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升学试题精选
语文试卷(八) (人教版)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卷面分:5分) 总得分: 总分人: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卷面分 总分
得分
一、补全古诗,完成练习(8分)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1.补全古诗,将诗句写在下面的方格里,展现你最好的书写水平。(3分)
2.这首诗写的是 (时节)的月亮。(1分)
3.诗的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 ”一词中感受到月色
的 。(2分)
4.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关,试着写出两句。(2分)
, 。
二、积累运用(20分)
5.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3分)
①“戮”字的意思最可能跟( )有关。
A.兵器 B.姓名 C.玉器
②“___遥自在”“九_云外”“一笔勾__”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字,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销 霄 逍 B.霄 销 逍 C.逍 霄 销
③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B.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略着她的肌体。
C.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D.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6.读拼音,写词语。(6分)
róu cuō( ) xī shuài( ) fén shāo( )
小 fàn( )儿 翻箱dǎo guì( )
【qī】( )子 ( )惨 在树上( )息
请根据语境提示填写诗文名句,回答问题。(11分)
①青,取之于蓝 。
② ,胜读十年书。
③常将有日思无日, 。
④千磨万击还坚劲, 。
这里的“劲”字应该读(jìn jìng)
⑤诗人的家国情怀
捐躯赴国难, 。
,家祭无忘告乃翁。
剑外忽传收蓟北,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⑥《两小儿辩日》中,一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另一儿的观点是:我以是初出远,而 。
到底谁说得对呢 孔子 。(填写文言文原句,2分)
三、语言实践(6分)
8.选词填空,完成对联。(2分)
死为人民 不进则退 默默情深
上联:生为国家, ,耿耿忠心昭日月
下联: ,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9.读句子,体会加点部分的特点,并尝试运用。(4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①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 。
②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着急 生气 害怕
四、阅读课内片断,完成练习(17分)
【材料一,6分】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10.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11.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讲 ;第二句讲 ;第三句讲 ;第四句讲正确批评的标准。(4分)
A.不怕任何人批评
B.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我们的缺点
C.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的。(层层递进 前后照应)
【材料二,11分】
【A】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B】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在匙匙朝嘴里塞灌呢! (选自《腊八粥》)
段A选自 __先生的《 》。(2分)
13.比较段A和段B两处画“ ”句子,写出它们的异同。(6分)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14.读文字,想象画面。(3 分)
读段【B】画线语句,你脑海里是否浮现出了这锅粥的样子 请你用文字把它表述出来(不少于 30 字)。
五、阅读理解(19分)
往事依依
于 漪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森,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③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展现在眼前: 、 、 、 诸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
……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鹏鸣翠柳”,“白莺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5.结合语境,按恰当的顺序将下列诗句填入段④横线处,只填序号。(4分)
A.“绿树阴浓夏日长” B.“万紫千红总是春”
C.“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D.“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段文字适宜放在段 和段 之间,起到了 的作用。(3分)
17.短文以“往事依依”为题,作者深情回忆了少年时代的三件事:(6分)
一是:看《评注图像水浒传》
二是: 三是:
18用“ ”在文中画出与段⑦相照应的地方。(2分)
19.文中谈到的读书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最值得你学习,把它写下来。(2分)
20.“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根据你对中国古典名著的了解,这应该是名著《 》的开篇词。(2 分)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六、习作(30分)
21.用照片储存美好,用文字记录生活。你的毕业照,最想与谁合影 是同学,老师,校长,还是操场边的大树,学校的光荣榜……你们之间有什么故事,有什么美好的瞬间 想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八)答案
一、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中秋节或八月十五。
3.地白,皎洁 清幽或清冷空明等
二、5.A C B
6.揉搓 蟋蟀 焚烧 贩 倒 柜 妻 凄 栖
7.而青于蓝、听君一席话、莫把无时当有时、任尔东西南北风 jìng、视死忽如归、王师北定中原日、初闻涕泪满衣裳、不破楼兰终不还、日中时近也、不能决也。
三、8.死为人民功同五岳
9.夸张,春节来临之快。②答案略
四、10.如果……就……只要……就……
11.B A C层层递进
老舍,北京的春节。
13.相同之处,都写出了腊八粥是用哪些材料熬成的。
不同之处,一是可以比较内容上的不同,段B画线句子还写出了腊八粥在锅中的样子和气味。二是可以比较写法上的不同,段A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粥中原材料的丰富;而段B则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腊八粥的样子。
五、15.B A D C
16.③ ④ 承上启下
17.读千家诗 听老师讲国文课
18.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或者题目《往事依依》)
19.①读古文或者古诗时,要像作者的老师那样大声朗读,头与肩膀可以左右摇摆,人情人境地读。 ②关注文中的插图,
边读边想象画面。(任选一处) 2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