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三中集体备课八年级生物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织金三中集体备课八年级生物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0-01 14:0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PAGE
教学内容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2学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二)、技能方面
1.能尝试运用已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2.认同人类社会已进入基因时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二)、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相对性状。
2.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的资料。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的第一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在教学中教师可能引导学生对熟悉的动物、植物和自身的性状进行观察,建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然后通过资料分析得到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完成。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图片:一张母子合影的照片、母猫和小猫、克隆牛、姚明和他的教练的合影、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或黄色和绿色(种皮)、豌豆红花和白花、狗的折耳和直耳或白毛和黄毛、人的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有酒窝和无酒窝等。萝卜实物。
(二)、学生准备
1.课前观察自己与父母的部分性状。
2.调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引入新课(遗传的变异的概念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板书)第一节 生物的性状(前面的“基因控制”先不写 观察这张母子合影的照片和母猫与小猫间毛色的异同,并结合课前对自己父母外貌的调查,进一步分析自己和父母间的异同点,得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学生举例,如动物的、植物的遗传现象。学生讨论回答。 展示:一张母子合影的照片,一只母猫所生的一窝小猫。1.请学生分别找出他们母子俩相像和不相像之处。2.提问:同窝小猫与母猫长得一样吗?同窝小猫都长得相同吗?结合学生的观察,总结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亲子间的相似性就叫遗传,他们之间的差异属于变异。引出课题,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引出子课题。展示课本24页:我国克隆牛的图片,回答书上“想一想,议一议”的问题。
(板书一)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相对性状。(板书二)基因控制性状 描述小猫的毛色、眼睛、耳朵等特征。得出生物的性状是生物所有特征的统称。学习和理解性状的概念。尝试举例。分小组进行观察与思考,进行交流完成讨论题,学会辨别相对性状。举出相对性状的其他实例并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通过练习突破相对性状的的辨别这一难点内容。思考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为下节突破难点埋下伏笔。 展示一只猫的图片:你会怎样描述这只可爱的小猫呢?讲述性状的概念:同学们描述的小猫的毛色和花纹、虹膜的颜色、耳朵的形状等特征都属于生物的性状。除了形态结构的特征,生物的性状还包括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如人的血型、习惯用左手还是右手等。提问:你还能举出生物具有的其他性状的实例吗?展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完成第25页“观察与思考”的第一部分,关注各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启发和帮助小组完成第26页“讨论”各个问题以形成相对性状的概念。除了刚才说到的,还有哪些属于性状?你在哪些性状上像父母?统计性状像父母的人次从刚才的统计可以看出孩子像父母即遗传是一种普遍现象。那其他生物有没有遗传的现象呢?这些都是生物的性状。那到底什么是生物的性状呢?启发学生观察同一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的差异。这种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出示几组相对性状的练习题,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父母的性状为什么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呢?是父母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了吗?对学生的各种猜测不作对错的评价。这是下节内容,鼓励学生尝试解就行。出示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逐一讲清楚实验的过程及出现的结果,让学生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超级鼠个体大这种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板书第二个问题,并把第一节的题目补充完整。让学生分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出示转基因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转基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第二课时
(板书三)基因控制性状(板书四)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总结作业布置 回忆上节留下的问题,思考: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作出各种猜测。了解转基因鼠实验操作过程,观察、思考、讨论。认识到超级鼠个体大这种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学生分析得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结论。学生深入思考并进行解释,认识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传给后代是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根据生活经验分析原因,得出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的结论。阅读课本28页,描述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的概念。小组交流,表达支持和反对的观点。有个深刻认识。学生回顾,思考回答课后巩固已学知识 提问:同学们对性状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父母的性状会在我们身上出现?父母是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了孩子,还是把别的什么东西传了下来?教师可以先不评价学生的猜想,引导大家看课本27页 “转基因鼠的实验过程”:这是一种世世代代都是小体型的鼠,人们在对它做了一些特殊的处理之后,看看它的后代有什么变化。在雌雄小鼠交配后,从雌鼠输卵管中取出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将事先备好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核中,注射之后,受精卵中融合的细胞核中就携带着转入的基因;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这样小鼠的输卵管中就有了两种受精卵,一种是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另一种是输卵管中原有的未转基因的受精卵。结果,转基因把小鼠变成了大鼠,转基因超级鼠比与它同胎所生的小鼠生长速度快2-3倍,体积大一倍。提问:1.这个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2. 后代中只有转基因鼠的体量变大了,说明了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3.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再次提问题:为什么克隆牛的性状相同,而自己与父母的性状不完全相同 展示萝卜实物,要求学生观察要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颜色区别。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读课本28页,学习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的概念。提问: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组织小组讨论,辩论支持和反对转基因食品。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关于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既然我们知道了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那么你还想了解基因是怎么传下去的吗?是通过什么传下去的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安排课后作业。
