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 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
二、进入新课
(一)中日甲午战争1出示材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材料:
1.日本明治天皇睦仁于 1894年即位,不久发布御笔信,鼓吹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2.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
3.1890年以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 60%来发展海军、陆军。
疑惑:日本花几十年时间在准备什么?
2.分析材料,指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帮助镇压。 清方决定派兵,并通知日本方面“我朝保护属邦旧例”,派兵赴朝“相机堵剿”,“一俟事峻,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日本一面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不速代韩戡(武力平定)?......我政府必无他意”。另一面日本外务大臣训令驻朝公使“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
——董丛林《刀锋下的外交》
概括:中日针对朝鲜问题的主张有何不同?
3.战争经过首先根据预习,完成表格内容;课堂活动:让学生以小记者身份报道甲午战场的几次重要战役
4.出示材料,分析中国战败原因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亿两;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 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4.增辟通商口岸: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5.《马关条约》影响《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割领土、赔巨款、开四埠、设工厂四个方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苛刻、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2)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为偿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同时,这笔赔款,也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
(3)四个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4)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这条约规定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而资本输出必然导致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
结论:所以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 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2.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一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
(1)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多次参与侵华活动;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实力比英国等国弱,难以单独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
(2)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 19世纪 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较弱。
(3)1898年美西战争之时,列强已在中国强占了租借地,划分了“势力范围”。为改变这种局面,为了分享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结论: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对华的争夺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减少中国被瓜分的危险,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三、本课小结
1895年 2月 27日上午 10:30,日本联合舰队耀武扬威驶入威海卫军港进行所谓“捕获式”,北洋舰队残存的包括镇远舰在内的诸舰沦为日军战利品,唯一被允许离开的是被
卸掉武器运送灵柩和伤残官兵的康济舰。
五十余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
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萨镇冰
康济舰曾经的舰长是萨镇冰,他曾和战友们在威海卫保卫战中战斗到最后一刻,直到接到丁汝昌的命令才撤退,他的很多战友和同学都牺牲在了威海卫战场,但他很幸运,他看到了新中国的诞生,1951年当他听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收复汉城的消息后,老泪纵横,挥笔写下了上面这首诗,谨以此诗献给同学们,与大家共勉。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评测练习
1.分析右图中的数据,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清朝经济比如本发达 B.中国的经济负担沉重
C.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中国新开放通商口岸
2.清政府被迫签订某一不平等条约后,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分中国为言者。”下列哪一项是对材料中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评论( )
A.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 B.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有人曾感慨道“”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残,条约又定的那样苛刻,‘在苛刻的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割让( )
A.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B.九龙地方一区
C.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D.香港岛
4.据统计,甲午战争前,外资在华设有工厂 192家,投资总额近 2000万元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 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 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
B.《南京条约》的签订
C.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被接受
D.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3、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4、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5、《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结合现实中日关系,让学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增加历史的现实功能。
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
(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包括:
1、整节课准备充分,设计完整,重难点突出,比较成功。
2、注重平时的积累,历史视频、言论、图片等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恰当的回放
3、始终保持了自己和学生的感情充沛,使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是一堂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比较紧,还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
2、课堂容量较大,学生笔记有些困难。
3、应更加注意考虑适当取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
经验+反思=成长。
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