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张PPT)
总分:37分 限时:30分钟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对比阅读
【寄情山水】
(郦道元《三峡》)
同“缺”,空隙、缺口
日光,这里指太阳
肃杀,凄寒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C
【解析】A.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向上;B.处于/经过;C.常常;D.代词,这时/表判断。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每处1分)
5.雯雯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绘制了下面的导图,请你帮她填写完整。(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隐士(或名士、高人)(1分)
夏季具有奔放美,春冬具有清幽美,秋季具有凄凉美(意对即可,2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1分)
活水源,寄托了④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活水源的喜爱之情,对“君子之德”的精神追求和泽及万物为百姓谋福祉的济世情怀(2分)
夏季具有奔放美,春冬具有清幽美,秋季具有凄凉美(意对即可,2分)
6.小语想建议语文教材主编,把《活水源记》编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请联系单元目录、导语和本文的具体内容,说说小语建议合理的理由。(3分)
第三单元 阅读 10 三峡/郦道元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2* 与朱元思书/吴均 13 唐诗五首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 第三单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①单元导语中提示本单元主要写自然山水,推荐的文章《活水源记》中有山有水,侧重表现水“活”的特点;②单元导语中提示学习本单元要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怀,本文作者借“活水源”,寄寓造福百姓的济世情怀;③《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属于骈文,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一样属于散文,能补充散文篇章的不足,丰富第三单元的内容。(答出1点得2分,2点3分。任答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乙】灵峰山,山上有金鸡峰。峰上的草大多是竹子,树木大多是枫树、松树,鸟类大多是竹鸡……有座寺庙坐落在山中,四面环山。寺前面的山叫陶山,是华阳外史陶弘景隐居的地方;寺的东南面的山叫日铸峰,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寺的后面叫薄崖石,薄崖石上有座楼阁叫松风阁,奎上人住在里面。
那里有泉水,泉水开始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细细流淌,冬天温暖,夏天冰凉。它开始流成一个小渠时,水深不到一尺,而且清澈可以照人……所以白野公常常来游玩,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活水源。泉水中产石蟹,铜钱大小,也有小鲫鱼,颜色纯黑,生活在石头洞
穴里……这里有种鸟和八哥差不多大,黑毛红嘴,经常在水上鸣叫……我早春来到这里的时候,天气还很寒冷,各类水族动物都隐藏着不出来,到现在才全部出现。
我既喜欢这里泉水的清澈,又喜欢它的源源不断,而且还能使各种动物都来依附它,(它)具有君子的品德。奎上人又说:“当遇到旱季时,(它)所出的泉水能灌溉好几十亩田地。”那么它的好处又能泽及万物,更应该得到白野公的深切喜爱了。
【绘景有方】
1.【字词清单】请将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5分)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分)
连接(1分)
④(1分)
◎虚词妙用
(4)《醉翁亭记》全文创造性地运用了21个“也”字,创造了文学史上
的一个奇迹。这些“也”字除了表示陈述、判断等作用外,还有哪些
作用?
