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励德双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励德双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19:48:24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 2.D 3.C 4.①“写意中国一一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广大网友了解了甲骨文;②甲骨文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得以传播和普及;③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使甲骨文成为“最潮中国范儿”。
5.①探寻汉字的源头甲骨文,了解甲骨文;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甲骨学插上只能的“翅膀”。
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更好地传播汉字文化,从而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汉字文化。
③通过分析古人是动何通过具体的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探究其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的能力。
A.“以及活动的组织者”错误,无中生有,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汉字的作用,“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活动的事件、目的、时长、活动效果等,没有介绍“活动组织者”。
B.“了解和传扬甲骨文之美”错误,曲解文意,由“遏止,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网友们了解的是甲骨文信息(第3段),由“‘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可知,网友传扬的是汉字之美(第4段)。
D.“发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密码’”错误,变未然为已然,根据“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可知,“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并非已经完成的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A.“甲骨文,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B.“掀起了中国汉字热潮”错误,扩大范围,由“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可知,是“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中国汉字热潮;
C.“广大网友参与了所有的活动”错误,扩大范围,广大网友只是参与了部分活动,并非全部。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C.“日”字没有表示抽象含义。
其它三项都有抽象含义。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学生筛选“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的依据,可以根据宣传活动、网络技术、媒体报道等进行分析。
由“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等可知,“写意中国一一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广大网友了解了甲骨文;
由“‘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等可知,甲骨文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得以传播和普及;
由“‘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可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使甲骨文成为“最潮中国范儿”。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要求学生概括分析探寻汉字蕴含的文化基因的方法,可以从甲骨文的源头、网络、技术等角度进行分析。
由标题《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以及“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等可知,我们应当探寻汉字的源头甲骨文,了解甲骨文。
由“‘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穿越时空,解码文字里的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一定能为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等可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更好地传播汉字文化,从而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汉字文化。
由“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可知,我们应当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甲骨学插上只能的“翅膀”。
由“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我们可以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等可知,通过分析古人是动何通过具体的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探究其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6.C 7.B 8.深层含义:①儒家思想的光辉。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彻照刘禹锡的骨髓。②刘禹锡精神的光辉。刘禹锡仁义爱民,勤政廉洁,有以天下苍生为念的高洁情怀。作用:贯穿全文,暗示主题。
