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综合复习训练 (含答案)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章综合复习训练 (含答案)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19 18:0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章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微粒半径大小关系比较中,正确的是
A.微粒X+与Y-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离子半径:X+>Y-
B.原子X与Y的原子序数X>Y,则原子半径一定是XC.r(Cu)>r(Cu+)>r(Cu2+)
D.同一主族非金属原子半径X>Y,则非金属性:X>Y
2.下列有关电子排布式、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电子排布图正确的是
A.Cr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44s2 B.As的价电子排布图:
C.F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D.Mn2+的价电子排布图:
3.已知下列元素的电负性数据,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元素 Li Be C O F Na Al Cl Ge
电负性 1.0 1.5 2.5 3.5 4.0 0.9 1.5 3 1.8
A.Mg元素电负性的最小范围为1.0~1.6
B.Ge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
C.Be和Cl形成共价键
D.O和F形成的化合物O显正价
4.下列电子排布式表示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是
A.1s22s22p63s13p2 B.1s22s22p63s23p63d104s14p1
C.1s22s22p63s23p63d24s1 D.1s22s22p63s23p63d104s24p1
5.下列关于同一原子中的基态和激发态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
B.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C.由基态转化为激发态过程中放出能量
D.电子仅在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才会产生原子光谱
6.聚合物前驱体转化法在陶瓷材料制备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一种聚合物前驱体结构如图所示(R1、R2表示烃基)。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X、Z同主族,W的核外电子总数等于Y的最外层电子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B.简单氢化物沸点: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
D.Z的氧化物为共价晶体
7.“神舟十三号”飞船所使用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是我国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产品,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砷(As)和镓(Ga)都位于第四周期,分别位于第VA族和第IIIA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B.热稳定性
C.酸性:
D.的化学性质可能与相似
8.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A.若硫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为,则违反了泡利原理
B.若21号Sc元素的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则违反了构造原理
C.铍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为,符合洪特规则和泡利原理
D.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由能释放特定能量产生发射光谱
9.配合物Na2[Fe(CN)5(NO)]可用于离子检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配合物中存在离子键、配位键、极性键
B.配离子为[Fe(CN)5(NO)]2-,中心离子为Fe3+,配位数为6
C.1 mol配合物中σ键数目为10NA
D.该配合物为离子化合物,1 mol该配合物含有阴、阳离子的总数为3NA
10.科学家研制出有望成为高效火箭推进剂的N(NO2)3(如图所示)。已知该分子中N-N-N键角都是108.1°,下列有关N(NO2)3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中N、O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键
B.分子中四个氮原子共平面
C.该物质的分子是极性分子
D.该物质分子中氮原子之间的共价键为π键
11.配合物Na2[Fe(CN)5(NO)]可用于离子检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配合物中存在离子键、配位键、极性键
B.配离子为[Fe(CN)5(NO)]2-,中心离子为Fe3+,配位数为6,配位原子有C和N
C.1 mol配合物中σ键数目为6NA
D.该配合物为离子化合物,易电离,1 mol配合物电离共得到3NA阴阳离子
12.下列分子的立体构型可用sp2杂化轨道来解释的是
①CO ②CH2=CH2 ③苯 ④CH≡CH ⑤NH3 ⑥CH4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3.下列事实不能用键能的大小来解释的是
A.N元素的电负性较大,但N2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B.稀有气体一般难发生反应
C.HF、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D.O2比N2更容易与H2反应
14.科学家近期合成了一种配合物,该物质可以在温和条件下活化H2,将N3-转化为NH,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物中N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
