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大卫·科波菲尔
【英】狄更斯
狄更斯(1812.2.7—1870.6.9),英国著名小说家,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父亲是海军中的小职员,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知人论世
《匹克威克外传》
1838年
《老古玩店》
《董贝父子》
《大卫·科波菲尔》
《艰难时世》
《双城记》
《远大前程》
1837年
《雾都孤儿》
1841年
1848年
1850年
1854年
1859年
1861年
狄更斯の书写人生
狄更斯的幼年和少年时期并不快乐,而大卫也仅能记得童年时期的一些幸福片段:我还记得我和母亲在冬天的黄昏里嬉戏、在客厅里跳舞的场景。当时我的母亲喘不过气来,坐在椅子上休息,那时我注视着她把那光洁美丽的卷发绕在手指头上。她总是叫我“亲爱的小卫”,然后搂抱着我,给我唱歌,教我学习功课。我觉得,我们母子两颗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跳动着。
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他在母亲克莱拉及女仆佩格蒂的照管下长大,她们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他一个人身上,这段日子过得平静而愉快。
天真无知、不知世事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继父谋得斯通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佩格蒂的哥哥家里。
主要情节
佩格蒂先生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他姐姐的女儿艾米丽和他哥哥的儿子哈姆)相依为命,他同时还照顾着曾经的合伙人的孀妻古米治太太。
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
主要情节
当大卫从海边回到家后,他的生活就陷入无底深渊之中。谋得斯通姐弟俩常虐待、责打他,并且剥夺了他母亲的自由以及母亲对他的关怀和爱抚。后来大卫被送到了一所男子寄宿学校萨伦学堂,受到了更加严重的凌辱与责难,在那里结识了斯蒂福思、特雷德尔等人。
母亲去世后,继父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洗刷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他租住在米考伯家。
主要情节
他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姨婆贝特西小姐。贝特西小姐生性怪癖,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爱格妮斯结下情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佣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
主要情节
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时代的同学斯蒂福思。两人一起来到亚茅斯,访问佩格蒂先生一家。已经和哈姆订婚的艾米丽经不住阔少爷斯蒂福思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斯蒂福思私奔到国外。佩格蒂先生痛苦万分,发誓要找回艾米丽。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潘洛-乔金斯事务所任见习生。他获悉,威克菲尔律师落入诡计多端的希普所设计的陷阱,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使大卫非常愤慨。但这时,大卫堕入情网,爱上了斯本罗律师的女儿朵拉,求婚遭拒,但斯本罗猝死,成就了大卫和朵拉的婚姻。
主要情节
大卫和朵拉婚后生活并不理想,因为朵拉是个容貌美丽、但头脑简单的“洋娃娃”。姨婆贝特西也濒临破产。这时,大卫再次遇见他当童工时的房东米考伯,米考伯现在是希普的秘书。米考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不计代价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特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在事实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后因他数案并发,被判终身监禁。贝特西小姐为了感谢米考伯,送他一笔资金,助他出国,在澳大利亚发财致富,事业上取得成功。
主要情节
与此同时,佩格蒂先生多方奔波,终于找到了被斯蒂福思抛弃后沦落在伦敦的艾米丽,决定将她带到澳大利亚,重新生活。启程前夕,海上风狂雨骤,一艘来自西班牙的客轮在亚茅斯遇险沉没,桅杆上攀着一个濒死的旅客。哈姆不顾自身危险,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没。当人们捞起他的尸体时,船上那名旅客的尸体也漂到岸边,原来是诱拐艾米丽的斯蒂福思!艾米丽怀念哈姆,去澳大利亚后在劳动中寻找内心的安宁,终身不嫁。
主要情节
最终大卫成了一名作家。朵拉却患了重病,在佩格蒂先生去澳大利亚前夕离开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其间,爱格妮斯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经爱上了爱格妮斯,而爱格妮斯也一直爱着他。他俩终于结成良缘,与姨婆贝特西和女仆佩格蒂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主要情节
琐碎的事件,清晰的线索
(1)“我”在十岁那年被送到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2)结识米考伯先生,入住他家并成为他的房客,与他们一家逐渐成为朋友。
(3)米考伯先生欠债被捕入狱,我去监狱探视米考伯先生。
(4)米考伯太太和孩子也搬进了监狱,我另找住处,仍与米考伯一家交往。
(5)米考伯先生将援用债务人法,请求释放。
(6)多年后回顾这一段经历,“我”收获了丰富的人生感悟。
米考伯先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双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外貌描写
生动的形象,精湛的描写
长相滑稽、穿着考究、虚荣、爱面子
贫穷却不甘落魄,寒酸却不失体面
生动的形象,精湛的描写
米考伯先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语言描写
言谈幽默、说话爱拿腔拿调、善良
生动的形象,精湛的描写
米考伯先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
动作描写
命运悲惨却又盲目乐观
生动的形象,精湛的描写
米考伯先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滑稽可笑、爱慕虚荣、迂腐、喜好挥霍、盲目乐观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但他贫穷却不甘落魄,寒酸却不失体面,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小结
参照上面对米考伯先生的分析,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塑造米考伯太太的呢?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侧面描写
······
生动的形象,精湛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米考伯太太语言、外貌以及侧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善解人意、爱慕虚荣、能力低下与不务实际的人物形象。
“米考伯主义”
米考伯是大卫在格林比货行做童工时的房东,最后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因无力偿还账务而身陷囹圄,最显著的特点是得乐且乐,梦想有一天会时来运转,一副盲目乐观的样子,他的爱慕虚荣、乐观,尤其是他乐天知命、债多不愁、喜欢讲排场的性格,使他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
生动的形象,精湛的描写
生动的形象,精湛的描写
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作者一方面同情他们悲惨的遭遇,但又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喜剧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他们的悲剧色彩。
漫画家的夸张和变形
生动的形象,精湛的描写
茨威格在《三大师传》中评论说:
狄更斯总是强调他的人物的特征,
他从物镜里把特征转变成增强的特征、漫画的特征。
狄更斯出身于社会底层,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在狄更斯十二岁那年,因负债无力偿还,带着全家住进了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当时狄更斯在泰晤士河畔的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比他大两岁的姐姐范妮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全家人中只有他俩没有在狱中居住。1848年,范妮因患肺结核早逝,她的死使狄更斯非常悲伤,因为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只有他俩在才能、志趣上十分接近。范妮死后,狄更斯写下一篇七千字的回忆文章,记录他俩一起度过的充满艰辛的童年。狄更斯去世后,他的好友福斯特在《狄更斯传》中首次向公众披露了狄更斯的早年生活;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不少地方就取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但又并非生活实录)。
创作背景
《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
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但实际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小说也带有自传色彩,许多内容的取材来源于狄更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全书以深刻反映作家个人生活和际遇为基调。可以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卫就是狄更斯笔下的第二个自己。
创作背景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