9.①第一次引用是十六个字,是要引出后文对陋室的介绍,以及对刘禹锡事迹的叙写。②第二次引用是二十四个字,一是对应刘禹锡的援翰蘸墨、铺纸而写;二是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总结上文对刘禹锡事迹的叙述;三是引出下文的议论,凸显刘禹锡的思想和情怀;四是照应第一次引用,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强调的是他在整理民间诗歌方面的杰出贡献”错。原文有“一首首《竹枝词》在巴蜀传唱。他没有沉沦,没有倒在那条荆棘丛生的山道上”,文章写到刘禹锡在夔州把民歌改编成新词,强调的是刘禹锡在艰难的情况下“没有沉沦”。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作者认为……”错误,根据原文“品字形的白墙黑瓦建筑,昭示着这里安居着一个品行高洁的灵魂”可知,认为陋室的建筑呈品字形寓“品行”之意是作者的说法,并非刘禹锡有意寄寓这样的含意。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意蕴的能力。
“陋室的月光”是照澈刘禹锡灵魂的思想。结合“他仰望月空——透明、清澈、深邃。这何止是自然的月光,更是人文的月光。孔子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如尼山的月光越过千年,洒在人间陋室,彻照他的骨髓”可知,此处“陋室的月光”指儒家思想的光辉。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彻照刘禹锡的骨髓。
“陋室的月光”还是刘禹锡本人精神的光辉。“刘禹锡随即在州衙召集时贤,颁布政令,帮助灾民引水灌溉,并冒削职风险以《和州谢上表》为民请命,朝廷减免了当地百姓的税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慰彼黎庶。冬闲时节,他带领和州父老兴修水利,挖塘筑坝,疏浚河道”,“以勤政廉洁为梁,以耿介傲骨为檩,以苍生信仰为椽”,刘禹锡仁义爱民,勤政廉洁,有以天下苍生为念的高洁情怀。
文章围绕“陋室的月光”展开,“陋室的月光”贯穿全文,在文中它是仁义礼智信思想的光辉,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它照澈古今,启迪今人,暗示了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以往来访陋室一般是在早晨,这次则是踏月,心中默念:‘山不在高……’心中油然生出对刘禹锡的一份敬仰与无限遐思”,第一次引用是十六个字,由此产生“敬仰与无限遐思”,从而引出后文对陋室的介绍,以及对刘禹锡事迹的叙写。
第二次引用是二十四个字,在行文上对应“月光洗去他一身疲惫,他挽起袖口,援翰蘸墨,在铺开的宣纸上写下”刘禹锡的援翰蘸墨、铺纸而写;
内容上多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上文说“刘禹锡随即在州衙召集时贤,颁布政令,帮助灾民引水灌溉,并冒削职风险以《和州谢上表》为民请命,朝廷减免了当地百姓的税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慰彼黎庶。冬闲时节,他带领和州父老兴修水利,挖塘筑坝,疏浚河道”,刘禹锡仁义爱民,这是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总结上文对刘禹锡事迹的叙述;
引出后文“他以民本思想为基,以旷世才情为栋,以勤政廉洁为梁,以耿介傲骨为檩,以苍生信仰为椽,以短短八十一字《陋室铭》为脊,构筑起了中华文化的又一座精神家园”的议论,凸显刘禹锡勤政廉洁、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思想和情怀;
此处引用照应第一次引用,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10.D 11.D 12.C
13.(1)你不要推辞了。难道我会要求你让太子一定要像我吗?
(2)现在齐王自以为贤明超过了尧舜,这还怎么让人对他陈说劝谏呢?对臣下的劝谏如果一点也听不进去,没听说过这样的君主还能享有国家的。后半句也可译为:那么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君王可以保全。
14.(1)首先在于君王自己是否明智。戎王好享乐,故乐意接受秦王之赠且不听直言;齐王自认为聪明,故不人直言。
(2)其次在于左右是否正直。宋王不听真话,是因为左右近臣蒙蔽;齐宣王自以为可拉九石之弓,是因为左右有意逢迎。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又私自担心,先前察看齐军的人,都因为上报齐军迫近而被杀死了。如今我回报真情,要被处死;不回报真情,又恐怕会死。将怎么办?
“患”作谓语,“乡之先视齐寇者”作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C;
“报其情”为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排除A。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意思是“怎么”。句意:怎么可能这样?/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
D.“含意相同”错误。第一个“拉”,第二个“引导”。句意:侍从们都试着拉这张弓。/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为太子一生下来他就知道太子不如尧舜”错,原文中说“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是齐王自夸之词,他认为自己属于天生就贤德圣明的人,期待淳于髡能把太子教导得像尧那样,或者像舜那样,而没有说他知道太子不如尧舜。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子”,你;“无辞”,不要推辞;“责”;要求。
(2)“开说”,陈说劝谏;“入”,听进去,采纳;“存”,保全。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结合“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抒弓而射之”“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分析可概括为,首先在于君王自己是否明智。
结合“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分析可概括为,在于左右是否正直。宋王不听真话,是因为左右近臣蒙蔽;齐宣王自以为可拉九石之弓,是因为左右有意逢迎。
参考译文:
亡国的君主不可直言相谏。君主不可直言相谏,过失就没有办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贤人无从到来,君主的思想就会壅塞不通。
秦穆公时,戎人强大。秦穆公就将女伎和手艺很好的厨师送给戎王。戎王十分高兴,因为这个缘故不停地大吃大喝,日夜不止。身边有人说秦军将会入侵,戎王就开弓射杀他。后来秦军果然到了,这时戎王正喝得大醉躺在酒杯下面,最终被活活捆起来捉住了。戎王被擒获以前不知道自己将会被捉,已经被擒获以后仍然不知道已经被捉。即使是善于劝谏的人,能对这种人怎么办呢?