B.NH2-的VSEPR模型为四面体形
C.电负性大小:N>C>Fe
D.键角:NH>NH3
二、多选题
15.下列对一些实验事实的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事实 理论解释
A 溴单质、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溴单质、碘单质和四氯化碳都为非极性分子
B 卤素单质从F2到I2,在常温、常压下的聚集状态由气态、液态到固态 范德华力逐渐减小
C 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以溶解700体积氨气 氨是极性分子且有氢键影响
D HF的沸点高于HCl H-F的键长比H-Cl的短
A.A B.B C.C D.D
三、实验题
16.硫酸亚铁晶体(FeSO4 7H2O)在医药上做补血剂。某课外小组测定该补血剂中铁元素的含量,并检验该补血剂是否变质。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步骤①的滤液中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变为红色,则该滤液中含有___(填离子符号),证明该补血剂__(填“已经”或“没有”)变质。
(2)步骤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3)步骤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4)步骤④中一系列的操作步骤;过滤、__、灼烧、称量。
(5)假设实验中的损耗忽略不计,则每片补血剂含铁元素的质量为__g。(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17.某同学为了检验家中的一瓶补铁药(成分为)是否变质,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Fe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现结合已学的知识设计了如下实验:将药片除去糖衣研细后,溶解、过滤,取滤液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在一支试管中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在另一支试管中滴入KSCN溶液。请你填出该同学在实验中出现以下现象时应得出的结论:
(1)若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紫红色褪去,滴入KSCN溶液后不变红,结论是_________。
(2)若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试管中液体不褪色,滴入KSCN溶液,试管中液体变红,结论是__________。
(3)若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试管中液体褪色,滴入KSCN溶液,试管中液体变红,结论是_________。
四、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8.现有部分前四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
元素编号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W 单质能与水剧烈反应,所得溶液呈弱酸性
X 基态原子的s轨道与p轨道电子数相等
Y 第三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
Z L层有三个未成对电子
T 该元素的正三价离子的3d能级为半充满
(1)T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基态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T的单质在高温下与X的氢化物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态Z原子中,核外电子占据的最高能级的符号是______________,占据最高能级的电子的电子云形状为______________。
(3)W、X、Y三种元素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4)在W、X的气态氢化物中,较稳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列出了前四周期10种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I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C与I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
(2)G与J形成原子数之比为的化合物P,P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P分子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元素K与G同主族且位于G的下一周期,P的沸点比元素K的氢化物的沸点高,原因是___________。
(3)已知木炭可在G的单质中完全燃烧形成化合物Q,用电子式表示Q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
(4)元素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J、F、G、K可以形成原子个数之比为的化合物M,M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M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____。
(6)下图是依据各种元素(原子或离子)的性质对比关系而绘制出来的,其中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B. C. D.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阴、阳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X+r(Cu+)>r(Cu2+),C正确;同一主族元素,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非金属性越弱,D错误
2.D
