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学情评估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学情评估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23:0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学情评估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8分)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①神奇的自然,在生命的筛选中,处心积虑地安排了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动物迁徙。动物们不顾体力的透支和疾病的折磨,无视天敌的威xié,在与时间,②距离甚至灾难的抗争中,描绘出有关生命存续的精彩画面,上演着一幕幕憾人心魄的图景。③它们顺应自然、追寻自然、安亨自然,④史诗般的迁徙让生命成为一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伟大旅行。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迁徙(  ) 威xié(  )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3)文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筛选 B.处心积虑
C.波澜壮阔 D.存续
(4)文段中四处标点(见角标①②③④),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① B.② C.③ D.④
2.同学们正在分享自己的交友观,请你补全对话中的古诗文。(8分)
小邗: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想与情深义重的李白交朋友,“我寄愁心与明月,(1)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半轮秋,(2)__________________”(《峨眉山月歌》),寄情于月,遥寄思念。
小江:我想与乐观自信的刘禹锡交朋友,“晴空一鹤排云上,(3)________________”[《秋词》(其一)],爱秋不悲秋,气势不凡;想与慷慨刚健的曹操交朋友,“水何澹澹,(4)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波澜壮阔,气势雄浑。
小宁:我想与以家国为己任的陆游交朋友,“(5)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风雨梦境,忧国忧民;我还想与修德明志、教子有方的诸葛亮交朋友,“(7)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诫子书》),告诫我们内心恬淡方可明确志向,内心宁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3.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西游记》中,取经之路漫长而曲折,其中一些经历堪称“取经之最”。你眼中的“取经之最”是什么?请从下面选项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关故事情节(“三调芭蕉扇”除外)说说理由。
①最难缠的妖怪 ②最厉害的宝物
(2)周末小刚在家刷朋友圈时突发奇想,为《西游记》也配上了朋友圈。
猪八戒发朋友圈写道:“师父又被妖精抓走了,还是散伙分行李吧,我回我的高老庄去……”
①猪八戒取经路上多次说要回高老庄,他在高老庄时主要有过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事件)。
②如果沙僧和白骨精都看到了猪八戒的朋友圈,你认为,这两人当中谁不会给猪八戒点赞呢?请结合人物经历及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河南人的早餐,除了胡辣汤,还有一碗豆沫。________________豆沫距今已有3 000多年历史,被誉为“小吃中的活化石”。
①《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②他们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最终兄弟俩都饿死了。
③豆沫的起源,传说与商代的伯夷和叔齐有关。
④武王平定商纣暴乱后,天下归周,伯夷、叔齐却视为耻辱,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
⑤殷人感其气节,祭奠他们时把小米舂成粉,做成羹,放入青菜和捣碎的黄豆沫儿煮熟,这就是“豆沫”了。
A.①④②③⑤ B.③④②①⑤
C.①③④②⑤ D.③①④②⑤
5.为弘扬劳动精神,带领学生感受农耕文化、体验劳动乐趣,尚德中学决定于11月15日到农耕文化园开展为期两天的“劳动最幸福”实践研学活动。朱涵是七年级(7)班的学生,因为有事不能参加此次研学活动。请你根据以下朱涵与同桌李洋的对话和要求,完成几项任务。(8分)
李洋:“朱涵,明天我们一起去参加研学活动吧?”
朱涵:“我有事去不了,怎么办?”
李洋:“这次活动你不是期待很久了吗?听郭老师说,这个农耕文化园可有意思啦!外出的集体活动好不容易才有一次,你把其他事情调一下吧!”
朱涵:“我也非常想去,但是我要代表学校去参加全市《经典筑梦向未来》的朗诵比赛。”
李洋:“哇!你真厉害!那你给郭老师写一张请假条,我给你带过去。”
朱涵:“只能这样了。祝你研学愉快!回来一定给我讲讲哦!”
李洋:“没问题!我也祝你比赛取得好成绩!”
