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16.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16.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0 07:4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16.湖心亭看雪
原文呈现
知识梳理
巩固训练
张 岱
原文呈现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知识梳理
①是日更.定矣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③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另,另外 
④改弦更.张  更改 
(2)白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②上下一白.  白色 
③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没功名的 
④不白.之冤  清楚明白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另,另外
更改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白色
没功名的
清楚明白
巩固训练
一、词义理解
1.一词多义
(1)更
(3)对
①有两人铺毡对.坐  相对 
②对.子骂父(《陈太丘与友期行》)  对着 
③丁氏对.曰(《穿井得一人》)  回答 
相对
对着
回答
2.古今异义
(1)是日更.定矣
古义: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今义:改变,改换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3.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1)大.雪.三日  下大雪 
(2)客.此  客居 
下大雪
客居
二、句子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5.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三、文意理解
1.问答题
(1)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
 这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作者看到的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作者看到的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特点: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3)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特点: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2.选择题
(1)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D.“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解析:C.应是侧面描写。
C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是一篇小品,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
B.文章第一段,“湖中人鸟声倶绝”写出了大雪过后万籁无声的空寂,一个“绝”字,境界全出。
C.作者使用细节描写手法来写景,如“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仿佛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D.文末舟子的话,似嗔似怪,实赞实爱,饱含深意,不是熟知作者,断然不能道也,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余韵不绝。
解析:C.此处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呈现的是简单的点线面而不是山水画。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3分)
【甲】《湖心亭看雪》(原文见九年级上册教材P57)
【乙】及.长,爱花成癣,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珍如拱壁。值余幕游于外,芸①能亲为灌溉,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
次取杜鹃,虽无香而色可久玩,且易剪裁。以芸惜枝怜叶,不忍畅剪,故.难成树。其他盆玩皆然.。
四、对比阅读
第一篇
(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有删改)
【注释】①芸:陈芸,沈复妻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及.长( 等到 ) (2)一旦.忽萎死( 早晨 )
(3)故.难成树( 因此 ) (4)其他盆玩皆然. ( 这样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皆 肩 平 心 阔 茎 细 瓣 净 可 以 入 谱 者 珍 如 拱 壁
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珍如拱壁(3分)
3.沈复从此“誓不植兰”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内容,简要分析。(3分)
 原因:有人喜爱自己的那盆素心春兰,自己未给,那人就用热水将那盆难得的珍品烫死了,沈复既愤恨于那人的小人行径又有愧于那盆素心春兰。为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愧疚,便“誓不植兰”。(3分) 
等到
早晨
因此
这样
 原因:有人喜爱自己的那盆素心春兰,自己未给,那人就用热水将那盆难得的珍品烫死了,沈复既愤恨于那人的小人行径又有愧于那盆素心春兰。为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愧疚,便“誓不植兰”。(3分) 
4.沈复的“癣”与张岱的“痴”都表现出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请结合【甲】【乙】两篇选文简要阐述。(3分)
 示例:沈复成年之后,爱花成癣,喜剪盆树,但因妻子的缘故,他对所植之盆树不修枝剪叶,放任自流;张岱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夜晚前往湖心亭看雪,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他们都崇尚自由,不受世俗约束,有自由随性、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3分) 
 示例:沈复成年之后,爱花成癣,喜剪盆树,但因妻子的缘故,他对所植之盆树不修枝剪叶,放任自流;张岱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夜晚前往湖心亭看雪,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他们都崇尚自由,不受世俗约束,有自由随性、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3分) 
等到年岁稍长,爱花的程度已经成了癖好,尤其喜欢制作盆景。后来认识了张兰坡,开始精通枝叶的修剪、枝丫的培养方法,后来又领悟了花木的嫁接和山水盆景中假山的堆叠和锯截方法。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的是兰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的幽香和特有的丰韵景致,只是不好寻找,哪怕是刚刚可以归入到兰谱里的品种也不容易找到。张兰坡先生临去世前,给了我一盆荷瓣素心兰,盆中的兰花都是茎叶细致,花瓣素雅的品种,是属于可以记入兰谱的。我像得了美玉一样地珍爱它们。偶然我外出讲学游览,陈芸就亲自帮我灌溉照顾兰花,花叶长得非常茂盛。但是不到两年,突然有一天早晨,兰花枯死,将它从土里挖出,却发现根节洁白,还有嫩芽将要长出。开始百思不得其解,以为自己命中注定无福消受,只能叹气作罢。后来才知道是有人想从这盆兰花中分得一部分未获许可,故意用开水烫死它。从此我发誓再也不养兰花。
(花中)差一点的是杜鹃,虽然无香气,但长得好看,可以久玩,而且容易剪栽。因为陈芸怜惜枝叶,不忍心大剪,所以难以成树。其它的盆景都是这样。
参考译文
第二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甲】《湖心亭看雪》(原文见九年级上册教材P57)
【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节选自《小窗幽记》,有删改)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A.回风折.竹/斗折.蛇行 B.以发奇.思/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 D.随作.雪景一幅/衡于虑,而后作.
解析:A.折断/曲折,弯曲;B.奇妙/奇丽景色;C.助词,的;D.画/奋起。文中指有所作为。(3分)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无 树 飘 花 片 片 绘 子 瞻 之 壁 不 妆 散 粉 点 点 糁 原 宪 之 羹
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3分)
C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甲】【乙】两文的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2分)
 【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家国之思;【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自然之乐。 
(2)细读【乙】文,请简要叙述作者是怎样描绘林中雪景的?(3分)
 作者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林中雪景。先是登高远眺看到山峰积雪,再写近处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风折断竹子;既描写了乌鸦翻飞的动态美,也描写了山峰积雪的静态美。(3分) 
 【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家国之思;【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自然之乐。 
 作者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林中雪景。先是登高远眺看到山峰积雪,再写近处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风折断竹子;既描写了乌鸦翻飞的动态美,也描写了山峰积雪的静态美。(3分) 
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风吹起了柳絮般的雪花,峰峦上都堆积着白玉般的积雪;乌鸦在城角翻飞,无数山谷都铺开银装。没有树却飘下雪花,片片都是苏轼在《赤壁怀古》词中所讲的“卷起千堆雪”的景象;不化妆却有散落的粉,点点飞散的都是那甘于淡泊的孔门弟子原宪的藜藿之羹。雪珠飞舞入林,强劲的风折断了竹子。徘徊凝眸观赏,来引发奇妙的思绪。描画出雪飘云出之情势,还有仆人拿来松花酒及喝茶的景致,靠着炉火烧烤山芋,愉快地吃饱,然后画一幅雪景图,以寄给高僧欣赏。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