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2.陋室铭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2.陋室铭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0 08:3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2.陋室铭
原文呈现
知识梳理
巩固训练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一词多义
(1)名
①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 
②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取名,命名 
③故虽有名.马(《马说》)  名贵的 
(2)往来
①往.来.无白丁  交往 
②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来来往往 
(3)入
①草色入.帘青   映入 
出名,有名
取名,命名
名贵的
交往
来来往往
映入
一、词义理解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国内 
在国内
2.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
3.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1)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 
(2)苔痕上.阶绿  长上 
形体、躯体
出名,有名
长上
二、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文意理解
1.问答题
(1)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目的?
 表明陋室不陋,进而体现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表明陋室不陋,进而体现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言之成理即可)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结合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陋室主人和颜回共同的生活态度。
【链接材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陋室主人借“陋室不陋”抒写自己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却勤奋好学,不改其乐。这些都表明了他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陋室主人借“陋室不陋”抒写自己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却勤奋好学,不改其乐。这些都表明了他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从三个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环境清幽宁静,交往人物博学,生活情趣高雅。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淡雅中又生机盎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又鲜活的生活状态。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表现室主人生活的从容恬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室主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D.文章结尾列举诸葛庐、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D
解析: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室主人品德高尚。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高,水可以不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为主人有“德”而“馨”。
B.“调素琴”与“无丝竹”,前者悦耳,暗示自得其乐、独善其身的陋室生活;后者是作乐俗音,作者无法与之同流合污。二者是从正反两面描写的同一情操,并不矛盾。
C.本文与《爱莲说》的旨意均非直白道出,而是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出来,意境隽永、韵味深长。
D.从表达方式看,本文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怀。
C
解析:C.“借景抒情”有误,应是“托物言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9分)
【甲】《陋室铭》(原文见七年级下册教材P101)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节选自《晋书·王欢传》,有删改)
四、对比阅读
第一篇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
A.意.怡如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B.其妻患.之/故患.有所不辟也
C.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或.以为死 D.遂.为通儒/遂.成枯落
解析:A.内心,精神/意趣,情趣;B.对……感到担忧/祸患,灾难;C有时/有人;D.终于。(3分)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安 贫 乐 道 专 精 耽 学 不 营 产 业 常 丐 食 诵 《诗》
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
D
3.分析刘禹锡和王欢两人的“安贫乐道”有何不同。(3分)
 刘禹锡:身居陋室,追求生活高雅和品德高尚。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3分) 
参考译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即使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贮存,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终于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刘禹锡:身居陋室,追求生活高雅和品德高尚。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甲】《陋室铭》(原文见七年级下册教材P101)
【乙】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⑥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⑦,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⑧。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第二篇
(节选自《苏轼集》,有删改)
【注释】①纱縠(hú)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而显出光泽。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祥瑞之兆。⑤主:注重。⑥均:权衡,比较。⑦当涂:地名。⑧迨(dài)、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A.于所居.纱毂行宅隙地中/居.无何,上至 B.得异.石/渔人甚异.之
C.试以为.砚/全石以为.底 D.不可易.也/虽千里不敢易.也
解析:A.居住/经过;B.奇特/对……感到惊异;C.作为;D.改变/交换。(3分)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是 天 砚 也 有 砚 之 德 而 不 足 于 形 耳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3分)
C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乙】文中的“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2分)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赐”是“赏给”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2分) 
 “赐”是“赏给”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2分) 
(2)【甲】文中刘禹锡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乙】文中,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这和刘禹锡《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 
 示例二:不相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令苏轼遗憾,但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以“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言之有理即可。(3分) 
 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这和刘禹锡《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 
 示例二:不相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令苏轼遗憾,但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以“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言之有理即可。(3分) 
我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穀行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响亮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然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赏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或注重品德,或要保全形体。比较这两者,那我应该选取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参考译文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放砚台的地方,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