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十二 世界近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
课时34 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文官制度与国际法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2课】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
(1)背景:
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表现
①英国: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2.民族国家的形成
(1)背景:①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②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③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③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和宗教的忠诚。
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⑤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2)经过: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3)特点: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形成
(1)原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希:望通过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2)过程
①奠基: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②形成标志: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确立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
内容 a.确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b.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原则。
③1815年,欧洲各国建立起维也纳体系。
④各国之间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订了一系列战争法规。
(3)意义: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2.外交制度的建立
(1)原因: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满足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
(2)结果:在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的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3)影响: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6课】
三、西方的文官制度
1.背景:(1)传统官制的弊端:“恩赐官职制”个人询私、“政党分肥制”等造成腐败泛滥,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2)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亟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3)教育发展的影响: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2.建立
(1)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时间 目的/原因 内容
18世纪初 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 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 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19世纪初 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 ①政务官,随内阁共进退 ②事务官,即文官,负责具 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
1855年 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 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1870年 进一步完善文官制 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
(2)文官制度的扩展
①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
3.特点
(1)凡是符合公考考试,择优录取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
(2)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文官要严格保持中立,必须忠实执行政策。
(3)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4.影响
(1)积极意义:规范了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局限性
①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②文官的层次越来越多,出现争权夺利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课时35 近代西方的法律教化、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9课】
一、近代西方的法律
1.渊源
(1)罗马法: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2)日耳曼法: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
(3)教会法:由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
2.发展
(1)英美法系(普通法系)的形成
①背景:11世纪,诺曼王朝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
②形成:12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
③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④“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2)大陆法系(民法系)的形成
①背景:13世纪以后,法国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②形成: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它继承了罗马法传统,融入了启
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民法系,又称“大陆法系”。
3.基本特征
(1)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2)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3)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4.评价:过于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同时,对个人权利的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9课】
二、宗教伦理和教化
1.中世纪基督教的发展
(1)过程: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国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
(2)评价: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2.宗教改革后的新教
(1)主张: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
(2)评价: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迫害“异端”。
【连接·选择性必修3·第7课】
三、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殖民扩张: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美洲族群的变化
①印第安人人口数量锐减。
②大量非洲黑人进入美洲。
③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④出现新的族群。
(3)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
①在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④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③拉丁美洲国家: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④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校对。
2.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的殖民活动
①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②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③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①原因:殖民扩张的加剧。
②表现: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华工与美洲的开发
①19世纪中叶后,华工成为美国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②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
(2)华工与大洋洲的开发
过程 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
