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学情评估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4分)
载着希望,乘着梦想,我们跟随朱自清探寻春的足迹。有的人说春在润湿的空气里( ),又有的人说春在( )的笛声里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还有的人说春就如小姑娘亭亭玉立。而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截然不同。他没有春的( ),夏的粗犷,秋的( ),冬的咄咄逼人,而是充满温情的。人们徘徊在古老的济南,澄清的河水,秀气的小山,蓝色的天空,这些景象从不同角度完美地展现了冬天的济南的美丽,这真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喜爱之情花团锦簇。
(1)依次填入文段括号内的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酝酿liàng 嘹亮 骄媚 静谧nì
B.酝酿liàng 瞭亮 娇媚 静谧nì
C.酝酿niàng 嘹亮 娇媚 静谧mì
D.酝酿niàng 瞭亮 骄媚 静谧mì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亭亭玉立 B.截然不同
C.咄咄逼人 D.花团锦簇
2.下面是“古诗中的植物和动物”探究组的交流发言,请你补全。(8分)
小宇:古人常以植物入诗。曹操《观沧海》中的“(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作者登山临海所见到的山岛景象。
小瑶:古诗中的植物和动物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花鸟表达叹飘零、感离恨的心境,并以此转入言事,紧扣诗题。
小文:“(3)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4)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为巧妙,将植物、动物等景物以精练的文字进行了组合。
小宇:在默写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有同学经常把“(5)___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中的“雁”写成“燕”。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同学避免犯这种错误呢?
小瑶:在积累古诗的时候,我们不能只记字音,还要思考诗句的含义。在古诗中“燕”常常代表春光的美好,而“雁”常常代表(6)________________。理解了这层内涵,再结合诗句内容,就不会把“归雁洛阳边”中的“雁”错写成“燕”了。
小文:是啊。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3.整本书阅读。(4分)
读完《朝花夕拾》,老师引导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梳理,请你结合阅读体验,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角度 阅读篇目 阅读体验
鲁迅的童年 《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例:童年的鲁迅既有快乐,也有烦恼。他曾因隐鼠被长妈妈一脚踩死而出奇愤怒,也曾因长妈妈买来绘图的《山海经》而心存感激;曾因可以去看庙会而欢呼雀跃,也曾因被父亲强制背诵《鉴略》而扫兴失落……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打开了自己的童年之窗,让我们领略到他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鲁迅笔下的人物 《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________
①首先,借着语文课堂,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提炼我们所需要的那份人文气息。
②然后,再高于生活,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属于语文的独特的人文环境。
③语文即生活,是人生的“交通工具”, 我们要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来发现语文的乐趣。那么,我们该如何将两者融为一体呢?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5.综合性学习。(9分)
河南博物院推出“专属情感盲盒”,可自选物品、土壤、尺寸等,由博物院进行“私人定制”,满足人们的情感表达需求。学校组织大家为这个创意活动制作宣传海报。
(1)你们班的设计小组制作好了一份宣传海报,想请美术老师李老师帮忙指导一下。下面是班长对李老师说的一段话,里面有一些问题请你帮他解决。(4分)
李老师,您好!我们都知道您在美术指导方面是专家,①并且您还培养出了十几个美术院校的杰出人才。这是我们班设计的“专属情感盲盒”宣传海报,请您提出宝贵意见,②如有不当之处,请务必指出。
第①处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处画线句用语不得体,应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们班的宣传海报创意新奇,大家想在海报的醒目处添加一句简洁凝练的宣传语。请你观察博物院其他“考古系列”宣传活动的宣传语,完成此宣传语的添加,吸引大家更多地了解、关注河南的厚重历史。(2分)
“文物修复盲盒”:足不出户,为您带来“在家修文物”的奇妙体验。
数字考古盲盒:一起来吧!数字化再现考古工作场景。