①使得散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和音乐美,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闲适愉悦自得之情。②21个“也”字句,每一句都构成了滁州山美、泉美、亭美、四季美、人情关系美、官民同乐美的美妙画面。(任答一点即可,2分)
2.【疏通文意】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4分)
(1)请将“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2)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有湖在其中名西崦湖阔十余里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有湖在其中/名西崦湖/阔十余里(每处1分)
3.【品赏对联】醉翁亭一带的建筑有二贤堂、冯公祠、古梅亭、意在亭等,建筑上的一些对联均源自《醉翁亭记》。下列对联与之无关的一项是( )(2分)
A.饮既不多缘何能醉 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B.泉声如听太守操 海日已照琅琊山
C.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D.雨洗秋林山果艳 风吹寒瀑水濂清
D
4.【掌握描写特色】请仔细阅读两文,完成下面的小题,体会描写的作用。(5分)
(1)【甲】文中“______________”和【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为全景式描写,简笔勾勒地势地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前两空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原句填空)(3分)
(光福一名邓尉,)与玄墓、铜坑诸山相连属
示例:醉心山水(一空1分)
环滁皆山也
(2)【甲】【乙】两文均由远及近一步步描写景物,请阅读两文段,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2分)
既准确交代了景物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1分)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1分)
【参考译文】【乙】光福山又名邓尉山,与玄墓山、铜坑山众多山脉相连。山中的梅花开放得最为茂盛,开花时繁花似雪,花香能飘至三十多里外的地方。光福山下是虎山桥,两座峡谷中间有一条小溪,四面环绕着如画的山峦。这里有一个湖,名叫西崦湖,湖面宽阔约十多里。随着奔腾的河流远渡,来到青芝山脚下,这里树林茂密格外美丽。青芝山前长长的一带堤岸,几乎与湖面相持平,堤岸上的桃树和柳树错综生长着,每年三月的时候,红花绿叶姹紫嫣红,好像万丈锦带。落花(落在湖面上)把湖水染成胭脂一样的颜色,(湖面)漾起红色的波浪,装饰华美的游船传来吹箫打鼓的奏乐声,在湖面上来来往往。
【保持本心】
D
【解析】A.食物/供养,给……吃;B.同“德”,感恩、感激/能;C.做/对,向;D.接受。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用脚踩踏过给他,乞丐也会轻视而不肯接受。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射中目标
容貌,仪容
C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
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画对1处得1分,2处得3分,画错1处扣1分。“故君子之于射”后画断不扣分)
5.明代的王守仁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均是“儒学”的集大成者,文中“五者,心之不存也”意即“这五种情形,就是失去本心造成的”。请分析【乙】文中“失去本心”与【甲】文中的“失去本心”有何不同。(4分)
【乙】文中君子学习射箭,就是在学习修炼本心。射箭时,要做到心端、心敬、心平、心专、心通、心纯、心宏,具备这七点才能形成君子的品德。因此,“失去本心”指的是没有修炼成这七点。(2分)【甲】文中的“本心”指羞恶之心,即“义”,义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但有些人却贪利忘义,即“失去本心”。(2分)
【参考译文】【乙】君子在射箭时,于内思虑纯正,于外身体正直,手持弓箭稳固有力,这样以后才可以考虑射中目标的问题。因此古代根据射箭来考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收获。君子治学,是讲究心灵收获的,所以君子在射箭上也是用心的。这是由于内心躁动不安的人,他的动作必定是随意的;内心摇摆不定的人,他的视线必定是飘忽不定的;内心惭愧的人,他的气息必定是微弱的;粗枝大叶的人,他的相貌必定疏懒;内心骄傲的人,他的神色必定矜持。这五种情形,就是失去本心造成的。之所以丧失本心,是因为没有学习。
君子学习射箭,就是要保留本心。这是因为:内心端正,身体就会正直;内心恭敬,面容就会严肃;内心平静,呼吸就会舒畅;内心专注,视力就会清晰;内心通透,所以能把握时机而作出处理;内心单纯,所以能谦让并严格遵守规矩;内心宽广,所以成功时不会张扬,失败时不会松懈。如果这七者都具备了,那么君子的品德也就形成了。