【详解】根据洪特规则特例,Cr的电子排布式应为1s22s22p63s23p63d54s1,A错误;根据洪特规则,As的4p轨道的三个电子应该分占不同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B错误;根据铁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64s2可知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C错误;Mn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2,由于原子失去电子时先失最外层电子,所以Mn2+的价电子排布为3d5,价电子排布图为,D正确
3.A
【详解】Mg元素的金属性小于Na,大于Be,故电负性的最小范围为0.9~1.5,A判断不正确;Ge的电负性为1.8,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B判断正确;根据Be和Cl的电负性,两元素电负性差距小于1.7,可形成极性键,C判断正确;F的电负性大于O,故O和F形成的化合物O显正价,D判断正确。
4.D
【详解】A.表示激发态原子,对应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1;
B.表示激发态原子,对应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
C.该原子处于激发态,对应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4s2;
D.该电子排布式满足构造原理,能量最低,表示基态原子,正确
5.A
【详解】激发态时能量较高,较不稳定,A正确、B不正确。电子从较低能量的基态跃迁到较高能量的激发态时,也会产生原子光谱,D不正确
6.C
【分析】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X、Z同主族,均成四根键,X为C,Z为Si,W的核外电子总数等于Y的最外层电子数,W为B,Y为N。
【详解】A.同周期从左往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从上往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Si>C>N,A正确;
B.NH3中含分子间氢键,沸点高于CH4,B正确;
C.同主族从上往下非金属减弱,故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C错误;
D.SiO2为共价晶体,D正确;
故选C。
7.C
【详解】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Ga和As位于同一周期,原子序数As>Ga,原子半径Ga>As;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As在P的下一周期,原子半径As>P,所以原子半径Ga> As>P,A正确;
B.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N>P> As,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所以热稳定性NH3> PH3> AsH3,B正确;
C.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S>P,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P> As,所以非金属性S>P>As,所以酸性H2SO4>H3PO4>H3AsO4,C错误;
D.镓(Ga)是第四周期IIIA族元素,与Al同族,与Al具有相似性质,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Ga金属性虽然比Al强,但可能具有两性,D正确;
故选C。
8.A
【详解】A.根据洪特规则,填入简并轨道的电子总是先单独分占且自旋平行,该排布图违反了洪特规则,A错误;
B.根据构造原理,最后两个能级的电子应先填入4s轨道再填入3d轨道,该排布式违反了构造原理,B正确;
C.铍元素原子序数为4,1s、2s能级均只有一个原子轨道,该排布图符合洪特规则与泡利原理,C正确;
D.该变化表示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释放出能量,故会产生发射光谱,D正确;
故选A。
9.C
【详解】A.配合物Na2[Fe(CN)5(NO)]是离子化合物,Na+与[Fe(CN)5(NO)]-以离子键结合;在络离子[Fe(CN)5(NO)]-中配位体与中心Fe3+之间以配位键结合,在配位体CN-及NO中存在极性键,故该化合物中存在离子键、配位键、极性键,A正确;
B.配离子为[Fe(CN)5(NO)]2-,中心离子为Fe3+,配位体有5个CN-和1个NO,故其配位数为6,B正确;
C.共价单键都是σ键;共价三键中一个是σ键,2个是π键;在该配位化合物中,配位体与中心Fe3+形成6个配位键;在配位体CN-中存在一个σ键,在NO中存在一个σ键,故1 mol配合物中σ键物质的量是(6+1×5+1)mol=12 mol,故含有的σ键数目为12NA,C错误;
D.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易电离,完全电离成2个Na+和1个[Fe(CN)5(NO)]-,所以1mol配合物完全电离成2 mol Na+和1 mol [Fe(CN)5(NO)]-,电离共得到3NA的离子,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10.C
【详解】N和O两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A错误;该分子中四个氮原子不可能共平面,B错误;由该分子的空间结构可知,分子空间结构不对称,是极性分子,C正确;该物质分子中氮原子之间的共价键为σ键,D错误。
11.C
【详解】Na+与[Fe(CN)5(NO)]2-存在离子键,NO分子、CN-与Fe3+形成配位键,碳氮之间、氮氧之间存在极性共价键,A正确;NO分子、CN-与Fe3+形成配位键,共有6个,配位原子有C和N,B正确;1 mol配合物中σ键数目为(5×2+1×2)×NA =12NA,C错误;配合物Na2[Fe(CN)5(NO)]为离子化合物,电离出2个Na+与1个[Fe(CN)5(NO)]2-,所以1 mol配合物电离共得到3NA阴阳离子,D正确。
12.A
【详解】①②③中的中心原子采取sp2杂化,④中的中心原子采取sp杂化,⑤⑥中的中心原子采取sp3杂化。
13.B
【详解】由于N2分子中存在N≡N键,键能很大,破坏共价键需要很大的能量,N2的化学性质很稳定,A正确;稀有气体都为单原子分子,分子内部没有化学键,B错误;卤族元素从F到I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其氢化物中的键长逐渐变长,键能逐渐变小,所以稳定性逐渐减弱,C正确;由于N≡N键的键能大于O=O键的键能,所以更容易生成H2O,D正确。
14.D
【详解】A.产物N连接4根键,为杂化,A正确;
B.与H2O互为等电子体,价层电子对数为4,VSEPR模型为四面体形,B正确;
C.一般而言,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小于1.8,非金属元素电负性大于1.8,C、N属于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Fe为金属元素,电负性最小,即得N>C>Fe,C正确;
