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普通高中6月教学质量监控(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丽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普通高中6月教学质量监控(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0 09:10:02

文档简介

丽水市 2022 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
高一语文试题卷(2023.06)
本试题卷共 8页,四部分,24题。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卷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考场号、流水号、考生号填写清楚。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什么是象征?我斗胆自创一个简单好懂的解说:“象征者,取象于物,以表喻人或事
(境)之特征也。”象征包含着譬喻的因素,但譬喻并不总能构成象征。比方《红楼梦》
里说李纨是个“佛爷”,这是个比喻,不是“象征”。等到群芳夜宴,祝寿怡红,李纨伸
手一掣,掣得的是一枝老梅(花名酒筹),正面镌着这梅枝,反面刻着“竹篱茅舍自甘心”
一句古诗——这,才是她的象征。
《红楼》一书中,另有一个总括的、特大的象征,就是大观园之命脉,曲折流贯全园,
映带了各处轩馆台榭的那条溪水的名字——沁芳!“沁芳”表面上原是为一座亭子而题的,
但实际上溪、桥、闸、亭通以“沁芳”为名,可见其重要。
雪芹写《红楼梦》,为什么要特写一座大观园?据脂砚斋的批语说是:“只为一葬花
冢耳。”这种批语,至关重要,但也被人作了最狭隘的理会,以为修建了一座大观园,只
是为了写“黛玉葬花”这个“景子”。要领会雪芹的深意,须不要忘掉下面几个要点:
(一)“宝玉系诸艳之贯,故大观园对额,必待玉兄题跋。”宝玉是亲身目睹群芳诸
艳不幸结局的总见证人,他题“沁芳”,岂无深层涵义。
(二)宝玉与诸艳搬入园后,所写第一个情节场面就是暮春三月,独看《西厢记》至
“落红成阵”句,适然风吹花落,也真个成阵,因不忍践踏满身满地的落红,而将花片收
集往沁芳溪中投撒,让万点残红随那溶溶漾漾的溪水流逝而去——这才是“沁芳”的正义。
(三)虽然黛玉说是流到园外仍旧不洁,不如另立花冢,但雪芹仍让她在梨香院墙外
细聆那“花落水流红”的动心摇魄的曲文,并且联想起“流水落花春去也”等前人词句,
不禁心痛神驰,站立不住——试问:他写这些,所为何来?很多人都只是着眼于写黛玉一
人的心境,而体会不到在雪芹的妙笔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给“沁芳”二字作出活生生的
注脚。
“沁芳”,就是“花落水流红”的另一措语,但更简靓,更含蓄。流水飘去了落红,
就是一个总象征:诸艳聚会于大观园,最后则正如缤纷的落英,残红狼藉。群芳的殒落,
都是被溪流“沁”渍而随之以逝的!
(选编自周汝昌《红楼十二层》)
材料二
以大观园为代表的现实生活场景的描写与刻画就是一个大的象征,它与寓言象征神秘
世界步步呼应,层层推进,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其中最突出、最典型、最能感人至深的
高一语文试题卷 第 1 页 共 8 页
{#{QQABJYaUogCIAAAAAABCEwEgCgCQkgEACKgGQBAYMEIBiAFABAA=}#}
是黛玉葬花了,并且黛玉葬花的象征性是一个系统,连续不断,前勾后连,首有渲染、铺
垫,后有豹尾之应,中有葬花之高潮,一步步把小说的悲剧性情结推向极致。
《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就唱出了林黛玉葬花的前音,当贾宝玉刚
进入太虚幻境,就有一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中,“飞
花逐水流”句就暗示了后来“花落水流红”的葬花。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
也有葬花的铺垫与渲染。在给那个入园第一个主景“压水而建的一座桥亭”题名,众人皆
不称其意,唯独贾宝玉的“沁芳”令向来不肯假以颜色的贾政也捻须不禁,满意有加,加
之贾宝玉的题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高超,使得贾政不得不复又“点
头微笑”。这里的“沁芳”和“三翠”“一脉香”对联“大有深意”。所以元春省亲一完
结,众姊妹和宝玉搬进园中居住,作者安排情节的第一个大的活动就是“宝玉葬花”。并
且把“葬花”分三个阶段镶金嵌玉于其他故事情节中,欲擒故纵,时隐时现,妙趣横生。
第一阶段是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贾宝玉面对纷落桃花,以花喻人,唯恐
践踏了“花瓣儿”,把它兜起来,抖落在池内,可没想到同病相怜的林黛玉对落花更有深
情和境界,早已准备了花锄、纱囊、花帚、花冢,让它“埋在那里,日久随土化了”,免
遭蹂躏!第二阶段是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明写宝玉,暗写黛玉,“把那花
