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21.出师表
原文呈现
知识梳理
巩固训练
诸葛亮
原文呈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知识梳理
巩固训练
一、词义理解
1.一词多义
(1)道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路途
②以咨诹善道. 方法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说
④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道路
⑤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道理
⑥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正确方法
路途
方法
说
道路
道理
正确方法
⑦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学说
学说
(2)诚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确实
②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诚心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如果
(3)遗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②深追先帝遗.诏 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4)效
①恐托付不效. 效果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功效
确实
诚心
如果
给予
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效果
功效
2.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 时候
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古义: 朝廷
今义:里面
(3)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古义: 文中指疆场
今义:外面
时候
朝廷
文中指疆场
(4)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扩大
今义:商店开始营业或一天中第一次成交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痛心、遗憾
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6)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扩大
痛心、遗憾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7)由是感.激.
古义: 感奋激发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感奋激发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邪事情
②此皆良.实. 忠良诚实的人
③优.劣.得所 德才高低的人
④攘除奸.凶. 奸邪凶恶的人
⑤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怠慢
(2)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展
②远.小人 疏远
奸邪事情
忠良诚实的人
德才高低的人
奸邪凶恶的人
怠慢
发扬,扩展
疏远
(3)名词用作动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②深入不毛. 生长草木
(4)动词用作名词
恐托.付.不效 托付的事情
发扬光大
生长草木
托付的事情
二、句子翻译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升赏惩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升赏惩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8.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和接受正确的进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
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和接受正确的进言。
三、文意理解
1.问答题
(1)本文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分别可以概括为哪三件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三顾茅庐;临危受重任;临崩寄大事。目的: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2)诸葛亮从当前的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哪些建议?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三顾茅庐;临危受重任;临崩寄大事。目的: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文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原因:诸葛亮谨慎小心,胸怀天下,智慧超凡。
(4)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除此之外,有新的感悟也可)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原因:诸葛亮谨慎小心,胸怀天下,智慧超凡。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除此之外,有新的感悟也可)
2.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开头,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机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法理。
D.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是表明自己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誓死效忠的决心。
解析:C.是交给有司的官员处理,不是一起处理。
C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解析:B.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是为了让后主处理政事时做到公平公正。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甲】《出师表》1~5段(原文见九年级下册教材P133)
【乙】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四、对比阅读
第一篇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A.谤木之遗.也/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B.陛下当任.其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以彰.得失/以彰.其咎 D.征与诸葛亮孰.贤/孰.视之
解析:A.遗留/给予,赠送;B.放任,让/责任;C.揭示;D.谁,哪一个/同“熟”,仔细。(3分)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贞 观 之 后 纳 忠 谏 正 朕 违 征 而 已
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征而已(3分)
C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和魏征提出的共同建议是什么。这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3分)
共同建议:应广泛地听取意见。启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3分)
共同建议:应广泛地听取意见。启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3分)
(2)说出魏征深得皇帝欣赏的原因及具体表现。(2分)
欣赏原因:魏征谏“封事”,“任其所言,以彰得失”令“帝悦”。欣赏表现:帝宴群臣评论魏征之功,并亲解佩刀赐给他。(2分)
欣赏原因:魏征谏“封事”,“任其所言,以彰得失”令“帝悦”。欣赏表现:帝宴群臣评论魏征之功,并亲解佩刀赐给他。(2分)
参考译文
唐太宗时,很多人写信谏言,往往信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或者于事无补,唐太宗对这些信件很厌恶,(想将写信的人降职查办)。魏征对太宗说:“古代有人使用谤木,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封事,应该是从谤木传承下来的吧。皇帝您想要听自己处理事务的得失,应该让对方畅所欲言。如果对方说得对,对朝廷有益处;如果不对,也对政务没有什么影响。”太宗听完很高兴,就奖励了写信谏言的那些人。
太宗大宴群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献纳忠谏,匡正朕的过失,使国家长治久安,只有魏征而已。”(太宗)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二人。皇帝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才兼将相,不是魏征所能比的。”皇帝说:“魏征施行仁义,来辅佐朕,想使朕成为尧、舜之君,即使诸葛亮也无法与之抗衡。”
第二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甲】《出师表》(原文见九年级下册教材P133)
【乙】太宗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 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A.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与之论.辨 B.有所广.益/居天下之广.居
C.则小人竞.进矣/沉鳞竞.跃 D.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行.天下之大道
解析:A.判定/谈论;B.扩大/宽阔,广大;C.争着,争相;D.德行,品性/行走。(3分)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天 下 未 定 则 专 取 其 才 不 考 其 行
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3分)
C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在选人、用人上,诸葛亮和魏征、曹操有什么不同?(3分)
【链接材料】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魏武帝集》,有删改)
诸葛亮认为要选用德才兼备的君子;魏征认为在不同情况下,选人用人的标准也应不同,在天下未定之时,用人专取其才能,并不看重其德行,在动乱平定后则需要选用德才兼备之人;曹操认为人才可以存在不足之处,选人用人要看到人才的长处,而不能因为他有缺点就弃之不用。(3分)
诸葛亮认为要选用德才兼备的君子;魏征认为在不同情况下,选人用人的标准也应不同,在天下未定之时,用人专取其才能,并不看重其德行,在动乱平定后则需要选用德才兼备之人;曹操认为人才可以存在不足之处,选人用人要看到人才的长处,而不能因为他有缺点就弃之不用。(3分)
参考译文
太宗对魏征说:“因官职而去选择人才,不可仓促行事。任用一位君子,则众位君子都会来到;任用一位小人,则其他小人竞相进来。”魏征答道:“是这样。天下未平定时,用人只看重其才能,并不考察其德行;动乱平定后,则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能任用。”
【链接材料】
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敦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救助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掉而不任用吗?相关部门如果能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人才就不会被遗漏,官府里也没有被搁置的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