六、教学反思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学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技能方面
1.尝试进行观察分析图片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2.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二)、教学难点
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通过学习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了解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途径。本节是上一节延续,又是下一节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图片:(1)准备人的生殖过程示意图。
(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受精过程图示。
(3)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图片资料。
(二)、学生准备
画图笔。
五、教学过程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利用已知知识,自然引出本节课题。(板书一)染色体、DNA和基因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板书二)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与基因的存在规律(板书三)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学生通过眼睛、脸型、鼻子来观察并描述。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传下去的是是决定性状的基因学生可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学生带着问题看人的生殖过程示意图,思考,讨论、表达、交流。明白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生殖细胞观看受精过程的示意图,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认真观察、思考,总结: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体细胞中。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做画图练习,即在果蝇的生殖细胞、受精卵中分别画出相应的染色体。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交流,最终表述出来。说出自己得出结论: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称为一对。认真观察发现基因也是成对的。学生: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画图,自己分配组合,学生汇报做的结果。 我们刚刚学过遗传的知识,现在来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通过什么来判断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呢?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探究的问题: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基因在哪里?2、基因通过什么传递?3、基因是怎样传的?4、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展示受精过程的示意图亲子代间的桥梁是什么?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从图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把抽象的微观的问题具体化观看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表格,找出特点。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的染色体数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给学生介绍科学史(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今天我们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果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怎样保证染色体稳定的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给予评价,有错的纠正。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这节课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延伸的过程,它并不随着下课而结束。
  
六、教学反思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1学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举例说出相对性状和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4.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技能方面
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遗传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优生优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举例说出相对性状和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和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2.运用图解的方式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 深入,也是本章的难点。这节课重在解决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杂交,其后代的性状为什么表现比较复杂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教学器材:
  (1)准备孟德尔生平介绍的资料。
  (2)准备孟德尔所选的7种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
(3)准备常见人类隐性遗传病的资料。
(二)、学生准备