(1)任务一:对话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2)任务二:班级要出一期以劳动为主题的黑板报,并配下面的漫画,你觉得该漫画采用哪个标题更贴切?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
A.《劳动真快乐》
B.《再交一份优秀作业》
(3)任务三:请你在研学活动的前一天替朱涵同学向郭老师写一张请假条。(3分)
要求:①陈述清楚请假事由;②语言简明得体、言辞恳切;③符合格式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14分)
互相依偎的温暖
苔 米
我家刺猬生宝宝了。那一天,猬猬完全不吃不喝,躲进窝里不肯出来。我很纳闷,她到底怎么了。第二天中午,我们听到一阵微弱的吱吱声,像受伤的小鸟。儿子迫不及待地去看,猬猬的身后多了两只粉红色的肉团,他们暖暖地互相依偎着,像粉红色的海参。
对我来说,养宠物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儿子一时兴起,却会成为我的日常事务。那么最好不要太脏,不能麻烦,互动要少,万一不在了也不会太难过。选来选去,我们决定养刺猬。
最先接回来的是女生,叫猬猬。猬猬生于宠物店,我在一大堆毛刺球中一眼相中了她。她蜷缩在角落,毛色偏白,体形丰满。我们为她布置了一个最大号的整理箱,放上食盆和水壶。她很聪明,很快就熟悉了陌生的环境。我早出晚归,她昼伏夜出。每个夜晚,她安静而孤单地闲庭信步,像个公主。儿子总是对我说,你看她多孤单啊,再买一只吧。
经不起儿子的反复劝说,我又订购了一只。男生来路迢迢,由苏州经宠物专车送达。盒子打开的时候,他惊慌失措,瑟瑟发抖,蜷缩成一个小球。儿子管他叫刺刺。
过来人说得一点儿没错,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对待刺刺,我漫不经心得多。我不再用百度搜索刺猬的习性,不再关心他白天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刺刺比猬猬活跃,他努力地在整理箱的每个角落留下自己的印记。他去固定的地方吃饭喝水,坚决不肯去固定的角落里排泄。
和人类一样,生生不息,这是本能。新来的家庭成员给大家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两只刺猬宝宝一天天长大,从粉红色变成灰白色,软刺也变得坚硬起来。猬猬总是把宝宝们牢牢地挡在身后,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有几次我试图拍张刺猬宝宝的照片,没等我靠近,猬猬“咻”的一下支棱起全身的刺,不断“哼哼”。母爱是天性,她在拼尽全力保护她的孩子。
初夏的一个早晨,我们发现刺刺不见了,整理箱里只剩下三个毛线团。我们翻箱倒柜,终于在沙发下发现了他,他自在地躺在角落,享受来之不易的自由。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爬出整理箱的,更不知道他要做什么。这个寻找刺猬的游戏让我们焦虑地玩了好几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刺刺大概是摸熟了环境,他每晚逃走,又会在清晨准时爬回自己的窝,安静地等待我们去发现他。他到底在做什么呢?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还是为母子寻找食物?我更愿意相信后者。有时候动物比人类更有感情,哪怕他们不说话。
与刺猬的互动完全超越了我最初的设想,这一家四口成了我们的牵挂,早也问候,晚也请安,投食换水一点儿也不觉得麻烦。谁说刺猬没有感情呢,他们就像幸福的一家人,互相关照,互相依偎。对于我们,他们竟然也卸下了“盔甲”,有时,甚至容许我们去摸摸刺。
如今究竟是谁离不开谁,又是谁在陪伴谁?谁也说不好。但我深信,那是互相依偎的温暖。
6.通读全文,梳理文章情节,理解“我”的情感(态度),填写下表。(4分)
情节 “我”的情感(态度)
(1)________________ 细心呵护
养刺刺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焦虑
刺猬卸下“盔甲”,容许“我们”去摸摸刺 (4)______________
7.文中称呼小动物猬猬为“女生”“她”,称呼刺刺为“男生”“他”,请你揣摩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称呼而不是用“它”。(4分)
8.作者说“有时候动物比人类更有感情”,请你从文中找出刺猬与我们人类相似的感情。(3分)
9.从全文看,“互相依偎的温暖”具体指哪些温暖?(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9分)
提着杆秤看人间
方 蕾
INCLUDEPICTURE"18.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七语河南\\18.TIF" \* MERGEFORMATINET
暮云慵懒,晚风习习,晚市的摊位上,有人卖菜,有人卖花。就地而卧的菜摊,辣椒、茄子、黄瓜等蔬菜一一摆着,有田园野气。我蹲下来挑拣了一把辣椒,卖菜的老人接过,拿起一杆秤。
“很久没看到有人用杆秤了。”看到儿时记忆里的老物件,我不由得感慨一句。
“是啊,这个带着方便。”老人一提秤杆,拨了下秤砣,眯眼看一看,送到我面前,“喏,姑娘,你看下。”
“我看不懂啊。”
“没事,你就看秤杆平不平就行了。”
“是平的。”
经过了我的“审视”,老人放下秤:“平了就行。”他又加了一把小葱放进袋子:“一斤四两。这辣椒有点儿辣,要是不能吃辣,炒菜时放一个就行了。”
说话间,他又提起杆秤,为其他人称起了另一份“人间烟火”。这个傍晚,一个古老的木杆秤,在悠悠古意中慢慢拉开了我的回忆。