齐国进攻宋国,宋王派人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来说:“齐寇临近了,国人恐慌了。”身边近臣都对宋王说:“这就是所说的‘肉自生虫’啊。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弱小,怎么可能这样?”宋王于是大怒,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察看齐军,使者仍像前一个人那样回报,宋王又大怒,屈杀了他。像这样发生了多次,之后又派人去察看。齐军确实临近了,国人确实恐慌了。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说:“国家非常危险了,你将到哪儿去?”弟弟说:“为君主察看齐寇。没想到齐寇已经这么近,国人已经这么恐慌。现在我又私自担心,先前察看齐军的人,都因为上报齐军迫近而被杀死了。如今我回报真情,要被处死;不回报真情,又恐怕会死。将怎么办?”他的哥哥说:“如果回报真情,你将比国破后被杀的人先死。”于是使者回报宋王说:“根本不知道齐寇在哪里,国人非常安定。”宋王十分高兴,身边近臣都说:“先前被杀的人是应该啊。”宋王赏赐使者很多钱。齐军到了,宋王自己奔到车上,赶着车逃跑了。这个人得以迁居他国,生活非常富裕。登上高山往下看,就会觉得牛像羊一样,羊像小猪一样。牛其实不像羊那样小,羊其实也不像小猪那样小,之所以觉得它们如此,是因为观察它们时所站的地势不对。如果因对牛羊这样小而发怒,这种人可算是头等的狂夫了。在狂颠中施行赏罚,这正是宋国灭亡的原因。
齐王想用淳于髡做太子的老师,淳于髡推辞说:“我才能低下,不足以担当这样的重任,大王您不如挑选国中德高望重的人而任用他。”齐王说:“你不要推辞了。我怎么会要求你让太子一定像我一样呢?我的才德本来是天生就具备的。你替我把太子教得像尧那样,或者像舜那样如何?” 凡是以这种行事方式为快乐的君王,所走就会是不认为听从智者的见解是明智的道路,从此就不会接受正确的意见。齐王自以为比尧舜贤明,他怎么可以被开导劝谏呢?劝谏如果不被接受,那么不使国家灭亡的君王很少啊。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硬弓。他平时所使用的弓力量不过三石,拿给左右侍从看,侍从们都试着拉这张弓,拉到一半就停了下来,都说:“这张弓的弓力不低于九石,不是大王难道谁还能用这样的弓?”齐宣王的真实情况是所用的弓不超过三石,但他一辈子都自认为用的弓是九石,岂不可悲吗!不是正直的人谁能不奉承君主?世上正直的士人,数量少抵挡不住人多,太多了。所以祸乱国家的君主,弊病存在于用的弓实际是三石而自以为有九石啊。
15.D 16.(1)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
(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
(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
(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5)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也体现出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的想法。
本诗中“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意思是:您衷心辅佐先主刘备,您多次出师企图统一全国光复汉室。《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这些诗句都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
本诗中“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落日透过竹子斜向空寂的大殿。江风吹满殿中薄薄的帐幔;“虫蛇穿画壁,巫觋缀蛛丝”虫蛇穿透了庙中的壁画,沉迷的巫师满身蛛丝。落日映竹,大殿空寂,江风吹幔。虫蛇穿壁,蛛丝缠人,所见是空寂凄凉之庙。《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些诗句都是对武侯祠如今荒凉的描写,含无人欣赏、倾听之意,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本诗中“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忽然想起诸葛亮好吟梁父的故事,俺现在躬耕陇亩等待明主也不迟。末联写感想,诸葛亮在遇刘备前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遇刘备后风云际会成就伟业,俺现在也躬耕夔州,是不是“也未迟”呢?见凄凉之庙忆君臣际会,忆君臣际会想武侯躬耕,由武侯躬耕及自身境遇。杜甫此时仍有“骑马发荆州”“醉别仲宣楼”到长安入朝“趋侍”的想法。尾联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尾联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17. 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鸷”“兮”“宦”“矜”“凫”“茫”。
18.①翻天覆地 ②海纳百川 ③浓墨重彩
19.该剧多维聚焦,全线出击,将蓬勃宏大的时代发展图景转换为真实生动、鲜活可感的现实生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20.排比。四个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体现了《我们这十年》创作题材之广、范围之大的特点。凸显了该剧宏大的创作格局、多彩的时代图景和以点代面的艺术构思。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巨大的变化,所以应该用成语“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非常巨大。
第二空,由“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可知,此处是指作品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所以应该用成语“海纳百川”。“海纳百川”,大海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接纳和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醒目突出的一笔,所以应该用成语“浓墨重彩”。“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描绘。形容着力叙述或描写。也形容醒目突出,分量重。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在“多维聚焦”前加上“该剧”;