“专属情感盲盒”:
(3)小豫同学通过了解你们的宣传海报,特意为他的一个朋友定制了一个“专属情感盲盒”。下面是他写给这个朋友的卡片上的一段文字,请你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为哪里的朋友定制的“专属情感盲盒”,并说出你的依据。(3分)
戴上白手套,将圆柱形土块表面用水润湿,拿起迷你版“探铲①”,一点点铲下外围的泥土,再用小刷子扫去层层浮土,迷你版“彩陶双连壶②”就露出真容。只需十几分钟,你就能沉浸式体验一把考古工作的快乐。
【注释】①探铲:一种考古工具,曾在发掘洛阳偃师商城遗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彩陶双连壶: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两壶并列,腹部相连。寓意团结、友好等。
这是为________(填城市名称)的朋友定制的。
依据: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12分)
秋 天
李 娟
①树林里地势倾斜,低处东一个西一个到处泊着大大小小的池塘。池塘里水很清,不是很深。里面鱼很多,但都是那种细细碎碎、永远也长不大的小鱼苗子,它们像一群精灵一样整齐而迅疾地掠过,又突然像接到命令似的,全部倏然静止,清晰地排列在一处。
②水边一簇一簇生着漂亮的水草。这种水草没有旁逸斜出的枝子,纤细地、整齐干净地扎在水中。总觉得那更应该是刺绣出来的事物,说不出的精致、雕琢。
③漂浮在水面上的落叶,就好像静止在空气中央一样,还在水底投下了清晰的阴影,阴影四周泛着亮光。
④我发现,水一旦停止下来,就会——怎么说呢,似乎就会很“轻”了,没有分量似的……
⑤静下来的水,干净透明。干净得连水面的倒影都没有,只有投向水底的阴影。水底的草,又深又密,鲜艳碧绿,不蒙灰尘。这样的水,似乎不是注满了那方空间,而是笼罩着那方空间——似乎是很稀薄的水,或者是稍微浓稠一点儿的空气而已。
⑥而流动的水——比如离这池塘几十步远的那条大河,喀依尔特河,携着力量,闪耀着明亮的湛蓝,翻涌着,日夜不息地奔流。
⑦在一些阴天里,这条河看起来似乎流淌得柔缓一些,颜色看起来也更深更厚重了,接近了绿色。还有一些日子,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这条河看起来又泛着明亮的银灰色,非常寒冷的颜色。到了冬天,这条激情的河则会猛地安静下来,波涛翻滚的水面被平平整整地铺上了冰,积着厚厚的雪。于是河两岸的村子一下子连到了一起,孩子们上学也方便多了,可以少绕好几千米呢。
⑧在冬天,在大桥的第一个桥墩下,被凿开了一个一个大窟窿。清澈的河水冒着浓浓的白色水汽,一波一波往上涌。我们都在那里挑水,远远近近的牛们,也稀稀落落地排成长长的队,一头一头通过狭窄的雪道向那里走去。那是冬天里唯一能找到水的地方。
⑨不过现在是秋天。牛羊分散在河边,细心地啃食草地。河岸边收割过的麦茬地泛着整齐的金黄,起伏动荡。有一块地正在被焚烧,青烟缭绕,烟气荡过来,闻起来是干燥的香气。我穿过烟雾走进麦茬地,啄木鸟的敲击声在高处回荡。抬起头来,麦田四周白桦林的林梢,用雪白和金黄的颜色深入蓝天。
⑩在金光灿烂的麦茬地里,一棵高大庄严的西伯利亚云杉笔直地站在秋天的正中央。只有它还葱茏地停留在夏季之中。大地金黄,远山的山巅已堆起了银白的积雪。
(有删改)
6.在作者笔下,秋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2分)
秋天的水,很清,很美。水里有鱼,水边有水草,水面有落叶;静下来的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力、湛蓝、奔流。麦地里的云杉,站在秋天的正中央。
7.仿照示例,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2分)
示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朗读设计及理由:这句话可以重读“偷偷”和“钻”,表现出春草调皮的情态,突出春草的生命力。整个句子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读出惊喜感。
这种水草没有旁逸斜出的枝子,纤细地、整齐干净地扎在水中。
朗读设计及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批注是读书常用的方法,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4分)
(1)从修辞的角度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写批注。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批注内容,从原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填写在横线处。
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这句话从视觉、嗅觉、听觉的角度进行了多感官描写,写出了麦茬被焚烧后烟雾朦胧飘荡的样子及鸟儿的声音在高处回荡的优美意境,表现出麦茬地在秋天有一种诗意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景色的喜爱与欣赏之情。
9.李娟长期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她的散文有很多对当地生活的原生态记录。你认为本文归入以下哪个专题最恰当?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A.地貌气候 B.民俗风情 C.民族融合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后面各题。(15分)
文本一:
①“秋分”以何为“分”?
②“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到底“分”什么呢?有何特殊寓意呢?