很久未曾见到的杆秤,它老得像老家的时光。
记忆里的杆秤,挂在孩童总爱流连的小卖部里。儿时,只要我紧紧拽住母亲的衣角,磨蹭着不肯往外走,她便知晓了我的心意。见母亲从货柜上抓一把糖果或拿两个橘子放进秤盘,店家老板提起秤杆,我就笑了。杆秤拨一拨,如同一个庄重的仪式,确保这份童年的甜蜜足斤足两地交付到我手里。
童年终是随着杆秤尘封在时间里。后来的酸甜苦辣,都在闪动的电子屏上定格,简单、精确、鲜明,却似乎缺了些市井气息,少了些人情味。
在皖西南的一个小镇上,我曾路过一家杆秤店,门匾下悬着一条粗麻绳,几十杆秤挂在绳上,冷冽如兵器,颇有古风。秤砣垂坠着,稳如座座黑色小丘。这家店似乎没有什么当地的顾客光顾,只陆陆续续有游客进来转一圈。秤匠也不在意,自顾自地做着秤。
关于杆秤的制作工艺,也许是询问的人多了,秤匠不想反复费口舌讲解,所以干脆写了一个牌子详细解说。我从中得知,做成一杆秤需要经历选料、刨圆、套铜帽、配砣、装钩、木杆刻度、做秤星等二十多道工序。秤盘放置物品,移动秤砣直到秤平衡,秤砣所对应的秤星处,就是物品重量。
传说范蠡从星辰中获得灵感,制定十六颗秤星。古时一斤为十六两,秤杆上十六颗星,分别为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和“福、禄、寿”三星。缺一两,就缺了福;少二两,就少了禄;少三两,就少了寿。中国文化里的福祉深意,始终校正着偏颇的人心。
如今,杆秤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________________。当心里的那杆秤被提起,记得擦亮秤星,去衡量人情冷暖,世道沉浮。(有删改)
10.作者认为电子秤虽然精确、鲜明,但与杆秤相比,却少了些人情味。这“人情味”体现在路边晚市菜摊上,(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在(2)______________,店家老板足斤足两地为“我”称量糖果、橘子。由此可以看出,店家亲手称量、亲手交付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3)________________。(3分)
11.文章画线句中“庄重”“足斤足两”这两个修饰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2.下面两句中,哪一句最适合填入最后一段的横线处?请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意图两方面简要说明理由。(3分)
【甲】人们想留住的不仅仅是平心衡量、诚心做人的杆秤精神,更是独特的手工工艺。
【乙】人们想留住的不仅仅是独特的手工工艺,更是平心衡量、诚心做人的杆秤精神。
我选【________】句。
理由: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后面各题。(12分)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3.同学们设计了“去”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请你帮助推测词义,补全积累卡。下列选项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INCLUDEPICTURE"HNJ-17.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七语河南\\HNJ-17.tif" \* MERGEFORMATINET
A.①前往 ②说不过去
B.①失去 ②大江东去
C.①离开 ②相去无几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5.文中“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体现了狼的什么本性?(2分)
16.本文中的屠户和链接材料中的龙各自战胜了困境,分别给你什么启发?(4分)
链接材料:北直界有堕龙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绅家。其户仅可容躯,塞而入。家人尽奔。登楼哗噪,铳炮①轰然。龙乃出。门外停贮潦水②,浅不盈尺。龙入,转侧其中,身尽泥涂;极力腾跃,尺余辄堕。泥蟠③三日,蝇集鳞甲。忽大雨,乃霹雳拏空④而去。(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释】①铳(chòng)炮:火炮。②潦(lǎo)水:停而不流的积水。③蟠:盘伏,盘曲。④拏空:凌空。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4分)
【甲】月 夜①
杜 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乙】夜雨寄北③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杜甫困居长安。②鄜州:今陕西省富县,杜甫作这首诗时,家人都在鄜州。③作这首诗时,李商隐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17.这两首诗均表达了________之情。【甲】诗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分别。【乙】诗中“_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无奈。这两首诗均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抒发诗人情感。(2分)
18.【甲】诗借月抒怀,【乙】诗借雨抒情,请你分析“月”“雨”两个意象的表达效果。(2分)
