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
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理” 的论
证方法。
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目前,丁肇中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
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
样了解自然科学。”
整体朗读
点击喇叭播放
默读全文并查工具书解释词语。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袖手旁观 :
一帆风顺 :
推究事物的道理。
获得知识。
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端正心思。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通读全文后讨论作者是如何阐述自 己的观点的?
提出问题
怎样提出?
分析问题
怎样分析?
解决问题
解决关键?
“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
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
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现代的中国教育应该具有怎样的 “格 物致知”?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什么是实验精神?
我们为什么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小 结
你是怎么样看待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的?围绕这个话题写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