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20:00:16

文档简介

绵阳市高 2024 届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文科
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
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日渐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
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
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
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
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
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
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
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
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
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
{#{QQABDYSUogAAAgBAAABCAw2gCEEQkgEAAKgGRBAQIEABiANABAA=}#}
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
两个园地呢?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材料二: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
理性和价值理性。 19 世纪以降,尤其是 20 世纪,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
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
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相当多的人把科
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
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
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
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
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
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
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
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
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
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
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
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
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
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
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人文文
化不可或缺,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
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
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
{#{QQABDYSUogAAAgBAAABCAw2gCEEQkgEAAKgGRBAQIEABiANABAA=}#}
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
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
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
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
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
“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
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
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来人文与科学彼此疏远的状态如今被逐步改变,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
互融入。
B.“价值理性”属于人文文化的范畴,现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往往都与它
相关。
C.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作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具有某些超越性
的意义。
D.人文文化可以引领科学技术的正确走向,提供给人类所追求的价值理性和
审美情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科学至上的盲目崇拜在 19世纪之前并不明显,直到 19世纪以后才
渐趋严重。
B.日益细密的现代社会分工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隔阂,我们需要积极地破除
这种隔阂。
C.相比科学技术,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的人文传统能更好满足人类人文层
面的需求。
D.科学在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前行势能,这使得人类的“价值理性”变得较
为脆弱。
3. 对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斯诺《两种文化》的相关论述是为了证明人文与科学距离逐步变近的观点。
{#{QQABDYSUogAAAgBAAABCAw2gCEEQkgEAAKgGRBAQIEABiANABAA=}#}
B.杨振宁借用布莱克的诗句是为了说明数学与物理两个学科在心智上同根
同源。
C.作者引用池田大作“科学之眼”的论述是为了说明人文思想及方法的必
要性。
D.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是为了说明科学家应该保持价值中
立。
4. 除了引用论证,两则材料还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
分)
5. 科学与人文时而对立,时而相融,你认为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体现在哪些方
面?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长河·社戏
沈从文
两个唱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
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
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的事情,因此一面听下去,一面只向那个
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三黑子说:“人人都说橘子树是摇钱树,不出本钱,从地上长起来,十冬腊
月上树摇,就可摇出钱来。哪知道摇下来的东西,衣兜兜不住,倒入了别人的皮
包里去了。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这些人发了横财,有什么用,买三炮
台烟吸,好了英美烟公司!”
一个丑角说:“哥,你还不知道我们浦市,地方出胖猪肥人,几年来油水都
刮光了,刮到什么地方去?天晓得。信口打哇哇,说句话吧,好,光天化日之下,
治你个诬告父母官的罪,先把你这刁顽在脚踝骨上打一百个洛阳棒再说。再不然,
枪毙你个反动分子!都说天有眼睛,什么眼睛,张三李四脚上长的鸡眼睛。”
“葫芦黄瓜一样长,有什么好说。”
“沙脑壳,沙脑壳,我总有天要用斧头砍一两个!”
另外一个丑角插嘴说:“斫你个癞鼋头!”
{#{QQABDYSUogAAAgBAAABCAw2gCEEQkgEAAKgGRBAQIEABiANABAA=}#}
到开锣那天,本村子里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
板带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一面看戏一面就掏钱买各种零食
吃。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
湿甜酸熟食冷食的,焖狗肉和牛杂碎的,无不挑了锅罐家私来在庙前庙后搭棚子,
竞争招揽买卖,小孩子和老妇人,尤其把这几天当成一个大节日,穿上新衣赶来
赴会,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自作风流的船案子,保
安队兵士,都装作有意无心,各在渡船口岔路边逗留不前,一切人影子都在地平
线上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照炙得红红的。
这一天,夭夭自然也到场参加了这种人神和悦的热闹,戴了全副银首饰,坐
在高台凳上,看到许多人,也让许多人看到她。可是上午太沉问,看不完两本,
就走回橘子园工作去了,下午本想代替嫂嫂看厨房,预备待客莱饭,可不成功,
依然随同家中人过伏波宫去,去到那个高台凳上坐定。台上演王三姐抛打绣球时,
老觉得被官座上那个军官眼光盯着。那军官意思正像是在向她说:“自古美人识
英雄,你是中华民国王三姐!”感受这种眼光的压迫,觉得心中很不自在。又知
道家里三哥在赶装橘子下船,一个人独在河边忙做事,想看看哥哥,因此趁空就
回了家。回家后在厨房中张罗了一下,于是就到橘园尽头河坎边去看船,只见三
黑子正坐在河边大橘子堆上歇憩,面对河水,像是想什么心事。
“哥哥,哥哥,你怎么不看戏,大家都在看戏,你何必忙 ”
“戏有什么可着的,还不是红花脸杀进,黑花脸杀出,横蛮强霸的就占上风!”