自查近亲结婚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后出此板书)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显性性状和显性基因隐性性状和隐性基因二、禁止近亲结婚 画遗传图解学生思考、交流,并作出各种猜测。认真地听孟德尔的故事思考问题,找出豌豆闭花授粉的特点和这7种相对性状区别大的特点。通过阅读,让学生试着描述子一代中矮的基因并没有消失,而是矮基因控制的性状被高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给掩盖了。学生练习画遗传图解。并试着统计后代中显隐性的比例。学生能很容易地进行解释原因,并能画出遗传图解。学生思考回答,有可能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人类的某些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而同家族中携带同样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近亲不能结婚。让学生明白婚姻法的规定是有科学依据的,学生自身应以身作则,并做好宣传工作。学生学习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 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一)直系血亲。包括父母子女间,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间。即父亲不能娶女儿为妻,母亲不能嫁儿子为夫。爷爷(姥爷)不能与孙女(外孙女)婚配,奶奶(姥姥)不能与孙子(外孙子)结合。 (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1)同源于父母的兄弟姊妹(含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姊妹)。即同一父母的子女之间不能结婚。(2)不同辈的叔、伯、姑、舅、姨与侄(女)、甥(女)。即叔叔(伯伯)不能和兄(弟)6的女儿结婚;姑姑不能和兄弟的儿子结婚;舅舅不能和姊妹的女儿结婚;姨妈不能和姊妹的儿子结婚。 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简单地画出一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遗传图解。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个单眼皮的孩子,为什么?孩子跟妈妈一样双眼皮,爸爸单眼皮的性状是不是没有遗传给孩子呢?同学们有很多有道理的推测,但光有推理是不够的,有些现象要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家的实验。介绍孟德尔的背景资料。自然界中有那么多生物,孟德尔为什么要选择豌豆?豌豆有许多的性状,但孟德尔所选的这7种性状有什么特点?告诉学生认真观察,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的图片和文字,问:“高茎和矮茎杂交后为什么后代都是高的,矮的基因是不是消失了?为什么杂交第二代矮的性状又出现了?”并板书,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我们把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没有显示出来的那种性状称为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板书)通常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来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教给学生写基因型和画遗传图解。并板书: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让学生推算隐性性状在第几代杂交后代中可以出现,后代中显隐性的比例是多少?回到刚上课时遇到的几个问题上去,让学生自己解释原因。双眼皮的父母不一定不生单眼皮的孩子,眼皮的单双并不重要,如果隐性基因控制的是致病的性状该怎么办呢?也就是说一对健康的夫妇有没有可能生下有病的孩子呢?引出第二个问题,板书 近亲结婚(把禁止两个字先不写。)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讲解达尔文和摩尔根都是近亲结婚的受害者,他们的后代都出现了遗传病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习婚姻法。(板书 补充“禁止”两个字)
六、教学反思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1学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二)、技能方面
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产生的过程,学会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性别遗传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说明人的处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
(二)、教学难点
通过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模似实验,说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三、教材分析
本节的“想一想、议一议”提供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例,安排了观察与思考活动,设置问题层层递进,修订后的教材增加了模似实验,不但增进学生的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教学器材:代表精子、卵细胞的卡片,信封,记录表。
(二)、学生准备
分别调查一个小组、一个班、一个年级、全校的男女学生数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调查结果 引入新课 引言:同学们,课下各小组都展开了调查活动,下面请各小组展示一下你们的调查结果。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小组的调查做必要的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分析调查结果。 设问:你们产生了哪些疑惑?或者说想了解哪些问题? 教师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突出本节课的探究重点。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与其他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分析结果,得出男女比例接近1:1的调查结论。 思考,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逐步提出:男女性别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的原因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首先让学生展示课下的调查结果,这样在教学的一开始就使学生活动起来了。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让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逐渐发现问题,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欲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目标的明确学习针对性才强。
师生互动 解决问题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出示男、女体细胞染色体排序图和问题提纲: (1)在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中哪一对有差别?这对染色体的差别可能与什么有关? (2)两幅图中,哪幅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 (3)哪些是常染色体,哪是性染色体? (4)图中哪条是X染色体,哪条是Y染色体,二者在形态上有何区别? (5)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产生的精子和女性产生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各有几种类型? (6)男女体细胞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和表示方法? 教师在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解决以上问题。 导语:在农村很多人把生男生女的责任都推卸到妇女身上,这样对吗?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每小组有两个盒子,一个里面装的是相同数量的写有22+X和22+Y的卡片,代表男性的精子;一个里面装有22+X的卡片,代表女性的卵细胞。同学们分别从两只盒子里个抽取一张,组合在一起,并以此作为判断是男性的还是女性的依据。把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探究过程。提问:思考一下你们的课前调查结果。男女比例1:1有什么意义?有人做性别鉴定,根据个人的意愿来决定要男孩和女孩,这样做对吗?对社会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生育观念?我们知道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性别是否也与基因有关。引导学生看教材39页的小字部分。 仔细观察、分析,小组内相互交流,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启发、补充下,逐渐解决问题。 发现并表述出1—22号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上相同。但没有标号的那对差异较大。并大胆猜测这对染色体可能与性别有关。 阅读教材37页的文字叙述,逐渐认识X染色体和Y染色体,从而能区分出两幅图中,哪幅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 练习写男女体细胞染色体表示方法:男—22对+XY,女—22对+XX。 精子:22条+X或22条+Y 卵细胞: 22条+X 学生思考,回答。