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十三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课件+学案+练习)——2024届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配套新教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十三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课件+学案+练习)——2024届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配套新教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0 09:25:00

文档简介

单元十三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时37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背景:
形势动荡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矛盾激化 英德矛盾(欧洲、世界)、法德矛盾(领土争端、北非)、德俄矛盾(贸易摩擦)、奥与俄矛盾(巴尔干——“火药桶”)
军事集团 “同盟国”——德奥意“协约国”——英法俄
2.一站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3)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进程 1914-1915年 (1)马恩河战役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的破产;(2)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1915-1916年 (1)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使双方伤亡惨重;(2)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1917-1918年 (1)美国和中国参战;(2)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战争
结果 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建立 1919年巴黎和会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为代表的国际条约;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缔结《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
性质 全球范围内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英、日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国际联盟
(1)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3)评价
①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②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③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
有的作用。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课时38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条件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1900,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标志: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其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
3.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1)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
(2)为帝国主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背景 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处于次要地位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过程 占领东宫 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成立政权 1917年11月8日全工兵代表苏维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
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3)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内容: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作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21年3月
内容 ①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作用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模式”
(1)措施: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结果: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3)特点
①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指令性计划体制。
②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4)评价
积极性 ①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②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性 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
课时3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1)建立
国家 概况
意大利 ①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②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基本特征
①极端民族主义。
②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2)过程
①亚洲: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②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意大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绥靖政策
(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表现: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3)影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总体历程: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2.具体过程
局部爆发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二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作战
规模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争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同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场,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战争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内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
④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⑤成立联合国。
(3)评价
①积极性: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消极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成立联合国
(1)时间:1945年10月24日。
(2)性质: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4)决议原则
①原因: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
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②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③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国际格局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一、比较两次世界大战