D.与H2O互为等电子体,均存在两对电子对,键角相同,键角:H2O故选D。
15.AC
【详解】根据“相似相溶”规律,Br2、I2是非极性分子,它们易溶于非极性溶剂CCl4中,而在极性溶剂水中的溶解度较小,A正确;卤素单质组成、结构相似,从F2到I2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B错误;NH3与H2O都是极性分子,且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所以NH3在H2O中溶解度很大,C正确;HF和HCl的熔、沸点与分子内的共价键无关,D错误。
16. Fe3+ 已经 2Fe2++Cl2=2Fe3++2Cl- Fe3++3OH-=Fe(OH)3↓(或Fe3++3NH3 H2O=Fe(OH)3↓+3NH) 洗涤冷却至室温 0.07a
【详解】(1)向步骤①的滤液中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变为红色,说明该滤液中含有,该补血剂已变质;
(2)氯水具有氧化性,酸性条件下能将氧化为,则步骤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步骤③是将转化为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或;
(4)步骤④中一系列操作的目的是将悬浊液最终转化为,需要先过滤、洗涤,然后灼烧使其转化为,冷却后称量的质量,即操作步骤为过滤、洗涤、灼烧、冷却至室温、称量;
(5)中铁元素的质量即为10片补血剂中铁元素的质量,所以每片补血剂含铁元素的质量为。
17. 药品没有变质 药品完全变质 药品部分变质
【详解】(1)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紫红色褪去说明含有,加入KSCN溶液后不变红说明无,从而确定药品没有变质,故答案为:药品没有变质;
(2)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紫红色不褪去说明无,加入KSCN溶液后变红说明有,从而确定药品完全变质,故答案为:药品完全变质;
(3)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紫红色褪去说明含有,加入KSCN溶液后变红说明含有,从而确定药品部分变质,故答案为:药品部分变质。
18.(1) 第四周期Ⅷ族 1s22s22p63s23p63d6 3Fe+4H2OFe3O4+4H2↑
(2) 2p 哑铃形
(3)O2->F->Al3+
(4)HF
【分析】有部分前四周期元素,W单质能与水剧烈反应,所得溶液呈弱酸性,W为氟;X基态原子的s轨道与p轨道电子数相等,X为氧;Y第三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为铝;Z 的L层有三个未成对电子,为氮;T元素的正三价离子的3d能级为半充满,为铁;
【详解】(1)T为铁,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四周期Ⅷ族,基态为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铁在高温下与水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3Fe+4H2OFe3O4+4H2↑;
(2)基态氮原子中,核外电子占据的最高能级的符号是2p,2p电子的电子云形状为哑铃形;
(3)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W、X、Y三种元素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O2->F->Al3+;
(4)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变强,根据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稳定性越强,则在W、X的气态氢化物中,较稳定的是HF。
19.(1) 第四周期第VIIA族
(2) V形 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而硫化氢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
(3)
(4)
(5) 离子键、共价键
(6)AC
【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确定:
符号 A B C D E F G H I J
元素 Na K Mg Al Si N O Cl Br H
【详解】(1)E为Si,原子序数为14,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I为Br,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VIIA族;Mg与Br形成的化合物为MgBr2,是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
(2)O与H形成的原子数之比为1:2的化合物P为H2O,其结构式为,H2O的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2+=4,采取sp3杂化,有两对孤对电子,空间构型为V形;元素K与G(O)同主族且位于G的下一周期,则K为S元素,氧的电负性大,分子间存在氢键,而分子间不存在氢键,因此的沸点比的要高。
(3)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Q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为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二氧化碳的形成过程为:。
(4)A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Al(OH)3,Al(OH)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H、N、O、S形成的原子个数之比为5:1:4:1的化合物M为,为离子化合物,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
(6)A.A、B、C、D、E分别为,原子半径:,与图中相符,A正确;
B.A、B分别为、K,最外层电子数相等,而从图中看出A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大,B错误;
C.E为元素,H为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4和7,与图象相符,C正确;
D.E为元素,H为元素,图中信息显示:失电子能力比强,与事实不符,D错误;
答案选A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