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9 23:1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宋朝人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2.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的中心是洛阳 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 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它有效地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3.法国启蒙思想家魁奈说:“中国无世袭贵族,官爵仅靠功绩与才能获得……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他所评价的是中国的(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监察制度 D.科举制度
4.下列工程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
A.营建东都洛阳
B.开凿大运河
C.修筑长城和驰道
D.兴建都城长安
5.某同学赋词《临江仙》:“水比黎庶君比舟,贞观治,一新秋。月碎重圆星再聚,勤政真盛世,英名万代流。”这首词称赞的是(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隋文帝 D.隋炀帝
6.解读下图,当时大运河的修建和利用(  )
A.沟通了南北并巩固了统一 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实现了海上贸易被漕运取代 D.解除了长安遭受的军事威胁
7.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凿大运河 B.修筑长城
C.营建东都洛阳 D.隋炀帝的暴政
8.以下是中国古代某制度的演变示意图。该制度是(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下列皇帝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康熙帝
10.唐太宗统治时期名将名相辈出,下列属于贞观名臣的是(  )
A.姚崇 房玄龄 B.宋璟 杜如晦
C.房玄龄 杜如晦 D.姚崇 宋璟
11.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歌词赞美了我国古代瓷器的精美。唐朝时期著名的陶器和瓷器有
①越窑的青瓷 ②邢窑的白瓷 ③唐三彩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
12. 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A. 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 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 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 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13. 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A. 张骞出使西域
B. 昭君出塞
C. 文成公主进藏
D. 玄奘西游
14. 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比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的是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15.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在(  )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汉朝
16.“东瀛有多远 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度众生……”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的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戒日王
17.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其中安禄山一人更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8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  )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18.唐朝时,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  )
A.中国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中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D.唐朝疆域比过去扩大
19.唐朝由盛转衰、逐渐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有(  )
①安史之乱 ②藩镇割据 ③宦官专权 ④黄巢起义 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20.李强准备以隋唐时期的历史内容为素材,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认为下列切入点可供其选择的一项是(  )
A.闭关锁国 B.社会大变革
C.政权分立 D.繁荣与开放
二、非选择题
21.“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和谐,契合了现代中国人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更符合世界人民和平共处的永恒理想。以下资料是孙强同学收集到的,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步骤一 走进历史,了解“和谐”内容
西晋灭亡后,中国发生了大分裂,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局面。隋文帝杨坚也因其锐意改革、为君勤俭而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
(1)隋文帝采取的哪些措施促使“开皇之治”局面的形成
(2)“开皇之治”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
步骤二 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
(3)隋炀帝的哪些行为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农民起义,最终导致隋朝成为短命的王朝
步骤三 关注现实,为和谐发展献策
上述探究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哪些借鉴作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末期,贵族阶层分化,有些低级贵族不得不以传授知识为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士人创办的私学由此兴起。在鲁国,孔子广收徒众,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私学”走向兴盛,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唐太宗贞观年间,兴办了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多种中央官学,学生来自官僚子弟和普通庶民。地方官学的学生除参加科举考试外,还可通过选拔进入四门学学习。官学教育内容以“五经”、《论语》等为主。政府还鼓励私人办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末期私学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时间。并分析唐代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3)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春秋末期与唐朝初期教育特点的相似之处。
23.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材料二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
材料三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锂。
——唐·周匡物《及第谣》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四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材料四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
答案
1-5DBDDA 6-10ADBBC 11-15ACCBA 16-20BBDAD
21(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3)隋炀帝依靠隋文帝的积累,自恃国家富强,便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大肆兴役,如开运河,修长城,筑宫室,乐巡游,接二连三地发动战争,而且操之过急,多项工程同时进行,从而激化了国内矛盾,引起了农民起义。
(4)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要注重减轻百姓的负担等。
22. (1) 士人发挥的作用;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孔子办学的影响。(6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2) 隋炀帝时。扩大了科举的生源;传承了儒学文化;推动了大众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为唐代的兴盛提供了人才基础。
(3) 私学发展;教学内容丰富;儒学教育突出;教育对象广泛。
23、(1)唐玄宗(李隆基)。 措施: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
(2)耕作;灌溉。
(3)科举制度; 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4)玄奘。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