1.不同点
角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具体背景 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 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新社会主义国家
战争目的 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 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并制造了一系列暴行,使世界人民面临生产问题
性质 从总体上看是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从整体上看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结果 以传统的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开始改变 冲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2.相同点
(1)从原因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从战争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科技,都由德国挑起等。
(3)从战争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引起国际关系格局变化。
(4)从战后状况看,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策 目的 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胜国内外敌人,保证战争的胜利 兼有“战时”与“共产主义”特色,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民运用
新经济政策 (1)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经济;(2)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2)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苏联模式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 (1)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 (2)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3)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
比较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相同点 背景 都是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格局
产生方式 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相互妥协的产物
不同点 过程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三四年内形成的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至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
性质 具有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性质 具有反法西斯及实行民主政治、大国称霸的性质
反映的矛盾 反映了英法在欧洲、美日在亚太地区的斗争 反映了美苏在全球各地的角逐
影响 影响时间相对较短(20年的休战),范围相对较小(在局部地区) 影响时间相对较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范围相对较广,在全球各地
瓦解方式 伴随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 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瓦解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不久就开始推行的工业国有化经1918年6月28日的立法得以扩大。私营企业最终几乎销声匿迹。国家还推行了义务劳动制度。私人贸易不断受到打压,并被配额制度和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国家配给制所替代。1918年2月19日,国家宣布土地为国家财产,只有自耕农有资格使用土地。然而,农民们对向政府提供粮食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趣,因为在国家经济崩溃的情况下还要把所产粮食优先供应国家,而农民的生产得不到许多回报。迫于内战及供应红军及城市人口粮食需求的压力,当局最终颁布粮食征收令,这实际上是命令农民把所有收成都上交国家,只留下保证他们自己生存和来年播种的最低数量。当农民抵制政府的粮食征收时,强制征用就成了家常便饭。但战时共产主义又是一个无拘无束的乌托邦时期,一个激进人士想象有可能一步跳到真正“共产主义”的时期,实现这个无产阶级自由社会的长久梦想。
材料二 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共产党的统治的确生存了下来。为恢复一个完全精疲力竭、遭到破坏,正处于饥饿中的国家,苏俄开始了另一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从1921年延续到1928年,直至斯大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人们将新经济政策时期称其为缓和与妥协时期,这是正确和恰当的。不过,总体来看,苏维埃政府在其政策上表现出了更多的连续性并明智而坚定地追求其既定的目标,而不是改变其目标,正如对共产党统治的头十年的简短论述所表明的那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第八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及其实施的目的,并对该政策予以简要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们将新经济政策时期称其为缓和与妥协时期,这是正确和恰当的”这句话的理解。
1.答案:(1)历史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目的:为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探索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方式。
评价: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局限性: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虽然为苏俄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和赢得内战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起了农民阶级的不满,并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危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则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并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列宁等苏俄领导人对现实的妥协,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因此说新经济政策时期为苏俄的缓和与妥协时期。
解析:(1)背景:依据材料“十月革命后不久就开始推行的工业国有化经1918年6月28日的立法得以扩大”并结合所学从苏俄建立后内忧外患的现状;巩固政权的需要;苏俄经济的落后性;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等角度进行分析。目的:依据材料“战时共产主义又是一个无拘无束的乌托邦时期,一个激进人士想象有可能一步跳到真正‘共产主义’的时期,实现这个无产阶级自由社会的长久梦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的目的是为保障军事胜利,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评价:依据材料“迫于内战及供应红军及城市人口粮食需求的压力,当局最终颁布粮食征收令,这实际上是命令农民把所有收成都上交国家,只留下保证他们自己生存和来年播种的最低数量”、“当农民抵制政府的粮食征收时,强制征用就成了家常便饭”、“战时共产主义又是一个无拘无束的乌托邦时期,一个激进人士想象有可能一步跳到真正‘共产主义’的时期,实现这个无产阶级自由社会的长久梦想”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是在初期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消极方面是后来其许多措施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损害了农民利益,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2)依据材料“人们将新经济政策时期称其为缓和与妥协时期,这是正确和恰当的。不过,总体来看,苏维埃政府在其政策上表现出了更多的连续性并明智而坚定地追求其既定的目标,而不是改变其目标,正如对共产党统治的头十年的简短论述所表明的那样”并结合新经济政策的目的、特点以及意义分析,即新经济政策为克服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通过发展资本主义以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础;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积极准备发动世界大战的时候,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便加强了团结。