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试题 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试题 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21:01:05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专项训练(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弃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主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中心位于黄河流域一带,古称中土、中夏或中华。
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旧时也是对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门就尊称孔子为夫子。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D.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弟姊妹为悌。孔子重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善于以退为进,引导话题。他不直接否定齐宣王希望“莅中国而抚四夷”的想法,而是用“缘木求鱼”之喻和“邹人与楚人战”之例消解齐宣王称霸之心。
B.孟子善用整句,以增强语言气势。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几句描述“发政施仁”产生的结果,因为形成了排比,所以气势酣畅,很有感染力。
C.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D.最后孟子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作为统治者的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经过孟子的游说,齐宣王表示“请尝试之”,接着孟子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其具体举措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C 2.B 3.C
4.(1)凭借一个国家而想使八个国家服从,这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2)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情。
5.①养民:制民之产,让百姓温饱;勿夺其时,让百姓安居;②教民:让百姓懂得礼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
“惟士”是“为能”的主语,中间不宜断开,故排除AD;
“无不为已”“及陷于罪”是两个句意完整的句子,“无不为已”是对上句的总结。“及陷于罪”与下句的联系更紧密,所以二者中间宜断开,故排除B。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古代对男子的尊称”错,应该是旧时对学者的尊称,也可以是学生称老师(多用于书信),或者妻称夫,再或者专指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五亩、百亩、八口……做了具体规定”错,这只是孟子在举例子,并非实施王道时对地亩数和人口数等的规定。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服”,使服从,使顺服;“敌”,对抗;“盖”,为什么不、何不;
(2)“王”,动词,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意思是说,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所以孟子认为执政者应满足百姓的温饱,即养民:制民之产,让百姓温饱;勿夺其时,让百姓安居;
结合“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所以孟子认为执政者应重视教化,让百姓懂得礼义,即教民:让百姓懂得礼义。
参考译文: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要的东西就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来朝见,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就像爬上树去找鱼。”
齐宣王说:“真的像(您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上树去找鱼,虽然找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又尽心尽力地去做,此后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人和楚国人打仗,那大王认为谁会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人会胜。”
(孟子)说:“那么(可见)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凭借一个国家而想使八个国家服从,这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人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人都想(把货物)储存到您的市场上,旅行的人都想在您的道路上行走,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实现)我的愿望,明白地指教我。我虽然愚钝,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跟着国君走。如今,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媼早卒后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或言宋过仁厚,后曰:“过仁厚,不愈于刻薄乎?”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诸将克元都,俘宝玉至。后曰:“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帝曰:“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耳。”后拜谢曰:“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帝每御膳,后皆躬自省视。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节选自《明史·后妃列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后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B.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后/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C.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后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D.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后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愈于刻薄乎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尚以礼全终始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耳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妾与陛下起贫贱 失其所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想诛杀郭景祥的儿子,马皇后进行劝说,最终避免了一桩冤案。
B.马皇后逢着干旱年月为百姓送去蔬菜食物,帮助百姓祈祷上天降雨。
C.马皇后认为对皇帝而言贤能之士才重要,并非拥有宝玉之类的财物。
D.马皇后临终前劝朱元璋要善于访求贤才采纳忠谏,始终要谨慎从事。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
(2)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
10.有人评价马皇后为中国古代“第一贤后”,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马皇后“贤”在何处。
【答案】6.C 7.A 8.B
9.(1)皇帝在前殿处理政事,有时非常生气,马皇后等到皇帝回到后宫,常常依据事理委婉地劝谏。
(2)皇后拒绝说:“分封爵位俸禄偏爱外戚之家,不合法度。”皇后坚决拒绝才停止了这件事。
10.①聪明智慧,劝谏有方;②仁慈善良,体恤民情;③见识高远,重视人才;④勤于内治,公私分明。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是宿州人、父亲马公,母亲郑媪,早年就去世。马氏宽厚仁慈且颇具见识,勤心于治理内宫,空闲时就讲求学习古人风范。
“孝慈”是高皇后的谥号,不能断开,排除AD;
“后”是“仁慈有智鉴”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均为介词,“比”的意思。前句句意:难道不比刻薄好吗;后句句意:蜀道太难走啊,简直比上青天还难。
B.以,介词,用,句意:尚且能始终以礼相待;以,介词,在,句意:苏武在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