儿兜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第三阶段则是林
黛玉伤情悼义、吟出那千古流芳的《葬花词》,这是高潮,也将黛玉葬花的悲戚境界和悲
剧归宿和盘托出。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与第二十七回“饯花”遥相呼应,
众女子抽签为谶,皆是“名花”,这是黛玉葬花象征意义的扩而展之,暗示着她们的悲剧
命运。到了高鹗《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恰恰应谶了《葬花词》所
唱出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林黛玉于此怜花自怜,自怜怜花,将花拟
人,又将人拟花,至此黛玉葬花的描写与刻画才基本收束。
“黛玉葬花”富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花之薄命与闺中女儿又何其相似!曹雪芹怀着沉
痛的心情,把哀感顽艳的形象,付与一个个绝代佳人,于是“黛玉葬花”这一动人形象,
诗意的象征,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精彩章节。
(选编自刘荣林《寓言性本体性象征质实性 大观园太虚境人生悲剧情》)
材料三
大观园的寓意层面太虚幻境在前八十回总体是隐在现实故事的背后,给人世的繁华热
闹衬上了虚幻的底色,这种虚幻暗示着宝玉和众少女自由快乐的不真实性以及必有的悲剧
结局。后四十回则把寓意层放到了明处,让幻境人物直接出现在大观园的现实层面,现实
与幻境不是一虚一实互为表里,而是荒诞在现实中合理存在了。这与曹雪芹似幻实真的深
意大相径庭,大观园悲剧命运给读者的审美情感至此化为乌有。曹雪芹是个有着积极浪漫
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者,他建下这座充满象征意义的完美园林,又让它随着园中主人公们
被摧残、扼杀的悲剧命运走向不可避免的衰亡。然而在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中,大观园在
精神内容与结构上的重大作用被削弱了,被写成一个鬼魅横行的神秘去处,差距之大,令
人深思。
(选编自陈杰《幻境和现实的交错与重叠》)
高一语文试题卷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JYaUogCIAAAAAABCEwEgCgCQkgEACKgGQBAYMEIBiAFABAA=}#}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佛爷”和“老梅”两个事例,说明象征包含譬喻的因素,但譬喻并不总能构成象征。
B.大观园里诸多景致如溪、桥等都以“沁芳”为名,“沁芳”是“群芳陨落”的总象征。
C.前勾后连的“黛玉葬花”,是富有极强象征意义的系统,与寓言象征神秘世界相呼应。
D.后四十回高鹗忽视对大观园的描写刻画,削弱了它在精神内容与结构上的重大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关于什么是“象征”,周汝昌自创一个定义,说明别的说法不好懂不严谨。
B.材料一,周汝昌引用脂砚斋的批语“只为一葬花冢耳”,阐述了大观园的深层含义。
C.材料二,指出“葬花”分阶段镶嵌到其他故事情节中,产生时隐时现、妙趣横生的效果。
D.材料三,大观园的寓意层面是否隐在现实故事背后,成为评判高鹗续作优劣的标准。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象征含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宝玉在太虚幻境闻的“群芳髓”香、喝的“千红
一窟”茶和饮的“万艳同杯”酒。
B.《红楼梦》“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边听的“原来奼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C.《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在秦可卿屋里看到的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嫩寒锁
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D.《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麝月掣的签面上的荼縻花,题着的“韶华胜极”
四字,和写着一句旧诗“开到荼縻花事了”。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阐述了《红楼梦》中的“象征性”,但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红楼梦》中有许多含有象征意味的谐音现象,如人名、斋名、判词等,请你举出两例
并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6~9 题。
套中人(节选) 契诃夫
在米罗诺西茨科耶夫村的尽头,误了时辰的猎人在村长普罗科菲的谷仓里过夜。他们
