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下)六校协作体高二6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A. 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 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 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男性的陪葬品和农业有关,女性的陪葬品和手工业有关,体现了劳动分工日益明确,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性别分工形成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集体劳作,排除D项。故选A项。
2. 汉武帝初期,十三州刺史为丞相属吏,由“司直(丞相下属官员)督刺史”;而到汉武帝晚期,刺史则改由御史大夫统领,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这一调整( )
A. 旨在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 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 折射出中枢权力的调整 D. 拓宽了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和本质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而到汉武帝晚期,刺史则改由御史大夫统领”,可以看出刺史之前是丞相属吏,到汉武帝晚期,改由御史大夫统领,说明中央权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C项正确;中枢权力的调整,与监察规范有效无关,排除A项;仅从材料,只能看出中央权力的调整,无法得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权力的调整,无法得出拓宽了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C项。
3. 唐朝时期出现的飞钱开创了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宋代“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由此可知( )
A. 唐宋时期货币经济有一定发展 B. 唐代飞钱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C. 宋代四川地区商品经济最发达 D. 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交子应运而生,A项正确;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排除B项;材料未同其它地区对比,无法得出四川商品经济最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唐朝时期并未松动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下表是部分周边国家学习中华文化的相关史实,这反映了( )
朝鲜 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
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
日本 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
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
越南 李圣宗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
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
A. 亚洲出现民族大交融 B. 东亚文化圈开始形成
C. 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 D. 中华文化的强大辐射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亚洲)。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华文化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生命力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即其辐射力非常强大,D项正确;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民族大交融,排除A项;表格内容仅是述及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非常大,但不能据此理解为东亚文化圈开始形成,排除B项;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无法体现中外文化双向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5. 元朝海运线上,船工和水手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将海洋气象、潮汐规律编成口诀进行预报对海城水文地理进行勘察记录,确立导航制;对浅沙暗礁白天树立旗缨,晚上挂灯指示绕行。这些措施( )
A. 改变了大运河迂回曲折路线 B. 完备了元朝的海运管理机构
C. 拓展了中国的海外贸易航线 D. 显示出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对浅沙暗礁白天树立旗缨,晚上挂灯指示绕行”可得出船工和水手在航行过程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显示出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朝海运,不是河运,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不是管理机构,排除B项;航行记录和经验不能得出拓展航线,排除C项。故选D项。
6. 明中期,政府对社会流民的管理在沿袭“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编排户籍附入州县”的办法,在流民聚居地“重编里甲,新造黄册”。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 )
A.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 平衡全国人口布局
C.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 革新地方行政区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明中期政府在管理流民户籍的问题上,沿袭传统劝归原籍办法的同时做出了调整,更多地重编户籍,再造赋役黄册,结合所学知识,掌握流民情况,加强基层治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据所学,“社会阶层流动”指的是从一个社会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材料的调整不是为了阶层流动,排除A项;据所学,“平衡全国人口布局”指的是,使得全国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状态,地区差异不大,材料所述的调整措施并非出于这一目的,而是为了稳定秩序,排除B项;据材料,调整之后地方行政区划并没有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
7. 清朝园艺著作《花镜》有如下表述:“番椒,一名海疯藤……丛生白花,秋深结子,俨如秃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悬挂可观,其味最辣,人多采用……冬月取以代胡椒。”这说明( )
A. 辣椒原产地是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
B.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C. 清朝时期辣椒既作观赏又可食用
D. “其味最辣,人多采用”表明辣椒最受西南地区人民喜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悬挂可观,其味最辣,人多采用……冬月取以代胡椒”,说明清朝时期辣椒既作观赏又可食用,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辣椒原产地是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排除A项;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番茄,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看出“辣椒最受西南地区人民喜爱”,排除D项。故选C项。
8. 清末《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指出,高等小学堂开设国语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则要求初级师范学堂选用《圣谕广训直解》作为教科书教授官话,以便以后能够“使全国人民语言合一”。这些章程颁布( )
A. 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 B. 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C. 缓解了清朝统治危机 D. 实现了普通话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清末时期(中国)。据材料“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使全国人民语言合一”,可以看出政府通过开设国语课程,推广官话,并对初级学堂教授官话,推动全国语言的统一,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民族认同感,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语言统一,并未提及政治民主化,排除B项;教育上的措施,并没有缓解清朝的统治危机,排除C项;“实现了普通话普及”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9. 1912年的《民国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其中大礼服分书用、夜用,书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分西式和袍褂式两种。这反映出当时( )
A. 西式礼服成为主流服饰 B. 传统文化受到政府重视
C.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 D. 中西融合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民国时期的男子礼服分为不同的款式及功能,受西方服制影响较大,说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C项正确;当时西式礼服并未成为主流,仅是局部地区,排除A项;材料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中西融合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50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而1956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劳动模范政治诉求的多样性 B. 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提升