分组开展探究实验,记录探究结果,并分析得出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结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一条为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宪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 禁止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妇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 第四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结合课前调查,思考,分析。看书了解、交流。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宰者。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教具,设计问题提纲,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男生女是一个教难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设计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使问题直观化,有助于学生理解。通过这种游戏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乐于学,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归纳等能力。达到顺利突破难点的目的。 提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男女平等和正确的生育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扣学习目标。 学生谈本节学习收获,总结知识获取过程和学习方法,并提出新的疑问。 让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巩固练习 出示练习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 检测和巩固学习效果
课外延伸 提问:性别决定与外界环境因素有关吗? 记录问题,课下查阅资料解决 学无止境,让学生适当的进行知识拓展
六、教学反思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2学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技能方面
初步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获得的数据说明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获得的数据说明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三、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人工培育金鱼的实例,引导学生注意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差异,而正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接着教材提供了不同品种的菊、玉米图片,认识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才。设计了“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探究实验,强调了变异首先是遗传物质决定的,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教学器材:
(1)许多大小两种花生的果实。
(2)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
(3)准备几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资料
(二)、学生准备
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的原因和类型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这是说的变异现象。学生举例,踊跃发言。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学生思考,分析原因。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看书上第44页的图片 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得出结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引导学生分析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小麦的杂交育种、甜椒的太空育种的原理。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六、教学反思
复习第二章内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学时)
复习摘要
典例解析
例1:下列不属于遗传现象的是 ( )
A“一娘生九子,九子都像娘”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将门出将子” D.“老鼠生儿打地洞”
解析:子女像父母,是指父母的性状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了子女,B项和D项也是一样的道理。“将门出将子”是指将军的后代都是将军,但实际上将军的后代不一定是将军,即使出了将军,也是家庭影响和社会造就的成果,并没有可以遗传的“将军性状”。
答案:C
例2:人类的正常肤色是显性性状,由基因A控制,白化病是隐性性状,由基因a控制,有一对夫妇的基因组合分别是AA和aa,问:妻子是不是白化病患者 .他们的子女会不会患白化病 。
解析:白化病基因a控制隐性性状白化病,在一个人的体细胞内,当这对基因都是隐性(即aa)的时候,这个人就是白化病患者。因此,题目中介绍的“妻子”是白化病患者。这对夫妇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男方形成的精子中基因是A,女方形成的卵细胞中基因是a,卵细胞受精后,受精卵中的基因组成是Aa,即这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由于在这种情况下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表现出来,所以,这对夫妇所生的子女都是正常肤色。
答案:是 不会
例3:生物体细胞内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有一条来自 ,一条来自 ,原因是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父母双方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要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精子和卵细胞中,使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在受精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融合,使精子与卵细胞中 的 两两配对,形成了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
解析:本题考核了亲子代间遗传物质的传递问题和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关系。亲代在形成配子时,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要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精子和卵细胞),
答案:父方 母方 减少一半 成单存在 染色体
例4:将同一品种的水稻分别种在水肥条件不同的农田里,其中一块田里亩产400公斤,而另一块田里亩产只有250公斤,同一品种的水稻在产量上出现了性状差异,对这种差异最准确的表述是( )
A.遗传 B.变异 C.遗传的变异 D.不遗传的变异
解析:同一品种中,遗传物质相同,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的性状表现应该是相同的。但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某些性状有可能发生差异,即变异。题目中所述的同一品种的水稻在两块农田里种植,由于环境条件和管理条件不同,导致产量上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不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因而是不遗传的,属于不遗传的变异。
答案:D.
例5:已知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单眼皮为隐性性状,则一对均为单眼皮的夫妇,生出双眼皮子女的机率为 ( )
A.25% B.50% C.O% D.75%
解析:根据已知,假设双眼皮是A,单眼皮是a,则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夫妇双方只可能产生含a基因的生殖细胞,因此后代也只会是aa基因型,所以生双眼皮子女的几率为0%.