三黑子正对汤汤流水,想起家里被那个有势力的人欺压讹诈故事,有点火气
上心。夭夭像是看透了他的心事,因此说:“横蛮强霸的占上风,天有眼睛,不
会长久的!戏上总是一报还一报,躲闪不得!”
“一报还一报,躲闪不得!戏上这样说,真事情可不是这样。
三黑子看看夭夭,不再说话,走到装浦市人戏班子来那条广舶子边上去。有
个小妇人正在船后梢烧夜火煮饭,三黑子像哄夭夭似的,把不看戏的理由转到工
作上来,微笑说:“夭夭,我要赶快把橘子装满舱,好赶下常德府,常德府有的
是好戏,不在会馆唱,有戏园子,日夜都开锣,夜间唱到三更天才收场。那地方
不关城门,半夜里散了戏,我们打个火把出城上船,兵士见到时问也不问一声!”
{#{QQABDYSUogAAAgBAAABCAw2gCEEQkgEAAKgGRBAQIEABiANABAA=}#}
夭夭说:“常德府兵士难道不是保安队?”
三黑子说:“怎么不是 大地方规矩得多,什么都有个‘理’字,不像到我
们乡下来的人,欺善怕恶,……什么事都做得出。还总说湘西人全是土匪,欺压
我们乡下人。下面兵士同学生一样,斯文老实得多,从不敢欺侮老百姓!……”
夭夭因为老水手说到这件事,照例像装作没有听到,却向河边船上走去。到
船边时上了跳板,看见下面溪口还停了几只小船,有的是装橘子准备下行,有的
又是三里牌滩头人家为看戏放来的,另外还有本村特意为对河枫木坳附近村子里
人预备的一只小渡船,守船的正是上次通夭夭过河的那个年青汉子。
红紫色的远山野烧,被风吹动,燃得越加热烈起来。
老水手跟随夭夭身后到了河坎边,也上了那只橘子船:“夭夭,夭夭,你看
山上那个火,烧上十天了,还不止息,好像水远不会熄。”
夭夭依随老水手烟杆所指望去,笑着说,“满满,你的烟管上的小火,不是
烧了几十年还不息吗?日头烧红了那半个天,还不知烧过了千千万万年,好看的
都应当长远存在。”
老水手俨然追问似的说:“怎么,好看的应当长远存在,这事是归谁派定的?”
夭夭说,“我派定的。——只可惜我这一双手,编个小篮子也不及你在行,
还是让你来编排吧。天下归你管,一定公平得多!”
三黑子不知船上两人说什么,笑什么,也走到河坎边来,“满满,不要回去,
就住到我家里,我带得有金堂叶子烟,又黄又软和,吸来香喷喷的,比大炮台烟
还好,你试试看!”
老水手挥舞着那个短烟杆:“夭夭,你说说看,我还不曾派他当主席,他倒
赏给我金堂烟叶来了。好福气!”
