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2张PPT)
师 说
韩愈
学习目录
一、知人论世
二、解题
三、文本细读
四、素材拓展
学习目录
一、知人论世
二、解题
三、文本细读
四、素材拓展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散文家: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 苏轼、苏辙。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作为领袖发起的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以“文以载道”为理论核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文体的目的。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古文运动
韩愈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祭酒是同列中的首席、主管。主要任务是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
学习目录
一、知人论世
二、解题
三、文本细读
四、素材拓展
解题 —“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
说:“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学习目录
一、知人论世
二、解题
三、文本细读
四、素材拓展
1.《师说》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李氏子蟠
2.韩愈赠送文章的理由有哪些?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①时,学于②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通:普遍。
于: ①被动,被; ①向,从。
嘉:赞许
贻:赠送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解读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课文精讲
求学的人
用来……
受通授,传授
疑难
转折连词
动词成为
承接连词
疑问代词,谁
跟从
指示代词,那些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始终不能解答。
译 文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介词,在
介词,比
承接连词
以之为师
发语词
哪里知道
取独
因此,所以
存在的地方
在我前面出生,他懂得道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老师;在我后面出生,他懂得道也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老师。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年长和年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译 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即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学者
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 ‥‥‥的”
所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俱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饰後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
那些
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
惑①而不从师,其为惑②也,终不解矣。
惑:①v,有疑惑 ②n,疑难的问题
从:v,跟从,追随。
为:v,作为,成为。
解:解决。
乎 :①介词,在。②作“于”用,比的意思。
闻:知道,懂得。
固:本来
从:追随,跟随,省略了宾语(之)。
师:意动,“以……为老师”。
生乎①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②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v,学习。
庸:疑问词,岂,哪。
年:年龄,生年。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所+v=名词结构,…的地方,…的人。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①第一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请梳理论证脉络。
文章内容探究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①教师的职责:
你如何看待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综合探究
第一层,授业,即教书。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教书匠)
第二层,传道,即育人。启人心智,导人向好。(教育家)
立德树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老师,无时无处不在!
学习,随时随地都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教师的职能作用:
解读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尊师学习的风尚
取独
超出(一般人)
以……为耻
尚且,还
承接连词
低于
……的原因
揣度语气副词,大约,大概
译 文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对于
以……为耻
指示代词,那些
代词,指书
文辞的休止和停顿
指示代词,那些
宾前,不知句读
通否
译 文
爱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教孩子们文字,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理解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明白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这些
以……为耻
拜别人为师
这类人
代词,那些
名词作状语,成群
恢复
不屑与之同列
竟
反问语气词
译 文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讥笑人家。问他们,就说:“那个同那个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地位低,就可羞耻,官职高,就近乎谄媚!”唉!跟从老师的好风尚不能恢复,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可真奇怪啊!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师:动词,从师学习; 道:名词,风尚。
欲:动词,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v,超出
还,副词
一般人 普通人 \许多的人
n-v,低于,相差。
意动,“以…为耻”
...的原因
语副词,表揣度,大概
古今——纵向对比:圣益圣,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代词,他的
意动
adj,糊涂
古时指文章的断句
有的
(助其)学习
遗漏,舍弃
小的方面学习
“否”
提宾标志,不知句读,不解惑
其子——其身
择师——耻师 对比:未见其明
聪明,明智
自己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的人
类
如此,这样;表示引文、话结束或有所省略
相似
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学问道德水平
足够
地位高
近于阿谀
并列,不屑与之并列
竟然,表转折
比得上
不齿:指不屑与之并列,表示鄙视。
不耻: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
地位低
恢复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对比(怪)
①第二段是在论证什么?
