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巧用衬托 突出形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巧用衬托 突出形象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0 07:3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巧用衬托 突出形象——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学习衬托的概念、作用及形式。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辨别衬托手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衬托的概念、作用及形式。
教学环节
一、图片激趣 引出课题。
以红花还需绿叶衬,引出学习课题:巧用衬托 突出形象。
二、明确衬托的概念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叫衬托。
其中,要突出的主要事物,称之为主体;作陪衬的事物,称之为衬体。
三、明确衬托的作用: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要描写对象,深化主题,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四、衬托的类型和形式
(一)衬托的类型
1.正面衬托:利用主题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
例如:
(1)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 李白《赠汪伦》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反面衬托:利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例如:
(1)用“黑的”衬托“白的”; 用“温顺的”衬托“凶猛的”等
(2)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选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用租界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反衬出了别处的冷清和萧条)
(二)衬托的形式
衬托的形式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物衬物、以动衬静等形式。
例举:
1.以人衬人
(1)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选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用妇女来衬洋人,衬托出了帝国主义列强为非作歹的行为。
(2)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用同学们的读书目的衬托出了周恩来胸怀博大、志向远大。
2.以景衬人
夏天的草原绿草如茵,深呼吸一口,清香的草木味扑鼻而来,
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牛、马和羊漫游在草原上,风吹草动,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正如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骑在马背上,悠哉游哉,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老舍《草原》
(写草原之美是为更好衬托出蒙古人民心灵美)
3.以物衬物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选自《搭船的鸟》
(水中机灵的小鱼敌不过翠鸟,衬托翠鸟的敏捷)
4.以动衬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以鸟鸣写山幽,以动显静,更衬出了山林的幽静)
五、衬托的注意事项
(一)运用衬托方法时,首先要明确要表达的主题,其次选准衬托物。
(二) 衬托不同于对比,衬托有主次之分,衬托事物不可喧宾夺主。
六、牛刀小试
情景设置:为表现一个人的“学习勤奋”,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衬托?
教学反思:本节微课的设计思路清晰,对衬托的概念、作用、类型、形式讲解明确,也能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不足之处在于衬托与对比手法的区分只是一句带过,本就是个难点,但是用一节微课难以阐述清楚,只能择要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