许多国家都发生了反法西斯的人民战争。1935年7月至8月间,第三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向各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工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反法西斯同盟的任务。大会结束以后,全世界争取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斗争大大地加强了。在这方面,法国、西班牙,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为全世界人民发挥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等20多个国家正式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行列。1941年12月22日,美英两国首脑一同举行了“阿卡迪亚会议”,美国提倡由对轴心国作战的有关国家签署一项宣言。美国的提倡迅速征得同法西斯国家宣战的各国政府的同意。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这项宣言,这就是历史性的《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最后建立。
——摘编自吴晓晓《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联盟历史作用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中发挥的作用。
2.答案:(1)背景: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法西斯轴心国结成联盟;早期反法西斯国家的斗争;第三国际的推动;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苏等大国卷入战争。
(2)作用:坚持反法西斯战争;积极推动国际反西斯同盟的建立;远征缅甸,驰援盟友;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牵制日本北夹苏联,南下海洋,减轻其它战场的压力;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的牺牲。
解析:(1)根据材料“早在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积极准备发动世界大战的时候”得出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轴心国结成联盟;根据材料一“许多国家都发生了反法西斯的人民战争。”得出早期反法西斯国家的斗争;根据材料一“第三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向各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工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反法西斯同盟的任务。”得出第三国际的推动;根据材料一“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等20多个国家正式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行列。”得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苏等大国卷入战争。
(2)根据材料“在这方面,法国、西班牙,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为全世界人民发挥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得出坚持反法西斯战争;根据材料“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这项宣言”得出积极推动国际反西斯同盟的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远征缅甸,驰援盟友;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牵制日本北夹苏联,南下海洋,减轻其它战场的压力;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的牺牲等方面分析作答。(共21张PPT)
单元十三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时37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背景:
形势动荡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矛盾激化 英德矛盾(欧洲、世界)、法德矛盾(领土争端、北非)、德俄矛盾(贸易摩擦)、奥与俄矛盾(巴尔干——“火药桶”)
军事集团 “同盟国”——德奥意“协约国”——英法俄
2.一站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3)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进程 1914-1915年 (1)马恩河战役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的破产;(2)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1915-1916年 (1)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使双方伤亡惨重;(2)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1917-1918年 (1)美国和中国参战;(2)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战争
结果 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国际联盟
(1)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3)评价
①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②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③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
有的作用。
建立 1919年巴黎和会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为代表的国际条约;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缔结《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
性质 全球范围内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英、日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课时38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条件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1900,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标志: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其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
3.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1)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
(2)为帝国主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内容: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作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背景 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处于次要地位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过程 占领东宫 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成立政权 1917年11月8日全工兵代表苏维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
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3)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2.新经济政策
3“苏联模式”
(1)措施: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结果: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3)特点
①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指令性计划体制。
②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时间 1921年3月
内容 ①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作用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评价