C. 国家工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D. 国家发展战略认识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50年和1956年召开的两次劳模表彰大会,名称从强调“工农兵劳动模范”到强调“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名额从农业工业基本相当,到集中在工业,结合所学可知,这与1953开始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关,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工业与工人的重视,不是劳模的政治诉求多样,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人政治地位的提升,不是劳动人民,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国家对工农业的重视程度差异,不是发展方式的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有学者认为:“在朝鲜战争中,中国领导人虽然赢得了广大新独立国家甚至有力对手美国的敬重,但也让周边国家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从而使中国的领导人不得不做出某些改变。”该学者旨在说明朝鲜战争
A. 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 壮大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
C. 推动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 促进“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战争(1950.10~1953.7)让周边国家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在致力于缓和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大背景下,影响到我国在1953年12月与印度代表团谈判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C项正确;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壮大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B项;“求同存异”原则是我国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的原则,目的是缓和与会国关系,推进万隆会议顺利进行,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960年3月,毛泽东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提出了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等原则,这些原则被称为“鞍钢宪法”;这与当时苏联依靠少数专家和一套繁琐的规章制度的“马钢宪法”有很大不同。这反映了( )
A.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B. 我国自主探索企业发展模式
C. 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D. 新中国工业布局的相对合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鞍纲领导干部反思苏联的“马钢宪法”,进行改革。提出了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等原则。这些原则被称为“鞍钢宪法”,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肯定。这一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反映了我国自主探索企业发展模式,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鞍钢在企业发展模式上进行了不同于苏联的探索,无法体现“中苏关系开始恶化”,排除A项;材料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工业布局,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 依据下表可以说明,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方面,我国(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2006年 《长城保护条例》
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22年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A. 完善了相关法制建设 B. 构建了完善的管理机制
C. 发挥了舆论的监督作用 D. 加强了与各国的合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长城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可知,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进行了立法规范,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律法规的完善,非管理机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舆论监督,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内立法,未涉及与国外的合作,排除D项。故选A项。
14. 春运,一开始称“春节客运”,后来简化为“春运”。从1954年起,铁道部就有春运记录,1989年,伴随着民工潮,中国媒体开始大量使用“春运”字眼,从此,一年一度如同潮汐一样的候鸟式大迁徙不断轮回。1998年至2004年,铁路连续五次提速,绿皮火车也逐渐被豪华空调列车所代替。材料主要反映
A. 民工潮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
B. 民工潮体现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C. 民工潮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民工潮出现是市场经济对配置资源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导致大量农民由农村流向城市,民工潮的出现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反映,故选A项;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而民工潮出现于1989年之后,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为了进一步适应深化改革开放的的需要,与民工潮无关,排除C项;民工潮出现在市场经济在中国建立之前,排除D项。
15. 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由此可以推知,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 )
A. 不同群体的职业存在世袭 B. 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C. 妇女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D. 社会阶层的流动严重受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印度。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古印度实行种姓制度,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同种姓之间的限制,而不是不同职业,排除A项;材料反映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君权神授、妇女地位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16. 俄罗斯所接受的东正教有别于西方的天主教,它是从拜占庭引进并且自上而下推行的,而且拜占庭文化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这表明俄罗斯文化( )
A. 与西方基督教文化截然不同 B. 具有东西方文化二重性色彩
C. 使西方基督教文化发生变异 D. 蕴含着古斯拉夫民族的风情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俄罗斯所接受的东正教有别于西方的天主教,但它也属于基督教文化范畴,因此具有西方文化色彩,又引进具有东方色彩的拜占庭文化,所以说俄罗斯文化具有东西方文化二重性色彩,故选B,排除A;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7. 16世纪,各种新商业组织在西欧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 导致商业资产阶级地位逐渐上升 B. 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促成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引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介绍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后,商业组织在欧洲出现并且范围很广形式很多。这就可以看做是新航路开辟的一种影响,这使得欧洲的重商主义进一步确立,而且出现了新的商业经济形式,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地位问题;B选项说法没有问题,但是范围过大,材料只体现在商业领域;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问题,只体现了经营上的问题。
18. 下表两则日记,出自荷兰人的记载。据此推测“国姓爷”
日期 内容
1655年3月9日 国姓爷将其船二十四艘派往东南亚各地,即巴达维亚七,东京二,暹罗十,广南(越南)四,马尼拉一。
1656年12月11日 今年国姓爷的戎克船(古代一种帆船)六只曾自中国来抵柬埔寨,该船并将多量皮革及其他商品输往日本。
A. 是荷兰亚洲贸易的竞争者 B. 垄断了丝银贸易