答案: C
基础训练:
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叫做性状。动植物的性状主要是通过生殖细胞遗传给后代的。
2.基因是染色体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单存在。
3.在成对的基因中有些还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4.正常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一类是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人的性别主要由性染色体决定,XY为男性,XX为女性。
5.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牛的体细胞有30对染色体,那么牛的卵细胞中有30条染色体,牛的皮肤细胞含有 30对 染色体,
牛的受精卵中有30对染色体。
7.某对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色盲的儿子,这种变异是由基因组成决定的,这种变异能(选填“能”或“不能”)遗传。
8.若高秆玉米是由显性基因(A)控制,矮秆由隐性基因(a)控制。现有一株玉米为高秆,则其基因组成可能为AA或Aa。
9.下列有关人类基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B)
A. 基因是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
B.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C.一对基因中,可能都是隐性的
D.一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10.人的双眼皮是显性,单眼皮是隐性,现有一对夫妇,都是单眼皮,他们生的子女应该(B)
A.都是双眼皮 B.都是单眼皮 C.单双眼皮都有可能 D.不可能有单眼皮
11.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人的卵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D)
A.46条 B.23对 C.46对 D.23条
12.绵羊的白色由显性基因(R)控制,黑色由隐性基因(r)控制。现有一只白色公羊与一只白色母羊交配,生了一只黑色小羊。那只公羊和母羊的基因组成分别是(A)
A.Rr、Rr B.RR、RR C.RR、rr D.Rr、RR
13.生物之所以能保持种族性状的相对稳定,是因为生物具有(B)
A.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B.遗传的特性 C.变异的特性 D.自然选择的特性
14.如果夫妻双方的基因组成都是Dd,其后代的基因组成可能有哪几种情况(C)
A.DD、Dd B.Dd、dd C.DD、Dd、dd D.Dd
15.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近亲结婚情况下,(C)
A. 后代因常染色体上隐性致病基因结合的机会较大
B. 后代因性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表现病症的机会较大
C. 夫妻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种致病基因的机会较大
D. 后代患显性遗传病的机会较大
16.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
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B.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C.小麦的抗病和易感染疾病 D.棉花的绒长和绒短
17.一只雌猫一次产了三只小猫,这三只小猫在毛色上不完全相同,这说明生物体具有(B)
A.遗传性 B.变异性 C.进化性 D.适应性
18.同一个体内,遗传物质不完全相同的细胞可能是(D)
A.心肌细胞 B.神经元 C.白细胞 D.精子
19.能够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的直接原因是(D)
A.有利的变异 B.自然选择 C.人工选择 D.可遗传的变异
20.对人来说,子代的性别主要决定于亲代的(B)
A.卵细胞 B.精子 C.性激素 D.促性腺激素
21.下列细胞中,不存在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的是(C)
A.神经细胞 B.口腔上皮细胞 C.卵细胞 D.心肌细胞
22.下列关于基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 C )
A.基因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B.基因数与染色体数一样多
C.基因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D.生物的某一性状由一个基因控制
23.在下列基因组合中,表现出相同性状的是 ( A )
A.Cc和CC B.CC和cc C.Cc和DD D.Cc和cc
24.小明的母亲怀孕了,则她生个女孩的机率是 ( B )
A.100% B.50% C.75% D.O%
25.下列现象中,不能遗传的变异是 ( C )
A.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B.家兔的白毛和黑毛
C.常晒太阳,皮肤变黑 D.玉米粒的黄色和白色
26.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C )
A.生物的遗传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变异现象则不是普遍存在
B.子女一定和父母的性状相同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生动描述
D.生物的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遗传现象则不是
27.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是 ( A )
A.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每条染色体中有一个DNA分子,DNA上有一定数量的基因
B.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不一定的,每条染色体中有一个DNA分子,DNA上有一定数量的基因
C.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每条染色体中有多个DNA分子,DNA上有一定数量的基因
D.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每条染色体中有一个DNA分子,DNA上有一个基因
28.判断⑴.亲代不是把性状直接传给后代,传递的是遗传物质。(√)
⑵.生男生女决定于夫妇中的丈夫,因为男性能产生X、Y两种,女性只产生具有X染色体的一种卵细胞。(√)
⑶.隐性性状就是指生物体中表现不出来的性状。(×)
⑷.人或动物身体里有许多染色体,所以多一条或少一条问题不大。(×)
⑸.生物如不发生变异,就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如果环境改变了,生物就可能被淘汰。(√)
⑹.小明是双眼皮,他的母亲也是双眼皮,但他的父亲是单眼皮,说明小明只接受了母亲的基因,没有接受父亲的基因。(×)
⑺.生物体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自然界中,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生物。(√)