积极性 ①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②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性 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1)建立
课时3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国家 概况
意大利 ①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②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基本特征
①极端民族主义。
②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2)过程
①亚洲: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②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意大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绥靖政策
(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表现: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3)影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2.具体过程
局部爆发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二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作战
规模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争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同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场,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战争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总体历程: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内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
④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⑤成立联合国。
(3)评价
①积极性: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消极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成立联合国
(1)时间:1945年10月24日。
(2)性质: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4)决议原则
①原因: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
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②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③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国际格局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一、比较两次世界大战
1.不同点
角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具体背景 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 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新社会主义国家
战争目的 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 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并制造了一系列暴行,使世界人民面临生产问题
性质 从总体上看是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从整体上看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结果 以传统的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开始改变 冲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2.相同点
(1)从原因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从战争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科技,都由德国挑起等。
(3)从战争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引起国际关系格局变化。
(4)从战后状况看,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策 目的 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胜国内外敌人,保证战争的胜利 兼有“战时”与“共产主义”特色,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民运用
新经济政策 (1)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经济; (2)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2)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苏联模式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 (1)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
(2)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3)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
比较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相同点 背景 都是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格局 产生方式 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相互妥协的产物 不同点 过程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三四年内形成的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至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 性质 具有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性质 具有反法西斯及实行民主政治、大国称霸的性质 反映的矛盾 反映了英法在欧洲、美日在亚太地区的斗争 反映了美苏在全球各地的角逐 影响 影响时间相对较短(20年的休战),范围相对较小(在局部地区) 影响时间相对较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范围相对较广,在全球各地 瓦解方式 伴随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 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瓦解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不久就开始推行的工业国有化经1918年6月28日的立法得以扩大。私营企业最终几乎销声匿迹。国家还推行了义务劳动制度。私人贸易不断受到打压,并被配额制度和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国家配给制所替代。1918年2月19日,国家宣布土地为国家财产,只有自耕农有资格使用土地。然而,农民们对向政府提供粮食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趣,因为在国家经济崩溃的情况下还要把所产粮食优先供应国家,而农民的生产得不到许多回报。迫于内战及供应红军及城市人口粮食需求的压力,当局最终颁布粮食征收令,这实际上是命令农民把所有收成都上交国家,只留下保证他们自己生存和来年播种的最低数量。当农民抵制政府的粮食征收时,强制征用就成了家常便饭。但战时共产主义又是一个无拘无束的乌托邦时期,一个激进人士想象有可能一步跳到真正“共产主义”的时期,实现这个无产阶级自由社会的长久梦想。
材料二 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共产党的统治的确生存了下来。为恢复一个完全精疲力竭、遭到破坏,正处于饥饿中的国家,苏俄开始了另一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从1921年延续到1928年,直至斯大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人们将新经济政策时期称其为缓和与妥协时期,这是正确和恰当的。不过,总体来看,苏维埃政府在其政策上表现出了更多的连续性并明智而坚定地追求其既定的目标,而不是改变其目标,正如对共产党统治的头十年的简短论述所表明的那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第八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及其实施的目的,并对该政策予以简要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们将新经济政策时期称其为缓和与妥协时期,这是正确和恰当的”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历史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目的:为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探索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方式。
