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开、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图像传播的发达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比喻论证是一种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的论证方法。请分析材料一第三自然段中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4分)
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列出要点即可。(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生 路遥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蹚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捋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瓢。
“不是……”他回答。
“和谁吵啦?”父亲接着母亲问。
“没……”
“那到底怎啦?”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
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
高一语文第3页(共8页)
“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他父亲急得用瘦手摸着赤脚片儿,偷声缓气地问:“那他们叫谁教哩?”
“谁?谁!再有个谁!三星!”高加林又猛地躺在了铺盖上,拉了被子的一角,把头蒙起来。老两口一下子木然了,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高加林仍然蒙着头,他父亲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颤动着,眼看要掉下来了,老汉也顾不得去揩;那只粗糙的手再也顾不得悠闲地捋下巴上的那撮白胡子了,转而一个劲地摸着赤脚片儿。他母亲身子佝偻着伏在炕栏石上,不断地用围裙擦眼睛。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
外面暴风雨的喧嚣更猛烈了。风雨声中,突然传来了一阵“轰隆轰隆”的声音——这是山洪从河道里涌下来了。
足足有一刻钟,这个灯光摇晃的土窑洞失去了任何生气,三个人都陷入难受和痛苦中。
这个打击对这个家庭来说显然是严重的,对于高加林来说,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用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他最近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虽然这几年当民办教师,但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以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可是现在,他所抱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此刻,他躺在这里,脸在被角下面痛苦地抽搐着,一只手狠狠地揪着自己的头发。
对于高玉德老两口来说,今晚上这不幸的消息就像谁在他们的头上敲了一棍。他们又难受,又恐慌。加林他妈在无声地啜泣;他爸用手把赤脚片儿摸了半天,开始自言自语:“明楼啊,你精过分了!你能过分了!你强过分了!仗你当个大队书记,什么不讲理的事你都敢做嘛!我加林好好地教了三年书,你三星今年才高中毕业嘛!老天爷总有一天要睁眼呀!可怜我那苦命的娃娃!啊嘿嘿嘿嘿嘿……”高玉德老汉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两行浑浊的老泪在皱纹脸上淌下来,流进了下巴上那一撮白胡子中间。
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
他父亲摸索着装起一锅烟,手抖得划了十几根火柴才点着——而忘记了煤油灯的火苗就在他的眼前跳荡。他吸了一口烟,弯腰弓背地转到儿面前,思思谋谋地说:“咱千万不敢告人家。可是,就这样还不行……是的,就这样还不行!”他决断地喊叫说。
高加林抬起头来,认真地听父亲另外还有什么惩罚高明楼的高见。
高玉德头低倾着吸烟,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过了好一会,他才扬起那饱经世故的庄稼人的老皱脸,对儿子说:“你听着!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哩!脸不要沉,要笑!人家现在肯定留心咱们的态度哩!”他又转过白发苍苍的头,给正在做饭的老伴吩咐:“加林他妈,你听着!你往后见了明楼家里的人,要给人家笑脸!明楼今年没栽起茄子,你明天把咱自留地的茄子摘上一筐送过去。可不要叫人家看出咱是专意讨好人家啊!唉!说来说去,咱加林今后的前途还要看人家照顾哩!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加林妈,你听见了没?”
“嗯……”锅台那边传来一声几乎是哭一般的应承。
泪水终于从高加林的眼里涌出来了。他猛地转过身,一头扑在炕栏石上,伤心地痛哭起来。
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只听见大地上淙淙的流水声和河道里山洪的怒吼声混交在一起,使得这个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
(《人生》第一章,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一开始描写雷雨将至的情景,烘托了压抑紧张的氛围,暗示高家将面对大的变故。
B.高加林的母亲听到高加林民办教师当不成的消息后,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正面写出人物内心的惊恐。
C.小说中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高加林以往的经历,使读者对高加林的形象有了更全面的感知,更能理解失去工作对他的打击之大。
D.在高玉德老两口知道高加林的遭遇后,小说中写只听见老黄猫的呼噜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凸显此时高家三口内心的沉重。
7.下列对画线处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表现了高加林在民办教师当不成后心情非常沉重。
B.“老天爷总有一天要睁眼呀!”表现了高玉德对儿子失去工作的痛苦、无奈、愤怒。
C.“脸不要沉,要笑!”表现了高玉德在进行一番思想斗争后想通了,人生总有挫折,不能一味沉湎于痛苦中,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才能有机会惩罚高明楼。
D.“嗯……”表现了高加林母亲不想按照高玉德说的做,但又不得不这样做的无奈和悲伤。
8.小说中“雷雨”贯穿始终,却以雨停和只听见流水声、山洪怒吼声作结,这样的结尾设置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小说文本进行分析。(6分)
9.路遥曾在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不用说,这是一种带着强烈色彩的关注。”因此,路遥的作品总是带有浓浓的“乡土特色”,这篇小说中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文本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惠子为惠王为国法,已成而示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之惠王。惠王甚说之。以示翟煎,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对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注],后亦应之。此举重劝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
田骈以道术说齐王,王应之曰:“寡人所有,齐国也。道术虽以除患,愿闻国之政。”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齐国之政,何足问哉!”
