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代数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代数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6-21 13:1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
3.2代数式(1)
第7周第2节2021.10.12
一、学生起点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二节,在此之前,学生对有理数及有理数的运算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第一节中对于字母表示数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并且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和字母有了接触,从小学到初中的数的运算实质就是代数式的运算,在此基础上导入代数式和代数式值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时机.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增强,课堂氛围进一步浓烈,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很多同学都已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将有利于学生掌握代数式和代数式值的意义,解决有关代数式的运用问题.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直奔教学主题――代数式的意义,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有效地克服了学生的心里障碍,并结合上一节的内容很自然地引入了代数式值的意义,再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列代数式并求其值,然后通过反问代数式还能表示哪些实际意义,将教学活动引向高潮,激发学生联想、类比,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材提供了一个刻画有趣现象的经验公式――蟋蟀叫的次数与温度的关系,既使学生感悟了数学建模的思想,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加深了对代数式和求代数式值的理解.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际的背景,争取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以及运用它推断代数式所反映规律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提供更多的实际背景,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进行从语言到代数式、从代数式到语言转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景给字母赋于实际意义;理解代数式和代数式的值的意义,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在具体情景中能求出代数式的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实际背景和引用符号,经历观察、体验、猜想、归纳等数学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增强符号感,发展运用符号解决问题和数学探究意识.
3.情感与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类比、联想等思维,体验数学美,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具体情景中能列代数式,并能求出代数式的值。
教学难点:正确列出代数式表示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给代数式赋予实际意义。
三、教学方法:分组交流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三角尺。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② 创设背景,加深理解 ③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④ 趣题滋润,应用新知 ⑤练习交流, 巩固新知.⑥知识小结,作业布置。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内容:承接先前的若干实例,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归纳它们的基本特征。
目的:通过复习上一节知识内容,直接点出本节主题,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注意力集中前提下顺利过渡到本节知识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在解答问题中理解代数式的概念.
效果:学生在通过上一节知识的回顾,知道像4+3(x-1),x+x+(x-1),a+b,ab,2(m+n),,a3 …… 这样一些式子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有字母,有数,用运算符号连接,加深了对代数式概念的理解。  
第二环节 创设背景,加深理解
内容:讲解教材中的例1 列代数式,并求值.
目的:经过多媒体展示实际背景,学生演板、师生交流,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
问题,学会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规定代数式的书写要求,代数式求值的格式并用多媒体展示,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规范性,严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效果:本环节开始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交流较为充分,学生成功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结果的多样性,数学符号的美妙性,同时初步学会了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
第三环节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内容:承接上面的例子,继续提出问题:前面10x+5y表示的是x个成人、y个学生进公园的门票费,那么它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大家想一想后,写出一种或两种表示的内容.
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做小组交流,随后全班交流。根据讨论结果,共同归纳:“10x+5y”可以赋于很多的实际的意义.
目的:用多媒体将问题展示后,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进而产生联想,针对“10x+5y”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观点,并在小组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学生意识到
了“10x+5y”可以表示很多不同的意义,接着让各小组长上台进行展示和师生对答案进行
综合评价,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
效果:教学中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针对“10x+5y”所表示的意义各自发表自己观
点,并在小组进行交流,这样,给学生相互之间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困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和意识.
第四环节 趣题滋润,应用新知
内容:这里,我将课本习题的第4题调整为例题,分析需要使用代数式表达信息的原因。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代数式求值的含义。
目的:这里首先展示出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小动物――蟋蟀的图片,从而提出蟋蟀每
分钟叫的次数与当时温度的关系的问题,目的是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第(1)中的蟋蟀1分所叫的次数探求或变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自设字母来表示有关的量,为学生列代数式铺平道路,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求x=80、100、120时,该地当时的温度,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学会求代数式的值,加深对蟋蟀1分叫的次数与当时温度的关系的体会.
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给出一个实际背景,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通
过师生循序渐进的分析,学生很自然地领悟了数学建模的方法,掌握了列代数式的新的方法――先设字母,再列式子,使课堂气氛显得格外轻松.同时在这里通过变式,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环节 练习交流, 巩固新知
内容: 解决教材中的随堂练习等。本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和巩固练习,
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了试一试、想一想等有创新思维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数学发展方面的需要.选择题目的出发点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列代数式,进一步明确代数式的
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代数式的意义
    代数式  代数式的值
         代数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第五环节 知识小结,布置作业
目的:同学之间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必要的内容,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本章的重点,明确学习的方向.
效果:学生分层次独立完成课中随堂练习,再由教师念答案学生自我评分,按不同的要求统计
优秀成绩(基础差的同学做对第1题就是优秀),让每个学生都有了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
数学的信心,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布置作业:
1、基础必做题:习题3.2第1,2题,
2、提高选做题:绩优学案61页第9题。
附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代数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归纳揭示出代数式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回顾4+3(x-1),a+b,ab,2(m+n),,a3 ……等这些式子的实际背景和求4+3(x-1)中当x=200时的火柴棒的根数,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后,对列代数式和求值就不会感到陌生了,进而引出例1这样正规的列代数式和求值的题型,并且给出了实际背景;紧接着,对代数式“10x+5y”还可以表示什么?作了全面而广泛的探究,学生从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科学技术、几何物体;等等,很多方面引出代数式“10x+5y”在实际背景或几何背景下所表示的意义.这就体现数学的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和变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也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拓展了思维.
在课堂练习中,给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分层次对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严谨思维、规范解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解答的都很好.同学们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作的比较成功:
第一,根据课程标准把握教材.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淡化概念,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入代数式的概念,显得自然流畅,学生学的轻松,在学习例1和后面的“想一想”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在不断地纠错中学习新知识,在不断归纳中学习新知识,在不断创新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二,恰当插入背景,渲染了气氛.如例1中插入“公园大门”图片,例2中插入“蟋蟀”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第三,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不论在例1和后面“想一想”,还是在例2 中,学生活动始终是占主体地位.
第四,在课堂练习中分层次安排内容、分层要求,使他们人人具有成就感,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门票
成人:10元/张
学生:5元/张.
蟋蟀
3.2代数式(1)
一、代数式: 三、应用新知: 四、练习巩固:
1.
例2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2.
例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