评价: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局限性: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虽然为苏俄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和赢得内战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起了农民阶级的不满,并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危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则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并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列宁等苏俄领导人对现实的妥协,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因此说新经济政策时期为苏俄的缓和与妥协时期。
谢谢观看单元十三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有学者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称作20世纪的开端——这绝不是偶然的,因为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决定了中东欧地缘政治的转型。材料旨在说明一战( )
A.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B.对欧洲民族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C.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D.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奔赴欧洲,其中有超8万人来自山东,他们挖战壕,修公路,甚至去前线流血拼杀,很多人为此付出生命。华工入欧( )
A.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B.表明中国已经加入协约国集团
C.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体现 D.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力量
3.1917年二月革命后,关于是否继续革命的问题,布尔什维克党内争论不休。列宁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不是一种跳跃,而是一条摆脱业已造成的经济破坏的实际出路”“既然资产阶级不能摆脱现状,革命就要继续前进”。列宁的话主要说明了( )
A.俄国社会革命的时机不成熟 B.二月革命适应俄国社会发展
C.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D.布尔什维克内部已形成分裂
4.甘地时常劝诫人们用家里纺的布代替进口的机制织物,也曾系上一条布腰带,当众操作纺车,还号召人们亲自到海滨取水制盐。甘地此举旨在( )
A.振兴印度民族工业 B.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
C.宣扬非暴力的思想 D.动员民众投身于民族斗争
5.1889年5月,意大利与孟尼利克签订《乌西阿利条约》,其中规定:“埃塞俄比亚众王之王陛下在与其他列强和政府交涉中,可以向意大利国王陛下政府请求援助。”意大利把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腊文本译成意大利文本时,将“可以”改为“必须”。此举意在( )
A.巩固国王孟尼利克二世的权威
B.将埃塞俄比亚纳为意大利的附属国
C.阻止英法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
D.援助埃塞俄比亚平息国内人民起义
6.1938年11月,罗斯福私下里告诉他的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世界滑入战争泥潭这件事情,总体而言可能对美国很有利。罗斯福说:“这些海外军火订单将为这个国家带来繁荣。”这主要表明美国意在( )
A.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主导制定世界市场规则
C.竭力避免卷入世界大战 D.利用世界大战摆脱危机
7.1939年9月17日,当波兰濒临败亡之际,苏联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借口是波兰出现的局势对苏联构成了威胁。9—10月,苏联又分别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了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力。苏联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趁机瓜分波兰西面的领土 B.建立波罗的海的军事霸权
C.防止德国法西斯战火东延 D.加强与东南欧的政治联系
8.1945年,美国国务院的秘密情报称: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我国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坚持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美苏两国的战争冲突日益临近 B.苏联的综合实力超过美国
C.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结束 D.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1914年世界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70年 格拉姆制成第一台商用直流电动机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1882年 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885年 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汽车
1893年 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1895年 俄、德、法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1905年 日俄战争: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学说
1907年 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据高中历史教科书整理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前看上去坚实不变的东西现在都成了问题,甚至化为鸟有。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
——摘编自加亚尔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1870—1914年)欧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结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欧洲“看上去坚实不变的东西”“化为乌有”的主要表现。
10.1908年,当时一篇颇受欢迎的俄国评论写道,“俄罗斯民族的命运维系于塞尔维亚等斯拉夫兄弟民族的命运,如果塞尔维亚被征服了,被肢解了,那么俄罗斯的未来将会化为灰烬”。在此前后,德国权威报刊声称“斯拉夫的海浪无时无刻不在冲击德意志人的堤坝,如果我们后退一点,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一切”。材料反映出一战前( )
A.俄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B.报刊舆论左右国际局势
C.塞尔威亚地区冲突日益升温 D.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泛滥
11.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议,要想世界永久和平,必须有一个新秩序,不应再用老一套的外交方式来解决战争问题,战胜国不应要求割地赔款,应该废除秘密外交,应该通过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来创立新秩序。威尔逊的提议( )
A.使美国攫取了世界政治霸权 B.维持了持久的国际和平
C.有利于集体安全机制的建立 D.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12.1921年8月8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修订收归市有的房产名单》,责成公用事业处在两个月内列出面积不大、不适合公用事业和国家需要的房屋名单,从应该保留和妥善管理的意义出发,转交给个人或者集体。这一指示( )
A.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了苏维埃新生政权
C.重置了国家资源分配方式 D.有意识地限制私有房产