就两个人:兽医伊凡和中学教师布尔金。伊凡这会儿出来打猎,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中学
教师布尔金每年夏天都住在 P伯爵家,这些年来对这个地区已经了如指掌了。
他们没有睡觉,讲着各种各样的故事。除了其他事情,他们还谈到村长的妻子玛芙拉。
她身体健康,也不愚蠢,可是从没走出过她家乡的村子,一生中从没见过城市或铁路,最
近十年一直坐在炉灶边,只有晚上出门到街上走走。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布尔金说,“我只是想说像玛芙拉这样的人没什么稀奇。没
有必要往远处看,两个月前,我的同事——希腊语教师别里科夫在我们城里去世了。你肯
定听说过他。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即使在最晴朗的天气他也穿着套鞋和暖和的棉衣,带着
雨伞。他的雨伞装在一只套子里,手表也装在一只灰色羚羊皮套子里,当他拿小刀削铅笔
时,他的小刀也装在一只小套子里;他的脸好像也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
的衣领里。他戴着黑眼镜,穿着法兰绒衣服,用棉花塞着耳朵,坐上出租马车总要叫车夫
把车篷放下。简单地说,这个人表现出一种经常的、不能克服的冲动,要把自己包起来,
就是说要给自己做个套子,让自己与世隔绝,不受外界影响。现实让他烦恼,让他害怕,
总是令他不安。也许是为了替自己的胆怯和对现实的厌恶辩护,他总是赞美过去,赞美那
高一语文试题卷 第 3 页 共 8 页
{#{QQABJYaUogCIAAAAAABCEwEgCgCQkgEACKgGQBAYMEIBiAFABAA=}#}
些从未存在过的东西;甚至他教的古典语言事实上也成了他的套鞋和雨伞,让他借此躲避
现实生活。”
“‘哦,希腊语多么洪亮,多么美妙啊!’他会带着赞美的口吻说,像是要证明自己
的话,举起手指,念道:‘人!’”
“别里科夫还试图把他的思想也藏在套子里。只有写着禁止什么的政府公告和报纸文
章对他来说一清二楚。当有公告禁止男孩晚上九点以后上街,他就觉得清楚明确,这种事
是禁止的,这就够了。任何批准或允许的事总让他有疑虑,觉得模糊不清,没说明白。每
当城里获准开设戏剧俱乐部、阅览室或茶室,他就会摇着头轻声说:‘当然这是可以的,
这很好,可我希望不会引发什么事情!’”
“任何违反法令、偏离常轨、不合规矩的事,即使在别人看来不关他的事,也会让他
沮丧。如果他的一位同事去教堂迟到了,或者有传言说中学男生胡闹了,或者有人看见一
位女教师晚上和一个军官在一起,他就心神不宁,说他希望不会出什么事。在教师会议上,
他的小心、谨慎,他对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年轻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对班级里吵闹现象的
独特想法,简直是折磨我们。”
“哦,他希望这不要传到当局耳朵里;哦,他希望不会出什么事;他认为如果把二年
级的彼得罗夫和四年级的叶果罗夫开除会很好。你知道吗,他就凭他的哀叹、沮丧,凭他
苍白的小脸上的黑眼镜,把我们打垮了。我们让步了,扣了彼得罗夫和叶果罗夫的行为分,
罚他们课后留校,到最后把他俩都开除了。教师们都怕他,甚至校长也怕他。你能相信吗,
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正派人,受的是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教育,可这个穿着套鞋、
拿着雨伞的小男人,竟然控制了整个中学十五年之久!不光中学,事实上他控制了整座城
市!女士们星期六不敢办私人的戏剧演出,生怕他听见;他在场的时候牧师也不敢吃肉和
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种人的影响下,我们城里的人在过去十到十五年里变得什么都怕。他
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不敢交朋友,不敢读书,不敢帮助穷人,不敢教人读书写
字……”
……
“一个月后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参加了他的葬礼——两所中学和神学院的人都去
了。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好像很高兴终于被放进一个套子里再也
不用出来。是啊,他的理想实现了!好像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葬礼那天天色阴沉,下着
雨,我们都穿着套鞋、打着伞。”
“必须承认埋葬别里科夫这样的人非常令人愉快。从墓地回来时我们都神情肃穆,没
人想表现出愉快的心情——这种心情多年以前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都经历过:大人出去
了,我们可以在花园里玩一两个小时,享受一下充分的自由。”
“我们心情很好地从墓地回来。可是不到一个星期,生活又回到从前了,一样阴郁、
压抑、没有意义。事实上,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还有多少这样的‘套中人’活着
呢,将来还会有多少呢!”
