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综合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章综合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19 17:3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章综合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为防止废弃的硒单质(Sc)造成环境污染,通常用浓硫酸将其转化成二氧化硒(),再用KI溶液处理回收Se.发生的反应为①、②。已知:Se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第ⅥA族
B.反应②中KI为还原剂,Se为还原产物
C.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D.反应①体现了浓硫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每生成0.1mol ,转移0.2mol电子
2.硅酸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硫酸是中学阶段常见的强酸之一,实验小组同学利用硫酸进行下列实验,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装置甲:验证非金属性:
B.装置乙:制备
C.装置丙:向铜与浓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直接加水,可观察到溶液呈蓝色
D.装置丁:验证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具有漂白性、还原性
3.N和P两种元素性质相似,下列关于与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的极性: B.水中的溶解度:
C.还原性: D.结合的能力:
4.已知X、Y、Z、W、R五种元素中,X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Y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的2倍;Z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其次外层电子数多4个;W元素原子K层和M层电子总数比其L层电子数多1个;R元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其阳离子与Z的阴离子电子核外电子总数相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上述五种原子中一定都含有质子、电子和中子
B.X、Y、Z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
C.YZ2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较HClO强
D.可用pH试纸测定W的水溶液的pH
5.短周期主族元素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Y原子的电子总数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高正化合价:Z>X>Y B.Z的单质具有漂白性
C.Z的最高价氧化物为ZO3 D.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Y<Z
6.物质性质随着中心原子的原子序数(Z)增大而递变,其中物质性质(Y)递变趋势符合图像变化规律的是

A.原子半径:Be、Mg、Ca B.熔、沸点:Cl2、Br2、I2
C.碱性:NaOH、Mg(OH)2、Al(OH)3 D.酸性:HF、HCl、HBr
7.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在实际生产中,可利用反应CO2+NaOH=NaHCO3来捕捉废气中的CO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或说法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8的氧原子:O
B.H、D、T互为同位素
C.三种物质的俗称分别是干冰、纯碱、小苏打
D.NaHCO3的电离方程式:NaHCO3=Na++H++CO
8.短周期主族元素R、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X的原子半径在短周期元素中最大,Y的单质常作制造半导体的材料,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具有强氧化性、不稳定性和挥发性,Z的游离态常出现在火山喷口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氢化物的还原性:Y>R>Z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Z
C.X的单质能与水发生置换反应
D.常温常压下R的氧化物都是无色气体
9.科学家利用金纳米颗粒(直径在20~60nm之间)催化分解为和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纳米颗粒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B.的电子式为
C.、和互为同位素
D.中子数为19的硫原子表示为
10.我国最早的造纸技术是以嫩竹为原料,加入消石灰制成纸浆,再经多道工序加工成纸。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造纸过程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B.将等物质的量的消石灰与碳酸钠混合溶于水,溶液呈碱性
C.消石灰为常见的二元弱碱
D.可将竹子剁碎以提高反应速率
11.保罗·克拉兹等三位科学家因在氟利昂和臭氧层方面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在反应中作催化剂
B.过程②中一氧化氯断键形成过氧化氯
C.臭氧分子最终转变成氧气分子
D.过氧化氯的结构式为C1-O-O-Cl