⑻.一头黑色的母猪生下的猪崽中,有黑色的,还有白色的,这只是变异的现象。(×)
⑼.一个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⑽.生物的变异都是可遗传的。 (×)
提高训练
29.观赏植物藏报春,在温度为20℃~25℃的条件下,红色(A)对白色(a)为显性,基因组合为AA和Aa的为红花,基因组合为aa的为白花,若将开红花的藏报春移到30℃的环境中,基因组合为AA、Aa的也为白花,这个事实说明了:
⑴生物表现出的性状是遗传物质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⑵ 在不同的生活环境条件下,基因组合相同,表现性状也可能不同。
3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生物体一旦形成,该生物的所有信息就完全表达了
B.生物体内不同部位和功能的细胞能将遗传信息表达的基因相同
C.生物体细胞内的生物化学反应都与蛋白质有关
D.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也能控制生物体的全部生命活动
31.基因A和a的关系是 ( C )
A.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B.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C.位于一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D.位于一对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
32.正常的喜马拉雅兔是白毛黑爪.如果在兔背上剥去一块白毛,并在该处放上一块冰,结果长出黑毛,这说明 ( C )
A.环境影响了基因型的改变 B.显性基因被除去
C.环境对基因表达有影响 D.遗传对基因表达起作用
33.下图表示人的生殖发育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根据图回答:
(1)a、b分别表示父母的体细胞,它们的染色体数均为 。
(2)A表示父母分别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生殖细胞c、d分别
叫 和 。它们的染色体均为 ,比
a、b少 。
(3)B过程为 。形成的e细胞叫 ,
它的染色体数为 ,又恢复到与细胞 一样的数量。
(4)C过程叫 。f细胞是女儿的 细胞,其染色体数为 。
(5)由上述可以看出,人类上下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 的。生物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 ,一条来自 。因此,后代个体具有 的遗传物质。
(1)23对(46条) (2)精子 卵细胞 23条 一半(23条)
(3)受精 受精卵 23对 a和b (4)发育 体 23对(46条)
(5)一样 父方 母方 父母双方
34.一对同胞双生的兄弟,哥哥长期生活在农村皮肤较黑,弟弟生活在城市,皮肤较白,他们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吗 为什么
这种遗传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因为兄弟两人肤色的不同,是由环境条件直接作用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的不同所引起的结果,此种变异并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因此他们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35.有人认为用枯树叶也能提取到DNA,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说明你的理由。
用枯枝落叶做实验材料不能提取DNA。因为枯枝落叶是死亡的细胞,细胞在死亡的过程中,DNA会遭到分解破坏。
教学反思: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二)、技能方面
1.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 ( http: / / www. / )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 ( http: / / k. / kexue / " \t "_blank )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到:科学的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科学推测不仅需要有严密的逻辑,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2.引导学生真正地认识到科学研究和人的认识是逐步深入、不断发展的一种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二)、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三、教材分析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图片:(1)
(2)
(3)
(二)、学生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图示:
  
六、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
2.
3.
(二)、技能方面
1.
2.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2.
(二)、教学难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图片:(1)
(2)
(3)
(二)、学生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图示:
  
六、教学反思
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叫做性状。
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基因控制性状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基因和染色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基因经生殖细胞向子代传递:在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单条存在,基因也是单个存在。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⑴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⑵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⑶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并没有受D的影响,还是会遗传下去。
禁止近亲结婚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常染色体:22对
性染色体:1对
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男性:XY
女性:XX
人的性别遗传
男性能形成X精子和Y精子
女性只能形成X卵子
卵子与X精子受精生女孩,与Y精子受精生男孩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生物的变异
变异的类型 不可遗传变异:由环境引起
可遗传变异:由基因组成改变引起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