二是搭配不当,“时代发展转换为……生活故事”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时代发展图景”;
三是不合逻辑,“大时代折射小人物”不合逻辑,应该是“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田间地头到抗疫现场”“从祖国边疆到异国他乡”“从足球赛场到绚丽舞台”“从扫黑一线到绿色军营”四个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从……到……”体现了《我们这十年》创作题材之广、范围之大的特点。
结合“创作者将十年间无数为国家、为社会、为生活努力奋斗的身影浓缩进11个故事中,以点带面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时下播出的众多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剧目中,《我们这十年》以宏大的时代格局、鲜明的主题立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格外引人注目”可知,凸显了该剧宏大的创作格局、多彩的时代图景和以点代面的艺术构思。
21.B 22.①先要了解靶点 ②它们拥有“活性中心” ③大分子药物更加有效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强调。
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首先提到药物和靶点的关系,强调靶点的重要性,因此此处由上一句“想了解药物”可知,此处可填“先要了解靶点”这样的内容。
第②处,由后文“反应在此进行”及“这个‘活性中心’常常具有小而深的特点”可知中心词是“活性中心”,又根据后文“酶的‘活性中心’”的内容可知,这里主要说的是酶拥有“活性中心”,故此处可填“它们拥有‘活性中心’”。
第③处,由前文“在改变酶的活性这方面,小分子药物得天独厚”和“但是和酶的‘活性中心’相反,靶点和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往往又大又浅,‘浅’让小分子无处着手,‘大’让小分子力不从心”可以得出结论“在干涉分子间相互作用这方面,大分子药物更加有效”,故此处可填“大分子药物更加有效”。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句话,若想准确把握第一句话的含义,应该结合第二句来看。第二句是引用的明代陆绍珩的一句话,意思是:人生在世,如果能拥有可读之书,能拥有读书的时间,同时又不缺钱买书,还能让自我修养在书籍的滋润中提升,就可说是享世间清闲之福的人了。这句话表明了一种热爱阅读、享受阅读的态度,认为能够沉浸于读书是人间清福。据此,看第一句话,它实际上是说,人世间还有比物质追求更高的追求,即精神追求。这里的“奢侈”,不是贬义词,而是说,精神追求更令人感到“富足”。
两相结合,整则材料是说,精神追求更让人富足,而读书是实现这种精神追求的途径之一。
写作时,可以从材料出发,确立论点为:人更应该追求精神的富足。首先可以把对物质的追求与对精神的追求作对比,强调追求精神富足的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更抚慰人心。然后,可以分析如何追求精神富足,此处可以采取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通过阅读书籍,提升境界,让见识广博;通过奉献社会,实现价值,让内心幸福;通过欣赏艺术,净化灵魂,让心灵丰盈。当然此处,也可以结合材料,采用层进式结构,从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几个层面,重点论述怎样通过读书来让自己实现精神富足,实现一种精神的“奢侈”。
立意:
1.物质富裕能润屋,精神富裕能润心。
2.物质何妨简约?精神不妨奢侈。
3.人间清欢是读书。郑州励德双语学校 2022-2023 学年下期期中考试 栏里,网友们可以了解节气字形的来龙去脉。在“晒出我的中国字”微博话题中,创作者们用书
高二语文 法、篆刻等形式共同参与传扬汉字之美。广大网友沿着历史长河溯源,如同“打卡”一场汉字寻
(时间 150 分钟,共 150 分) 根之旅。
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而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写意中国——探寻汉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正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重要举措,作为全国开年六个重点项目之一,让网友们沉浸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材料一: 在中华文字之美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①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的瑰 ⑥穿越时空,解码文字里的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一定能为中国汉字文化的传
宝。2月 17 日至 22 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 播提供更多可能性。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弘扬中华优
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 3 亿,在互 秀传统文化,让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中国汉字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跨越历史长河,在网络 (摘编自章艾威《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光明网 2023 年 2 月 24 日)