12.某元素X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的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2X B.X的最高价和最低价的代数和为6
C.X位于第4周期VIIA族 D.常温下,X的单质呈液态
13.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A.氯化钠的电子式: B.的结构示意图:
C.分子的结构式:O—C—O D.中子数为10的氧的核素:
14.下图是氢氧燃料电池驱动LED发光的一种装置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处通入氧气,b处通入氢气
B.通入O2的电极为电池的正极
C.通入H2的电极发生反应:H2-2e-=2H+
D.导线中每通过1mole-,需要消耗11.2 LO2(标况)。
15.如图是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用化学电源使LED灯发光的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锌片为负极,其附近的溶液有Zn2+产生
B.溶液中的H+向锌电极移动,SO向铜电极移动
C.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
D.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改变
二、实验题
16.生产芯片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砷化镓等,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硅。硅可由石英砂(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制得,制备高纯硅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资料:①能与剧烈反应,在空气中易自燃;②粗(沸点33.0℃)中含有少量(沸点57.6℃)和(沸点℃)
(1)流程①焦炭体现了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2)流程③提纯的方法是_______。
(3)流程④的化学反应为置换反应,写出其化学方程式:_______。
流程④制备高纯硅的装置如图(热源及夹持装置略去):
(4)若要从下列玻璃仪器中选择部分来组装A处的气体发生装置,需要的是_______(填编号):
a.分液漏斗 b.烧瓶 c.酒精灯 d.大试管 e.漏斗 f.烧杯 g.导管
(5)装置C中的烧瓶需要加热,其目的是_______。
(6)为保证制备高纯硅实验的成功,操作的关键是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控制好反应温度以及_______,该流程中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
17.某同学设计实验以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甲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图1装置来一次性完成N、C、Si三种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装置实验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夹持装置已略去)。A、B、C三个胶头滴管分别是氯酸钾溶液、溶液、淀粉溶液。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氯酸钾溶液能反应生成氯气。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图1装置内的物质为:B:___________,C___________;(填序号)
①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②浓硫酸溶液 ③硅酸钠溶液 ④饱和氯化钠溶液
(3)乙同学具体操作如下:
i.先挤压A,使少量溶液滴入烧瓶内,可观察到烧瓶中有黄绿色气体生成;其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ii.挤压B,使稍过量溶液滴下充分反应的主要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iii.再挤压C,使少量溶液滴入烧瓶内,可观察到的颜色变化___________。
(4)根据乙同学的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
三、工业流程题
18.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和储能技术快速发展,锂盐消耗飞速增长。中国拥有丰富的锂资源,以盐湖卤水(主要含NaCl、和LiCl等)通过煅烧法提取锂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①喷雾干燥后所得固体中含有NaCl、LiCl、等;
②20℃时,相关物质的溶解度如下:
化合物 溶解度/(g/L)
NaCl 360
LiCl 832
218
13.3
(1)Mg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单质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在煅烧时会产生HCl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HCl为___________(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3)加入碳酸钠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从浊液中获得固体的操作是___________。
(4)该工艺的不足之处为___________(填一点即可)。
19.用辉铜矿(主要成分为Cu2S,含少量Fe2O3、SiO2等杂质)制备难溶于水的碱式碳酸铜的流程如下:
已知:室温下,溶液中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的pH如表所示
金属离子 Cu2+ Fe3+ Mn2+
开始沉淀时的pH 5.5 1.8 8.3