阐明不从师的表现和危害
②作者是怎样围绕分论点进行论证的?请梳理论证脉络。
文章内容探究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身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自相矛盾的从师态度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论证方法 对象 从师态度 结果 观点
对比1
对比2
对比3
论证方法 对象 从师态度 结果 观点
对比1 纵比 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古圣人 不耻相师 圣益圣
对比2 自比 于其子 相师而教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对比3 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从批评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议论抒情
1、古之圣人 圣人 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
今之众人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2、对其子 爱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对其身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吾未见其明也
3、百工之人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
士大夫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其可怪也欤
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文章内容探究
解读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固定的老师
以……为师
这类人
不一定
介词,比
懂得道理
专门研究
代词,此
译 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必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有专长,如此罢了。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固定的,永久的。
意动
类,辈
泛指多数。三人成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像
句末语气词,罢了
这
研究
学问和技艺
举例论证——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超过
不一定
第三段: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以“万世师表”孔子为例十分典型
一证“古之学者必有师”;二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证“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四证“圣人无常师”。
理清思路
思考: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解读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先秦及秦汉散文
普遍
音节助词,不译
介词,被
介词,向
目的连词,来
赠送
代词
译 文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文本字词:第四段
好:喜爱。 通:普遍。
于:前一个介词,表被动,被;
后一个也是介词,从
嘉:赞扬
行:推行 贻:赠送。
赞扬李蟠从师复古,
说明本文写作缘由。
举例论证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和目的
仍然紧扣文章论点
“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理清思路
韩愈是针对当时怎么样的现实状况而提倡“从师”的?朗读课文, 找出交代社会背景的语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关于背景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
(一段)
(二段)
批判当时的坏风气
(三段)
1、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
3、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纵比)
2、自己与 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自比)
(横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阐述道理
反面、对比论证
正面、事例论证
立论:
反面论证:
正面论证:
从师的必要
择师的标准
批判耻于从师
师生关系与师道关系
(能者为师)
师
说
老师的职责
立
破
立
理一理:用你喜欢的示意图理清文章思路。
关于结构
古之学者必有师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其皆出于此乎
3.而耻学于师
4.不拘于时,学于余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不拘于时,学于余
7.师不必贤于弟子
8.故燕王欲结于君
9.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0.积于今六十岁矣
1.爱其子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余嘉其能行古道
4.其为惑也
5.其皆出于此乎
6.其可怪也欤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今之众人
7.圣人之所以为圣
8.士大夫之族
9.辍耕之陇上
10.君将哀而生之乎
倒装句式判断:
1.大王来何操?
2.夫晋,何厌之有?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而莫之知也。
1.唯才是举
2.尚何芋是甘乎
1.夜以继日
2.臣是以无请也
1.何不试之以足
2.苛政猛于虎也
居庙堂之高
疑问句中代词或带疑问代词的短语作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借助结构助词“是”把宾语提前。
倒装句式:
举 例
C22
1
1.大王来何操?
2.夫晋,何厌之有?
2
3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而莫之知也。
1.唯才是举
2.尚何芋是甘乎
复习
规律
借助结构助词“之”把宾语提前。
介词“以”的宾语常前置。
倒装句式:
举 例
C22
4
1.宋何罪之有
2.师道之不复
复习
规律
5
1.夜以继日
2.臣是以无请也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用“之”后置定语。
倒装句式:
举 例
1
1.何不试之以足
2.苛政猛于虎也
2
3
1.蚓无爪牙之利
2.居庙堂之高
1.贪于财货
2.生乎吾前
复习
规律
代词,他的(它的)。
代词,他们。
代词,他。
代词,那,那些。
助词,表猜测语气,大概。
助词,表感叹语气,。
虚词用法:
举 例
其
1.爱其子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余嘉其能行古道
4.其为惑也
5.其皆出于此乎
6.其可怪也欤
助词,的。
代词,代上文的道和业。
代词,他。
助词,表停顿语气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助词,的。
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
指示代词,这、此。
动词,到……去。
第一人称代词,我。
虚词用法:
举 例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今之众人
7.圣人之所以为圣
8.士大夫之族
9.辍耕之陇上
10.君将哀而生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