“确实如此。”伊凡点上烟斗说。
“将来还会有多少呢!”布尔金重复了一遍。中学教师走出谷仓。他矮矮胖胖,完全
秃顶了,黑胡子长到腰。
高一语文试题卷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JYaUogCIAAAAAABCEwEgCgCQkgEACKgGQBAYMEIBiAFABAA=}#}
“是啊,确实如此。”伊凡又说了一遍,“如果你愿意,我也给你讲个很有教益的故
事。”
“不,我们该睡觉了,”布尔金说,“明天讲吧。”
他们走进谷仓,躺在草堆上。他俩刚盖上被子准备入睡,突然听见轻轻的脚步声——
啪嗒,啪嗒……走了一会儿又停住,一分钟后又响起啪嗒声……
“是玛芙拉。”布尔金说。
脚步声渐渐消失了。
“你看见、听见人们撒谎,” 伊凡说,翻了个身,“他们因为你容忍他们撒谎而叫
你傻瓜。你忍受侮辱,不敢公开说你站在诚实和自由的人一边,你自己也撒谎,还微笑:
这么做只是为了一片面包,一个温暖的角落,一个一文不值的小官衔。不,不能再这样活
下去。”
“好了,你扯到别处去了,伊凡,”中学教师说,“睡觉吧!”
十分钟后布尔金睡着了。可伊凡不停地叹气,翻来覆去;后来他起来,又走到外面,
坐在门口,点上烟斗。
(节选自诸逢佳译本,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尔金对“套中人”现象司空见惯,他说玛芙拉“这样的人没什么稀奇”,然后讲述
怪人别里科夫的故事,以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B.别里科夫“总是赞美过去,赞美那些从未存在过的东西”,甚至也赞美自己教的古老
的希腊语,说明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C.“别里科夫还试图把他的思想也藏在套子里”,只认可“写着禁止什么”而疑虑“批
准或允许的事”,体现他是个有自己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人。
D.从全文看,伊凡内心压抑,“出来打猎,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想暂时逃避现实;听
了布尔金的故事,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心情更加沉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次写到村长的妻子玛芙拉,着重描写她脚步的啪嗒声,既呼应开篇,使结构
严谨,又渲染了氛围,强化“套中人”形象。
B.小说运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描写别里科夫整天躲在“套子”里;把“整个中学”辖
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
C.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中取材,看似信手拈来,但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也能反
映出复杂的人物关系,使情节曲折离奇。
D.小说语言简洁平实富有表现力。如对别里科夫的一句口头禅“希望不会出什么事”,
就鲜明地表现出别里科夫胆小、迂腐的性格。
8.划线句详细描写了别里科夫的各种“物件”,却唯独没有关于他个人面部特征的描写,
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5分)
9.选文呈现的是“故事中的故事”,教材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请从叙事的角度说说
你更欣赏哪一种?(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5题。
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
高一语文试题卷 第 5 页 共 8 页
{#{QQABJYaUogCIAAAAAABCEwEgCgCQkgEACKgGQBAYMEIBiAFABAA=}#}
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
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
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
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
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今取人则不然,不
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
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
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
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
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
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少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3分)
会韩人□A 郑国□B 来□C 间秦□D 以作□E 注溉渠□F 已而□G 觉□H 秦宗室大臣□I 皆言□J 秦王曰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 举:攻克,占领
B.杜.私门,蚕食诸侯 杜:堵塞,封闭
C.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充:丰裕,繁盛
D.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赍:凭借,借助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指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与《答司马谏议书》《与朱
元思书》中的“书”意思相同。
B.戎,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
夏周围的族人为东夷、西戎、南狄、北蛮。
C.陛,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把建议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
“陛下”代称皇上。
D.黔,黑。古代常以服饰的颜色、质地等鲜明的特征,显示穿者的尊卑贵贱或性别职