三黑子正想起队上小官仗势凌人处,不明白老水手说的是什么意思,也跟着
笑。“我当了主席,一定要枪毙好多好多人!做官的不好,也得枪毙。”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方出胖猪肥人,几年来油水都刮光了……”丑角的话交代了浦
市的社会环境。
B.“天晓得”“葫芦黄瓜一样长”“一报还一报”等口语朴实率真,富有鲜明的地
{#{QQABDYSUogAAAgBAAABCAw2gCEEQkgEAAKgGRBAQIEABiANABAA=}#}
域特色。
C.“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描绘了收锣时的情景,突出了人们
看戏后的满足。
D.大量的人物对话淡化了情节,作者娓娓道来,文章节奏舒缓,叙述散文
化,风格鲜明。
7. 关于文中写天天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夭夭下午再次坐在高台凳上看戏,她感受到被骚扰而觉得不自在,没看
完就回家了。
B.夭夭到橘园尽头河边去看船时碰上了三黑子,宽慰了正在为家里被人欺
压而苦恼的三黑子。
C.“好看的都应当长远存在”的想法,体现了夭夭的天真,她天性中自然流
露出灵秀之气。
D.“天下归你管,一定公平得多”是玩笑话,表达了夭夭对老水手不认同自
己观点的不满。
8. 三黑子为什么不去看社戏?小说表现了三黑子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4分)
9. 小说中有大量关于演戏和看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请简要说明。(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上(唐宣宗)令白敏中为万寿公主选佳婿,敏中荐郑颢。时颢已昏卢氏,
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敏中将赴镇,言于上曰:“郑颢不乐尚主,怨臣入
骨髓。臣在政府,无如臣何;今臣出外,颢必中伤,臣死无日矣!”上曰:“朕知
之久矣,卿何言之晚邪!”命左右于禁中取小柽函,以授敏中曰:“此皆郑郎谮卿
之书也。朕若信之,岂任卿以至今日!”敏中归,置柽函于佛前,焚香事之。
敏中军于宁州,壬子,定远城使史元破党项九千馀帐于三交谷,敏中奏党项
平。辛未,诏:“平夏党项,已就安贴。南山党项,闻出山者迫于饥寒,犹行钞
掠,平夏不容,穷.无所归。宜委李福存谕,于银、夏境内授以闲田。如能革心向
化,则抚如赤子,从前为恶,一切不问。或有抑屈,听于本镇投牒自诉。若再犯
疆场,或复入山林,不受教令,则诛讨无赦。”
{#{QQABDYSUogAAAgBAAABCAw2gCEEQkgEAAKgGRBAQIEABiANABAA=}#}
(公元八五二年)三月,敕先赐右卫大将军郑光鄠县及云阳庄并免税役。中书
门下奏,以为:“ 税役之法天下皆同陛下屡发德音欲使中外画一 今独免郑光,
似稍乖.前意。事虽至细,系体则多。”敕曰:“朕以郑光元舅之尊贵,欲优异令
免征税,初不细思。况亲戚之间,人所难议,卿等苟非爱我,岂进嘉言!庶事能
尽如斯,天下何忧不理!有始有卒.,当共守之,并依所奏。”
(公元八五五年)二月,以醴泉令李君奭为怀州刺史。初,上校猎渭上,有父
老以十数,聚于佛祠。上问之,对曰:“醴泉百姓也。县令李君奭有异政,考满
当罢,诣府乞留,故此祈佛,冀谐所愿耳。”及怀州刺史阙,上手笔除君奭,宰
相莫之测。君奭入谢.,上以此奖厉,众始知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3分)
税 A役 B之 C法 D天 E下 F皆 G同 H陛 I下 J屡 K发 L德M音 N欲 O使
P中 Q外 R画 S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穷,指处境窘迫、阻塞不通,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
相同。
B.乖,指违背、不顺,与成语“时乖命蹇”中的“乖”字意思相同。
C.卒,指完结、终了,与《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卒”字意思不同。
D.谢,指道谢,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字意思不
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敏中外任前担心郑颢在唐宣宗面前中伤自己,唐宣宗于是拿出郑颢中伤
白敏中的书信,还表达了对他的信任,白敏中对此很感激。
B.在处理党项问题上,唐宣宗下令:南山党项部族如能听从教化,则加以优
抚;如有冤屈,准许他们向中央政府申诉;如再侵扰边界,则进行诛讨。
C.唐宣宗下敕令一并免除原先赐给右卫大将军郑光的鄠县以及云阳庄园的
税役,中书省门下省上奏表示反对,唐宣宗认为这正是臣下热爱自己的表现。
D.唐宣宗在渭上游猎的时候了解到醴泉县令李君奭的为官表现,其后怀州刺
{#{QQABDYSUogAAAgBAAABCAw2gCEEQkgEAAKgGRBAQIEABiANABAA=}#}
史空缺,唐宣宗亲手写诏书任命李君奭,宰相们对李君奭的升迁难以理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颢已昏卢氏,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
(2)县令李君奭有异政,考满当罢,诣府乞留,故此祈佛,冀谐所愿耳。
14. 《旧唐书·宣宗本纪》中评议“当时以大中(唐宣宗年号)之政有贞观之风焉”,