影响 ①促进了美洲与大洋洲的开发。 ②澳洲、美国等地都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聚居的地区)。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 济、文化的发展
课时36 近代西方的商业贸易、社会生活与文化扩张
【连接·选择性必修2·第8课】
一、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意大利的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2.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经营方式 主要史实
商品交易场所 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
创立银行 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
证券交易所 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
百货公司 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制贸易公司 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
3.商品种类的增多: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奴隶成为贸易商品。
4.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连接·选择性必修2·第11课】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的演进
(1)城市化的出现
①表现: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②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2)城市化的进程: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二战后城市化水平提高,速度加快。
2.居住条件的改善
建筑技术 (1)美国人发明了电梯; (2)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3)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生活服务 购物、娱乐、文化生活等服务设施为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
3.基础设施的发展:自来水与排水系统、煤气灯、电灯、电报、电话、地铁、电车、汽车、自行车等相继出现并普及。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
①工业废气污染和后来的汽车尾气污染,使问题更加棘手。
②生活与工业废水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2)贫富分化严重
①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②工人住房、生活条件恶劣。
(3)交通拥堵问题:私人汽车普及,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突出。
②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连接·选择性必修3·第12课】
三、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扩张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1)多元特征的孕育
①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在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
(2)共同文化的形成
①美式英语的形成;饮食文化、艺术生活本土化;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成为北美文化的一部分。
②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2.拉丁美洲的文化
(1)变化原因:①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②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
③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2)变化的表现:①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②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③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④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原因
(1)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传播了启蒙思想。
(2)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欧洲各地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不断高涨。
2.内容: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3.代表
(1)俄国的“十二月党人”,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2)波兰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3)普鲁士进行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4)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的革命。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目的: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方式: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
3.影响: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传统文化,其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4.代表国家:中国、印度、埃及等。
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
项目 角度 科举制 文官制度
相同 性质 官员选拔考试制度,属于政治组织制度的范畴
方式 公开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标准 才能和品德
趋势 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
影响 (1)追求公平与效益;(2)促使社会阶层流动;(3)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4)都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5)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出现僵化现象
不同 根源 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内容 人才的选拔考试制度,它既包括对文官(政治官员)的选拔,也包括对武官的选拔(如武举) 人事组织制度,它不仅包括官员的选拔任命,还包括对官员的考核、奖惩等内容
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资产阶级民主制
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思想 儒家思想 启蒙思想
价值取向 (1)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2)学而优则仕 (1)自由、平等、博爱; (2)公平和效率
联系 中国科举制体现的“机会均等”原则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借鉴
二、对世界近代史上跨地区人口转移的认识
原因 (1)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兴起,印第安人锐减,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需要大量劳动力;工业化时他工厂制需要吸纳大量劳动力。 (2)为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殖民者进行罪恶的奴贸易。 (3)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 (4)列强侵华,从《北京条约》获取特权(准许华工出国)
形式 (1)自发移民,如英国大批清教徒逃亡北美 (2)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活动,如进行黑奴贸易
地域 (1)由欧洲迁往北美。 (2)由非洲迁往美洲。 (3)由亚洲迁往美洲
影响 (1)带有明显的侵略色彩(掠夺亚非劳动力),加剧了亚非地区的落后。 (2)开发美洲,推动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强大。 (3)改变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新的族群,美国因成为移民社会。 (4)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合各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5)人口迁移导致新的民族国家诞生。如美国的建立
1.古代中、西方法律文化。
古代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很大,但其中仍存在着共性。
材料一:獬豸(传说中的独角兽)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象征。它怒目圆睁,透着威严,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令犯法的人不寒而栗。汉代司法官员头上带的法冠就叫“獬豸冠”,清朝监察御史和按察使所穿的补服前后皆绣有獬豸图样。
中世纪以来,在西方法院的大门外,人们常常会看到蒙目女神的雕塑。她神情肃穆,一只手拿着宝剑,另一只手持着天平。她的双眼被布紧紧蒙住,这样就可以靠理性而不是情感和直觉来明辨是非。这位女神的造型实际是混合了希腊、罗马神话中诸位正义女神的形象,成为西方法律文化的象征。
——摘编自彭丽《蒙目女神与独角兽一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