完全沉淀时的pH 6.7 2.9 10.9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加快“浸取”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2)“滤渣I”中的主要成分是MnO2、S、___________。
(3)“除铁”加入CuO的目的是调节溶液pH,使Fe3+转化为Fe(OH)3,则pH范围是___________。
(4)“沉锰”(除Mn2+)过程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赶氨”时最适宜的操作是___________。
(6)“滤液Ⅱ”所含溶质主要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硒元素为34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第ⅥA族,A正确;
B.反应②中KI中碘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KI为还原剂;中Se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Se为还原产物,B正确;
C.氧化剂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由反应可知,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C正确;
D.反应①是浓硫酸和非金属单质Se的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没有体现其酸性,D错误;
故选D。
2.C
【详解】A.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硫酸和碳酸钠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硅酸钠生成硅酸,则酸性硫酸大于碳酸大于硅酸,能验证非金属性:,故A不符合题意;
B.打开a,铁和硫酸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氢气排净装置中空气,关闭a,硫酸亚铁溶液被压入B装置中和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故B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应该将铜与浓硫酸反应后的溶液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故C符合题意;
D.浓硫酸和蔗糖反应生成碳,体现浓硫酸脱水性;浓硫酸和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体现浓硫酸强氧化性;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具有漂白性、还原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B
【详解】A.电负性,极性比大,A正确;
B.能与水分子形成分子间氢键,而PH3不能和水形成分子间氢键,所以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大,B错误;
C.非金属性,故的还原性比强,C正确;
D.与中的中心原子N和P均带负电荷,N的电负性强于P,且N原子的半径小,所以吸引的能力强于,D正确;
故选B。
4.C
【分析】X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则X为H元素,Y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的2倍说明Y只有2层电子,电子排布为2、4,则Y为C元素;Z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其次外层电子数多4个,电子排布为2、6,则Z为O元素;W元素原子K层和M层电子总数比其L层电子数多1个,说明W有3层电子,电子排布为2、8、7,则W为Cl元素;R元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其阳离子与Z的阴离子电子核外电子总数相同即为18,则R为K元素。
【详解】由分析知,X、Y、Z、W、R分别为H、C、O、Cl、K;
A.X为H原子,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0,A错误;
B.H、C、O能形成H2CO3、H2C2O4等多种化合物,B错误;
C.CO2对应水化物H2CO3的酸性较HClO强,C正确;
D.W为Cl,氯水具有漂白性,能漂白pH试纸,无法测定氯水溶液的pH,D错误;
故选:C。
5.D
【分析】Y原子的电子总数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X、Y、Z为短周期元素,则Y位于第三周期,设Y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2+8+a=3a,解得a=5,则Y为P,Z为Cl,X为O;
【详解】分析可知,X为O,Y为P,Z为Cl;
A.X为O,无最高正化合价,Y为P,最高正价为+5,A错误;
B .Z为Cl,氯气不具有漂白性,起漂泊作用的是HClO,B错误;
C.Z为Cl,最高正价为+7,最高价氧化物为Cl2O7,C错误;
D.Y为P,Z为Cl,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P故选:D。
6.C
【详解】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则原子半径:BeB.对于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的克服范德华力所需能量越多,则熔沸点越高,则熔、沸点:Cl2C.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金属性:Na>Mg>Al,则碱性:NaOH>Mg(OH)2>Al(OH)3,与图相符,C正确;
D.HF是弱酸,HCl是强酸,与图不符,D错误;
故选:C。
7.B
【详解】A.中子数为8的氧原子,其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8+8=16,质量数写在左上角,质子数写在左下角即,故A错误;
B.H、D、T为氢元素的三种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故B正确;
C.NaOH的俗称为烧碱,故C错误;