四、作文(50分)
19.看山水,如何看见生命的灵性?看人间,如何看见世事的真相?看史传,如何看见人性的善恶?看生活,如何看见人情的冷暖?看,需要眼睛;看见,需要头脑和灵魂。
请以“看见”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
答案
一、1. (1)xǐ 胁 
(2)憾 撼 亨 享 
(3)B 点拨:“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在此处不恰当。
(4)B 点拨:②处的标点应为顿号。
2. (1)随君直到夜郎西 (2)影入平羌江水流
(3)便引诗情到碧霄 (4)山岛竦峙
(5)夜阑卧听风吹雨 (6)铁马冰河入梦来
(7)非淡泊无以明志 (8)非宁静无以致远
3. (1)示例一:我选①,我认为最难缠的妖怪是白骨精。此妖怪诡计多端,先后变为村姑、老妇人、老公公,三次欺骗唐僧,虽均被孙悟空识破,但唐僧人妖不分,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走了。
示例二:我选②,我认为最厉害的宝物是如意金箍棒。它原是龙宫的定海神针,孙悟空用它作武器,随心意收放自如,变化无穷。每次师徒遇险,孙悟空都用它来大显神通,降妖伏魔,力保师父平安。
(2)①示例:猪八戒变身壮汉,被高家招作女婿,虽食量惊人却勤快能干。可后来他常现原形,来去飞沙走石,又将高小姐锁于后宅。高家惊恐,请人降妖。悟空得知详情,变作高小姐模样,百般戏弄八戒,将其降伏。
②示例:沙僧不会点赞。因为沙僧个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贪恋女色。他一心跟着唐僧取经,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因此,如果他看到猪八戒的这条朋友圈是不会点赞的。
4. D
5. (1)“《经典筑梦向未来》”中的书名号改用双引号。
(2)示例:我选A,因为漫画里的女孩子端着自己做的菜满脸笑容,说明劳动给她带来了快乐。
(3)示例:
请假条
尊敬的郭老师:
因为明天我要代表学校去参加全市“经典筑梦向未来”的朗诵比赛,所以这次研学活动我不能参加了,向您请假,请您谅解。
学生:朱涵
2023年11月14日
二、(一)6. (1)养猬猬 (2)漫不经心
(3)刺刺不见了(寻找刺刺) (4)温暖
7. 作者用“她”“他”指代刺猬,而不是用“它”,这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刺猬当作人来写,亲切自然,表现了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也体现了作者平等地对待小动物,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情怀;“女生”“男生”的称呼,幽默风趣,富有生活情趣。
8. 示例:和人类一样,生生不息;猬猬有母爱的天性,拼尽全力去保护孩子;刺刺的“出走”像是寻找自由又像是为母子寻找食物;他们就像幸福的一家人,互相关照,互相依偎。
9. 刺猬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依偎带来的温暖;刺猬与“我们”一家人之间的互相依偎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互相依偎),世间因此温暖。
(二)10. (1)卖菜老人称足分量后还暖心赠菜、提醒
(2)儿时的小卖部里 (3)情谊(或:诚心、热忱等)
11. 不能去掉。“庄重”“足斤足两”两个修饰语写出了店家真心待客、诚信交易的态度,也写出了那时“我”内心的期待和满足感。
12. 乙 【乙】句强调的是杆秤精神。从文章内容上看,文章所写的关于杆秤的几件事,都侧重于表现称量者待人的热情诚信;从写作意图上看,作者写有关杆秤的事件,是为了让人从中体会到其对人心的衡量与校正意义。以上两方面都侧重于写“杆秤精神”,所以应选【乙】句。
三、(一)13. C
14. (1)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2)(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
15. 体现了狼的阴险狡诈(凶狠狡猾)的本性。
16. 本文中屠户面对贪婪狡猾的狼选择了勇敢搏斗,启发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获得胜利。链接材料中的龙在泥水中苦挨了三天,终于趁着大雨凌空而去,启发我们要忍耐一时,抓住机会(借助外力),蓄势而发。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北直界有条龙坠落到村里。龙笨拙地爬进一户乡绅家中。这家门口刚能容纳它的身躯,龙挤塞进去。家里的人都被吓跑了。有的登到楼上大声乱叫,有的轰轰隆隆地放着火炮。龙于是从那户人家里爬出去。(那户人家)门外积着一洼水,水浅得不足一尺。龙爬进去,在水里翻滚,浑身涂满了泥污;用尽力气腾跃,总是只有一尺多就坠落下来。龙在泥水中盘伏了三天,苍蝇爬满了它的鳞甲。忽然下起大雨,龙才随着一声霹雳凌空离开。
(二)17. 思念亲人 闺中只独看 
君问归期未有期 虚实结合(想象)
18. 示例:【甲】诗诗人在长安望月,通过想象鄜州的妻子独自望月的形象,抒发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乙】诗“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写出夜雨绵绵的景象,表达孤独、凄凉的感受。
四、19.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