C. 应该是七下西洋的郑和 D. 成功收复了台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55-16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7世纪中期,在荷兰人的日记中,“国姓爷”率领的船队规模大、航行范围多涉及亚洲,具有一定的对外贸易功能;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在海上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由此可推断,“国姓爷”是荷兰在亚洲贸易的竞争者,A项正确;据材料,“国姓爷”的船只“将多量皮革及其他商品输往日本”,具备贸易功能,但不至于垄断丝银贸易,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发生于明朝前期,材料时间是清朝前期,排除C项;据所学,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1662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9.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等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布:“人人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1804年《拿破仑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民事权利一律平等。”这些可以用来说明( )
A. 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得到规范 B. 近代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
C. 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被抛弃 D. 西方法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等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人人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所有法国人民事权利一律平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法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义务”,排除A项;B项材料并未反映,排除;材料中蕴含着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张,并没有被抛弃,排除C项。故选D项。
20. 美国学者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描绘到: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A. 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 B.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 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新问题 D. 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著作的时间“1750-1890年”,再结合巴黎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等信息,可以看出,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法国城市的发展是否出现困境和摆脱困境,排除A项;材料是说促进城市化,不是新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人口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1. 185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航程变化如下,以下数据说明,苏伊士运河的修建
起讫点 绕好望角 经苏伊士运河
伦敦——孟买 17400km 10100km
马赛——孟买 16000km 7400km
伦敦——新加坡 18990km 13350km
①大大缩短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程
②促进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③有利于西方在东方殖民侵略
④密切了西方与东方经济联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与苏伊士运河开通无关,②错误,排除ABD项;从航程变化来看,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程,①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有利于西方在东方的殖民侵略,但是也密切了西方与东方的经济联系,③④符合题意,因此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点睛】
22. 下表是某学者关于美国外来移民的社会地位变动的研究结论。作者意在说明下表( )
时间 地位
1789-1880 年 是备受欢迎的财富,通过《鼓励外来移民法》
1880-1924 年 逐渐被看作是“威胁"而加以限制
1924-1934 年 在美国的地位跌入谷底,政府通过《移民限额法》
A. 美国移民规模的变化趋势 B.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日益放缓
C. 美国移民政策功利性特点 D. 国际格局变化制约移民走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9—1934 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急需大量劳动力,对移民持欢迎态度,19世纪后期以后,美国对劳动力需求减少,对外来移民设置了各种限制,说明美国移民政策功利性特点,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美国移民规模,排除A项;这一时期美国经济速度日益增长,排除B项;材料中美国移民政策主要原因是美国方面,与国际格局变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3. 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下图展示了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内在关联,对美国开展“援助、信贷、投资、采购”行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组织是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关贸总协定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世界银行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和材料中的“信贷、投资”是吻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等组织均不具有这样的职能,本题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信贷、投资”等是世界银行的宗旨。
24. 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新加坡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而不是技术,是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互不相容的。然而,到20世纪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对公司的忠诚,集体环境内的协调与合作,这些因素对东亚很多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有相似之处 B. 东亚地区发展主要因素是内部团结一致
C. 日本、新加坡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D. 亚洲许多国家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新加坡多数学者认为儒学与现代化互不相容,但到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了儒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由此可见亚洲许多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D项正确;欧洲模式并没有儒学的推动,排除A项;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学者都认识到儒学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但不能得出东亚内部的团结一致,排除B项;儒学属于日本、新加坡的传统文化,并非外来先进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酝酿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至秦统一,已经转化为现实,大一统思想也体现在边疆治理思想上。源自《公羊传》的“王者无外”思想因董仲舒的推崇受到汉武帝重视,使其破除“夷夏之防”观念,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纳入王化的范围。
两汉在西北方累年作战,为妥善安置“四夷”,先后设置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张掖等属国,此后属国制度逐渐从西北边塞扩展至东北、西南方向。属国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些属国至东汉时期已陆续郡县化。此外,针对西域与东北的边疆实际情况,两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汉代的边疆治理政策。
【答案】总结汉代边疆治理政策,设置属国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后逐渐郡县化;设置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进行管理。
原因分析:大一统思想或统治(治国)思想影响;国家实力的增强;边地与内地民族的发展差异。
影响分析: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促进边疆的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解析】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总结汉代边疆治理政策,据材料“先后设置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张掖等属国”,得出设置属国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后逐渐郡县化;据材料“针对西域与东北的边疆实际情况,两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得出设置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进行管理。
据材料“大一统思想也体现在边疆治理思想上”,得出大一统思想或统治(治国)思想的影响;从国家实力角度分析,得出国家实力的增强;从边疆与内地的差异分析,得出边地与内地民族的发展差异。
从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分析,得出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分析,得出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促进边疆的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蓝”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独创,据出土的珠料和管料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嗜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
