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 短诗五首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 短诗五首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0 11:0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3 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背景知识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现,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出现,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1.课堂导入

教学过程
前面两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现代诗歌和三首格律诗,这一课,我们来学习几首现代短诗,体会一下几种诗体不同的写作特点。
月 夜
沈尹默
2.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3.体悟语言之美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体会语言的特点。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语言平实但意蕴深远。
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十分浓厚,霜风、明月、树、我 ,各有代表含义。残酷的社会环境(半殖民地半封建)就是凛冽的风,明月是我正在找寻的希望,树与我则象征新旧思想的并立。前路虽坎坷,但我仍心有炬火,一往无前。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萧 红 墓 畔 口 占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其他作品《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1.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2.人物简介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
3.诗题小解
4.品味语言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日
结合作者和萧红的关系及作者的处境,谈谈对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或词语的理解。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优秀的诗篇之一。
5.强化训练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基调是( )
A.哀痛
B.寂寞
C.愤慨
D.惋惜
答案:B
断 章
卞之琳
卞(biàn)之琳(1910—2000),现代诗人、翻译家。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1930年开始写诗。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鱼目集》,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著的《汉园集》出版。
1.作者简介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断章》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一起构筑了什么样的意境?
本诗选取了人物(你、我)、小桥、风景、楼房、窗子、明月、梦等意象。营造了优美、温馨的意境。
2.诗题小解
诗歌的意象之间有什么联系?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3.合作探究
(2)“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句中的“装饰”一词应如何理解?
“装饰”表明白天看到的桥上人,成了楼上人夜晚美梦的构成。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装饰”一词显出了动人的情意。
(1)“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句诗有什么丰富含意?
这一句,点染出了桥上人所处的窗外的月夜风光,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月色之中,这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
4.品味语言
5.强化训练
《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①破除固执,改变自限、自是、自大的心理状态与人生态度。
②不断觉解,学会欣赏、尊重、关怀他人,充实、提高与完善自我的生命境界。
风 雨 吟
芦荻
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抗战时期曾任桂林《广西日报》副刊《漓水》主编。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专业作家。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帆》《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1.作者简介
(1)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卷”“奔”
“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并描绘画面。
2.赏析语言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例:①“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②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如海” 的“郊原”, “如舟”的 “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赏析诗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3.强化训练
统 一
聂鲁达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1.作者简介
1969年,他接受了智利共产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再次积极投身政治。他参选的目的是促成人民联盟各党派的合作,在人民联盟推举阿连德为共同候选人后,聂鲁达立即退出竞选并全力支持阿连德。为此他写下了《统一》。
2.写作背景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作者通过叶、花得出推理:对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3.品读感悟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可以看出新诗的“新”体现在:
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4.拓展延伸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5.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