世界闪烁着璀璨光芒,等待着人们的品阅。 材料二:
②出土于中国河南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传承着中国基因,是中国文 汉字是保留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古
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对甲骨文进行传播与普及,让中华 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
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正如网友们在活动互动区的评论所说,“古老的汉字萌发 式和基因密码。
新潮魅力!”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 我们可以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一个汉字可以用一幅
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 图画表示,或源于日常生活,或源于自然山水,也可以源于人体自身。透过这幅“画”,我们可
③“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 以窥探其中的深意。这里以“夺”字为例,说说它的造字理据,由此看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
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在“网红打卡地”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独具风韵的殷墟文明与现代化 来表达抽象含义的。
数字多媒体科技碰撞出“独特花火”;作为中国首部字典的《说文解字》共收录了多少字?又是 从字形看“夺”(奪)的造字之义:“奞”表示鸟展翅欲飞,“寸”就是右手,整体表示手
如何架起古老文字与后世文字沟通的桥梁?在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字圣”故里,你能找到答案; 里抓着的一只大鸟一下子飞走了。其蕴含的特征义是“失落,离开”,“夺”的所有词义都由此
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 展开。校勘学术语“夺文”指文字脱落;“泪水夺眶而出”,指泪水离开眼眶;“夺目”指目光
④“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 离开原来所视之物,即目光转移。失去与夺走这两者本质上是一体两面。使一方失去的手段,便
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在“甲骨文里的 24 节气”专 是另一方进行逼迫或夺取。李密《陈情表》“舅夺母志”是说,舅舅让母亲失掉了不再嫁人的志
第 1 页 共 6 页
{#{QQABBYSQogiAABIAAQBCEwGACEEQkgCACKgGQBAYIEAByRNABAA=}#}
向(想法),换言之就是逼迫母亲改嫁。夺走对方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使对方丧失原有的东西。 外。后来衍生出统治、管理的意思。古代的“牧民”即指统治民众。
“失落——丧失(使失落)——夺取(使对方丧失而自己获得)”,这就是古人思考的线索。 C.“日”的甲骨文是一个圆圈中加一横,这一横并非有什么特殊含义,恐怕只是为了让它区分
(摘编自王云路《汉字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光明日报》2023 年 02 月 26 日) 于一般的圆圈物体。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水”的甲骨文的四个点之中有一条曲线,表示弯弯曲曲的水流之形。许慎明确将“水”定
A.文章开头两段介绍“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的盛况以及活动的组织 义为“准”,即准则、法则。“水准”一词现在依然被使用。
者、活动地点和时长,评论这次活动的意义。 4.材料一中作者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原文中有哪些依据?请简要概述。(4
B.文章第三、四段评论在这次活动中,广大网友通过网络,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殷墟考古 分)
文旅小镇等各处了解和传扬甲骨文之美。 5.我们应该怎样去探寻汉字蕴含的文化基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6 分)
C.文章第五段进一步指出本次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16 分,4 小题)
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D.文章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通过这次活动,广大网友“穿越时空”,探寻汉字起源,发现 陋室的月光
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密码”。 常兴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月光如水,倾泻在秋意浓浓的安徽和县(古为和州)县城,四周环顾,人流、车流融入月色,
A.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甲骨文,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 鸟啾、风鸣被月光稀释。此时,处于高地的陋室临“水”而居,周遭的松柏、桂树影影绰绰,摇
和基因密码。 曳在“水”中。
B.“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 以往来访陋室一般是在早晨,这次则是踏月,心中默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举措,掀起了中国汉字热潮。 有龙则灵……”心中油然生出对刘禹锡的一份敬仰与无限遐思。
