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0 09:09:10

文档简介

府谷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这一事实直到唐代小说高度发达时才被史学家所承认”错误,原文第二段开头有“对小说给予‘史补’功
能的界定,主要发生于唐代。唐时,史学高度发达,史籍重要性不仅得到官方认可,并获得积极支持”,可见不
是小说高度发达时,而是史学高度发达时才被史学家所承认。)
2.D(“从隔阂到攀附再到史补的发展脉络”错。文章第一、二两段阐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和历史之间从隔阁到攀
附的发展脉络,第三、四两段阐述了小说对“史”功能的攀附给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3.C(A项,“唐人的‘史补’观念摒弃了对小说的鄙视”错误,原文第二段有“虽然也如以往认为小说‘琐碎、妄诞
真虚莫测”“确立了小说与史传‘卑’与‘尊的等级关系”,说明唐人对小说没有完全摒弃鄙视态度;B项,“若
背离这一观念,小说便不会流行”错误,原文“小说之所以流行,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传奇述异、令人赏心悦
目的娱乐审美功能”,可见不是因为“史补”价值观念;D项,因果颠倒,“中国古代小说长期而执着地攀附‘史
的功能”是因,“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娱乐功能长期被忽略、被轻视”是果。)
4.D(高昂成本会影响新药的价格,也可能阻碍最有需要的患者获得药物,但不一定会影响医生们在临床中优
化用药方案。)
5.D(“其团队认为”错误。材料三没有明确提出“青蒿素现在仍然是联合治疗疟疾的必要选择”这一观点是否
为其团队成员集体认为。)
6.①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到100%,这一方法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
的关键:②具体分离纯化获得青蒿素的钟裕蓉,是屠呦呦课题组的成员:③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公
开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的信息后进行的。(每点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7.B(“和与会者的犹豫不决”理解错误,乔光朴和霍大道没有犹豫不决。)
8.(1)努力:①立下“军令状”,如电机厂完成不了国家计划,请求撒销党内外一切职务。②极力邀请石敢一起赴
任,并让他担任党委书记。(2)作用:既反映了“四化”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又丰富并赞美了乔光朴勇于担责、
果敢坚毅的改革者形象,深化文章主题。(“努力”4分,“作用”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9.①主旨上的人民性。《出山》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塑造了乔光朴这一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一心只为实现“四化”
建设的改革家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勇敢、坚强、忠心耿耿、有魄力、有才干的领导干部,带领人
民群众向着宏伟目标前进的迫切需求。②艺术手法上的创新性。《出山》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乔光朴的形
象。乔光朴主动请求出山,而石敢开始时是退缩的,后在乔光朴的极力邀请下才答应出山,二者同样是“出
山”,但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形象特征,使乔光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为突出。(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也可的情给分)
10.D(原文标点为: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11.B(A项都是军队的意思;B项前者是感谢,后者指施于民的德惠:C项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D项都是希望的意思。)
12.C(“派遣使者和韩国签订盟约”错误,文中只是说楚王派使者与韩国交好,并没有签订盟约。)
13.(1)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用一座大城来贿赂秦国,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因”“和”、状语后置句
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韩国能相信我们,与秦国断绝交好,秦国一定会大怒,因而非常痛恨韩国。(“听”“绝”“厚怨”
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秦、韩两国在浊泽大战,韩国处境危急。公仲朋对韩王说:“盟国是不能依靠的,现在秦国想要攻打楚国,大
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用一座大城来贿路秦国,与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是一石二乌的计策啊。”韩王
说:“好,”于是就为公仲朋的出行做准备,派他到秦国去讲和。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2773Z府谷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
篇青器品州,S,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关T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四-了示,对面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小说文体最初发表论断的是东汉桓谭。他在《新论》中指出,小说文体以琐碎,驳杂、虚妄
为特征,它与“圣人文语”明道治国平天下功用不可同日而语。桓谭之后,对小说文体给予发论
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小说“盖出于稗官”,为“街谈巷语,道听涂说
者之所造”。桓谭、班固的认识,代表了中国文人对小说的最初认知。他们普遍表达了对小说的
不屑,班固更是将小说列入“子”的范畴,造成了与历史的隔绝。大
”对小说给予“史补”功能的界定,主要发生于唐代。唐时,史学高度发达,史籍重要性不仅得
到官方认可,并获得积极支持。此时,顺应小说创作中长期对史家所遗、所弃之事拾取记载的现
实,始有了对小说“史补功能”的明确界定。唐人对小说的认知,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突破。虽然
也如以往认为小说“琐碎、妄诞、真虚莫测”,但却使小说与史传之间建立起明确的渊源联系,确
立了小说与史传“卑”与“尊”的等级关系,把小说存在价值确定为可为正史编纂提供阙失资料、
能弥补正史记载之不足、有助于人们博闻强见等。至此,小说始有了明确的“史补”目的。这一
目的突出体现于小说创作与评论中对“史”的功能的攀附。“幕史”心态与唐后史学家对小说“史
补”的功能论定两相结合,导致唐后小说创作与评论普遍流露出浓郁的自觉而为的“史补”目的。
对“史”之功能进行攀附,小说“史补”的这种价值指向对小说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
中国古代小说来说,无论是原初形态的“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拾史
之透、取史之弃,还是唐以后小说创作的幻设为文,小说之所以流行,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传
奇述异令人赏心悦目的娱乐审美功能。但这一功能倘若没有基于“史补”观下“史”的功能的规
引和限制,小说创作很可能滞于“牛鬼蛇神”之奇而难以自拔;审美娱乐而外,倘若没有存故实、
播道义等“史”之功能的注入,小说的内涵会显得单,小说存在的价值与品位不会获得提升。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史补”这一价值追求对小说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郭豫适在《中国古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232773Z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