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清单
《孟子》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一、通假字
1.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2.为长者折枝( )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4.盖亦反其本矣( )
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6.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答案:1.“说”同“悦”,高兴 2.“枝”同“肢”,肢体 3.“刑”同“型”,典范、榜样,用作动词,做榜样 4.“盖”同“盍”,何不 5.“涂”同“途”,道路6.“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7.“颁”同“斑”
二、古今异义
1.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
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2.俯足以畜妻子
古义:
今义:男子的配偶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
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组或成分
答案:1.古代指中原地区 2.妻子儿女 3.两个词。以,把,介词。及,推广到,动词
三、一词多义
1.舍
2.诚
3.度
4.何
5.于
6.乃
7.其
8.之
答案:1.①释放 ②停留 ③舍弃,放下 ④房舍 2.①副词,的确 ②副词,的确,确实,这里译为“到底” ③真诚,真心 3.①揣测 ②丈量 ③考虑 ④限度 4.①代词,哪里 ②代词,什么 ③代词,为什么 ④副词,怎么 5.①介词,和,同 ②介词,在 ③介词,对 6.①代词,这样 ②动词,是 ③代词,你的 ④副词,竟 ⑤连词,于是 ⑥副词,才 7.①代词,它 ②连词,如果,表假设 ③代词,那些 ④代词,他的,他们的 8.①动词,往 ②代词,它 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助词,的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①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2)形容词做名词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
2.名词做动词
①权,然后知轻重( )
②然后从而刑之( )
③是罔民也( )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使动用法
①兴甲兵,危士臣( )
②朝秦楚( )
③以一服八( )
答案:1.(1)①远离 ②爱护 (2)美味的食物;轻软暖和的衣服 2.①称量 ②处罚 ③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④种植 ⑤穿 ⑥称王 3.①使……动起来;使……处于险境
②使……朝见 ③使……臣服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
2.省略句
将以衅钟( )
3.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
4.状语后置句
①王坐于堂上( )
②构怨于诸侯( )
③吾何快于是( )
④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5.宾语前置句
①是以后世无传焉( )
②臣未之闻也( )
③莫之能御也( )
④何由知吾可也( )
⑤牛何之( )
⑥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⑦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⑧未之有也( )
答案:1.“也”表判断 2.“以”后面省略了“之”
3.“见”表示被动 4.①应为“王于堂上坐” ②应为“于诸侯构怨” ③应为“吾何于是快” ④“立于王之朝”应为“于王之朝立” ⑤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⑥应为“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 5.①“是以”应为“以是” ②“未之闻也”应为“未闻之也” ③应为“莫能御之也” ④“何由”应为“由何” ⑤应为“牛之何” ⑥“是以”应为“以是” ⑦“何以异”应为“以何异” ⑧应为“未有之也”
六、文化常识
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
2.齐桓,即齐桓公,春秋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3.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他们两人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与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合称“春秋五霸”。
4.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5.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6.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
7.商贾: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 ,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