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从写作的对象上来讲,自传体作文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只不过这个人物是自己,写人的手法在此都可以应用。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
(1850)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我”和“米考伯夫妇”究竟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之中?作者借此想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
思考探究
请同学们划出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讨论并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
对货行的描写
脏乱的环境,浓缩的时代
①体现了货行环境的恶劣;
②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
③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
④暗示了英国社会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采取适当措施。
我竟沦落到跟这样班人为伍, 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更不要说跟斯蒂福思、特雷德尔那班人比较了——我觉得, 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已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凡此种种,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绝非笔墨所能诉说。那天上午,每当米克·沃克离开时,我的眼泪就直往下掉,混进了我用来洗瓶子的水中。我呜咽着,仿佛我的心窝也有了一道裂口,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似的。
脏乱的环境,浓缩的时代
充满抵触,感到屈辱
内心孤独,默默忍受痛苦
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但社会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贫富悬殊等问题,米克·沃克、粉白·土豆等这些贫穷人家的孩子,不仅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早早步入社会劳作谋生。为了贪图廉价的劳动力,一些资本家大量雇用童工,“面色灰白”的孩子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着艰辛的工作。童工的经历成了狄更斯一生最大的隐痛,直至晚年他还受着这段回忆的折磨:“我的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是如此巨大,即使到了现在,我已经出了名,受到别人的爱抚,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还常常忘掉自己有着爱妻和孩子,甚至忘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好像又孤苦伶仃地回到那一段岁月里去了。”(约翰·福特《查尔斯·狄更斯传》)。
脏乱的环境,浓缩的时代
请同学们划出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讨论并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部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对米考伯住宅的描写
脏乱的环境,浓缩的时代
①突出生活的窘境。
②推动情节发展,为米考伯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
③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的爱慕虚荣。
请同学们划出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讨论并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在它附近会看到一个院子,穿过那个院子,再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一个监狱看守。最后,终于看到了一个看守(我真是个可怜的家伙),我想到了罗德里克·蓝登关在监狱里时,跟他同狱的只有一个人,那人除了身上裹的一块破地毯外,一无所有。
对监狱的描写
脏乱的环境,浓缩的时代
①突出监狱的简陋
②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
③讴歌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
脏乱的环境,浓缩的时代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货行、米考伯家、监狱等环境。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环境,揭示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社会差异的悬殊而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
(一)儿童
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斯、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
(二)青少年
大卫投奔贝西姨婆,贝西姨婆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艾妮斯结下情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佣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
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时代的同学斯提福兹。两人一起来到雅茅斯,访问佩葛蒂一家。已经和海穆订婚的爱弥丽经受不住阔少爷斯提福兹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斯提福兹私奔国外。
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
(三)成年人
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他获悉,威克菲尔律师落入诡计多端的希普所涉及的陷阱,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使大卫非常愤慨。这时,大卫爱上斯本罗律师的女儿朵拉。但他俩婚后生活并不理想。姨婆濒临破产。此时,大卫再次遇见他当童工时的房东米考伯,米考伯现在是希普的秘书。米考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在事实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后因他数案并发,被判终身监禁。
贝西小姐为了感谢米考伯,送他一笔资金,使他在澳大利亚发财致富,事业上取得成功。
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
(四)结局
大卫成了作家。朵拉患重病,在佩葛蒂去澳前夕离开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其间,艾妮斯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发觉艾妮斯始终爱着他。他俩终于结成良缘,与姨婆贝西和女仆佩葛蒂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为什么作者要塑造大卫“孤儿”这一人物形象?
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
(1)从人物形象上:作品主要描写了他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过程。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顺境中加倍努力,在逆境中满怀信心,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
(2)从现实意义上: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
(1)本文选用第一人称叙事,容易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快进入“我”这个角色。
(2)便于“我”抒发情感,对作品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3)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波折性,更生动形象。
(4)通过“我”的视角,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
为什么要以“我”的童年视角进行叙述呢?
特 点
类 别
第三人称1.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2.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3.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第二人称1.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2.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3.便于感情交流。
第二人称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叙述时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1.真实亲切,2.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3.便于抒发感情。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
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
1.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在面对生活苦难与困境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信心,能够拥有自强不息的勇气,能够怀有善良与真诚。
2.说明了《大卫科波菲尔》带有自传的性质,即取材于作者自身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
结尾最后一段有何深刻含义?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第08课 《大卫·科波菲尔》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