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基于选必的复习逻辑与策略探讨课件(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复习课件:基于选必的复习逻辑与策略探讨课件(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0 10:3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基于选必的
复习逻辑与策略探讨
怎么考?考什么?尬住!


纲要主干VS选必重心
浙江卷风格VS全国卷风格
01
浙江卷风格VS全国卷风格
理论上可参考: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海南
(2019年第一批使用统编教材地区)
这些地区模拟卷开放性命题的设问:
例5. (2022·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期末·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指国家在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材料。(材料略)
(1)研究本主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材料一中的史料?(6分)
(2)分析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特点与研究主题之间的联系.(4分)
(3)若进一步探究本主题,你认为还需要从哪一角度补充材料?举例说明。(3分)
(4)《三国演义》卷首语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2分)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理论上可参考: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海南
(2019年第一批使用统编教材地区)
这些地区模拟卷开放性命题的设问:
例6.(2022·北京市东城区一模·17)(12分)评价张居正(1525—1582)(材料略)
(1)依据材料一,归纳对张居正的评价,并简要说明。指出导致评价者观点不同的主要因素。(6分)
(2)材料二肯定了张居正的哪些政绩?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政治人物应注意什么?(6分)
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
依托材料,核心知识+关键能力
注重核心素养考察
理论上可参考: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海南
(2019年第一批使用统编教材地区)
例1.(2022·北京市朝阳区一模·1)西周初年出现成康之治。在一片“民和睦,天下宁,颂声兴”中,不会出现的是( )
A.文王孙子 本支百世 B.受天之祜 四方来贺
C.周之子孙 日失其序 D.百辟卿士 媚于天子
核心知识:分封制(的表现和影响)选必1-1-P2
选项与材料、教材皆有联系,但仅靠材料,也可答题
C
理论上可参考: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海南
(2019年第一批使用统编教材地区)
例2.(2021·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1)睡虎地秦简中的《行书律》规定:“凡是命书(诏令)及紧急文件,都要立即递送;非紧急要件也要在当日送出,不得积压,否则按法律论处。”这些规定( )
A.开创了行政管理新模式 B.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利于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概念:秦朝文书传送系统(的表现和影响)选必1-1-P4
选项与教材关联不大,仅靠材料,也可答题
时间/效率
D
理论上可参考: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海南
(2019年第一批使用统编教材地区)
例3.(2022·山东省聊城市一模·3)《通典》载:“(唐代)天下户为九等,三年一造户籍,凡三本,一留县,一送州,一送户部。”《唐六典》提及,唐代朝廷各项经济与社会政策的推行,是由“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而后“乡吏传于村胥,然后至于人”。这主要表明,唐代( )
A.政权机制健全 B.三省相互牵制 C.人身控制松弛 D.征税依据明确
概念:唐代政治制度(涉及三省六部制选必1-1-P5、(唐代)户籍制度选必1-17-P98,但非本题核心知识
选项与教材关联不大,仅靠材料,也可答题
提及户籍,并非考核户籍制度
A
提及尚书省,并非考核三省制度
理论上可参考: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海南
(2019年第一批使用统编教材地区)
例4.(2022·浙江省杭州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图1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西周早期青铜斧,器上铸铭文“康侯”,即周武王之弟,名封。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同姓贵族是西周分封的对象 ②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③宗族关系从此成为政治关系 ④青铜器的铭文称“金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核心概念:早期政治制度(老教材必修一)
建立材料、选项和教材的知识点联系
D
由此可见……


浙江卷风格VS全国卷风格
更具有参考价值的:今年的浙江卷!
怎么考?
考什么?
风格是否进一步向全国卷靠拢?
题型是否变化?分值的比重?
与热点的结合度如何?
02
纲要主干VS选必重心
1.建立逻辑
编写思路和考测线索
历史时空
主题叙事
1.建立逻辑
编写思路和考测线索
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从政治制度、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货币与赋税制度、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六个专题,系统阐述中西方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从而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线索,从政治视角深化学生对中西方历史的认识,加深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上层建筑的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卜宪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科学认识和把握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统编高中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读》
1.建立逻辑
编写思路和考测线索
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充分把握了农、工、商、住、行、医六个方面的主线……本册教科书具体的编写规则:改变编写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原因、过程、意义模式,采用先叙事后阐述影响、意义与作用的编写逻辑。因为这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在时间处理上,本教科书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古代部分按两河流域、古埃及、中国、古希腊罗马、美洲依次叙述,本部分的编写特点:多线并叙;近代以后,常常是按照先欧(美)洲、后其他地区的方法分叙,其编写特点体现为单线直叙。
——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唯物史观是认识历史的根本遵循——统编高中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编写思路与内容解释》
1.建立逻辑
编写思路和考测线索
选必3 《文化交流与传播》在逻辑结构上大致分三个板块,可凝练为两个主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历史传承;文化交流传播的主要途径、方式及其历史流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在区域文明相对独立发展阶段的产物,源自世界各区域文化生成、发展的条件不同,因此理解文化多样性需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显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基本轨迹,文化交流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则构成了人类历史在文化层面上的多彩画卷。这两个主题可作为教学设计的两条主线。
——余伟民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方式 ———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的逻辑结构和教学主线》
示例:选必1复习设计导言部分:
若隐若现的考试大纲
2.目标靶向
掌握程度
知道、了解、理解、认识
学习目标
评价指标
知识目标
(水平一、二)
能力目标
(水平三、四)