13.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据此可知,甘地的经济思想是( )
A.通过民众团结和经济自主争取独立 B.排斥西方制度强调民族独立意识觉醒
C.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 D.以西方物质文明为基础发展传统经济
14.卡德纳斯在政治上进行了改革,规定每届总统的任期只能是6年,不得连选连任,这使得每次的总统换届选举都是一次高级人才的轮换,都是一次思想、观点的更新,有利于防止思想的僵化。这主要强调了卡德纳斯政治改革( )
A.具有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 B.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顺应了民主政治发展潮流 D.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15.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直至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之前,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整个西线盟军在欧洲大陆上未与德军交战,出现了所谓“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对这一局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东欧战火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B.西方国家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了教训
C.反法西斯同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D.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及扩大的重要原因
16.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而且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
A.强调了二战所带来的社会变化 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 D.是二战冲击旧有国际秩序的体现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处理战败国日本的问题上,美国一开始就有独占的意图,而苏联方面则进行了不少斗争。经过几轮讨价还价,在美国满足苏联占领北方四岛要求的情况下,斯大林最终同意美国占领日本本土。这反映出( )
A.对日本的处理加剧了美苏冷战 B.大国利益争夺影响了战后秩序
C.苏联成为对抗美日的主要国家 D.日本的侵略得到了应有的制裁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为所有民族的自由、自治政府以及不受限制的发展而战,因此,结束战争的安排的每一点都应为了这一考虑之故而设计与执行。错误首先必须被更正,然后要建立必要的保护措施,以防那些错误会再次被犯下……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应该在其不愿接受的主权之下生活。任何土地,除了为生活于其上的人民的平等的生命与自由权之故,都不应改变主人。除了对明显的错误行为而进行的赔偿之外,不应要求任何赔款。除了为保证世界未来的和平以及世界人民未来的福利与幸福计,不应对权力进行任何重新调整。
然后,世界上的自由人民将会共同订立一个盟约,进行真诚的、实际的合作,这将能够结合起各个民族的力量,以在其彼此之间的行为中保证和平与正义。
——节选自伍德罗·威尔逊1917年5月26日演讲
材料二 战争与和平,对比明显,却在一个共同的背景下变化着。对l914年的大灾难,德国负有责任。只有一个职业骗子才会否认这一点……
我有时会深入到德国文化的神圣洞穴当中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啤酒馆。一条大走廊上聚集着一大群人,在烟雾和啤酒之中,是流行的民族主义叫器,震耳的钢号声带着这德国最高的声音直上云霄:“德意志高于一切!”男人、女人、孩子,每个人都在这神圣的泥菩萨面前带着收意地丧失了思考能力,眉毛以抑制不住的力量拧在一起,眼神迷失在无限的幻梦之中,嘴巴因顽强的般力而扭曲,在虚幻的期望之中,陶醉于不切实际的希望。这些都是不久即将实现的,只要命运之神所选定的首领发布命令。你在这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古老然而幼稚的民族的基本框架。
——乔治·克雷孟梭《胜利者的光荣与痛苦》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威尔逊与克里蒙梭的和平目标的分歧,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这种分歧对未来国际局势产生了怎样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称作20世纪的开端——这绝不是偶然的,因为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决定了中东欧地缘政治的转型可知材料强调一战对于欧洲因地缘政治而出现的民族主义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一战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故A项错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信息,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一战期间,大量华工赴欧,挖战壕,修公路,甚至去前线流血拼杀,很多人为此付出生命,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A项正确;华工赴欧并不能证明中国己经加入协约国,排除B项;从一战战后会议米看,中国国际地位并未提高,排除C项,一战不是反法西斯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选择C: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的要求,置工人、农民的性命于不顾,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即俄国面临的现实困境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才能解决。排除A:俄国社会革命的时机不成熟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所作所为不适应俄国社会发展。排除D:材料强调俄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必然性,布尔什维克党内争论不能说明内部的分裂。
4.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甘地劝人们恢复手工纺织,不买英国布,亲自纺纱,号召人们亲自到海滨取水制盐,抵制英国殖民当同的食盐专卖,这体现了甘地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路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争取民族独立,D项正确;据材料,甘地倡导手工织布,不会促进用机器生产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据材料,甘地劝人们恢复手工纺织,不买英国布等措施会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但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B项;“非暴力”是甘地斗争的方式,不是目的,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意大利将“可以”改为“必须”,两字的转换,表明其险恶用心在于通过修改条约内容,欺骗世人,把埃塞俄比亚吞并为意大利的附属国,B项正确;意大利的出发点是本国利益,不是巩固埃塞俄比亚国王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法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意大利的狼子野心,不是好心的援助,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对世界爆发战争持比较兴奋的态度,急切盼望军火订单能够推动美国经济走向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希望通过战争摆脱危机,使美国经济复苏。排除A:美国想通过售卖军火给交战国恢复经济,不能反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排除B:“主导制定世界市场规则”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竭力避免卷入世界大战并不是材料主旨。
7.答案:C
解析:选择C:苏联在二战全面爆发初期,进入波兰东部地区,又与波罗的海的部分国家签订互助条约。苏联的这些活动是为了防止德国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入侵。排除A:当时波兰西面领土已被德国占领。排除B:这些军事活动体现不出苏联对波罗的海的军事霸权的觊觎。排除D:材料中的王国位于东欧,并非东南欧。
8.答案:D
解析:由材料“1945年”“苏联政府都坚持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并结合所学可知,美苏两国因国家利益冲突的加剧而关系紧张,故D项正确。A项违背史实,排除;苏联是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但综合实力并未超过美国,故B项错误;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结束是在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后,故C项错误。