材料二:中华法系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特色鲜明。从李悝著《法经》起,直到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大清律例》,都以刑法为主,兼有行政和诉讼等诸方面的内容,诸法合体混合编纂形式贯穿整个封建时代。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皇帝手中。保护与管理农业生产一直是古代法律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刘艺工《试论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共性。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
1.答案:(1)共性:都借助神话追求公平、正义;都强调法律的威摄作用。
(2)基本特征:从立法角度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始终是立法的核心;从法律编纂形式看,受战国以来法律编纂传统的影响,诸法混合;从法律内容看,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礼法结合;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存在,法律保护农业生产。
解析:(1)根据材料一“獬豸(传说中的独角兽)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象征”材料二“她神情肃穆,一只手拿着宝剑,另一只手持着天平”得出都借助神话追求公平、正义;根据材料一“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令犯法的人不寒而栗。”材料二“她的双眼被布紧紧蒙住,这样就可以靠理性而不是情感和直觉来明辨是非。”得出都强调法律的威慑作用。(2)关于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二“都以刑法为主,兼有行政和诉讼等诸方面的内容,诸法合体混合编纂形式贯穿整个封建时代。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皇帝手中。保护与管理农业生产一直是古代法律的重要内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立法角度看、法律编纂形式、法律内容、法律的目的等方面回答即可。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基督教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播洒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英]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条件。
2.答案:(1)影响: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特点: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英国等先进国家居于中心地位。
条件:欧美工业革命迅猛发展;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加剧(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进步等。
解析:(1)影响:结合材料“……怀揣着传播基督教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可分析出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结合所学知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特点:结合材料“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可分析出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结合材料“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可分析出英国等先进国家居于中心地位。条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条件有欧美工业革命迅猛发展;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加剧或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形成或世界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进步等。单元十二 世界近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
1.1819年,德意志商人和制造商联合会起草了《致德意志同盟议会请愿书》,建议邦国间废除关税,成立德意志工商关税同盟,对外国产品实行报复性关税。1834年,关税同盟建立。材料体现了德意志( )
A.凯恩斯主义较为盛行 B.民族国家意识深入经济领域
C.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 D.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2.17世纪初,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指出,海洋是所行人共有的一项财富。无边无际的作为万物之母的海洋,是人类之家,不能成为任何国家的财物,主张海上航行、海上贸易自由,任何国家都不应为了私人利益加以限制。据此可知,格劳秀斯旨在( )
A.打破西葡两国的海上霸权 B.倡导自由主义贸易
C.打击西欧天主教教皇权威 D.缓和西欧间的矛盾
3.英国自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标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为满足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
A.管理理念的发展变化 B.国家干预的深度发展
C.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D.混合经济的不断完善
4.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
时间国家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印尼 8 51 251
泰国 1 4 85
马来西亚 1 7 216
合计 10 62 552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5.18世纪北美马萨诸塞州的农场主未使用硬通货交易,而是采取记账赊账交易,称为“簿籍交易”,农产品价格与伦敦和巴黎等地价格波动相符合。此种情况也出现在法属加拿大地区,这说明( )
A.北美地区农产品价格低于欧洲 B.大西洋世界经济联系密切
C.欧洲控制了北美地区农业生产 D.全球性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6.“万里茶道”是明清时期,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延伸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之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不断发展 D.中外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廉政文化建设极端重视,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民为邦本”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思想基础,勤俭朴素是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作风基础。御史纠察官邪,肃正朝纲,谏官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制度相对完善,监督思想独步世界。在有关廉政的法制和道德的共同作用下,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高尚的操守气节的清官廉吏。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与文化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摘编自陈传伟《比较视野下中国特色廉政文化构建》
材料二 为避免文官队伍滋生腐败,滥用职权,西方各国制定了文职官员必须遵守的各项严密规定,如官员经商、兼职,接受金钱、礼品馈赠等,都有详细、明确的规定。政府官员同经济界是完全脱钩的,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消除了官员以权谋取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普遍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制度。严格考核、督察,也使入门后的文官人员不敢懈怠。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以有利于监督机构有效监控,它们从法律、制度上赋予社会公众、利益集团、新闻媒体严格监督政府的权力。还实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此稳定文官队伍,使其工作尽心尽职,无非分之想。
——摘编自时聪《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廉政机制及其借鉴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特点并简述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廉政机制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上中外廉政实践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
8.在法国大革命中,各政权都要求法国公民说法语,而代替许多地方方言;建立了公立小学网来教授法语;在革命过程中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这些举措旨在( )
A.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 B.增进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C.集中力量抗击国内外敌人 D.消除封建割据以维护统一
9.《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一条款( )
A.确立了国家主权与独立原则 B.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意识觉醒
