2)过着群居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
早期 中期 晚期
时间 距今约1万年前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距今约5000年
代表 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 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生产生活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仰韶 文化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河姆渡文化 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①出现父系氏族社会。②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③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④权贵阶层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⑤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遗存 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三)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多元一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诞生、融合的核心地区。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三皇五帝的传说
1.三皇时代:古史相传,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事迹
(1)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3)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二、夏朝的建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统治
(1)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3)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4)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三、商和西周
(一)商朝
1.建立: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2.统治
(1)甲骨文:殷墟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2)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3)影响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二)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的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
2.统治
(1)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4.经济
(1)农业
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②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知识精讲
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特征
(1)地域范围:地域广泛,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地区。
(2)文化分期:“满天星斗”,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3)遗址分布:有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和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等。
(4)发展趋势: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形成。
2、多元一体
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新石器时代中期,六大文明区系并行)走向“中原核心”(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
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外,产品逐渐有了相对剩余。接着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的财产私有意识不断发展。氏族部落的管理人员,如氏族首领,他们的不公平分配,致使社会贫富分化出现且不断加剧。这样,氏族部落的首领等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而一般的氏族成员则演变为平民,甚至成为奴隶。为了追求财富等,氏族之间、部落之间战争不断加剧,战败的氏族部落成员沦为奴隶,胜利一方则成了奴隶主,因此,日益形成了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阶级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
课时作业
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长江下游有( )
A.河姆渡文化 B.龙山文化
C.红山文化 D.二里头文化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A项正确;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排除B项;红山文化位于西辽河流域,排除C项;二里头文化是夏朝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
【答案】A
2.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某原始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明显。据此可知,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 B.原始人群社会
C.母系氏族社会 D.父系氏族社会
【解析】据材料“某原始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明显”,可知社会生产力进步导致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故选D项;旧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无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排除A项;原始人群社会不存在墓葬遗址,排除B项;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私有财产并不会大量出现,排除C项。
【答案】D
3.“家”字由“宀(房屋)”和“豕(猪)”两部分构成,如右图所示。据此,“豕”应解读为( )
A.文字起源 B.建筑风格 C.私有财产 D.生产工具
【解析】“家”这个字的构造是房屋和房屋里的一只猪,远古时期的人们最开始从事采集和渔猎,而后把吃不完的猪圈养起来,并逐渐拥有私有财产,故选C项;文字的起源应有一个演变过程,排除A项;“豕”为猪,代表着财富,不是建筑风格,排除B项;“豕”为猪,代表着财富,不是一种生产工具,排除D项。
【答案】C
4.据先秦古籍记载:黄帝、尧、舜等五帝后期,邦国林立,“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虞书·大禹谟》)、“明明我祖,万邦之君”(《夏书·五子之歌》)。据此可知,五帝后期( )
A.已具有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了完备的国家管理体制
C.奠定了周代分封制度的基础 D.形成了严重的分裂对抗状态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A项正确。
【答案】A
5.商代“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才承认商王的统治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则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这表明西周( )
A.分封对象只限亲族 B.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C.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D.国家实现了真正统一
【解析】与商王用武力迫使“外服”承认其统治地位不同,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表明西周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C项正确;西周时期的分封对象除亲族外,还有功臣和先代贵族,A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形成高度集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西周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真正统一,D项错误。
【答案】C
6.(2021·浙江卷)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人口权、土地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与述职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故选B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排除C项;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前256年,排除D项。
【答案】B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尚书·周书·多士》
材料二 1920年代,王国维发现,甲骨文中的商王名号与史记中的商王世系可以相互对应。王国维进而推论道:“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三民书局《历史(第二册)》
材料三 最早的包含有商王名字的文字记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然而,这些文字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商的世系。夏商世系出现于更晚的战国至汉代文献中,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其成书比商王朝晚七百年以上。
——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
(1)材料一中的“殷”是指哪一个朝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甲骨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
(3)这三则材料分别呈现了夏史或者夏世系是否可信的论点。这三则材料中,哪些认为夏史或者夏世系大致可信,哪些对夏史或者夏世系抱持怀疑态度?他们评断的依据各是什么?
【答案】(1)商代。原因:夏代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反抗。
(2)主要内容: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地位: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材料一认为可信,根据商代典籍记载判断,夏史可信;材料二认为可信,甲骨文与《史记》相互印证;材料三持怀疑态度,甲骨文中无夏史记载,商后700年才出现夏史记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