唐宣宗之政为何获此评价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5~16题。
京口与韬荒兄
【清】查慎行
江树江云睥睨①斜,戍楼吹角又吹笳。
轴胪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
北府②山川余霸气,南徐③风土杂惊沙。
伤心蔓草斜阳岸,独对遥天数落鸦。
【注】①睥睨:城墙上凹凸状的短墙,又称女墙。②③北府、南徐:均为镇
江古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选取云树、城墙、戍楼、角笳等典型意象写景,动静相生,视听结合,
展现了京口军事要塞的风貌。
B.京口自古便是水运交通的重要枢纽,诗歌颔联描绘的便是当时江河之上船
只首尾相连,漕运繁忙的景象。
C.颈联诗人叙写京口的山川风土之中依然夹杂风沙,喻示战乱争霸仍在,暗
含诗人对动荡时局的深刻隐忧。
D.尾联“蔓草斜阳岸”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斜阳草树”营造的意境类
似,俱有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感。
16. 前人评价查慎行早年诗作有“沉雄悲壮之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里仁》中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QQABDYSUogAAAgBAAABCAw2gCEEQkgEAAKgGRBAQIEABiANABAA=}#}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揭示秦始皇用酷刑奴役天下百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 他 在 文 末 一 针 见 血 地 指 出 秦 亡 的 真 正 原 因 是
“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
丁开山”的传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8~20 题。
近两年来,以思想为引领、学术为根基、知识为内涵、创新为手段、传媒为
前导,挖掘典籍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和有益知识,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实
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题节目的主流之一,涌现
出不少质量很高、①家.喻.户.晓.的作品,其中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风
气之先。如果说古籍是一块坚硬的岩石,那么《典籍里的中国》钻头之利、开掘
之深、范围之大、效果之显著②空.前.绝.后.。第一季节目,将《尚书》这样“小众
而小众”的古籍,变为“大众之大众”的口碑。 近日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
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播出的第二季首期
节目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古
籍阅读是小众,分众的,古籍传播却是大众的,历代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和保护的
学者③宵.衣.旰.食.、爬梳整理、含身护书、奉献一生,维系着中华民族不灭的精神
和不死的脊梁。如今,《典籍里的中国》将戏剧、影视、文化、学术有机结合起
来,反复锻造、淬火激发,“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真正实现了跨界融合。
18. 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够恰当,请加以修改。(3分)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 文中画横线处的“小众”和“大众”重叠使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
要说明。(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小题。
{#{QQABDYSUogAAAgBAAABCAw2gCEEQkgEAAKgGRBAQIEABiANABAA=}#}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
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
的天空……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 ① 。这
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色。那么, ② ,各种物体会有不
同的颜色呢?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色光混
合而成的。只有被物体反射的光线,才能看到。某种物体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在