唐代的窑工们,将“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浑厚华滋。经历了两宋 时期的没落,青花瓷在蒙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钴土矿(“苏麻 离青”)应该是来自伊朗等国。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 局”,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而且在烧结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 了巨大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青花瓷这个品种已经完全成熟和有大规模的生产。从对波 斯细密画插图本的考察来看,青花瓷的成熟可能在13世纪末期,其大规模对外出口贸易应当开始于14世纪上半叶。
元明清三朝统治者皆因信仰对青蓝色系青睐有加,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几经历史淘洗,蓝色终于长久驻留于国人的心中,最终成为华夏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中的鲜明一笔。
——商编自邹文兵、曾璐:《“中国蓝”:色彩情感与品牌视觉形象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青花瓷快速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蓝”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答案】(1)中国人自古对蓝色的崇拜;中外交往增多;政府重视和管理;制瓷技术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多;元朝海外贸易发达;宗教因素的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中国蓝”的发展变化承载着华夏文化的集体记忆;“中国蓝”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文人士大夫文化融合的结果,是民族认同的象征;“中国蓝”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结果,体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国蓝”蕴含的稳定沉静气质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下国人的审美需求。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嗜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可以得出中国人自古对蓝色的崇拜;根据材料“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来自伊朗等国”可以得出中外交往增多;根据材料“元明清三朝统治者皆因信仰对青蓝色系青睐有加”可以得出政府重视和管理;根据材料“在烧结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 了巨大成就”可以得出制瓷技术不断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多;根据材料“大规模对外出口贸易”可以得出元朝海外贸易发达;根据材料“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可以得出宗教因素的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进步,文化传承。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成为华夏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中的鲜明一笔”可知“中国蓝”的发展变化承载着华夏文化的集体记忆;元朝的南侵冲击了南方文人士大夫的传统文化,蒙古人崇尚白色,元代的枢府白瓷为成熟的元青花瓷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元朝疆域的扩展为在国外寻找到更适合生产青花瓷的青料提供了大的环境,青花瓷的产生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习俗与南方文人士大夫传统文化碰撞和相容的结果,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中国蓝”展现出中国人阴柔含蓄,亲和冷静的民族性格与审美观念;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比文祥视界更清晰的,则是梁启超、郑观应等人。在梁启超看来,国家安全与否,并非富国强兵而获得物质财富和先进技术,而在于“新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分析安全威胁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深刻思考和重大决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冷战结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出发,提出了具有鲜明的以综合安全为特征的国家安全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和全球化发展的新要求,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家安全观念的变化,提出了以普遍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
——摘编自曹峻《试论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安全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及意义。
【答案】(1)变化:从“内防”为主到“外防”为主;从维护皇权到维护民族国家。
(2)特点: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时代性;继承性。
意义:在不同阶段维护了国家安全;有利于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保障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国家安全思想,是中国安全战略的集中体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文祥等人……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前,封建政府主要防范国内人民的反抗,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威胁使得从“内防”为主到“外防”为主;根据材料“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彻底崩溃”得出从维护皇权到维护民族国家。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了……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出发,提出了具有鲜明的以综合安全为特征的国家安全思想。……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以普遍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得出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根据材料“分析安全威胁”“根据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和全球化发展的新要求”得出时代性;结合所学,新中国国家安全思想始终坚持维护国家利益,顺应时代要求,具有继承性。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新中国国家安全思想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环境,保障经济的发展;新中国国家安全思想根据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完善了中国国家安全思想,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选择图1和图2。
主题:交通线路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
阐述:汉代张骞通西域,由此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和中亚、西亚地区、南亚地区,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先进的丝织品、造纸术逐渐向外传播,推动欧洲、印度的发展。同时西域的葡萄、苜蓿等农作物品种,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中原地区,影响中国文化。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大洲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人类文明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亚非拉地区。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总之,交通线路的开辟成为联结各民族各地区的纽带,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力地推动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与发展。
示例二:选择图2和图3。
主题: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阐述:15世纪末16世纪初,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世界各大洲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欧洲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9世纪末,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以廉价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工业革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不仅促进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还促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总之,新航路开辟以后,在西方国家的殖民征服、殖民掠夺下,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示例三:选择图1和图3。
主题: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