C.推动了欧洲均势局面的形成 D.消除了教会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10.1975年法国议会通过专门立法,规定法国的商品名称、使用说明、广告合同都必须使用法语。1996年法国政府规定在电台、电视台播放的歌曲和影视作品中,法语作品不得少于40%。法国政府的这些做法实际上反映了( )
A.抵制全球化对法国的冲击 B.重视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C.扩大法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D.着力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
11.19世纪以来,英国借鉴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科举取士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体制。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英国文官制度照搬中国科举取士的原则
B.晚清政府关于科举取士价值认识的不足
C.基于中英两国不同现实需求的政策考量
D.突出反映近代中西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
12.美国政府坚信“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价值观”,并认为“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美国政府意在( )
A.增强美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B.倡导世界各国培养共同价值观
C.借助文化输出维护霸权地位 D.扭转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都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1870—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各国经济发展呈均衡趋势 B.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
C.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 D.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更密切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这一时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处于单次航海时代,即在每次出征前征集资金,当船只从亚洲载满货物返航后,再将其进口货物或进口货物的销售额,按照投资比例回馈给各个股东。然而,不管收益如何,每航海一次就清算一次的体制,终归难以同已经具备持久稳定组织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相抗衡。于是,相对持久稳定的合资企业,包括多次航海的形式便被组织了起来。1657年,它确立有限责任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日益困难。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印度贸易垄断权。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中国贸易垄断权。
——摘编自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
材料二 一直以来,东印度公司在大多数作品中总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在亚当·斯密等启蒙学者眼里,它是妨碍自由贸易的“反面代表”;而对于卡尔·马克思等左翼学者来说,它又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但我们又不能忽略,它的确是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先驱者,是股份制的最早实践者,也是世界市场的推动者。
——摘编自严杰夫《东印度公司的兴衰:一部全球化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兴起的背景和经营方式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近代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多种角色。请任选其中一种角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扮演的角色,阐释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19年,德意志商人和制造商联合会起草了《致德意志同盟议会请愿书》,建议邦国间废除关税,成立德意志工商关税同盟,对外国产品实行报复性关税。1834年,关税同盟建立”可知,材料体现了邦国间增强经济联合,共同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理念,说明虽然当时德国尚未实现统一,但邦国间民族国家意识已深入到经济领域,B项正确;凯恩斯主义是在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提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要求成立“关税同盟”,而不是强调议会的权力,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国统一完成,故D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A项,据材料“海洋是所有人共有的一项财富”“主张海上航行、海上贸易自由”可知格劳秀斯认为海洋还应该是全世界人类共有的财富,反对西葡的海洋霸权和贸易垄断,主张贸易自由,反映了荷兰对贸易霸权和商业霸权的欲求。故A项正确。B项,自由主义贸易盛行于工业革命后,产生于18世纪。故B项错误。C项,材料格劳秀斯主要针对的是海洋霸权问题,西欧天主教会并未对海上贸易霸权进行控制和干涉。故C项错误。D项,荷兰对西葡海上霸权的挑战和批判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西欧各国对海外殖民扩张的争夺日益剧烈。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为满足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过去“通才”的考核标准,C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19世纪与17、18世纪相比,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的数量有较大增加,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在不断增加,故答案为A项;自然经济加速解体与材料反映的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无关,而且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排除C项;这一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排除D项。故选:A。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美马萨诸塞州的农产品价格与欧洲的伦敦和巴黎等地价格波动相符合。结合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新的贸易路线建立,大西洋贸易路线直接连接了欧洲和美洲,因此材料反映了大西洋世界经济联系密切,B项正确;“价格低于欧洲”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控制”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欧洲控制北美农业生产,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世界市场完成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由“万里茶道”的相关内容可知,在明清时期中外陆路贸易不断发展,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反映的只是中俄之间的茶贸往来,B项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中外海路交流衰落的信息,D项排除。
7.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机制完善;典范辈出;底蕴深厚。
作用:改善统治政策并规范统治集团成员的政治行为,强化了政权自身调节的能力;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善了古代政治道德环境;我国古代吏治和反腐倡廉廉政思想,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2)健全行政法规,严格约束文官的行政行为;完善管理体制。严格限制文官行政权力;严格官员的任用考核和督察;坚持政务公开,充分发挥社会及舆论监督作用;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稳定文官队伍。
(3)加强理想信仰教育;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完善廉政立法工作;加强权力的监督制约;完善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发挥廉政模范榜样作用等。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对廉政文化建设极端重视,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民为邦本’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思想基础,勤俭朴素是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作风基础”可知,内容丰富;根据材料“御史纠察官邪,肃正朝纲,谏官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制度相对完善,监督思想独步世界”可知,机制完善;根据材料“在有关廉政的法制和道德的共同作用下,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高尚的操守气节的清官廉吏”可知,典范辈出;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与文化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可知,底蕴深厚。