D.碳酸氢钠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其的电离方程式:,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8.C
【分析】由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X的原子半径在短周期元素中最大则X为Na元素,Y的单质常作制造半导体的材料则Y为Si元素,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具有强氧化性、不稳定性和挥发性即HNO3,则R为N元素,Z的游离态常出现在火山喷口处即硫单质,Z为S元素;
【详解】由分析知,R、X、Y、Z分别为N、Na、Si、S;
A.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N>S>Si,简单氢化物的还原性:Y>Z>R,A错误;
B.Y为Si,Z为S,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则非金属性:S>Si,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2SO4>H2SiO3,B错误;
C.X为Na,单质钠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氢气,发生置换反应,C正确;
D.R为N,常温常压下NO是无色气体,NO2是红棕色气体,D错误;
故选:C。
9.A
【详解】A.胶体是分散质粒子大小在 1nm~100nm 的分散系;光束通过胶体时,光线能够发生散射作用而产生丁达尔效应,而通入其它分散系时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金纳米颗粒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可产生丁达尔效应,A正确;
B.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B错误;
C.、和均为氢单质,不互为同位素,C错误;
D.核素的表示方法为:元素符号左下角为质子数,左上角为质量数;中子数为19的硫原子表示为,D错误;
故选A。
10.C
【详解】A.造纸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A正确;
B.消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氢氧化钠,溶液碱性增强,B正确;
C.消石灰是氢氧化钙,为二元强碱,C错误;
D.粉碎能够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D正确;
故选C。
11.A
【分析】由图可知,反应的历程为:,ClO + ClO→ClOOCl,据此分析。
【详解】A.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没变,该过程的总反应为2O3→3O2,所以氯原子在反应中作催化剂,A错误;
B.过程②中ClO + ClO→ClOOCl,一氧化氯断键形成过氧化氯,B正确;
C.该过程的总反应为2O3→3O2,则臭氧分子最终转变成氧气分子,C正确;
D.氯原子半径大于氧原子半径,所以图片中原子半径较大的是氯原子,较小的是氧原子,所以,过氧化氯的结构式为:Cl-O-O-Cl,D正确;
故选A。
12.A
【分析】从核电荷数看该元素为Br,该结构示意图为Br-的结构示意图。
【详解】A.溴的氢化物为HBr,A项错误;
B.X的最高价为+7价,最低价为-1,最高价和最低价之和为6,B项正确;
C.该元素为35号位于第4周期VIIA族,C项正确;
D.溴常温下为液态,D项正确;
故选A。
13.A
【详解】A.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A正确;
B.S2-是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应为,B错误;
C.CO2分子的结构式应为,C错误;
D.核素的表示方法为:元素符号左下角为质子数,左上角为质量数;中子数为10的氧的核素应为,D错误;
故选A。
14.B
【详解】A.根据图中信息电子铜N向P移动,则N 负极即a处为负极,通入燃料即通入氢气,b处通入氧气,故A错误;
B.燃料作负极,氧化剂氧气作正极,则通入O2的电极为电池的正极,故B正确;
C.该电池是碱性燃料电池,则通入H2的电极发生反应:H2 2e-+2OH-=2H2O,故C错误;
D.导线中每通过1mole-,需要消耗0.25mol氧气即5.6 LO2(标况),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5.B
【详解】A.锌活泼性比铜强,电解液为硫酸,则锌片为负极,锌失去电子变为锌离子,因此其附近的溶液有Zn2+产生,故A正确;
B.根据原电池“同性相吸”,则溶液中的SO向锌电极移动,H+向铜电极移动,故B错误;
C.原电池是化学能变为电能,LED灯发光,则电能变为光能,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故C正确;
D.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铁片为负极,铜为正极,和图中正负极一致,则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改变,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6.(1)还原性
(2)蒸馏
(3)SiHCl3+H2Si+3HCl
(4)abg
(5)使进入烧瓶的液态SiHCl3变为气体
(6) 防止生成的Si被氧化,防止H2与O2混合加热发生爆炸 HCl
【分析】石英砂中主要成分为SiO2,与c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粗si,2C+SiO2Si+2CO↑,粗si与HCl在300℃以上反应生成粗SiHCl3,粗SiHCl3中含有少量的SiCl4,根据二者沸点的不同,可以采取蒸馏的方法分离,纯SiHCl3在1084℃的条件下与H2反应生成纯Si,SiHCl3+H2Si+3HCl。
【详解】(1)根据分析,流程①的反应为2C+SiO2Si+2CO↑,C的化合价升高,是还原剂,体现还原性。
(2)根据分析,流程③提纯SiHCl3的操作是蒸馏。
(3)根据分析,流程④的化学反应为SiHCl3+H2Si+3HCl。
(4)气体发生装置用于制备H2,属于固液不加热制气体的装置,因此需要烧瓶、分液漏斗、导管,故选abg。