业,如黔首、巾帼、布衣、白丁、青衫等。
高一语文试题卷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JYaUogCIAAAAAABCEwEgCgCQkgEACKgGQBAYMEIBiAFABAA=}#}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因此百姓殷实富裕,国家繁荣富强,百
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
B.因李斯上书劝谏,于是秦王下令废除逐客诏令,重新恢复李斯廷尉的官职。秦国经
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统一了天下。
C. 秦统一天下后,任命李斯为丞相,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
统治;取消分封制,使国家没有战争的祸患。
D.李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的高度立论,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
手法,理足辞雄,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4分)
(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4分)
15.李斯提出“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6~17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
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罢官北归,时近中秋,途经洞庭,写下这首描摹洞庭月色的词,营造出一个光风
霁月、坦荡无垠的艺术意境。
B.“更无一点风色”,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与其说实写湖面的平静,不如说是展
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C.“着我扁舟一叶”,扁舟附着于万顷碧波,充溢着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透露出词人隐遁江湖的心境。
D.“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穹地壤之间空明澄澈的特征,“分辉”“共影”
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
17.“表里俱澄澈”不仅写景,更是作者处世态度的写照。词的下阕中还有哪些为人处世
之道值得我们学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
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洞庭湖浩瀚无
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4)鹭是古代诗歌里常见的意象,在古诗文里描写“鹭”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试题卷 第 7 页 共 8 页
{#{QQABJYaUogCIAAAAAABCEwEgCgCQkgEACKgGQBAYMEIBiAFABAA=}#}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题。
杭州 2023年第 19 届亚运会火炬——“薪火”,庄重大气的造型与智能环保的设置,
通过火炬手们的手手相传,向世界展现中国制造的硬核力量和中国设计的独特创意。火炬
造型自下而上“生.长.”,由炬基、炬身、炬冠三部分组成。炬冠上的出火口,设计源自“琮”
最早的甲骨文字形“ ”,外方内圆,相融相生,寓意火炬之光在火炬之内 ① 。
“薪火”,喻意着中华文明 ② 。火炬以玉琮为表征,以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为
主干,既是对中华文化的致敬和传承,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璀璨的光芒。“薪火”,
展示了浙江智造的魅力。火炬以天然圣火与智能技术为双核支撑,在历届大型赛事火炬设
计中 ③ 。
19.请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下列选项中引号,与文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主观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
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B.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来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
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C.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
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D.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
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
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3题。
讲理的倡议往往来自于 ① ,为什么有人可以不讲理?或者说为什么总有
一些情境让讲理成为不可能?我们必须承认讲理是高度情境化的。讲理,是在某一个情境
中的两个或更多的人展开的、尝试达成共识的行动。讲理并不是为了改变情境,而是为了
改变情境中不同主体对自身选择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不讲理,即指讲理行动中的对方不遵
守一种被你认为合适的理,因为双方坚持的“理”不同 , ② 。即使我们都
承认讲理作为一种规范的重要性, ③ 。可见,讲理的难处在于我们尝试将宽
泛意义的规范转变为具体情境中的行动,这实际上是在跨越从规范到现实的鸿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间有一句俗语“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说的是只要认理、讲理,难事就不会