作用:根据材料“御史纠察官邪,肃正朝纲,谏官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制度相对完善,监督思想独步世界”可知,改善统治政策并规范统治集团成员的政治行为,强化了政权自身调节的能力;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根据材料“‘民为邦本’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思想基础,勤俭朴素是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作风基础”可知,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善了古代政治道德环境;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与文化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可知,我国古代吏治和反腐倡廉廉政思想,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2)根据材料“为避免文官队伍滋生腐败,滥用职权,西方各国制定了文职官员必须遵守的各项严密规定,如官员经商、兼职,接受金钱、礼品馈赠等,都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可知,健全行政法规,严格约束文官的行政行为;根据材料“政府官员同经济界是完全脱钩的,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消除了官员以权谋取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可知,完善管理体制,严格限制文官行政权力;根据材料“普遍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制度。严格考核、督察,也使入门后的文官人员不敢懈怠”可知,严格官员的任用考核和督察;根据材料“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以有利于监督机构有效监控,它们从法律、制度上赋予社会公众、利益集团、新闻媒体严格监督政府的权力”可知,坚持政务公开,充分发挥社会及舆论监督作用;根据材料“还实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此稳定文官队伍,使其工作尽心尽职,无非分之想”可知,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稳定文官队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理想信仰教育;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完善廉政立法工作;加强权力的监督制约;完善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发挥廉政模范榜样作用等方面谈历史上中外廉政实践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
8.答案:B
解析:A.根据材料“各政权”都是这样要求来增强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这是主要目的,不能体现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故A选项错误;B.根据材料中各政权要求法国公民说法语来代替地区方言,建立小学网教授法语,还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之类的仪式和象征,所有这些举措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故B选项正确;C.根据材料可知,这些举措目的是增进民族意识,不是抗击国内外敌人,故C选项错误;D.根据所学知识,法国本就是统一国家,不存在割据,故D错误。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候、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的原则,A项正确;拿破仑战争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意识觉醒,排除B项;维也纳会议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推动了欧洲均势局面的形成,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规定法国的商品名称、使用说明、广告合同都必须使用法语”“电台、电视台播放的歌曲和影视作品中,法语作品不得少于40%”可得出法国政府的这些做法都强调法国的民族特征,突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B项正确;法国的做法并不是要抵制全球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是针对国际,排除C项;D项不是本质的体现,排除。
11.答案:C
解析:19世纪以来,中英两国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中国则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这些措施分别适应了中英两国不同的现实需求,C项正确;材料中是借鉴而非照搬中国科举制度,排除A项;科举制度虽然被废除了,但是考试选官的原则得以保留,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中西文化发展水平差异,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价值观”“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等信息可知,美国大肆推进其文化价值观念的输出,以增强美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而维护其霸权地位,C项正确,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13.答案:D
解析:由“1870—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D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都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并非各国经济发展呈均衡趋势,A项排除;这一时期世界经济一体化尚未形成,B项排除;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C项排除。
14.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英国与荷兰、法国的海上竞争;英国政府大力支持海外贸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由特许垄断经营到被终止;由“单次航海”到“多次航海”;由临时合资到建立稳定的有限责任制。
(2)示例一:角色: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自由贸易的“阻碍者”。阐释:英国东印度公司自17世纪初得到政府的特许,直到19世纪30年代被取消前,长期垄断着与东方尤其是与中国、印度的贸易。它通过垄断鸦片、茶叶和纺织品等手段牟取暴利,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垄断式的贸易妨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自由贸易的进程,英国议会最终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特权,加速了东印度公司的解体。英国东印度公司凭借贸易垄断权曾获取暴利,但因为违背了自由贸易的潮流而最终衰败。示例二:角色:英国东印度公司是殖民主义的代理人。阐释: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西欧国家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的产物。在印度,公司不仅享有贸易垄断权,实际上还成为英国政府入侵印度的代理人和统治印度的殖民机构;在中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他们不道德地向中国走私鸦片,进而引发了鸦片战争,成为英国侵华的先锋。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扩张,给印度、中国等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反抗。英国东印度公司既是西方国家推行殖民主义的代理人,也是西方侵略东方国家的殖民者。示例三:角色: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世界市场的推动者。阐释:17世纪初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凭借政府授予的对外贸易特权,加入亚洲的贸易行列,在经历了三次英荷战争后,逐渐在全球贸易尤其是东印度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英国东印度公司将美洲的白银流通到中叶运往欧洲、北美,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总结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兴起的背景。第二小问“变化”,东印度公司从获得皇家特许状到后来的终止贸易垄断权可总结出变化。(2)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东印度公司所扮演的一种角色;如:根据材料二“在亚当·斯密等启蒙学者眼里,它是妨碍自由贸易的‘反面代表’”。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可以从垄断的角度,论证其对自由贸易的妨碍。最后,对所论述观点加以简要的小结。(共25张PPT)
单元十二 世界近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
课时34 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文官制度与国际法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2课】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背景:
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表现
①英国: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1.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
2.民族国家的形成
(1)背景:①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②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③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③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和宗教的忠诚。
