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艾青诗选》 名著导读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艾青诗选》 名著导读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21:4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爱之深,情之切
——《艾青诗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具体要求有“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综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对名著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作者、年代、主要人物的了解;
(2)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对人物的评价;
(3)对主要场景或经典情节的了解与赏析;
(4)对作者、人物、情节进行搭配或选择;
(5)结合语言表达题考查对内容的了解。
常见题目类型:简单记忆型、情节概括型、综合表达型、简评推荐型。
故本堂课在教学设计上既体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又结合了中考的考查形式,让学生得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锻炼。
【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的第二首诗歌。“活动·探究”设置了“自主欣赏”“自由朗诵”“尝试创作”三个任务。
此外,统编教材对名著导读的设计集中在四部分:作品概览、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自主阅读推荐。《艾青诗选》主题为“如何读诗”;读书方法指导有“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理性美”;专题探究有“探究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举办诗歌朗诵会”。
故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朗诵诗歌,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不少现代诗歌,有对“天上的街市”的遐想(七年级上册),有对“未选择的路”的怅惘(七年级下册),有对黄河“一些万丈”的赞颂(七年级下册)……因此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积累,这为《艾青诗选》的学习作了铺垫。尽管如此,但是学生对于整本书,近一步说是整本诗的学习,尚处于初始阶段,且艾青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学生把握起来有难度,需要教师适时引导。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特点,深情朗诵诗歌。
2.把握诗歌所选意象,学习象征手法。
3.体味诗人深沉感情,培养爱国情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深情朗诵体味诗人深沉情感。
教学难点:对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技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土地,是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遭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上演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它是端木蕻良笔下“无时无刻不呼唤他名字,无时无刻不召唤他回去”的声音,是毛泽东心中“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娇江山,是余光中永远跨不过去的那湾“浅浅的海峡”,它更是千百年来古代仁人志士永恒的呐喊——
它是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坚定,
它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期冀,
它是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无奈,
今天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去感受他对这片土地深挚的爱恋。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特点,深情朗诵诗歌。
2.把握诗歌所选意象,学习象征手法。
3.体味诗人深沉感情,培养爱国情结。
三、知人论世
艾青其人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革命者。
过渡语:这是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风格。
写作梳理
时期 题材 代表作
1932年,诗人被捕入狱,开始大量写诗 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 《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铁窗里》《窗》《小黑手》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诗人穿行于中国的原野、乡村和城镇,目睹土地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对国家民族的忧思、悲悯和呼号 《太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我爱这土地》《吹号者》《火把》等
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后,诗人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风更为直露,但创作深度和艺术质量不及从前 歌颂新时代和主旋律,具有象征和哲理意味的咏物诗题材 《黎明的通知》《新的年着风雪来了》《树》《礁石》《启明星》《给乌兰诺娃》《写在彩色纸条上的诗》
1964年之后,诗人的写作完全停止
1978年,诗人“归来”,此后的创作尽显经历浩劫之后生命的豁达与省思 富有时代感和冲击力,诗句更为从容和凝练,多警策之句 《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等
写作背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因此,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要把握好诗歌的语速、节奏、停顿、重音,二要在朗读中学会情景再现。
(1)语速:热烈,欢快、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
(2)停顿:停顿主要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后体味。  
(3)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其规律是:
①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③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4)节奏:朗诵中,节奏主要表现在有声语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   
① 欲抑先扬、欲扬先抑  ② 欲停先连、欲连先停  
③ 欲轻先重、欲重先轻  ④ 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5)情景再现:在符合文章需要的前提下,以文章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朗读者脑海里不断浮现,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  
五、感情朗读
1.自由朗读 2.教师泛读 3.指读并评价 4.师生合读
其中师生配乐合读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引向高潮,设计如下:
师独白:《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先生1938年的作品,写于一个悲剧的时代。武汉陷落,日寇的刺刀深深刺入中国的腹地,撤退,还可以撤退到哪里?我们已经失去半壁河山;逃亡,还能逃亡到何方,哪里还能有一片土地,可以被称作中国?巨大的悲痛只能通过呐喊宣泄;创伤的灵魂被烈火日夜烧灼。艾青在诗中无比悲愤的力量,痛彻心扉的爱,痛彻心扉的恨,让这首诗获得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今天我要把这首诗歌献给你们,所有把灵魂深植这片土地的人献给所有把生命交付给人民的人。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生: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师: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含泪水?
师生:因为/我们/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六、问题探究
我们先来解读一下题目,题目中奠定感情基调的字是?
明确:爱。
1.开篇作者把自己虚拟成一只鸟 ,这只鸟形象如何?
明确:通过“嘶哑的喉咙”“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可以看出,诗中的“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2.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在诗歌中叫什么?
明确:歌唱了“土地”“河流”“风”“黎明”。诗人在诗歌中所选取的有代表性的事物叫“意象”。所谓“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以《行路难》第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为例,李白选取了“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等意象表现宴会的奢华。
3.这些事物倾注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手法叫什么?