C.一次探寻汉字起源活动,就是一场汉字寻根之旅,广大网友参与了所有的活动,从中感受到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月下,陋室水洗般清晰可辨,品字形的白墙黑瓦建筑,昭示着这里安居着一个品行高洁的灵
D.透过源于日常生活、自然山水或人体自身的汉字的一幅幅“画”,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了 魂。门楣上的“陋室”二字,为现代诗人臧克家所题。向陋室前进,宛若涉水而行,清月沾衣欲
解先人的思维方式。 湿,顿觉一身微凉。我徜徉松柏竹影间,感觉脚下的青青苔痕潮湿松软,却没有寻到陋室旁栽植
3.下列不能看出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一项是(3 分) 的、曾给他带来劫难的桃花,许是为月华淹没。刘禹锡爱写桃花,哪怕因此被贬僻陋之地,也不
A.“得”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拿着一个贝壳,后来表示在路上捡到一枚贝壳。“贝”在远 曾罢笔:朗州的桃花“俚人祠竹节,仙洞闭桃花”,连州的桃花“不学夭桃姿,浮荣在俄顷”,
古时代曾是通用货币,“拾贝”是获得,更是快乐与满足,“洋洋自得”就是这么来的。 和州的桃花“茶炉依绿笋,棋局就红桃”,夔州的桃花“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B.“牧”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持棍棒驱赶牲畜,本义指放养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场地、郊 二
第 2 页 共 6 页
{#{QQABBYSQogiAABIAAQBCEwGACEEQkgCACKgGQBAYIEAByRNABAA=}#}
吱呀呀,临南的几扇木格镂花窗子发出一阵声响。他推开窗子,月光霎时如潮水般涌来,映 田地荒芜、粮食歉收。目睹惨状,这位新刺史暗暗以“遐思常后已,下令必先庚”自省。他还发
着他清瘦的面容,书案上泛黄的诗书和墙上挂着的素琴也沐浴在似水的月华里。一缕云香袅袅升 现,和州的版图虽仅是连、夔二州的十分之五六,赋税却是二州的三倍,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起,缭绕在一方天地中,他仰望月空——透明、清澈、深邃。这何止是自然的月光,更是人文的 刘禹锡随即在州衙召集时贤,颁布政令,帮助灾民引水灌溉,并冒削职风险以《和州谢上表》
月光。孔子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如尼山的月光越过千年,洒在人间陋室,彻照他的骨髓。 为民请命,朝廷减免了当地百姓的税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慰彼黎庶。冬闲时节,他带领和
刘禹锡,字梦得,“梦得”为梦中所得,“禹锡”意为圣人大禹所赐。父亲刘绪为他取此名字, 州父老兴修水利,挖塘筑坝,疏浚河道。
喜爱之情自不待言。自小开始,刘绪就让他读儒家经典,追求“一箪食,一瓢饮”的精神生活, 而他自己,则在州衙后圃小山脚下,依仙山而造,临龙池而结,建了一处简陋之室。这里成
像颜回一样不改其乐。禹锡喃喃道:“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了他与张籍、白居易等文友诗书来往、饮酒赋诗的地方。
取下那张素琴,轻挑慢抹银弦,咚咚——旷古悠远之思,铿锵金石之声,从弦上飞出,清脆、 月光洗去他一身疲惫,他挽起袖口,援翰蘸墨,在铺开的宣纸上写下:“山不在高,有仙则
悠远、厚实。携妻离京后的二十三年贬谪岁月恍若昨日,这些年里,妻子薛氏、母亲卢氏、好友 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墨影在白纸上横斜,在月华中摇曳。写罢,
柳宗元等一个个相继离去。艰难困苦中,他也学会从丝竹里觅得一丝安慰。在夔州时,同里的年 他踱步、沉吟、回忆。
轻人唱着《竹枝》,吹笛击鼓,歌笛之声,激荡而悠扬,有淇濮之艳。白帝城头、白盐山下、蜀 枝叶簌簌,月影西移,月华流泻这块高地。他以民本思想为基,以旷世才情为栋,以勤政廉
江之畔,处处都能听闻。刘禹锡看着巴山蜀水的男女青年展开歌喉,歌唱自己的生活和自然风光, 洁为梁,以耿介傲骨为檩,以苍生信仰为椽,以短短八十一字《陋室铭》为脊,构筑起了中华文
一时间忘却了寒冷,将听到的民歌改编成新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花红易 化的又一座精神家园。
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一首首《竹枝词》在巴蜀传唱。他没有沉沦,没有倒在那条荆 二年后,他乘舟离开和州。
棘丛生的山道上,而是坚信病树前头万木春。尼山的月光成了他不灭的信念。 回望陋室,月光如水。
低眉弹着,一行清泪模糊了视线,曲不成调,只听“咚”的一声,琴声戛然而止。他弃琴起 (有删改)
身走近窗下,月光抚摸着他,安慰着他,故乡、亲人、诗友,一份牵挂,两行泪痕。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三 A.文章首尾都写“月光如水”,中间又写“清月沾衣欲湿”“月光霎时如潮水般涌来”“月华
唐长庆四年(公元 824 年)八月,被贬朗州、连州、夔州的一代诗豪刘禹锡得长安诏书量移 流泻”等,使读者一直能感觉到月光的照耀。
和州,虽说未能重回天阙,但总算日近神京。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自池州过宛陵, B.文章提及孔子和刘禹锡的父亲刘绪,说明刘禹锡深深受到了儒家文化的陶冶,这为后文所写
由姑孰渡长江。一个初冬的温暖日子,鼓荡着白帆的舟船靠近长江西岸和州横江浦渡口。一条厚 刘禹锡仁政爱民提供了其思想上的依据。
实的长木板,一头搭在小舟首沿,一头搭在西江岸堤,岸上的叫卖声、手艺人的吆喝声、毛驴的 C.文章特意写到刘禹锡在夔州把民歌改编成新词,使之得到更广泛传播,强调的是他在整理民
喘气声、小孩的啼哭声,被冬日的寒风包裹着,刘禹锡肩挑盛满书卷的竹笥,与家人一道踏上和 间诗歌方面的杰出贡献,使其形象更丰满。
州的土地。 D.文章对刘禹锡离舟登岸的情形写得详,对他救济灾民等事件写得略,前者详是为了突出其形
半百之年的刘禹锡翌日就下乡视察民情,因“民为本”是他为政之基。连年的水旱灾害导致 象,后者略是为了较为集中地叙述其事迹。
第 3 页 共 6 页
{#{QQABBYSQogiAABIAAQBCEwGACEEQkgCACKgGQBAYIEAByRNABAA=}#}
7.对小标题“一”所领起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
