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0 10:2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时空坐标
目 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三部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第四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人民政协的召开
第一小组的任务是拟定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后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及各单位的代表名额。
第二小组的任务是起草新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条例(后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第三小组的任务是起草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后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第四小组的任务是草拟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方案(后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第五小组的任务是起草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大会宣言(后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
第六小组的任务是拟定国旗、国徽和国歌方案。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人民政协的召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向纲领》节选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入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履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开国大典
10月1日下午15时,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五星红旗初稿及设计者曾联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人民政權的巩固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肃清余敌
一个独立、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共和国虽已建立,它面对的考验依然是严峻的。三个突出的问题摆在面前:
第一,国民党政府在大陆上仍有白崇禧、胡宗南等集团的150万军队,盘踞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和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准备顽抗。在各地,还有20万武装土匪。他们盘踞山林,为非作歹,荼毒一方,铲除它谈何容易。
第二,在战争已经结束的地区,人民政府面对的是国民党留下的财政经济总崩溃、物价上涨完全失控、投机活动异常猖獗的烂摊子。人们正注视着新中国有没有能力扭转这种仿佛已积重难返的局面。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城市中的大批失业现象,也给人民政府带来很多困难。
第三,新中国的国际环境也很复杂。美国政府当时对新中国抱着敌视态度,实行禁运和封锁。苏联对中共并不完全放心,担心它成为第二个“铁托”。周边的民族独立国家对新中国缺乏了解,还存在不少疑惑。如果在外交工作中处理不当,就会陷于孤立,或者重新沦为别国的附庸。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肃清余敌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开国大典上命令全军将士迅速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
1949年10月——1951年6月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国民经济的恢复
与1936年相比,1949年中国的重工业生产大约下降了70%,轻工业生产大约下降了30%,农业则下降了25%。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则如脱缰的野马。例如,抗战前上海的小学教师每月收入30—45元,按当时物价约合小米300—450公斤。而到1949年解放时其工资收入只能购买40公斤。严重的通货膨胀,使新生的共和国面临市场动荡、人心不稳的严峻经济形势。
——杨德才著《中国经济史新论(1949—2009)》
银元之战
“银元之战”是1949年6月,人民政府为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投机资本进行的一场斗争。当时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以上海市斗争最为激烈。人民政府断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商店也积极配合,拒收银元。武汉、广州等地也采取相应行动,严厉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至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已基本占领了所有城乡市场。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国民经济的恢复
米棉之战
“米棉之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国内米棉投机活动的一场斗争。在“银元之战”中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不甘心失败,很快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紧急从全国各地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当市场物价在投机商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上迅速下跌。这次波及地区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涨幅最大的物价风潮,仅10天左右就被平息下去。人民政府经过这次斗争,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国民经济的恢复
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中外历史纲要 上》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国民经济的恢复
土地改革(1950)
实质:土地所有制的改变(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条件, 在华东、中南、西南及西北等新近解放的地区( 即“新区”,所涉农业人口数和土地面积都占全国总数的2/3以上。) 继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3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约合4700万公顷)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障碍,中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
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轻工业的原料,输出的产品,现在绝大部分都要依靠农业。
——《周恩来选集》下卷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3)抗美援朝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对美国的警告
“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的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摘自《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
金日成(朝)
李承晚(韩)
彭德怀(中)
平壤中朝友谊纪念塔(摄于2019年)
平壤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摄于2019年)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3)抗美援朝
平壤中朝友谊纪念塔中的烈士名册(摄于2019年)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3)抗美援朝
三八线实际分界(摄于2019年,朝鲜板门店)
站在朝鲜侧板门阁望韩国“自由之家”
停战协定签署桌朝鲜侧
(摄于2019年,朝鲜板门店)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3)抗美援朝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史册上!
……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3)抗美援朝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建国初的外交政策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一边倒”本是在外交战略的层面上提出的……但无论是从中国党的领袖们内心的意识形态来说,还是从后来新中国建设的实际结果来说,“一边倒”要回答的是比外交战略更广泛更根本的问题,即主要是要阐明新中国的发展道路。在这个层面上,是被作为“一项总揽全局的大政方针”提出来的,它的内核就是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丁云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问题》
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中间地带”的拓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处理中印、中缅关系的实践过程中提出的。印度和缅甸是中国的近邻,但是他们与中国社会制度不同,而且与中国之间有许多历史遗留下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他们对新中国充满疑虑。……
1953年12月31日,历尽周折,中印两国就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终于开启。……周恩来对客人们说,“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1953年开展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天好起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立时确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这个当时写在红格纸上的竖排记录,就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中国领导人最早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记载。
——高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
周恩来总理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
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中间地带”的拓展
日内瓦会议
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1954年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达成协议,建议在日内瓦召开由中、苏、美、英、法以及有关国家参加的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分为两部分,交叉进行。4月26日至6月25日,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中间地带”的拓展
万隆会议
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1954年10月20日,当来华访问的尼赫鲁在会谈中兴致勃勃地提到召开亚非会议时,引起了周恩来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敏锐的观察到:召开这样一次会议不仅在亚非历史上,而且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都是一次划时代的创举,标志着亚非国家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历史时代已经来临,中国应该积极出席这次会议。这是打开中国外交局面,增进国际交往和广交朋友的一个好机会。因此,周恩来立刻明确表示:“我们愿意参加这个会议。”
1955年4月18日上午,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独立大厦隆重开幕。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不仅表明了中国代表团的诚意,也为解决亚非之间的某些分歧提供了有效的办法。
——高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一九五二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基础开始从“共同纲领”为标志的新民主主义转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不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制度,以逐步消灭私有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上议事日程。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广大农民报名入社
商户主动参与公私合营
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的个体经济,就是封建统治经济基础,使农民永远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的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
——毛泽东《组织起来》(1943)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的经济成分,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公私合营在分配上采取国家、资本家、工人、企业公积金各分一点的方法,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经营,使企业的生产资料从私有变为公私共有,最终通过赎买彻底公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前后的所有制结构
个体 经济 私营 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 经济 全民所有制
经济
1952年 71.8% 6.9% 0.7% 1.5% 19.1%
1956年 7.0% 0.1% 7.3% 53.4% 32.2%
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摘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中国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总共获得了大约24亿美元的工业化外来资本,中国开始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通过156项重点工程,苏联根据自身经验(苏联只用了12年时间,未通过外部殖民变成了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手把手教中国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在此期间,苏联和东欧国家到中国工作的技术专家达到8000余人,培养了中国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7000多人。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主动技术转让,历史意义也独一无二。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954年9月15-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本课小结
Design By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
人民政协和《共同纲领》
开国大典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肃清余敌
人民政权的巩固
国民经济的恢复
抗美援朝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的建立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大政策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