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⑤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2)经过: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3)特点: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形成
(1)原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希:望通过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2)过程
①奠基: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②形成标志: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确立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
内容 a.确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b.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原则。
③1815年,欧洲各国建立起维也纳体系。
④各国之间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订了一系列战争法规。
(3)意义: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2.外交制度的建立
(1)原因: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满足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
(2)结果:在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的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3)影响: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6课】
三、西方的文官制度
1.背景:(1)传统官制的弊端:“恩赐官职制”个人询私、“政党分肥制”等造成腐败泛滥,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2)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亟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3)教育发展的影响: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2.建立
(1)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时间 目的/原因 内容
18世纪初 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 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
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19世纪初 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 ①政务官,随内阁共进退
②事务官,即文官,负责具
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
1855年 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 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1870年 进一步完善文官制 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
(2)文官制度的扩展
①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
3.特点
(1)凡是符合公考考试,择优录取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
(2)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文官要严格保持中立,必须忠实执行政策。
(3)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4.影响
(1)积极意义:规范了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局限性
①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②文官的层次越来越多,出现争权夺利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课时35 近代西方的法律教化、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9课】
一、近代西方的法律
1.渊源
(1)罗马法: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2)日耳曼法: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
(3)教会法:由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
2.发展
(1)英美法系(普通法系)的形成
①背景:11世纪,诺曼王朝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
②形成:12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
③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④“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2)大陆法系(民法系)的形成
①背景:13世纪以后,法国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②形成: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它继承了罗马法传统,融入了启
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民法系,又称“大陆法系”。
3.基本特征
(1)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2)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3)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4.评价:过于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同时,对个人权利的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
二、宗教伦理和教化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9课】
2.宗教改革后的新教
(1)主张: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
(2)评价: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迫害“异端”。
1.中世纪基督教的发展
(1)过程: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国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
(2)评价: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连接·选择性必修3·第7课】
三、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殖民扩张: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美洲族群的变化
①印第安人人口数量锐减。
②大量非洲黑人进入美洲。
③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④出现新的族群。
(3)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
①在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④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③拉丁美洲国家: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④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校对。
2.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的殖民活动
①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②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③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①原因:殖民扩张的加剧。
②表现: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华工与美洲的开发
①19世纪中叶后,华工成为美国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②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
(2)华工与大洋洲的开发
过程 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
影响 ①促进了美洲与大洋洲的开发。
②澳洲、美国等地都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聚居的地区)。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
济、文化的发展
一、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意大利的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课时36 近代西方的商业贸易、社会生活与文化扩张
【连接·选择性必修2·第8课】
2.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经营方式 主要史实
商品交易场所 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
创立银行 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
证券交易所 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