【古人风采】乘风小组想将下面两篇短文改编成剧本并拍摄成短片,以展示古代将军与儒士的风采。请你参与其中。(16分)
【注释】①郦食其(lì yì jī):秦末楚汉时期儒生,又被称作“郦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说客。②暴(pù)露:无遮掩地露在外边,这里指军队受日晒雨淋。③洗:洗脚。④遽(jù):迅速,急忙。
D
【解析】A.皇帝/上奏;B.将军/率领;C.慰劳/烦劳;D.拜见。
(2)晓楠在为【乙】文添加注释时,搜集了“雪”字的字形、字义的演变过程,请你帮她填写完成表格。(2分)
擦拭
·
2.【诠释人物台词,为剧本设计做好准备】小广要根据文中的对话设计人物台词,邀请你帮忙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
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说我正忙于讨平天下的大事,没有时间见儒生。
3.【设计拍摄镜头,感受人物的形象特点】人像摄影主要以刻画与表现被摄者的相貌和神态为创作任务。请根据两文的故事,完成下面的拍摄构想。(4分)
被摄者 镜头选取 动作 神态 形象特点
周亚夫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手拿兵器, 拱手行礼 严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凛然不可侵犯(答“正气凛然”“刚正不阿”也可)
郦食其 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站直身体,一手握着剑,
一手指使者
怒目圆睁,生气愤怒
不畏强权,据理力争(意对即可)(每空1分)
4.【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使主角形象更丰满】晓东在剪辑影片时,认为拍摄两则故事中的次要人物的镜头没有多大作用,想要将这些镜头删去。请你从两个故事中,各选一个次要人物或一处镜头,说明其作用。(4分)
【甲】示例:汉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突出了周亚夫治军严明的形象。(2分)
【乙】示例:①沛公起初认为郦生只是一个儒生,表现出轻视、怠慢的态度,而后急忙擦脚邀请郦生,表现出敬重的态度,其前后变化从侧面表现出他为郦生的胆识所折服,突出了郦生的形象。②使者面对郦生的“瞋目案剑叱”,害怕得掉落拜帖,他的表现从侧面突出了郦生的勇猛形象。(选择一个人物作答即可,2分)
【参考译文】【乙】当初,沛公带兵经过陈留,郦生上奏说:“高阳的卑贱百姓郦食其,私下里听说沛公奔波在外,军队受日晒雨淋,率领人马帮助楚军来征讨暴虐无道的秦国,敬请烦劳诸位随从人员(进去通禀一声),说我想拜见沛公,和他谈论天下大事。”使者进去禀告,沛公正在洗脚,问使者说:“(来者)是什么样的人?”使者回答说:“看他相貌好像一个有学问的大儒。”沛公说:“替我谢绝他,说我正忙于讨平天下的大事,没有时间见儒生。”
使者出来推辞说:“沛公向您表示歉意,他正忙于讨平天下的大事,没有时间见儒生。”郦生瞪圆了眼睛,握着剑大声呵斥使者说:“快点!再去告诉沛公,我是高阳酒徒,而不是一个儒生。”使者惊慌失措,吓得把拜帖掉在了地上,再次向沛公通报:“外边那个客人,真是天下壮士,他大声呵斥我,说:‘你快点!再去通报,我是个高阳酒徒。’”沛公迅速擦干了脚,手拄着长矛说道:“请客人进来!”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围
护城河
极点(每小题1分)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
【注释】①庄襄王:秦国国君。②卫巫:来自卫国的巫师。③彘(zhì):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霍州市东北。
C
【解析】A.布施,施予/散布,这里指“映在”;B.图谋/谋划;C.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D.朝见/早晨。
4.请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每处1分)
5.阅读上面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得道”与“失道”在庄襄王和周厉王身上的具体表现。(4分)
得道表现:庄襄王即位后,大赦罪人,并优待其骨肉,对百姓布恩施惠;打败诸侯的联合讨伐后,善待东周君,允许其祭祀先祖。(2分)
失道表现:周厉王残暴奢侈,派卫巫监视国人,只要有批评指责他的就杀掉;后来更加严苛,使得百姓在路上不敢说话,只能用眼睛彼此示意。(2分)
【参考译文】 【乙】庄襄王元年,赦免罪人,广施德惠,厚待宗亲族属,对民众布施以恩泽。东周君与诸侯图谋攻打秦国,秦国派相国吕不韦前去讨伐,兼并了东周全部的土地。秦国没有断绝周朝的祭祀,把阳人地赐给东周君,让他供奉祭祀周朝的祖先。
【丙】周厉王(在位期间)施行暴政,而且生活奢侈,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一个来自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师将这些人报告给厉王,(厉王)就杀掉了他们。关于厉王的指责少了,但是诸侯也不来朝见了。周厉王三十四年,(周厉王的)监视更加严格,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走在)路上彼此用眼睛示意……过了三年,(国人受不了厉王的统治)于是联合起来反叛,袭击厉王。厉王逃到彘。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年少有为】