白公胜得荆国,不能以府库分人。七日,石乙入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不能予人,不若焚之,毋令人害我!”白公弗听也。九日,叶公入,乃发大府之货以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因而攻之。十有九日而禽白公。夫国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谓至贪也;不能为人,又无以自为,可谓至愚矣!譬白公之啬也,何以异于枭之爱其子也?
赵襄子攻翟而胜之,取尤人、终人。使者来谒之,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注]邪许,劳动时众人一齐用力所发出的呼声,即号子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
B.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
C.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
D.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生皆善之”与“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B.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C.“患必至矣”与“余所不至也”(《登泰山记》)两句中的“至”字含义相同。
D.“襄子方将食”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的“方”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翟煎认为治国在于礼而不在于文辞,惠子制定的法令就如同“郑、卫激楚之音”,不如扛举重物时为鼓劲喊的号子那样实用。
B.田骈用道术游说齐王,但齐王认为道术并不能消除祸患,所以希望田骈能说说和治理齐国有关的事情,田骈却不以为然。
C.白公胜没有听从石乙的建议,他既不愿意将府库内的粮食和兵器分发给民众,也不愿意用火将这些一烧了之,最终身受其害。
D.赵襄子没有被连下两城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富有危机意识,从自然规律中看到国家兴亡之理,孔子认为赵氏将要昌盛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能为人,又无以自为,可谓至愚矣!
(2)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14.选文包含了哪些治国措施?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太白岭王 安石
太白巃嵷[注]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巃蹤(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16.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与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在写景手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____________”,最后却落得亡国结局,对此,作者认为赵国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对比手法极写阿房宫的富丽奢华与秦的骄横敛怨,最终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阿房宫的覆灭表达讽喻之意。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综观近年来反响热烈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都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制作团队一次次向传统文化“寻宝”。不过,除了题材方面,国产动画电影的形式风格也自觉向传统文化取经,“国风”“水墨风格”等频频成为热词。在这方面,《深海》制作团队探索中国动画全新方向,研发了“粒子水墨”技术,这一技术将中国水墨画“三维化”,赋予水墨画全新生命力。
何为“粒子水墨”技术? ① ,就是利用大量的粒子构建而成的具有水墨风格的现代动画制作技术。水墨画是一种中国的绘画艺术形式,水和墨的神奇交溶,让墨的五色: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从而取得独具中国气息的艺术效果。《深海》做的就是用现代动画制作技术表现中国水墨画流动飘逸的特点。当然色彩不再只是黑白二色,而是 ② 。为此制作团队苦心孤诣,进行了大量实验,包括将洗洁精、牛奶等流体与各色丙烯颜料混合,为水墨“晕染上色”。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放眼全球,美国的三维动画、日本的二维动画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国动画不能总是跟在后面 ③ 。我们期待更多国产动画开创独属于中国的动画形式,让世界看到中国动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和一个错别字,请进行改正。(3分)
20.请以“《深海》制作团队”为主语,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雷雨》中,我们可以看到,反抗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纵使反抗没有办法解决所有问题, ① ,但它却可以让我们在面对挫折和不幸时变得更加坚韧。它使我们意识到自身并非是逆来顺受的空壳,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反抗不是对生活的空洞向往, ② 。