百货公司 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制贸易公司 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
3.商品种类的增多: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奴隶成为贸易商品。
4.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连接·选择性必修2·第11课】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的演进
(1)城市化的出现
①表现: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②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2)城市化的进程: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二战后城市化水平提高,速度加快。
3.基础设施的发展:自来水与排水系统、煤气灯、电灯、电报、电话、地铁、电车、汽车、自行车等相继出现并普及。
2.居住条件的改善
建筑技术 (1)美国人发明了电梯;
(2)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3)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生活服务 购物、娱乐、文化生活等服务设施为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
①工业废气污染和后来的汽车尾气污染,使问题更加棘手。
②生活与工业废水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2)贫富分化严重
①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②工人住房、生活条件恶劣。
(3)交通拥堵问题:私人汽车普及,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突出。
②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三、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扩张
【连接·选择性必修3·第12课】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1)多元特征的孕育
①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在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
(2)共同文化的形成
①美式英语的形成;饮食文化、艺术生活本土化;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成为北美文化的一部分。
②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2.拉丁美洲的文化
(1)变化原因:①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②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
③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2)变化的表现:①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②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③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④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7课】
1.原因
(1)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传播了启蒙思想。
(2)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欧洲各地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不断高涨。
2.内容: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3.代表
(1)俄国的“十二月党人”,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2)波兰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3)普鲁士进行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4)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的革命。
1.目的: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3.影响: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传统文化,其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2.方式: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4.代表国家:中国、印度、埃及等。
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
项目 角度 科举制 文官制度
相同 性质 官员选拔考试制度,属于政治组织制度的范畴 方式 公开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标准 才能和品德 趋势 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 影响 (1)追求公平与效益;(2)促使社会阶层流动;(3)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4)都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5)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出现僵化现象 不同 根源 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内容 人才的选拔考试制度,它既包括对文官(政治官员)的选拔,也包括对武官的选拔(如武举) 人事组织制度,它不仅包括官员的选拔任命,还包括对官员的考核、奖惩等内容
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资产阶级民主制
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思想 儒家思想 启蒙思想
价值取向 (1)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2)学而优则仕 (1)自由、平等、博爱;
(2)公平和效率
联系 中国科举制体现的“机会均等”原则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借鉴 二、对世界近代史上跨地区人口转移的认识
原因 (1)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兴起,印第安人锐减,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需要大量劳动力;工业化时他工厂制需要吸纳大量劳动力。
(2)为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殖民者进行罪恶的奴贸易。
(3)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
(4)列强侵华,从《北京条约》获取特权(准许华工出国)
形式 (1)自发移民,如英国大批清教徒逃亡北美
(2)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活动,如进行黑奴贸易
地域 (1)由欧洲迁往北美。
(2)由非洲迁往美洲。
(3)由亚洲迁往美洲
影响 (1)带有明显的侵略色彩(掠夺亚非劳动力),加剧了亚非地区的落后。
(2)开发美洲,推动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强大。
(3)改变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新的族群,美国因成为移民社会。
(4)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合各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5)人口迁移导致新的民族国家诞生。如美国的建立
古代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很大,但其中仍存在着共性。
材料一:獬豸(传说中的独角兽)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象征。它怒目圆睁,透着威严,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令犯法的人不寒而栗。汉代司法官员头上带的法冠就叫“獬豸冠”,清朝监察御史和按察使所穿的补服前后皆绣有獬豸图样。
中世纪以来,在西方法院的大门外,人们常常会看到蒙目女神的雕塑。她神情肃穆,一只手拿着宝剑,另一只手持着天平。她的双眼被布紧紧蒙住,这样就可以靠理性而不是情感和直觉来明辨是非。这位女神的造型实际是混合了希腊、罗马神话中诸位正义女神的形象,成为西方法律文化的象征。
——摘编自彭丽《蒙目女神与独角兽一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
材料二:中华法系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特色鲜明。从李悝著《法经》起,直到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大清律例》,都以刑法为主,兼有行政和诉讼等诸方面的内容,诸法合体混合编纂形式贯穿整个封建时代。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皇帝手中。保护与管理农业生产一直是古代法律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刘艺工《试论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共性。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
答案:(1)共性:都借助神话追求公平、正义;都强调法律的威摄作用。
(2)基本特征:从立法角度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始终是立法的核心;从法律编纂形式看,受战国以来法律编纂传统的影响,诸法混合;从法律内容看,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礼法结合;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存在,法律保护农业生产。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