【注释】①阿里不哥:忽必烈的弟弟。②膺:受。③有间:一会儿,不久。
1.下列加点词语中,意思或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3分)
B
【解析】A.逮捕,捉拿/拿着/紧握着/坚持。B.类,等辈/连接/同“嘱”,嘱托/类似。C.介词,因为/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因为/介词,拿,用。D.重视,看重/再次,重新/层/再次,重新。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
3.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安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安童十三岁时官位就在百官之上,可见他年轻有为;(1分)当皇帝问安童如何处置抓到的阿里不哥党羽时,安童认为当前刚平定天下,不能因私仇而导致天下人不服,可见他少年老成(答出“思想成熟、稳重”之意也可);(1分)安童因自己年轻而推辞做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可见他谦虚谨慎,思虑周全,不贪名利,一心为国。(1分)
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每处1分)
【参考译文】安童,刚十三岁,官位却已在百官之上。中统四年,(朝廷)捉拿了阿里不哥的同党一千多人,准备依法处置他们,安童在皇帝身边侍奉,皇帝对他说:“我要把这些人置于死地,(你觉得)怎么样?”(安童)回答说:“人各自为自己的主人效力,陛下刚刚平息大难,就因为私人间的怨恨杀人,将拿什么去安抚收服那些没有归附的人?”皇帝惊奇地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讲出这样老成的话?你这话正合我的意思。”(皇帝)因此更加看重他。到元二年秋天的八月,安童
官授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他)推辞说:“现在虽已平定三方,江南却还没有归附,我还年轻,就被委以重任,恐怕各个地方会产生轻视朝廷之心。”皇帝很感动,过了一会儿说:“我已经深思熟虑了,没人能比你更合适。”
【奇才异能】
1.【结合学习方法】结合课内所学和工具书,根据表格中所提示的方法,补全加点词语的解释。(3分)
沉溺
终了,最后
居住(每小题1分)
2.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居人奔窜冕不为动兵执之与俱见大海
3.“马不覂驾,不足以见其奇才,冕亦类是夫!”史官这样评价王冕的理由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①王冕拒绝做府衙小吏,不愿受别人的奴役驱使;②有使者要求王冕去见他,王冕拒绝;③屡试不中,认为自己不应该沉溺在科举考试中,而选择去游历山川;④敢于直言,能直接指出官府镇压起义也要讲忠义。这些都体现了“马不覂驾,不足以见其奇才”。(每点1分)
居人奔窜/冕不为动/兵执之/与俱见大海(每处1分)
拓展设问
4.【勾连教材,明确写作意图】本文和《马说》都将人才比作“马”,但两文的意图完全不同。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
①本文认为不易控制的马才能体现出它的奇才,(1分)借此赞扬王冕的高洁傲岸和遗世独立。(1分)②《马说》中的马的才能无法得到发挥,只能骈死槽枥之间,作者借此比喻人才被埋没,(1分)表达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的讽刺和控诉。(1分)
5.【勾连名著,理解人物形象】本文和《儒林外史》中都有王冕,请你简要分析其形象有何不同。并说说《儒林外史》将王冕的故事作为全书开篇的原因。(4分)
本文中的王冕不愿做府史受人奴役,屡试不中后才选择放弃科举;《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始终不与有权势的人结交,且拒绝出仕,最后隐居终老。(2分)《儒林外史》以王冕的故事为开篇,是想通过王冕来树立不慕荣利的士人(读书人)楷模,表达对现实的讽刺。(2分)
【参考译文】李孝光想要推荐王冕做府衙小吏,王冕骂道:“我有田可以耕,有书可以读,难道会愿意整天抱着文卷站在官府里,让人奴役吗?”他常居住在小楼上,有客人来了,仆役来报,他要客人爬上去客人才可以上去。有使者经过州郡,坐在马上要求见他。他拒绝了。王冕多次考进士但都未中,感叹说:“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的事,我怎么可以沉溺其中呢!”最后放弃了。他买船南下去东吴,游遍名山大川。
王冕宣称天下即将动乱。没过多久,汝颍地区发生起义,都和王冕说的一样。太祖派胡大海攻打绍兴,人们奔走逃窜,王冕却不为所动。兵士抓住王冕,与他一起去见胡大海。胡大海向他请教询问策略,王冕说:“越地之人信守忠义,不可以被侵犯。你如果做到忠义,谁敢不服从?如果做不到忠义,谁又不是敌人呢?”太祖听说他的名声,授予他咨议参军的官职,但王冕去世了。
史官说:“马如果不是难以控制,就不能体现出它的奇才,王冕也像这样啊!”
