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徒、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导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自在
自觉
从“自在”到“自觉”的
中华民族
朝代 民族关系
秦朝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思考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学案内容;并概括中华各民族交融的方式?
政治上:和亲、会盟、册封、设立郡县或羁縻性质的机构;
典客、典属国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桂林、象郡等。
大鸿胪
和亲、军事打击;设置机构加强行政管辖;屯戍政策。
礼部、鸿胪寺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和亲、会盟;郡县制;大都督府、都护府、羁縻州。
先后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少数民族政权吸收中原王朝政治制度;榷场;
即使局部争战割据,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也从未中断过。
结束政权长期并存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行汉法”“四等人制”;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筑长城、九边重镇;设都司,卫、所;马市;敕封“法、法王”;土司。
理藩院
联姻、军事打击、册封“达赖”“班禅”;设办事大臣;改土归流。
探究一:“自在”的中华各民族
经济上:马市、榷场等;
民族冲突;
社会文化上:民族的迁徙、通婚、杂居等。
宣政院
朝代 史实
秦朝 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汉朝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和亲;推行屯戍政策
唐朝 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等边疆机构
元朝 设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在东北、云南设行省
清朝 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平定叛乱;改土归流
① 因地制宜,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 ②设立机构,加强边疆管辖
③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④推广中原习俗,实现政教合一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下表为古代边疆治理主要史实(部分),它们共同体现的政治传统有( )
汉
秦
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典客 典属国
抚夷越,设南海、桂林、象三郡
和亲、军事打击
乌桓校尉
大鸿胪
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并得到巩固加强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屯戍政策;
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
唐
天可汗
渤海郡王
都督府
羁縻州
大都护府
和亲
唐蕃会盟
册封
安南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
宋
元
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元朝时期,疆域广袤,为加强统治逐渐形成一套行省制度。过去大一统王朝的“羁縻之州”,到元朝“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据此可知,元朝在民族关系上的做法( )
A.是羁縻政策的延续
B.根除了边疆地区祸患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D.呈现出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宣政院
行省制
澎湖巡检司
行省制
清
明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修长城修九边,开放马市
赤斤蒙古
沙洲
哈密等卫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土司
敕封“王”“法王”建立都司
贡赐、茶马贸易;
理藩院
满蒙联姻
平准噶尔叛乱
土尔扈特部回归
册封“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设办事大臣、驻藏大臣
沿袭土司制度,后“改土归流”
1840年后,中国成为新兴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弱肉强食之目标。于是,新兴“民族国家”与古老“王朝国家”直接碰撞...列强步步紧逼,天朝上国的庄生迷梦沦为一再战败、求和,一再割地、赔款、开通商埠的梦魇,中华各民族的“自在”发展被“非我族类”的强力打断,面对列强的残暴行径、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国人同仇敌忾,部分仁人志士感知到以“民族”( 对他而自觉为我) 之合力共御外侮之必要,因此,“中华民族”的观念被引发并广泛流播。
—马宇飞《中华民族“自觉”到“自在”的二重进路》
思考2:中华各民族“自在”发展是如何一步步被“非我族类”强力打断的?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40年
鸦片战争
1883年
中法战争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
瓜分狂潮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探究二:“自觉为我”的中华民族
1840年后,中国成为新兴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弱肉强食之目标。于是,新兴“民族国家”与古老“王朝国家”直接碰撞...列强步步紧逼,天朝上国的庄生迷梦沦为一再战败、求和,一再割地、赔款、开通商埠的梦魇,中华各民族的“自在”发展被“非我族类”的强力打断,面对列强的残暴行径、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国人同仇敌忾,部分仁人志士感知到以“民族”( 对他而自觉为我) 之合力共御外侮之必要,因此,“中华民族”的观念被引发并广泛流播。
—马宇飞《中华民族“自觉”到“自在”的二重进路》
结合两段材料
阐述中华民族从个体-群体-第一次全面觉醒的相关历史事件?
探索国家的出路 主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个体觉醒
群体觉醒
第一次全面觉醒
探索国家的出路 主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个体觉醒
群体觉醒
第一次全面觉醒
思考3:面对列强的残暴行径和亡国灭种的危机,试阐述中华民族在“自觉为我”来挽救民族危机的过程中由个体-群体-全面觉醒的相关历史人物或事件?
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
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洋务、新政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自强求富”、试图解决国弱民贫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除旧布新的举措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是一场由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运动。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9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结合两段材料
阐述中华民族从个体-群体-第一次全面觉醒的相关历史事件?
探索国家的出路 主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个体觉醒
群体觉醒
第一次全面觉醒
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
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洋务、新政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自强求富”、试图解决国弱民贫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是一场由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全面觉醒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材料:19世纪末,梁启超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康有为不赞成把满族说成夷狄,且对清朝开拓疆土、巩固边疆的贡献做了肯定,认为“自满、汉及篆、回、藏既同隶一国,并同当为中华人,不得殊异,其满人并赐汉姓,俾合同而化,永泯猜嫌,则团合大群以强中国,莫善于此。”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关于民族主义,他指出:“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称谓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对民族问题的探讨由此更加受到重视。
——摘编自周励恒《近代以来民族观是怎样形成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民族观并分析形成原因。(6分)
民族观:统一的中华民族观念;各民族平等;民族认同增强。
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知识分子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一次升华的集中体现,此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成熟。
—李静《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
1915年
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浙江景宁的惠明茶获得茶叶金奖
2010年
上海世博会再获金奖
浙江景宁惠明茶是浙江省十大名茶
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中国“畲乡之窗”景宁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是4A景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
1941
1997
1990
1984
1965
1958
1955
1954
1949
1947
1945
1945年
中共中央:“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
1941
1997
1990
1984
1965
1958
1955
1954
1949
1947
1945
1945年
中共中央:“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
1941
1997
1990
1984
1965
1958
1955
1954
1949
1947
1945
1945年
中共中央:“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
1941
1997
1990
1984
1965
1958
1955
1954
1949
1947
1945
1945年
中共中央:“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
1941
1997
1990
1984
1965
1958
1955
1954
1949
1947
1945
1945年
中共中央:“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95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
1941
1997
1990
1984
1965
1958
1955
1954
1949
1947
1945
1945年
中共中央:“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95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8年
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
1941
1997
1990
1984
1965
1958
1955
1954
1949
1947
1945
1945年
中共中央:“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95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8年
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
1941
1997
1990
1984
1965
1958
1955
1954
1949
1947
1945
1945年
中共中央:“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95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8年
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
1941
1997
1990
1984
1965
1958
1955
1954
1949
1947
1945
1945年
中共中央:“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95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8年
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0年
“三个离不开”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
1941
1997
1990
1984
1965
1958
1955
1954
1949
1947
1945
1945年
中共中央:“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95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8年
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0年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
1941
1997
1990
1984
1965
1958
1955
1954
1949
1947
1945
1945年
中共中央:“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95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8年
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0年
“三个离不开”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
-------《选择性必修一学习聚焦》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你对党中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6分)
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辽阔的疆域,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摘自陈立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五方面工作》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共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