A.写“陋室水洗般清晰可辨”,突出了寻访时月光之明澈,也表现了陋室之净洁。 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
B.作者认为陋室的建筑呈品字形,是刘禹锡有意以它来寄寓“品行”之意的明证。 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
C.寻访陋室时,作者说桃花可能被月华淹没,这是虚写,能引发读者对桃花的想象。 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D.引用关于桃花的诗句运用排比手法,既强调刘禹锡爱写桃花,又使语言颇有气势。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②,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
8.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陋室的月光”的深层含义和作用。(4 分) 之,中关③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
9.作者两次直接引用《陋室铭》开头几句,所引字数不同,其写作意图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
(6分) 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20 分,5小题) 【注】①缪公:即秦穆公。②石:量词,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这里指弓拉开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所需要的拉力。③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孤度。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秦缪公①时,戎强大。秦缪公遣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 A.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
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抒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 若何
禽之。未禽则不可知,已禽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B.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
齐攻宋,宋王使人侯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 若何
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 C.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
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 将若何
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 D.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 若何
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 A.文中“恶能如此”和《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节两句中“恶”的含
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 意相同。
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于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 B.“不肖”,本指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才,不贤。本文中的“不肖”是淳于髡的谦词。
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C.“寡人”是古代诸侯王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还有孤、不
第 4 页 共 6 页
{#{QQABBYSQogiAABIAAQBCEwGACEEQkgCACKgGQBAYIEAByRNABAA=}#}
毂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文中“左右皆试引之”和《兰亭集序》里“引以为流觞曲水”两句中的“引”字含意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相同。 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A.秦穆公将女乐和良厨赠送给戎王,戎王日夜酣饮不休,且不听直言,反而射杀进谏的 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侍臣,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捉。 16.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6 分)
B.宋王受身边大臣阿谀之辞的蒙蔽,冤杀以实情上报的使者,奖赏以虚情上报的使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6 分,1小题)
真假不分,最后因此狼狈而逃。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C.齐王想任用淳于髡担任太子的老师而淳于髡敬谢不敏,齐王让淳于髡不必多虑,因为 (1)《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太子一生下来他就知道太子不如尧舜。 __________________”。
D.齐宣王所谓强弓不过三石,但左右都说齐王之弓超过九石,除了齐王无人可拉开;齐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句子是