教材标题 课程标准 学习要点 水平1-2学习目标 水平3一学习目标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能够叙述夏商西周主要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能够梳理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形成过程;能够通过比较,概括夏商西周政治制度与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取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原因,评价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能够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秦朝政治制度与相应历史阶段的适应性,体会先民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政治智慧
秦朝至清朝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能够梳理秦朝至清朝中央宰辅制度的演变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能够辨析内阁、军机处与宰相制度的区别;能够概述中央集权制度变化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能够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能够结合相应的历史环境,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变革的原因;能够理解政治体制演变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
课标与学习目标
若隐若现的考试大纲
2.目标靶向
掌握程度
知道、了解、理解、认识
学习目标
评价指标
知识目标
(水平一、二)
能力目标
(水平三、四)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落实核心素养的若干措施 徐蓝 2019-08
必须在全套教科书中一以贯之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为了落实核心素养进教材的新理念,我们采取了四大措施,形成了新教科书的四个亮点
唯物
史观
体例
创新
栏目
创新
主题
教育
基本理论
(1)人类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3)科学揭示了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阐明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阶级分析方法。
(6)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 …
唯物
史观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唯物史观这条红线贯穿始终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落实核心素养的若干措施 徐蓝 2019-08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古代史部分共15课, 有3课13目集中讨论文化,涉及50多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50余部科技、文学著作。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设专门单元,讨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套教科书的其他部分,也有众多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3)革命传统教育
(4)国家主权、海洋意识及爱国主义教育
(5)法治教育
(6)民族团结教育
(7)生态文明教育
渗透七大主题教育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落实核心素养的若干措施 徐蓝 2019-08
主题
教育
功能性栏目的设计创新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落实核心素养的若干措施 徐蓝 2019-08
栏目
创新
【学习聚焦】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或要点提炼。每目设一个学习聚焦。
【学思之窗】课文、材料、问题三者结合,提升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纵横】从时间和空间等角度,扩展、补充正文内容,通过相关史事的讲述,揭示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
【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所涉及的主要历史内容和学习要求,便于学生在学习开始之时了解本单元的内容线索和应掌握的必备知识和核心素养
【本课导入】以情境导入方式,生动、简洁地引出本课要讲述的内容。
【探究与拓展】 课后栏目含“问题探究”和“学习拓展”:
【史料阅读】提升学生的证据意识和阅读、分析、解释史料的能力。
【思考点】 结合正文提问,即时回答,训练学生历史理解与历史思维能力。
(1)《纲要》上、下册均按通史加专题体例编纂,根据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根据时序的发展和空间的联系设立单元内容,即“点”“线”“面”相结合。
(2)选必教科书3册均按专题加时序体例编纂,根据每一册的主题,采取中外混编形式,通过大的时空编排,呈现中外历史丰富多彩的发展,根据专题、时序发展和空间联系设立单元内容。
(3)单元的设计与课标的专题基本相对应。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落实核心素养的若干措施 徐蓝 2019-08
体例
创新
03
大单元大概念VS碎片知识表层
大单元整体学习的设计,就是基于大概念的主题单元学习设计。根据大概念重新建构学习内容的框架,围绕大概念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大观念、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是停留在分散的、碎片化的知识表层上,促进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认识的框架。
——叶小兵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使用的若干建议》
大单元YYDS
大单元
大概念
知识链接
主题:探究什么问题
课时:时空顺序
段落: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究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教材栏目和素材分布
纲要和选必整合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一、提炼核心概念和单元主题(单元导读、课标、教学指导意见)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与共和制等几种主要形式。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一、提炼核心概念和单元主题(单元导读、课标、教学指导意见)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一、提炼核心概念和单元主题(单元导读、课标、教学指导意见)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一、提炼核心概念和单元主题(单元导读、课标、教学指导意见)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一、提炼核心概念和单元主题(单元导读、课标、教学指导意见)
学生任务1:制作单元时空坐标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学生任务2:制作基于核心概念的单元思维导图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学生任务3:梳理单元逻辑(单元结构图)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二、提炼核心概念及衍生的历史概念,形成知识链接
随意排列,由学生建立知识逻辑,形成思维导图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二、提炼核心概念及衍生的历史概念,形成知识链接
提醒学生注意除了与纲要、选必的链接,还有本书自身知识链接。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三、整合知识碎片的大概念突破和深化
“复制粘贴”了网上的复习课件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三、整合知识碎片的大概念突破和深化
“复制粘贴”了马琳老师的复习课件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三、整合知识碎片的大概念突破和深化
“复制粘贴”了黄杏婵老师的第2课课件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三、整合知识碎片的大概念突破和深化
“复制粘贴”了黄杏婵老师的第2课课件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三、整合知识碎片的大概念突破和深化
“复制粘贴”了黄杏婵老师的第2课课件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四、基于知识逻辑形成课时框架
常见的“本课结构”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四、基于知识逻辑形成课时框架
常见的“本课结构”
基于知识逻辑形成课时框架
“复制粘贴”了黄杏婵老师的第2课课件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以选必1第一单元为例,搭建复习框架
五、基于核心概念,构建历史认知
04
教师复习安排:不能比学生更努力
教师:明确复习范围、课时安排
学生:明确任务安排
自定义花式内卷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