我们看来,它就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
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
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 ③ 。对于辐射
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像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
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
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各种物体都具
有各自的色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请简要说明。(4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未雨绸缪,将问题消除在萌
芽状态;有的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还有的人另辟蹊径,创新解决问
题的方式方法。
以上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QQABDYSUogAAAgBAAABCAw2gCEEQkgEAAKgGRBAQIEABiANABAA=}#}绵阳市高 2024 届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试题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 C【C“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作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表述有误。】
2. D【D.强加逻辑,“价值理性”的脆弱与科学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
3. C【A.引文是为了说明科学与人文分离的事实;B.引文是为了说明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
罗万象的特色; D.引文是为了说明科学家不应保持价值中立,应有人类良知和社会责
任感。 】
4. 举例论证:材料一为了说明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作者
举出杨振宁引用诗句说明的内容;材料二为了说明科学家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作者举出
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例子。
对比论证:材料一以半个世纪前的人文与科学的分化与今天两者的关系走近进行对比论
证了人文与科学的发展趋势;材料二以科技的局限与人文的优势进行对比,论证了人文
的被需要的迫切性。
5. ①社会因素:社会分工造成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但是多元化的社会又导致社会体系中的
各个部分相交融。
②人为因素:科学家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将科学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相结合。
③自身因素:科学与人文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可以互补,尤其是科学有赖
于人文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 C【C.“突出了人们看戏后的满足”错误,于文无据,也不合文意。】
7. D【D.“是玩笑话,表达了夭夭对老水手不认同自己观点的不满”错误。】
8. ①三黑子因保安队长对家中的欺压而愤懑,这一场本应热闹、欢乐的社戏在他心上已有
了隔阂,他对仪式漠然。所以不去看戏。
②三黑子刚硬耿直,敢于抗争,宁折不屈。听说家里遭到保安队长的无理讹诈,按捺不
住怒火,喊出“沙脑壳,沙脑壳,我总有天要用斧头砍一两个”的大胆宣言;他对人神
和悦背后的丑恶黑暗心存愤懑,痛恨不平之事,他萌生了抗争意识以及采取暴力武装铲
除不平的革命思想。
9. ①展现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土人情,表现了社戏给人们带来的庄严与热闹、虔诚和
快乐。
{#{QQABDYSUogAAAgBAAABCAw2gCEEQkgEAAKgGRBAQIEABiANABAA=}#}
②推动了情节发展,夭夭和三黑子因现实的苦恼而不再参与到仪式当中。
③也交代了社会背景,在大灾难的背景下,酬神娱己的社戏与接连不断的地方性动乱形成了
对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D H N
11. C【A“人穷则反本”的“穷”是“处境窘迫”之意;B.“时乖命蹇”的“乖”是“不顺”
之意:C.“保卒余年”的“卒”是“完结”之意;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
是“道歉”之意。】
12. B【 结合“或有抑屈,听于本镇投牒自诉”可知,“向中央政府申诉”错误。】