宣王信以为真,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所用的是九石之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远古传说中的古
(1)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4 分) 蜀国,来表明蜀道开辟之久远。
(2)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4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4.君王善于接受直谏,与哪几个重要因素有关?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3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11 分,3小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9 分,2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从田间地头到抗疫现场,从祖国边疆到异国他乡,从足球赛场到绚丽舞台,从扫黑一线到绿
诸葛庙 色军营,创作者将十年间无数为国家、为社会、为生活努力奋斗的身影浓缩进 11 个故事中,以
杜甫 点带面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 ① 的变化——在时下播出的众多迎接党的二十大重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点剧目中,《我们这十年》以宏大的时代格局、鲜明的主题立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格外引人注目。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在“我们这十年”作品主旨的统御下,多维聚焦,全线出击,将蓬勃宏大的时代发展转换为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真实生动、鲜活可感的现实生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大时代折射小人物,对新时代中国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②“欻忆”句:欻,忽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 重大发展成就进行集中巡礼。在创作格局、题材视野和叙事角度上,该剧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
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度出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全方位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发展的
第 5 页 共 6 页
{#{QQABBYSQogiAABIAAQBCEwGACEEQkgCACKgGQBAYIEAByRNABAA=}#}
辉煌历程,为作品赋予了 ② 的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高远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创作格调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超过 10 个字。(6 分)
《我们这十年》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彰显了中国气魄。作品为现实题材影视创 四、写作(60 分)
作赋予了新时代的审美风范和文化气象,必将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 ③ 的一笔。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3 分) 世间的奢侈,并不止于对物质的追求。明人陆绍珩谓: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又涵养之,便是享世间清福者。
不得改变原意。(4 分)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9分,2小题)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小题。
谈到药物,就避不开靶点。任何药物都必须和体内特定目标(靶点)结合,对靶点介导的生
物过程加以调节,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想了解药物疗效,就必须 ① 。
药物没有直中靶点的功夫,想改变靶点的生物功能,就必须和靶点“亲密无间”地结合。靶
点是分子,因此绝大多数药物也是分子级别的,分为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两类。
药物一般通过两个方法改变靶点功能:改变靶点的催化功能,或者改变靶点和其他分子的相
互结合。对于具有催化功能的酶来说, ② ,反应在此进行。这个“活性中心”常常具有小
而深的特点,很适合“塞”一个小分子进去。因此,在改变酶的活性这方面,小分子药物得天独
厚。
但是和酶的“活性中心”相反,靶点和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往往又大又浅,“浅”让小
分子无处着手,“大”让小分子力不从心。因此,在干涉分子间相互作用这方面, ③ 。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名言是古人智慧的浓缩。
B.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
C.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
D.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
第 6 页 共 6 页
{#{QQABBYSQogiAABIAAQBCEwGACEEQkgCACKgGQBAYIEAByR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