启发: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能够联想到什么?(被日寇铁蹄践踏和蹂躏的国土)
“土地上的河流汹涌着悲愤”和“无止息的激怒的风”能联想到什么?(人民的抗争精神)
这三个排比句中的修饰语朗读时应以什么样的语调、语速去读?(深沉中蕴含激愤的语调,语速稍快)
“温柔的黎明”又联想到什么?(抗战的胜利)
这一句中的修饰语该如何读?(轻缓、温柔中带着希望)
明确:这些事物都倾注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以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思想和感情的手法。
九年级下册中高尔基的《海燕》一文大量运用象征手法。
注意:象征体和本体之间一定要有相似之处,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要使人能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4.这只鸟歌唱到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地里”,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鸟儿生前拼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又投入大地怀抱,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地的深沉热爱,和为祖国现身的强烈愿望。
5.最后两句诗人发出了深沉的心灵自白,诗人眼中的“泪水”包含哪些情感?这种手法叫什么?
明确:对祖国、民族深沉的爱,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对遭受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怜悯,对自己献身精神的决绝等。
这种手法叫做 直抒胸臆。
小结: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写道:“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种感情和艾青这首诗歌传达出的感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合作探究
其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要求:1.小组合作找出该部分诗歌中的意象,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赏析。
2.尝试深情朗诵诗歌,体会诗人感情。
设计思路:学生在找意象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小结:正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所以这条通往“明天”的路才显得如此崎岖、泥泞。可是雪总有停的那一刻,因为太阳升起来了!
其二:
初升的太阳
照在我们的头上
照在我们的久久地低垂着
太阳照着我们的城市和村庄
照着我们的久久地住着
屈服在不正的权力下的城市和村庄
太限照着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
照着我们的从很久以来
到处都蠕动着痛苦的灵魂的
田野、河流和山峦…
——《向太阳》节选之《太阳照在》
要求:1.快速、精准地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的内容。
2. 深情朗诵诗歌,体会诗人感情。
设计思路:学生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能很快找出该节诗中的意象,故该活动将能力提升到理解象征手法。同样,还是通过指导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朗读来引导他们对诗人情感的体悟。
过渡语:正是因为有了像艾青这样千千万万奋起反抗的不屈人格,才有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我们姑且告别那段悲哀的历史,放眼现在,重新审视这片神奇的土地。齐读刘湛的《中国的土地》。
八、当堂检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刘湛秋《中国的土地 》
要求:1.迅速找出该诗中所有意象,并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九、课堂总结
正如罗丹所言:“艺术就是感情。”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化为一只鸟,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他不仅喜欢写“土地”,还喜欢写“太阳”,通过这些有独特意义的意象来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恋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借此机会,我也想把那句埋藏心底很久的话借助歌曲表达出来。(教师清唱歌曲《我爱你中国》结束课堂)
【教后感】
暴风劲雨有过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2019年9月23日,秋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万物凋敛,百果收仓。金风吻桂子,月下可访香。满园的醉人秋色为这个美好的日子增添了无限诗意。
今天本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上都得到了提升和训练,尤其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了诗人艾青对祖国的热爱,同时给教了学生诗歌朗诵的技巧,学生在后面的诗歌学习中能迁移提升。尽管大体轮廓基本满意,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具体如下:
1.课堂节奏把握不准。在《我爱这土地》文本解析环节花费时间较多,尤其是意象和象征手法的分析过于拖沓,对学生能直接回答出来的简单问题过多赘述,既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影响了整堂课的节奏,同时也说明对学情分析不到位。
2.情感体味不够到位。在《我爱这土地》文本解析的最后一个小题,体会“泪”包含哪些情感,学生分析不够深入和发散,只是浮在表面,仅仅体会出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讨论环节讨论不出有价值的内容,表达时言不由衷,甚至个别学生对问题不明所以。深究原因,有诗歌的内涵隐晦的原因,但更多的在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不精准,导致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不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不到位。
3.未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在授课过程中一味将学生拉入自己的预设情境中,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实际与课堂生成,当学生的答案与预设不一致时,试图再三引导,强硬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学生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尽管教师的泛读声情并茂,也给予了足够多的朗读指导,然而学生在后面探究活动中的朗读依然不尽如人意,课堂陷入教师只感动了自己的尴尬境地。
针对以上问题,教研员郝忠勇主任及听课老师们在评课时给出了切中肯綮的建议。郝主任着重谈了诗歌的“文本特质”这个问题,“文本特质”大致包括:文本的文体特征、艺术价值、审美意义。诗歌的文体特征是指诗歌兼具韵律美、图画美、建筑美,这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本质特征。诗歌的艺术价值指诗歌置于所在单元,编者有何意图?执教者该如何对待?郝主任列举了诗人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和叶甫图申科的《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两首诗,说明诗歌在特殊时期、特定情境的现实感召力。文本的审美意义指诗歌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功能,就本堂课可以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定位在“爱祖国(土地)——爱诗歌——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关于名著导读课,我个人没有接受系统性、专业性地培训和学习,很多想法都是自己的摸索和尝试。但我想,所有的前进都是在摸索的基础上。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对名著导读课的认识不断加深,思路更加明晰,对它的研究也更加充满兴趣。我愿用女排精神激励自己——世上哪有唾手可得的胜利?所有的成功不过是是汗与泪的付出,是不断尝试与修正的过程。只要我不惧风雨,总能守得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