而《雷雨》中人物反抗内质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其失去了爆发性,是被束缚的、压抑的反抗,更来自他们的反抗中③。无论是伪善的周朴园,还是触犯伦理禁忌的繁漪,曹禺在进行剖析和刻画时,始终围绕着他们作为人的内核进行创作。他关注着人的本真存在,将“人的存在”作为戏剧发展和矛盾推进的核心,追求着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根本的和谐。他将人类生存中所面临的困境以一种戏剧化的、高度集中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以如此荒诞的现实,令人们警醒,启示我们去探索生存的方式、去感悟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存在。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B.南极变暖,全球生态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是我们的责任。
C.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
D.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在场中观览,看得清楚,却不全面;在场外往里张望,看得全面,却不清楚。这也能启示我们如何认识事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解析】“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错误,属于无中生有。结合材料二第三段“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可知,原文并没有此意。
2.D【解析】“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三段“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据此可知是说“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
3.B【解析】由“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可知,材料二观点强调的是文学功能的异质性。A项,“《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是指依照文学作品创作出绘画,强调图像的作用。B项,“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是指看到图画联想到文学的艺术魅力,强调的是文学的作用,符合材料二观点。C项,“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是强调文学和图像的分离。D项,“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是强调图像的作用。
4.①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每点2分)
5.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B【解析】“正面写出人物内心的惊恐”有误,应为“侧面衬托出”人物内心的惊恐。
7.C【解析】“表现了高玉德在进行一番思想斗争后想通了,人生总有挫折,不能一味沉湎于痛苦中,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才能有机会惩罚高明楼”有误,表现的是高玉德面对高明楼的权势不敢得罪的心理,是逆来顺受的表现,也是一种保护儿子、为儿子今后考虑的无奈之举、世故之举。
8.①与前文雷雨发生、变得猛烈、不再打闪吼雷形成呼应和衔接,使小说的环境描写自然、真实,共同为故事营造了背景,渲染了压抑痛苦的氛围。②暗示高家人与高明楼之间的矛盾表面上暂时平息。③烘托了高家人尤其是高加林内心的悲伤、痛苦、愤怒、无奈。④以景作结,留下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对接下来情节发展的想象。⑤暗示乡村青年高加林的人生命运正面临着巨大的波折、动荡。(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9.①高加林经历“民办教师”被拿下,是富有乡土特色的事件。②多处细节描写刻画高玉德老两口,呈现了典型的农村老人形象。③营造了典型山村环境,景物事物都充满乡土色彩。④多使用乡村方言口语,富有陕北乡土气息。⑤展现的是乡村青年人生命运面临重大波折.体现了作者对农村青年命运的关注。(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10.C【解析】“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中间通过“而”前后比较,与后文“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结构一致,中间要断开,这样排除A、D项;“自取齐国之政焉已”,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项。
11.D【解析】A项,正确。第一个“善”:认为好,称赞。第二个“善”:善于。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B项,正确。C项,正确。都是“到达”的意思。两句中的“至”字含义相同。D项,“含义相同”错误。第一个“方”:正要,将要。第二个“方”:当,正当。两句中的“方”字含义不同。
12.B【解析】“但齐王认为道术并不能消除祸患”错误。原文是“道术虽以除患”,可见齐王认为道术可以消除祸患,只是并未明确是否可以消除当前齐国的祸患。
13.(1)不能为他人考虑,又没有办法保全自己,可以说是最愚蠢的了。(“为人”“无以”、“自为”宾语前置句、“至”各1分)
(2)现在赵氏的德行没有积累多少,一天却攻下了两座城池,衰亡大概会到来了吧!(“无所积”“下”“其”各1分,句意1分)
14.①要以礼治国。②要注重陶冶教化。③要广施恩惠。
④要修养德行,有忧患意识。(四点3分)
【参考译文】
惠子(惠施)为魏惠王制定国家法律,制定出来后拿给各位年长的儒生看,这些人都称赞法令制定得好,惠子于是上奏给魏惠王。魏惠王十分高兴。魏惠王拿法令给翟煎看,翟煎说:“好!”魏惠王说:“好,可以施行吗?”翟煎说:“不可以。”魏惠王说:“好却不可以施行,为什么?”翟煎回答说:“现在那些扛木头的人,前面呼喊着口号,后面也同声应答。这是人们在扛举重物时为鼓劲而歌唱的歌声。现在难道没有郑国、卫国那样的高亢激越的乐曲?(有的,)但就是不用它,就是因为它不如那种号子歌声来得适用。同样,治理国家,在于礼法的实际内容和有效性,而不在于这法令的文辞修饰如何。”
田骈用道术游说齐宣王,齐宣王回答说:“我所拥有的是齐国。道术可以消除灾祸,所以我倒希望听到一些好的治政高见。”田骈回答说:“我说的道术尽管不直接涉及政事,但可以运用到政事。这就好比说树林里没有成材的树木,但它可以培育出好的树木,供人们使用。所以希望大王能仔细考察我说的话的旨意,看能否从中领悟出些能治理齐国政事的道理来。虽然我说的道术中没有关于消除齐国祸患的内容,但是天地之间、六合之内都可以用‘道’来陶冶变化。那你齐国的政事又哪里值得说呢?”