难办;而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可理喻、对牛弹琴的处境,与语言文字运用Ⅱ阐述的讲理之难
非常相似。
“说理”是难还是易,人们的感受不尽相同。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
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试题卷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JYaUogCIAAAAAABCEwEgCgCQkgEACKgGQBAYMEIBiAFABAA=}#}丽水市 2022 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3.06)
选择题(33分,每题 3分)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3 16 20
答案 D A C D C DFH D D B C B
1.D(“忽视”错误)
2.A(“不严谨”无中生有)
3.C(不能体现材料一和材料二群芳殒落的象征含义)
4. ①材料一,作者从“沁芳”的深层含义来象征大观园诸女子的悲惨命运。②材料二,
作者从“黛玉葬花”的系列情节来象征大观园诸女子的悲惨命运。(4分)
5.示例①贾宝玉:“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②蘅芜苑:“恨无缘”,
表示薛宝钗虽然嫁给了宝玉,但她最终依然和宝玉无缘做真正的夫妻。③“玉带林中挂”:
“玉带林”倒过来读即是“林带玉”,恰是林黛玉的谐音;玉带是贵人系在腰间的,这
时没人系,却挂在林中,有明珠投暗、怀才不遇之义。(4分,每点 2分)
6.D(A“以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清醒认识”错,只是为了向伊凡讲述一个稀奇的故事;B
“说明他过去生活的怀念”错,是为了躲避现实;C“体现他是个有自己思想和行为准
则的人”错,他没有自己的思想。)
7.C(人物关系并不复杂)
8.①用漫画的笔法写出套子的特点;②让别里科夫封闭、恐惧、精神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
更形象鲜明;③说明表现的是“一类人”而不是个体。(5 分。1 点 2 分,2 点 4 分,3
点满分。)
9.观点一①原著是故事套故事,延缓了叙述的节奏,拓宽故事的空间。②人物增多,除别
里科夫外,还写出了其他人的思想状态与生活方式,揭示套中人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类
人,使主题更丰富。③运用全知视角,突破局限,更客观自由。(6分,每点 2分)
观点二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别里
科夫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②使叙事节奏加快,直奔故事主体,结构更
加紧凑。③跟原著相比更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增强读者代入感。(6分,每点 2分)
10.DFH
11.D(送给,付与)
12.D(A.《答司马谏议书》《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指书信。B.“南狄、北蛮”错,应
为“南蛮、北狄”。C.“陛”宫殿的台阶。)
13.B(重新恢复李斯客卿的官职,“廷尉”是李斯升迁后的官职)
14.(1)这五位先生,都不是出生在秦国,但是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国家,于是称
霸于西戎之地。(4分。重点字词“产”“并”“霸”、定语后置各 1 分。)
(2)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
的恩德。(4分。重点字词“择”“就”“却”“明”各 1分。)
15.①从历史上看,客卿对秦国有功;②逐客是重物轻人,不利统一大业;③逐客是帮助
六国,会危及国家安全。(3分)
16.C(主要是表现词人广阔浩荡的心境,并非“隐遁江湖”。)
高一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3 页
{#{QQABJYaUogCIAAAAAABCEwEgCgCQkgEACKgGQBAYMEIBiAFABAA=}#}
17.遭遇挫折,面对困境时①保持自己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高洁人格;②要
有坚持、淡定的豁达心境;③要有自信、乐观的胸怀。(6分,结合诗句分析有理亦可
给分)
18.⑴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⑵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⑶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⑷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8 分。第四句如写“星河鹭起,画图难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漠
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也给分。)
19.①周而复始(源源不断、连绵不绝等亦可给分);②薪火相传;③独树一帜(或脱颖
而出)。(3分,每空 1分)
20.B
21.以庄重大气的造型与智能环保的设置,通过火炬手们的手手相传,向世界展现中国设
计的独特创意和中国制造的硬核力量。(2 分,“以”“ 中国设计的独特创意和中国
制造的硬核力量”各 1 分)
22. ①不讲理的现实②导致不讲理现象的发生(或导致讲理无法持续的结果)③也要关注
讲理的情境性(6分)
23.①把“讲理”由社会规范转变为真实行动的过程比喻成跨越鸿沟;②形象生动地揭示
了讲理过程的艰难。(2分)
24.(60分)
(一)题解
1.审题:
俗语“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说明当事人双方有一个共同的态度,“理”是解
决矛盾的关键,突出“理”的价值,表明“讲理”可行易行。“不可理喻”“对牛弹琴”,
则又描述了有理讲不通情形,表明“讲理”的艰难,甚至无理可讲。语言文字运用Ⅱ,分
析了有理讲不通深层原因,指出“讲理”是高度情境化的活动。综合题目材料意思,我们
发现,“讲理”的“难易”,受讲理时条件限制,即关注“情境”,“讲理”或可化难为
易。
2.立意参考:
⑴讲理看情境,难易有分别
⑵细察对象,高效讲理
⑶至理必讲,不避难易
(二)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基准分:44分