(5)进入烧瓶的SiHCl3为液体,需要变为气体进入D装置中发生反应,因此加热的目的是使进入烧瓶的液态SiHCl3变为气体。
(6)生成的Si可能被氧化,且反应中需要易燃的H2,因此需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防止生成的Si被氧化,同时防止H2与O2混合加热发生爆炸;HCl是流程④的生成物,又是流程②的反应物,因此可以循环。
17.(1)分液漏斗
(2) ① ③
(3) 溶液变蓝
(4)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分析】根据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最高价含氧酸酸性越强,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来验证N、C、Si三种非金属性强弱。乙同学利用置换反应来验证卤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强弱。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得到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2)如图1装置来一次性完成N、C、Si三种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利用强酸制弱酸原理来验证,则硝酸和碳酸钠溶液或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硝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再通到硅酸钠溶液中,溶液变浑浊,则能证明,因此图1装置内的物质为:B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C为硅酸钠溶液;故答案为:①;③。
(3)i.先挤压A,使少量溶液滴入烧瓶内,可观察到烧瓶中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说明是盐酸和氯酸钾反应生成氯气、氯化钾和水,其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ii.挤压B,使稍过量溶液滴下充分反应即溴离子和氯气反应生成氯离子和溴单质,其反应的主要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iii.再挤压C,使少量溶液滴入烧瓶内,碘离子和溴单质反应生成溴离子和单质碘,单质碘遇淀粉变蓝,因此可观察到的颜色变是溶液变蓝;故答案为:溶液变蓝。
(4)根据前面乙同学实验得到氧化性:Cl2>Br2>I2,其结论是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答案为: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18.(1)
(2) 共价化合物
(3) 过滤
(4)煅烧过程能耗大或煅烧时产生的HCl会腐蚀设备(或其他合理答案)
【分析】盐湖卤水(主要含NaCl、MgCl2和LiCl等)经日晒蒸发、喷雾干燥后,所得固体中含有NaCl、LiCl、MgCl2 6H2O等;煅烧时,MgCl2 6H2O转化为MgO、HCl等;加水洗涤、干燥后得到高纯氧化镁;将所得洗涤液蒸发浓缩,再加入Na2CO3,将LiCl转化为Li2CO3沉淀,然后过滤分离,从而获得Li2CO3。
【详解】(1)Mg为12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单质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锂,Li2O;
(2)煅烧时,MgCl2 6H2O转化为MgO、HCl气体等,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分子中H原子与Cl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为共价化合物;
(3)加入碳酸钠时,LiCl转化为Li2CO3沉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从浊液中将Li2CO3固体与溶液分离的操作是过滤;
(4)在煅烧过程中,需要提供能量使MgCl2 6H2O分解,且产生的HCl为酸性气体,会造成设备的腐蚀,所以该工艺的不足之处为:煅烧过程能耗大或煅烧时产生的HCl会腐蚀设备(或其他合理答案)。
19.(1)将辉铜矿粉碎、适当增加硫酸浓度、充分搅拌(合理即可)
(2)SiO2
(3)2.9≤pH<5.5
(4)Mn2++ + NH3 = MnCO3↓+(或Mn2++ + NH3 H2O = MnCO3↓++H2O)
(5)加热
(6)(NH4)2SO4
【分析】辉铜矿主要成分为Cu2S,含少量Fe2O3、SiO2等,加入二氧化锰、硫酸浸取,Cu2S被二氧化锰氧化为硫酸铜、S沉淀,Fe2O3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SiO2和硫酸不反应,过滤除去S和SiO2,滤液中加入氧化铜或氢氧化铜调节pH生成氢氧化铁沉淀除铁,过滤,滤液中加碳酸氢铵、氨气生成碳酸锰沉淀,过滤,加热滤液,赶出氨气,生成碱式碳酸铜。
【详解】(1)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加快“浸取”速率,除加热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有将辉铜矿粉碎、适当增加硫酸浓度、充分搅拌(合理即可);
(2)由分析可知,“滤渣I”中的主要成分是MnO2、S、SiO2;
(3)为避免引入新杂质,常温下“除铁”时加入CuO调节pH,Fe3+完全沉淀的pH为2.9,Cu2+开始沉淀的pH为5.5,为使Fe3+完全沉淀而Cu2+不沉淀,调节pH调的范围为2.9≤pH<5.5;
(4)“沉锰”时,加入碳酸氢铵和氨气,和溶液中的锰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锰沉淀,离子方程式为:Mn2++ + NH3 = MnCO3↓+(或Mn2++ + NH3 H2O = MnCO3↓++H2O);
(5)升高温度,氨气溶解度减小,“赶氨”时,最适宜的操作方法是加热;
(6)根据第四问可知,“沉锰”时生成铵根离子,且最初浸取时加入硫酸,则“滤液Ⅱ”所含溶质主要是(NH4)2SO4。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