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想要了解一国的社会生活,绝不能单凭几条法律几部法令,而要看得见那一社会的心灵。
——瞿秋白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管子 小匡》
忧思﹒探索﹒转型
从士人的视角看晚清社会之变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士人的忧思
——政治之变
士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苦学》
任务:观看晚清疆域的演变视频,说说士人感到忧虑的原因有哪些?
由西方看中国,其全神贯注皆在于“要求(中国)中央政府有责任履行各项条约”。而由此带来的,正是一个比战争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过程。
——杨国强《衰世与西法》
近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壹
士人的忧思——近代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款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赔款 赔款2亿两白银 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开埠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十个通商口岸/开天津为商埠 沙市、重庆、杭州、苏州为通商口岸
其他 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内河航行权 承认朝鲜独立;在中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惩办“首祸诸臣”;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
使馆区,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壹
士人的忧思——近代不平等条约
1、某班同学在整理“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一问题的时候,列出了以下答案,这些答案正确的有( )
A.0条 B.1条
C.2条 D.3条
壹
士人的忧思——近代不平等条约
士人的探索
——思想之变
饱读诗书的士子,一旦经新学启迪和时局刺激,其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义务感顿时勃发起来。
——冯天瑜
2、下图是某本中国近代史著作的目录,请完成缺失部分内容的填空
左宗棠与福州船政局
康有为及“康党”
1898年的失败
林则徐应对英国之策
士人的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贰
第二部分 承认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第3章
第4章 抚夷之策
第5章 自强说的滥觞
(一) 恭亲王与总理衙门
(二) 冯桂芬其人其书
(三) 太平天国对现代化的兴趣
第三部 对西方技术的渴望 1861-1870
第6章 曾国藩对西洋人和西洋机器的态度
第7章 李鸿章与西式武器的应用
第8章 同文馆的创设
第9章
第五部分 1900年开始的改革运动
第15章 维新派
(一) 传教士的影响
(二) 早期维新派
第16章
第17章 张之洞的改革计划
第18章
(一) 朝廷与皇帝
(二) 反变法的保守思想
第19章 义和团
①
②
③
④
士人的探索——开眼看世界
贰
他们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探头出来,开眼看世界,并能放下“天朝”的架子,平静地看待另一种文明,已是石破天惊之举。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国的方向,又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茅海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封建士人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师夷长技以制夷
进步性: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挑战。
局限性:著书立说,尚未付出实践;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制度;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下图是某本中国近代史著作的目录,请完成缺失部分内容的填空
左宗棠与福州船政局
康有为及“康党”
1898年的失败
林则徐应对英国之策
士人的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贰
第二部分 承认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第3章
第4章 抚夷之策
第5章 自强说的滥觞
(一) 恭亲王与总理衙门
(二) 冯桂芬其人其书
(三) 太平天国对现代化的兴趣
第三部 对西方技术的渴望 1861-1870
第6章 曾国藩对西洋人和西洋机器的态度
第7章 李鸿章与西式武器的应用
第8章 同文馆的创设
第9章
第五部分 1900年开始的改革运动
第15章 维新派
(一) 传教士的影响
(二) 早期维新派
第16章
第17章 张之洞的改革计划
第18章
(一) 朝廷与皇帝
(二) 反变法的保守思想
第19章 义和团
②
③
④
观点一: 张文襄(张之洞)之效西法,非慕欧化也;文襄之图富强,志不在富强也。盖欲借富强以保中国,保中国即所以保名教。(注:名教是指儒家思想中关于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
——辜鸿铭
观点二:对传统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的冲击,不仅来自外部,还来自洋务运动本身。
——郭剑鸣《晚清绅士与政治整合研究》
关于洋务运动究竟是“保封建礼教”还是“冲击封建礼教”,世人有不同的看法,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你赞成哪一方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士人的探索——洋务运动
贰
2、下图是某本中国近代史著作的目录,请完成缺失部分内容的填空
左宗棠与福州船政局
康有为及“康党”
1898年的失败
林则徐应对英国之策
士人的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贰
第二部分 承认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第3章
第4章 抚夷之策
第5章 自强说的滥觞
(一) 恭亲王与总理衙门
(二) 冯桂芬其人其书
(三) 太平天国对现代化的兴趣
第三部 对西方技术的渴望 1861-1870
第6章 曾国藩对西洋人和西洋机器的态度
第7章 李鸿章与西式武器的应用
第8章 同文馆的创设
第9章
第五部分 1900年开始的改革运动
第15章 维新派
(一) 传教士的影响
(二) 早期维新派
第16章
第17章 张之洞的改革计划
第18章
(一) 朝廷与皇帝
(二) 反变法的保守思想
第19章 义和团
③
④
士人的探索——戊戌变法
贰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第18章
(一) 朝廷与皇帝
(二) 反变法的保守思想
1898年的失败
材料
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
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士人的探索——戊戌变法
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
材料:它(指维新变法思想)带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场革命,从而改变了最难改变的东西:世界观。……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社会的新陈代谢》
士人的转型
——社会之变
科举制的废除,切断了“士”的来源,直接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材料:1905年科举制废除,切断了传统士大夫晋升官僚体制之路……游移于体制之外的新型知识分子,在社会分工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寻求谋生之路。他们不再如以往士大夫仅有读书做官的单一通道,而是有了职业上的“分工”。状元出身的张謇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严复、梁启超等人致力于译书、创办《国闻报》等报刊,成了以媒介影响社会的传媒知识分子。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社会变迁视阈下的知识分子成长路径》
传统士大夫 近代知识分子
知识结构
社会职业
社会影响
四书五经
新学
单一从政
职业的多样化
叁
士人的转型——近代教育
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王朝的掘墓人,材料旨在说明新政( )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B.推动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
D.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叁
士人的转型——近代教育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世界局势的新变化,作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判断。
壹
士人的忧思——政治权势之变
贰
士人的探索——思想权势之变
叁
士人的转型——社会权势之变
目录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即存在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