【教育得法】
1. 晓楠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做了五处批注,但其中有两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说明理由。(4分)
(1)批注______(填序号)有误,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批注______(填序号)有误,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的“其”表反诘语气,译为“岂,难道”;“其真不知马也”中的“其”则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其实”,两者的用法和意义不同(2分)
文中说的是徐积在受到胡瑗的教育后从不敢产生邪心,并不是“改邪归正”(2分)
C
E
2.晓楠按照自己的理解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请你帮她选出标点位置最合理的一项( )(3分)
A.尝率弟子游至关门回顾,黄河抱潼关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
B.尝率弟子,游至关门,回顾黄河,抱潼关,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
C.尝率弟子,游至关门回顾黄河,抱潼关,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
D.尝率弟子游,至关门,回顾黄河抱潼关,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
D
3.晓楠查阅了安定先生的相关资料。请你综合全文,概括安定先生关于教育教学的认识和做法,帮助晓楠印证宋神宗的评价。(3分)
神宗题赞先生像曰:“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
(节选自《宋元学案》)
①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②因材施教,如实行分斋法教学;③反对闭户读书,主张接触实践,了解社会,游览名山大川,以开拓胸襟视野。(一点1分)
【参考译文】安定先生胡瑗,字翼之。作为苏、湖二州的教授时,严格执行规则,以自身做表率。即使在盛夏,也一定穿着官服坐在大堂上,严格遵守师生的礼节。徐积第一次见先生时,头稍稍偏向一边。先生厉声说道:“头要正!”徐积猛然醒悟,不仅头要摆正,心也要正直,从此不敢有邪恶之心。先生善于识人,让同一类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讨论。他建立了“经义”“治事”两处书斋,“经义”就选择性情通达且有格局的人来此学习,“治事”则是每个人管理一件事,然后再每人兼任一件事,像律令、水利、算数等。
先生曾经说:“如果一个学者只困守于一个地方,那么就容易受片面性的蒙蔽而停滞不前,(变得)狭隘浅陋。必须要游览四方,充分了解天下的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先生曾经亲自带领弟子们游学,登上关口,回头看到黄河环绕潼关,举目能看到数万里,形势壮丽雄伟。先生感慨地说:“这样才可以说(见识到了)山川啊,学者难道可以不看这样的景色吗!”
【小组合作·巧知词义】
1.学海无涯小组合作阅读,借助课内所学知识和工具书共同完成文章的翻译。下面是他们针对几个生僻难懂的字的讨论,请你参与。(3分)
小广:“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这一句,有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那对应的词语的词性应该是一致的。“架”和“胪”的释义分别为“架设”和“陈列”,“上”“半”“趾”表示位置,由此可以推断出“构”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构筑
小粤:我看到一个生僻字“巉”,考试时我们应该怎样辨认这种字呢?
小东:我最常用的就是课内迁移法。其实我们不仅可以用课内所学的文言知识来帮助理解,还可以借助现代文呢。
小粤:我想起来了,《登勃朗峰》里有这样一句话:“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巉”在这个四字词语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将它代入这句文言文中正合适!