③秋分这天,太阳光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与夜的时间长度是相等的。秋分日之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向南半球偏移,北半球白天时间开始缩短而夜间时间增长,气温下降,早晚温差增大;南半球则正好相反。
④古人认为立秋是秋季的开始,霜降是秋季的结束,而秋分正好处于立秋和霜降的中间,因此秋分就有了平分秋季的意思。对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秋分时节秋意正浓,早晚凉爽,风和日丽,气候舒适。
⑤这正是“秋日胜春朝”的时节,更是户外运动的黄金季。登山、慢跑、散步、打球……都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公园、树林等空气湿润度较高的地方锻炼,不仅可以欣赏美景,也有助于增强抗燥能力,适应秋凉的天气。
⑥疏朗时节,快意秋分!
文本二:
扬州秋色入画来
①李白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让多少人对扬州心生向往;而杜牧笔下的“青山隐隐水迢迢”“二十四桥明月夜”,更是让扬州的秋色与月夜,从此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②扬州的秋天,着墨在运河三湾的层林尽染里。杉树林、芦苇丛、亲水栈道,在蓝天白云下,好像大自然的调色板;秋色中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宛如扬帆起航的大船。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每天1.5万张预约门票,经常在周末被“秒空”,成为古城新的文化地标。
③________。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月光皎洁流转,流淌过千年岁月的台阶,映照着亭台、石桥、湖水。秋风若有似无地吹拂在身上,带来满城的桂花香。当地举办的“瘦西湖·梨园夜”首届戏曲主题游园会,沉浸式的诗画主题夜游通过“移动剧场”+“零距互动”新体验,让游客尽享瘦西湖之夜的文化盛宴。
④扬州的秋天,升腾在东关街石板路上“扬州慢”式的烟火气中。走在这条扬州最著名的历史老街上,两边商铺里叫卖声连连,藕粉圆、长鱼面、蟹黄包……吃的何止是秋天的时令美食,也是活着的文化韵味。在东关街、皮市街、仁丰里等网红小巷的带动下,一批“微更新、渐进式”古巷成为古城“年轻化”生力军。扬州在延续历史文脉和生活气息的同时,通过“文化+”“产业+”,逐渐探索出古城现代化建设新模式。
⑤扬州的秋天,一静一动,一步一景,皆比诗情更具画意,看不尽,道不完,也品不够。
(以上材料均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读完文本一,你知道“秋分”以何为“分”吗?请分条作答。(4分)
11.你认为下列哪项更适合被引用于文本一画线句子前面( )(3分)
A.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谢逸《点绛唇》)
B.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C.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四首》(其三)]
D.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
12.请在文本二的画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总领第③段。(4分)
13.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倒计时,两位同学由此展开了以下议论。如果你是小文同学,你将如何回答?(4分)
小语:“节气只是时令的标志,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已不是很明显。我们为什么还要在那么重大的场合向世界展示‘节气’?”
小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传统文化的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但无论是节气文化,还是古城文化、戏曲文化等,好像都与现代人距离很远。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小文:“小语,你读一读这篇《扬州秋色入画来》的报道,扬州的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9分)
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①。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且号且诟②,妻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有删改)
【注释】①葺(qì):修理。②诟:责骂。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夜半暴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汝家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岂不徒耗资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性 吝 啬 篱 败 不 修 瓦 裂 不 葺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17.读了上文后,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8.苏轼在下面这首诗里引用了李白的诗句,并提出“谪仙(李白)此语谁解道”的问题,你认为李白“此语”苏轼是否能解?请说出你的理由。(3分)
送张嘉州(节录)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
19.读了李白和杜甫的两首诗后,小豫和州州进行了交流。你更认同谁的观点呢?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小豫:我认为李白诗里所写的离别愁心不重,杜甫诗里所写的相逢也并非快事。
州州:我觉得李白这首诗愁心挺重的,而杜甫这首诗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愉快心情。
四、作文(50分)