13. (1)当时郑颢已经与卢氏女订婚,(郑颢)特别怨恨白敏中,因此屡次在唐宣宗面前诋
毁白敏中。
(2)县令李君奭有优异的政绩,任期届满当罢官,(我们)到官府乞求他留任,为此在
佛祠祈祷,希望都能符合我们的愿望。
14. ①用人不疑,君臣关系和谐。②善于处理民族关系。③善于纳谏,听取忠言。④有“民
本”思想,重视百姓利益。
参考译文:
起初,唐宣宗命令白敏中为女儿万寿公主选择佳婿,白敏中选中并推荐郑颢。当时郑颢
已经与卢氏女订婚,(郑颢)特别怨恨白敏中,因此屡次在唐宣宗面前诋毁白敏中。白敏中将
赶赴边镇,对唐宣宗说:“郑颢不愿意娶公主,对我怨恨入于骨髓。我在政事堂掌政,他不
能对我有什么办法:现在我要出朝,郑颢必定趁机恶语中伤,我恐怕死期不远了!”唐宣宗说:
“朕早就知道了,你为什么这么晚才说到这个呢!”于是命左右近侍从宫禁中取出一个红柳
木盒子,交给白敏中说:“这里面都是郑郎诋毁你的书信,朕如果相信,哪里能重用你到今
天呢!”白敏中回到家中,将红柳木盒子放到佛像前,烧香下拜,供若神明。
白敏中驻军于宁州,壬子(十日),定远城使史元于三交谷击破党项族九千余帐,白敏中
奏告朝廷称党项已平定。辛未(二十九日),唐宣宗颁下诏令:“平夏党项部族现在已经安定
帖服了,听说南山党项部族有些出山的帐落,由于饥寒交迫,仍然在进行抢掠,而不被平夏
党项部容纳,穷困得无路可走,没有归处;应该请李福向南山党项部存抚告谕,在银州。
夏州境内授给他们一些闲置的田地。如果他们能洗心革面,听从教化,而不再剽掠,就
应该像对待婴儿一样抚慰他们;从前他们作恶多端,现在一切不加追究,如果有的帐落有冤
{#{QQABDYSUogAAAgBAAABCAw2gCEEQkgEAAKgGRBAQIEABiANABAA=}#}
屈,可让他们自己随时到所在军镇向主管官吏投牒申诉。如果再敢侵犯我边疆牧场,或者重
新逃入山林之中,不受我大唐王朝的教令,就对他们进行诛讨,决不赦免。"
(公元八五二年)三月,唐宣宗下诏令原先赐给右卫大将军郑光的鄠县以及云阳的庄园一
并免除税役。为此中书门下两省上奏,认为:“收取税役的法规,天下都应相同。您屡次发
布德音,希望使中外法令齐整划一,今天唯独先免除郑光的税役,似乎与前面的意思稍有背
离。虽然这是一件很细微的事,但牵涉的问题却很多。”唐宣宗为此下诏宣称:“朕以为郑
光是皇帝元舅的尊贵身份,企图给他优异的待遇,免征租税,起初没有细加思考。况且亲戚
之间,正是人们难以议论的,你们如果不是热爱我,怎么能向我进献如此好的意见!其他一
般性事务如果都能这样,天下何忧不能治理!有始有终,君臣应当共同遵守。按照你们所奏
请的去办。”
(公元八五五年)二月,唐宣宗任命醴泉县令李君爽为怀州刺史。起初,唐宣宗于渭上游
猎,看见十几位父老聚集在一个佛祠前,唐宣宗上前询问其缘故,父老们回答说:“我们是
醴泉县百姓,县令李君奭有优异的政绩,任期届满当罢官,(我们)到官府乞求他留任,为此
在佛祠祈祷,希望都能符合我们的原望。”后来怀州刺史空缺。唐宫宗亲手写诏书任命李君
爽,宰相们对李君命的升迁不明所以。李君彝入朝向唐宣宗谢恩,唐宣宗才用父老的话来奖
励李君爽,众人这才明白了李君奭升迁的缘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 C【C.“战乱争霸仍在”“对动荡时局的深刻隐忧”错,是立足于当下对京口历史风云
变幻的感慨。】
16. 沉雄之气:
①诗作写景空间阔大(意境开阔),气度(气象)恢弘。漕运船只绵延三千里,沿岸市
井街巷万家灯火通明。“三千里”“一万家”之数尽显当时的繁荣。
②诗作由京口这座名城山川风土之观引发感慨,暗含有对与京口有关的群雄战事、历史
风云、世事变迁的深沉思考。
悲壮之气:
③尾联以“伤心”“独对”直抒悲慨、沉郁之情,又以“蔓草”“斜阳”“落鸦”渲染
悲凉氛围,借景言情(点染结合),吊古伤今,抒发盛衰兴亡之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QQABDYSUogAAAgBAAABCAw2gCEEQkgEAAKgGRBAQIEABiANABAA=}#}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18. ①脍炙人口 ②前所未有 ③苦心孤诣
19. 近日播出的第二季首期节目,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
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
恒价值和当代意义。
20. 前者强调了《尚书》这样的古籍对普通人而言,过于艰深,其思想内容少有人知;后者
凸显出《尚书》这一古籍创造性转化后变得接地气,思想内涵让人易于接受,获得一致
好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分)
21. ①原句列举“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等具体的颜色和物体,使表达更
加具体可感。
②原句使用多个短句,句式活泼灵动,节奏明快有力,改句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2. ①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
②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
③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
四、写作(60 分)
23. 略
{#{QQABDYSUogAAAgBAAABCAw2gCEEQkgEAAKgGRBAQIEABiA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