第一档:考生能清楚认识到“讲理”“难易”产生的关键原因,阐明解决问题的正确
看法,指出现实意义,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炼,52分以上。
第二档:能够准确立意,较为清楚分析“讲理”存在“难易”的原因,阐述解决问题
的基本方法,结构相对完整,逻辑比较清楚,语言流畅、较为生动。44分—51 分。
第三档:考生能从材料着手,展开论述,阐述“讲理”客观存在“难易”问题,但不
能清楚地分析“讲理”产生“难易”的关键原因。38 分—43分。
第四档:考生仅强调“讲理”的“难”或“易”,对产生“难”或“易”的原因也缺
乏论述,或者随意论述,视为偏离题意。28分—37分。
第五档:脱离材料,另起炉灶,自说自话,字数严重不足(少于 400字),27分以下。
高一语文答案 第 2 页 共 3 页
{#{QQABJYaUogCIAAAAAABCEwEgCgCQkgEACKgGQBAYMEIBiAFABAA=}#}
说明:①每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 3分为止。②缺题目,扣 2分。③不
足字数,每少 50个扣 1分。④确认为抄袭的,判为 10 分以下。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来到秦国做间谍,以修筑渠道为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宗室大
臣们都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事奉秦国的人,大都是在为他们的君主游说离间秦国而
已,请把所有的客卿都赶走。”李斯也是在议论中要被驱逐的客卿之中。李斯就上书进谏
说:
我听说官吏们在商量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过去秦穆公访求有才干的人,
在西边从戎地收用了由余,在东边从宛地聘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
丕豹、公孙支。这五位先生,都不是出生在秦国,但是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国家,
于是称霸于西戎之地。秦孝公实行商鞅的新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人民因此殷实富裕,
国家因此富强,老百姓乐于为国家效力,诸侯都归附听命,(秦国)战胜了楚、魏两国的
军队,功占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了三川之地,
向西兼并了巴、蜀两国,向北获得了上郡,向南取得了汉中,吞并了九夷之地,控制了楚
国的鄢、郢,在东面占有了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了大量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结
成的合纵,使他们向西臣服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任用范睢,罢免穰侯,驱
逐华阳君,加强和巩固了公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一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
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国君(的大业),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有
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假使这四位君王拒绝宾客而不接纳,疏远这些贤士而不加任用,
这就会使国家得不到富强丰利之实,而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
现在陛下获得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悬挂着明月宝珠,
佩带着太阿剑,骑着纤离骏马,竖起以翠羽装饰的凤形旗帜,立起鳄鱼皮制作的大鼓。这
几件宝贝,秦国一个都不出产,但是陛下却非常喜欢,这是为什么呢?……现在用人却不
是这样,不问行不行,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国人都让离开,凡是客卿一律赶走。那么您
看重的只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轻视的却是百姓。这不是能够统一天下、制服诸
侯的策略。
我听说过土地广的粮食就充足,国家大的人口就众多,武器强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
不丢弃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
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本国别国,四
季就会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然而我们今天却抛
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使天下才士都退缩着而不敢
向西来,止步不入秦国,这正是所谓“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值得珍视的有很多;人才不出生在秦国,但愿意效忠秦国的也
很多。现在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在内则削弱了自己的国
家,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这样下去)要使秦国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于是秦王就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
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了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
拆平了各国郡县的城墙,销毁了各地的武器,表示不再使用;使秦国没有一寸分封的土地,
也不立皇帝的儿子、兄弟为王,更不把功臣封为诸侯,以便使国家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战争
的祸患。
高一语文答案 第 3 页 共 3 页
{#{QQABJYaUogCIAAAAAABCEwEgCgCQkgEACKgGQBAYMEIBi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