C.为,判断动词,是,句意:我知道皇后所说真正的宝物是指得到贤能之士;为,表被动,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D.连词,和,句意:我和陛下同起于贫贱;动词,结交、亲附,句意: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B.“为百姓送去蔬菜食物”错误,原文“率宫人蔬食”,意思是“带领宫里的人吃粗茶淡饭”。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或”,有时;“伺”,等待,等到;“辄”,常常;“微”委婉。
(2)“谢”,谢绝,拒绝;“私”,偏爱;“非法”,否定判断句。
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等可知,马皇后总能选择在合适的时候委婉劝谏,聪明而智慧。
由“今天下民安乎?”“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等可知,马皇后关心百姓生活,体恤民情。
由“‘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帝曰:‘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耳。’”“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等可知,马皇后有高远的见识,知道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由“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可知,马皇后以宋代贤后为榜样,治理内宫;告诉皇帝不能偏私外戚,拒绝皇帝给母家的高官厚禄,可见她勤于内治,公私分明。
参考译文: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是宿州人,父亲马公,母亲郑媪,早年就去世。马氏宽厚仁慈且颇具见识,勤心于治理内宫,空闲时就讲求学习古人风范。她经常告诫宫中嫔妃,因为宋朝贤后很多,便命女史抄写宋代宫中家法,早晚阅览来省察自己。有人说宋代贤后过于仁厚,马皇后便道:“过于仁厚,难道不比刻薄好吗?”皇帝在前殿处理政事,有时非常生气;马皇后等到皇帝回到后宫,常常依据事理委婉地劝谏,参军郭景祥守卫和州,有人告发说郭景祥的儿子拿着长矛想杀郭景祥,皇帝想要杀了郭景祥的儿子,马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别人告发的事也许不是实际情况,杀了他恐怕就会断绝郭景祥的后代。”皇帝了解情况后,发现郭景祥的儿子果然是冤枉的。翰林侍讲学士宋濂受其长孙宋慎牵连而获罪,被逮捕至京城,判以死刑,马皇后劝谏道:“平常百姓人家为子弟聘请老师,尚且能始终以礼相待,何况天子之家呢?而且宋濂一直住在家里,对孙子所作所为必不知情。”皇帝没有听从皇后的劝告。事后马皇后陪皇帝用餐,她不喝酒也不吃肉。皇帝便问是什么原因,皇后回答道:“我这是在为宋先生做祭祀斋戒求福的事啊。”皇帝听后顿时露出伤感的神情,放下筷子站起身来。第二天便赦免了宋濂的死罪,将他安置在茂州。一天,马皇后问皇帝说:“如今天下的百姓生活安定吗?”皇帝说:“这不是你应该过问的事。”马皇后说:“陛下您是天下人的父亲,我有幸能成为天下人的母亲,孩子们安定与否,我怎么可以不过问呢?”每逢干旱年月,皇后总是带领宫里的人吃粗茶淡饭,帮助百姓祈祷上天降雨,将领们攻克元都城后,将搜获的珍宝珠玉献给皇帝。马皇后说道:“元朝有这些宝物却不能保住天下,这说明帝王应当拥有真正的宝物。”皇帝听后说:“我知道皇后所说真正的宝物是指得到贤能之士。”皇后拜谢道:“确实像陛下所说,我与陛下同起于贫贱,直到拥有今天的富贵,惟恐因为奢侈而变得骄横放纵,危亡起于细小之事,所以希望陛下能得到贤能之士共同治理天下。”皇帝每次进膳用餐,马皇后都要亲自检查察看。她平时穿的粗帛衣服经过多次洗涤,虽然已经破旧仍不忍心更换,皇帝想寻找皇后的族人分封官爵,皇后拒绝说:“分封爵位俸禄偏爱外戚之家,不合法度。”皇后坚决拒绝才停止了这件事。然而有时谈到父母早亡,皇后常常痛哭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卧病在床。群臣请求祈祷祭祀,访求良医。马皇后对皇帝说:“人的死生,是天命的安排,祈祷祭祀有什么用处呢?况且医生怎能将死人救活呢?如果我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病情加重时,皇帝问她还有什么话想说。马皇后说:“希望陛下访求贤才采纳忠谏,自始至终,子孙都能够贤能,臣民各得其所。”当月丙戌日去世,享年五十一岁。皇帝悲伤痛哭,于是从此不再册立皇后。
谁家就供给我的人马吃喝,让我们玩个痛快,每过十天我就换一家。”陆贾最后寿终正寝。
11.填空。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除了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还要做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答案】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齐桓晋文之事》专项训练(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弃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主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中心位于黄河流域一带,古称中土、中夏或中华。
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旧时也是对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门就尊称孔子为夫子。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D.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弟姊妹为悌。孔子重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善于以退为进,引导话题。他不直接否定齐宣王希望“莅中国而抚四夷”的想法,而是用“缘木求鱼”之喻和“邹人与楚人战”之例消解齐宣王称霸之心。
B.孟子善用整句,以增强语言气势。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几句描述“发政施仁”产生的结果,因为形成了排比,所以气势酣畅,很有感染力。
C.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D.最后孟子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作为统治者的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经过孟子的游说,齐宣王表示“请尝试之”,接着孟子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其具体举措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媼早卒后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或言宋过仁厚,后曰:“过仁厚,不愈于刻薄乎?”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诸将克元都,俘宝玉至。后曰:“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帝曰:“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耳。”后拜谢曰:“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帝每御膳,后皆躬自省视。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节选自《明史·后妃列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后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B.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后/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C.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后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D.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后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愈于刻薄乎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尚以礼全终始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耳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妾与陛下起贫贱 失其所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想诛杀郭景祥的儿子,马皇后进行劝说,最终避免了一桩冤案。
B.马皇后逢着干旱年月为百姓送去蔬菜食物,帮助百姓祈祷上天降雨。
C.马皇后认为对皇帝而言贤能之士才重要,并非拥有宝玉之类的财物。
D.马皇后临终前劝朱元璋要善于访求贤才采纳忠谏,始终要谨慎从事。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
(2)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
10.有人评价马皇后为中国古代“第一贤后”,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马皇后“贤”在何处。
11.填空。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除了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还要做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