险峻
小广:借助现代词语去推断确实是个好方法!比如这个“怼”字,可以根据词语“怨怼”推断出它的意思是“怨恨”。
小东:我查字典确认了一下,你的推断没错。但我发现我们之前都念错这个字了。它的正确读音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2.小广想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请你帮帮他。(3分)
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duì(每空1分)
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每处1分,“典雅”后不画断不扣分)
【小组探究·传情言志】
3.语文老师留了一道思考题,请同学们合作完成探究: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及山上景物哪些“人情味”?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①谦和:不是最高,不敢最高,不敢疏远,不为主峰,不因名不列于“三山”而怨恨。②善解人意:它并非独立险峻、难于攀登,且山上的寺庙建在山顶、山腰和山脚,让人有休息之所。③有独立意识:以依附西山为耻。④随俗:名字亦俗亦雅,不以僻俭名其平生。⑤包容,不争:山中龙泉寺的名字与京师宣武城南的寺庙相同,不避同。(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翠微山,是隐士居住的地方。山高大约六七里,在靠近京城的山中,翠微山算是高的。它不是最高,不敢最高,因为它俯临京城。距离阜成门三十五里,不敢远离京师。有八九座寺庙分别架设在山顶上,构筑在山腰上,阵列在山脚下,使人们攀登时有台阶可走,有休息的地方喘口气;它并非独立险峻,难于攀登,是那样的近人情。翠微山与香山静宜园,既相互连络,又不很紧密,既不碰触,又不背离。不因为名不列于“三山”而心怀怨恨。与西山似乎分离,又似乎连为一体,它不愿意成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山上的草木有长江
以东的玉兰,有高大的松柏,各种鲜花随风摇曳,芳香华美。将它命名为翠微,既典雅,又与世俗相和谐,不凭借偏僻俭朴之名表达一生志向。山的最高处是宝珠洞,山脚下有三山庵。山的盘曲之处有泉,叫“龙泉”,清亮透明的山泉聚积在那里。泉上有四棵松,都有百尺高。松下泉上有一座寺庙,名为“龙泉寺”。名字与京师宣武城南面的寺庙相同,它并不避讳这样的相同。
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乃入秦。公与语,数日不厌。鞅欲变法,孝公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③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公孙鞅:出身于卫国贵族,亦名卫鞅;后受封于商,又被称为商鞅。②即:如果。③黥(qíng):特指墨刑。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
任用
满足(每小题1分)
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每处1分)
3.公孙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经过几年锐意创新的改革,秦国强大起来。请结合文本内容,从公孙鞅和秦孝公两个方面谈谈秦国最终强大起来的原因。(4分)
①秦孝公求贤若渴,任人唯贤;不惧非议,听从公孙鞅的谏言,不循古法,改革弊制。(2分)②公孙鞅旁征博引,说服秦孝公变法;在执法过程中以严格的惩戒来警醒人心,使得秦国上下都能遵从新法。(2分)
4.【拓展新题型】《史记》擅于用不同手法刻画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下面是小广和小东分别为周亚夫与陈胜、吴广制作的《史记》人物鉴赏卡。请你仿照示例,为公孙鞅制作一张人物鉴赏卡。不少于60字。(3分)
【周亚夫】 将细 柳军和霸上军、棘 门军进行对比,衬托出周亚夫治军有方、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特点;通过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这一细节,侧面表现出周亚夫在治军上的威严。 【陈胜、吴广】通过三次
对话描写来刻画陈胜、吴
广的形象。第一次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其远大志向和反抗意识;第二次陈胜与吴广的对话,反映其智慧和才能;第三次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其反抗压迫的英雄气概。
【公孙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通过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展现公孙鞅的形象。借公叔座之口侧面展现公孙鞅是个可
以“举国而听之”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公孙鞅在秦国的变法图强做铺垫;而写公孙鞅不肯离开魏国逃命时则用了正面描写,表现其胆大心细。
示例二:通过对话描写刻画公孙鞅的形象特点。由公孙鞅对公叔座之言的回应,足见公孙鞅的镇定机智,善于析理;由他引古论今,说服秦孝公支持变法的话语,可见他的深谋远虑;在变法过程中,他面临重重险阻却迎难而上,由“自上犯之”的语言可见他不畏权贵,严格执法。(指出手法1分,分析2分)
【参考译文】公叔座对魏惠王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魏惠王答应之后离开。公叔座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他)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站在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说‘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否则)马上就要被擒。”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最终没有离开魏国。
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于是进入秦国。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公孙鞅想要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公孙鞅说:“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秦孝公说:“好。”任用公孙鞅为左庶长,最终决定变法的法令。法令在百姓中实行满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公孙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