20.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诗人海涅说:“冬天从这里夺取的,春天会交还给你。”的确,春天除了季节上的意义外,还象征着温暖、喜悦、活力、希望……好像我们成长路上所有优美的形容词和“春天”二字搭配起来,都不违和。
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以《这就是春天的模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5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一、1. (1)C (2)D
2. (1)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2)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3)枯藤老树昏鸦
(4)古道西风瘦马 (5)乡书何处达
(6)思乡
3. 示例:阿长虽然有切切察察的毛病、“不见得很好”的睡相、“烦琐之至”的各种规矩,但她会为“我”讲“长毛”和“美女蛇”的故事,而且还为“我”买到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这让我们既看到了阿长饶舌多事、行为粗俗、愚昧无知的一面,也看到了她身上善良淳朴、关爱孩子的一面。
4. B
5. (1)把“十几个美术院校的杰出人才”改为“十几个考上美术院校的杰出人才”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2)示例一:还犹豫什么?土壤、物品、尺寸等由你来选,妥妥的“私人定制”。
示例二:一段被岁月包裹的温情,在土壤中滋养出专属的惊喜。(能体现活动特色,吸引人们关注,言之有理即可)
(3)示例一:洛阳 依据:根据迷你版“探铲”和注释文字“洛阳偃师商城遗址”可以推测,这个专属情感盲盒可能在工具上进行了私人定制,有可能是为洛阳的朋友定制的。
示例二:郑州 依据:根据迷你版“彩陶双连壶”和注释文字“郑州大河村遗址”可以推测,这个专属情感盲盒可能在物品上进行了私人定制,有可能是为郑州的朋友定制的。
二、(一)6. 干净透明 流动的水
7. 这句话可以重读“纤细”“整齐干净”和“扎”,表现出水草挺直利落的情态,突出水草的精致整齐。整个句子的感情基调是闲适的,读出欣赏美景的悠闲之感。
8.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鱼苗子比作一群精灵,生动形象地写出小鱼苗子时而迅疾、时而静止的画面,表现出小鱼苗子的灵动活泼,也从侧面写出了池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对此景的喜爱之情。
(2)有一块地正在被焚烧,青烟缭绕,烟气荡过来,闻起来是干燥的香气。我穿过烟雾走进麦茬地,啄木鸟的敲击声在高处回荡。
9. 归入专题A。本文写了作者生活地区的秋天的水、麦茬地等景色,还兼有停留在夏季的葱茏的云杉和远山山巅早已堆起的银白积雪,写出了当地在秋天所拥有的丰富的地貌景象,在原生态的描绘中蕴含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符合专题A。
(二)10. ①秋分这天,太阳光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与夜的时间长度相等。②秋分正好处于立秋和霜降的中间,秋分有平分秋季的意思。
11. A
12. 扬州的秋天,书写在瘦西湖的“二十四桥明月夜”里
13. (1)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天文历法,更具有深厚的人文意义。节气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递着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的敬爱(意思对即可)
(2)扬州举行沉浸式的诗画主题夜游,带给人们‘移动剧场’+‘零距互动’的新体验;通过‘文化+’‘产业+’,探索古城现代化建设新模式。所以,传统需要创新,需要融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统也能‘年轻’起来(意思对即可)
三、(一)14. (1)下雨 (2)你 (3)难道
15. 性 吝 啬/ 篱 败 不 修/ 瓦 裂 不 葺
16. 刚刚将屋子修好,就不下雨了,难道不是白白地亏损钱财吗!
17. 这篇文言文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那些目光短浅、不求上进、懒惰的人,告诫我们做事不能呆板,要有远见,这样才能成功。
【参考译文】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叫他迂公,他的性格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一天,半夜下起了大雨,屋子漏雨漏得像往下灌似的,他的妻子和儿女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边身子。妻子一边大叫一边责骂,妻子责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凭什么当父亲?凭什么当丈夫?”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请来工匠将屋子修好。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月色明朗,看不见将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就不下雨了,难道不是白白地亏损钱财吗!”
(二)18. 示例:“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是设问句,即自问自答,“请君见月时登楼”就是对“谪仙此语谁解道”的回答,表达了诗人月夜登楼时看到皓月当空、江水自流时对李白诗的顿悟。所以,李白“此语”苏轼可解。
19. 示例一:我认同小豫的观点。因为《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时写的,表达的更多是内心的憧憬和喜悦,所以这种离别愁心不重;《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年老病衰时所作,抒发了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他和李龟年的重逢带给自己的只是深沉的悲哀。
示例二:我认同州州的观点。因为《峨眉山月歌》写了李白正要离开故乡,辞别友人,外出闯荡,他的内心涌起了复杂的情感,“思君不见下渝州”里包含着他的愁心;《江南逢李龟年》写了在乱世中漂泊的杜甫,在江南竟然能与旧日友人李龟年再度相见,心里总是感到愉快的。
四、20.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