白公胜取得楚国的政权后,不肯将府库内的粮食和兵器分发给民众。七天以后,石乙进见白公胜说:“我们现在得到的是不义之财,又不肯将不义之财布施给民众,我看祸害必定会降临。既然不肯布施给民众,不如用火一烧了之,千万别叫人家利用这些东西来害我们。”白公胜不听。到了第九天,叶公子高攻入楚都,立即将府库里的财物和兵器分发给民众,依靠民众的向心力攻打白公胜。等到第十九天就彻底打败白公胜。这国家本不该白公胜所有而白公胜却想占有它,这可以说是最贪婪的了;不能为他人考虑,又没有办法保全自己,可以说是最愚蠢的了。白公胜的吝啬,与枭鸟爱养其子最后被长大的枭子吃掉又有什么不同呢?
赵襄子派兵攻打翟国获胜,夺取了尤人和终人两座城镇。使者前来报告赵襄子,赵襄子正准备吃饭,听后露出忧虑的神色。他身边的人看到后就说:“一个早上就攻下两座城镇,这是人们所高兴的事。现在您反而显得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回答说:“长江黄河发大水,也不过三天就退下去了;狂风暴雨,太阳当头照,也都是片刻的现象。现在赵氏的德行没有积累多少,一天却攻下了两座城池,衰亡大概会到来了吧!”孔子知道此事后说:“赵氏将要昌盛了。”取得胜利后反而忧虑、反思,这恰恰说明会进一步取胜和昌盛;而为了一点胜利就沾沾自喜则说明非但不会进一步取胜,还会导致失败。取得胜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持胜利。贤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能保持胜利,并将所缔造的胜利果实传给后代。
15.B【解析】“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误,诗歌体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没有表现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的内容。
16.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阳春三月、鸟语婉转、溪水潺潺、鱼儿慵懒的幽静怡人环境。④《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写村落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的景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鸡犬相闻的乡村生活图景,这里前句为静态视觉描写,后句为动态听觉的描绘,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展示了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写田园风光,用语朴素自然,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简笔勾勒,不加渲染烘托,是典型的白描手法。与《太白岭》所用写景手法异曲同工。(答出四点得6分,若无对《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扣1分)
17.(1)二败而三胜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2分)
(2)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2分)
(3)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2分)
18.①简而言之②绚丽多彩(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③亦步亦趋(每处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得分)
19.①语病:将“一种”移到“绘画”的前面(或将“一种”移到“中国的”后面)。②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将“:”改为“——”。③错别字:将“溶”改为“融”。(每处1分)
20.《深海》制作团队为了探索中国动画的全新方向而研发了将中国水墨画“三维化”、赋予水墨画全新生命力的“粒子水墨”技术。(5分,短句变长句,首先确定一个主干句,以“《深海》制作团队”为主语:《深海》制作团队研发了“粒子水墨”技术。然后把其他分句化为主干句的修饰成分:把“探索中国动画全新方向”加上“为了”变为“研发”的状语,把“将中国水墨画‘三维化’,赋予水墨画全新生命力”化为“‘粒子水墨’技术”的定语。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序,注意语言连贯流畅)
21.A【解析】其他三项和原文的“我们”都是泛指;A项表示特指包括小强在内的其他人。
22.①纵使反抗并未带来最佳结果②而是一种奋争
③所透露出来的人的光辉(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3.【立意指导】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讲述了生活中的两种现象,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方观察事物,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在场中观览,看得清楚,却不全面;在场外往里张望,看得全面,却不清楚。二者各有利弊,而若想看得既清楚又全面,则需要二者兼顾,辩证分析,懂得变换角度,在场外统筹全局,宏观把控;在场内抓住细节,把握本质,从而全面而细致地认清事物,做出正确判断,行好人生与发展之路。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论证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置于物外,宏观把握。也可以引用《礼记·中庸》中“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言论,论证我们对待事物时,既要胸怀大局,又要落细落实,进而论证中心论点。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列举盲人摸象的典故的事例,也可以立足于社会现实,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现象,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立意:
①致广大而尽精微;②灵活变换角度,全面看待事物;③于远处谋全局,于局中看本质;④置身事外看战略,置身事内抓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