9.答案:(1)特征: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突破性成果层出不穷;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民主政治扩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代议制;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2)表现:一战沉重打击了欧洲经济,欧洲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欧洲政治发生变化,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一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欧洲中心格局受到挑战;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了欧洲原有的殖民体系。
解析:(1)特征:依据“格拉姆制成第一台商用直流电动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学说”,得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突破性成果层出不穷;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角度分析,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从民主制度的发展角度分析,得出民主政治扩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代议制;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角度分析,得出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从殖民列强之间的矛盾分析,得出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形成两大军事集团。(2)表现:从一战对欧洲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一战沉重打击了欧洲经济,欧洲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从社会主义运动角度分析,得出欧洲政治发生变化,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张;从对欧洲国际地位的角度分析,得出一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欧洲中心格局受到挑战;从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了欧洲原有的殖民体系。
10.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到,斯拉夫主义、德意志的日耳曼主义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泛滥,故选D项:A项“世界主要矛盾”的说法不合史实,排除;B项“左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日益升温”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11.答案:C
解析:选择C:根据材料,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提议,是为了扩大美国的影响力,但也有利于建立集体安全机制。排除A:美国攫取世界政治霸权是在二战后。排除B:一战结束不久就爆发了二战,说明威尔逊的提议并没有维持持久的国际和平。排除D:动摇欧洲的优势地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21年8月”“转交给个人或者集体”“责成公用事业处在两个月内列出面积不大、不适合公用事业和国家需要的房屋名单,……转交给个人或者集体”并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可知,以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为标志,苏维埃俄国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分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引入市场机制,这说明苏维埃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代替单一的公有制,重置了国家资源分配方式,故C正确。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可知,甘地抵制西方式的工业文明,主张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C项正确;A项不属于甘地的经济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甘地抵制西方式的工业文明,而不是排斥西方制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甘地抵制西方式的工业文明,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
14.答案:A
解析:题干“这使得每次的总统换届选举都是一次高级人才的轮换,都是一次思想、观点的更新”表明,民主政治会促进思想得到不断发展,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政治改革促进思想发展,并未提及经济以及政治改革对民主政治的作用,排除B、C两项;题干没有体现政治改革获得了人民拥护,D项排除。
1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宣而不战,导致战争的进一步扩大,这说明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及扩大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西方国家绥靖政策对二战爆发和扩大的影响,说明其并未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教训,故B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故选:D。
16.答案:D
解析:选择D: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可知二战冲击了旧有国际关系格局。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对旧有国际秩序的冲击,不是二战所带来的社会变化。排除B:材料并未否定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排除C: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就日本问题经过讨价还价达成妥协,即美国满足苏联占领北方四岛,斯大林同意美国占领日本本土,反映出大国利益争夺影响了战后秩序,B项正确;对日本的处理加剧了美苏冷战与美苏就日本问题最终达成妥协不符,排除A项;二战结束后,日本不再是与苏联对抗的国家,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日本的侵略得到了应有的制裁,排除D项。故选:B。
18.答案:
(1)分歧:威尔逊认为和平要建立在正义与和解基础之上;克里蒙梭充满对德国的厌恶与不信任。原因:美国方面①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②美国希望借重构国际格局的时机削弱英法殖民霸权,谋求未来世界格局中的领导地位;③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政治理念。法国方面①普法战争之后,法德积怨颇深,德国是法国实现欧洲霸权、对外殖民扩张的重要障碍;②一战期间,法国是主战场,遭受严重损失;③法国力主肢解德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以便法国称霸欧洲大陆。
(2)①英法继续操纵巴黎和会与战后世界秩序,继续扩展自己的殖民势力。②美国因为没有得到满意结果,选择孤立主义路线。③德国等战败国受到不平等对待,对凡尔赛体系极为不满,为后续二战的发生埋下伏笔。
解析:(1)分歧:依据材料“世界上的自由人民将会共同订立一个盟约,进行真诚的、实际的合作,这将能够结合起各个民族的力量,以在其彼此之间的行为中保证和平与正义”可知,威尔逊认为和平要建立在正义与和解基础之上;依据“对1914年的大灾难,德国负有责任。只有一个职业骗子才会否认这一点”、“这些都是不久即将实现的,只要命运之神所选定的首领发布命令。你在这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古老然而幼稚的民族的基本框架”可知,克里蒙梭充满对德国的厌恶与不信任。原因:结合第一问的分歧和一战后美国、法国的国家利益和意图解答,美国方面从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希望借重构国际格局的时机削弱英法殖民霸权,谋求未来世界格局中的领导地位;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政治理念等角度分析;法国方面从普法战争之后,法德积怨颇深,德国是法国实现欧洲霸权、对外殖民扩张的重要障碍;一战期间,法国是主战场,遭受严重损失;法国力主肢解德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以便法国称霸欧洲大陆等角度分析。
(2)影响:结合巴黎和会上英国、美国的意图和对德国的影响分析,即英法继续操纵巴黎和会与战后世界秩序,继续扩展自己的殖民势力;美国因为没有得到满意结果,选择孤立主义路线;德国等战败国受到不平等对待,对凡尔赛体系极为不满,为后续二战的发生埋下伏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