阐述:中国古代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展开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不仅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中亚和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中国的丝、绸、绫、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西域的玉石、汗血马、石榴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这种友好贸易对各国人民都是有益的。西方对外贸易以侵略掠夺为主要方式。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西方国家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迫使全世界为西方开放市场。如鸦片战争,英国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等。同时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欺诈贸易,在亚非拉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亚非拉经济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掠夺贸易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却导致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总之,由于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的不同,东西方对外贸易分别采取了和平或侵略方式,带来了不同的后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材料要求从三幅图片中选择两幅地图,提炼主题。如选择图1和图2,图1为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图2为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加强了世界之间的交流,两者都体现了交通路线的开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在阐述过程中可以结合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外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与全球文明交流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也可以选择图2和图3,图2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图3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世界之间的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两者共同体现了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在阐述过程中主要结合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史实进行阐述。2022-2023学年度(下)六校协作体高二6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A. 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 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 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2. 汉武帝初期,十三州刺史为丞相属吏,由“司直(丞相下属官员)督刺史”;而到汉武帝晚期,刺史则改由御史大夫统领,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这一调整( )
A. 旨在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 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 折射出中枢权力调整 D. 拓宽了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3. 唐朝时期出现的飞钱开创了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宋代“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由此可知( )
A. 唐宋时期货币经济有一定发展 B. 唐代飞钱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C. 宋代四川地区商品经济最发达 D. 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4. 下表是部分周边国家学习中华文化的相关史实,这反映了( )
朝鲜 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
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
日本 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
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
越南 李圣宗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
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
A. 亚洲出现民族大交融 B. 东亚文化圈开始形成
C. 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 D. 中华文化的强大辐射力
5. 元朝海运线上,船工和水手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将海洋气象、潮汐规律编成口诀进行预报对海城水文地理进行勘察记录,确立导航制;对浅沙暗礁白天树立旗缨,晚上挂灯指示绕行。这些措施( )
A. 改变了大运河迂回曲折路线 B. 完备了元朝的海运管理机构
C. 拓展了中国的海外贸易航线 D. 显示出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
6. 明中期,政府对社会流民的管理在沿袭“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编排户籍附入州县”的办法,在流民聚居地“重编里甲,新造黄册”。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 )
A.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 平衡全国人口布局
C.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 革新地方行政区划
7. 清朝园艺著作《花镜》有如下表述:“番椒,一名海疯藤……丛生白花,秋深结子,俨如秃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悬挂可观,其味最辣,人多采用……冬月取以代胡椒。”这说明( )
A. 辣椒原产地是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
B.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C. 清朝时期辣椒既作观赏又可食用
D. “其味最辣,人多采用”表明辣椒最受西南地区人民喜爱
8. 清末《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指出,高等小学堂开设国语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则要求初级师范学堂选用《圣谕广训直解》作为教科书教授官话,以便以后能够“使全国人民语言合一”。这些章程颁布( )
A. 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 B. 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C. 缓解了清朝统治危机 D. 实现了普通话普及
9. 1912年的《民国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其中大礼服分书用、夜用,书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分西式和袍褂式两种。这反映出当时( )
A. 西式礼服成主流服饰 B. 传统文化受到政府重视
C.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 D. 中西融合观念深入人心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50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而1956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劳动模范政治诉求的多样性 B. 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提升
C. 国家工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D. 国家发展战略认识的调整
11. 有学者认为:“在朝鲜战争中,中国领导人虽然赢得了广大新独立国家甚至有力对手美国的敬重,但也让周边国家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从而使中国的领导人不得不做出某些改变。”该学者旨在说明朝鲜战争
A. 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 壮大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
C. 推动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 促进“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
12. 1960年3月,毛泽东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提出了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等原则,这些原则被称为“鞍钢宪法”;这与当时苏联依靠少数专家和一套繁琐的规章制度的“马钢宪法”有很大不同。这反映了( )
A.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B. 我国自主探索企业发展模式
C. 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D. 新中国工业布局的相对合理
13. 依据下表可以说明,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方面,我国(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2006年 《长城保护条例》
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22年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A. 完善了相关法制建设 B. 构建了完善管理机制
C. 发挥了舆论的监督作用 D. 加强了与各国的合作
14. 春运,一开始称“春节客运”,后来简化为“春运”。从1954年起,铁道部就有春运记录,1989年,伴随着民工潮,中国媒体开始大量使用“春运”字眼,从此,一年一度如同潮汐一样的候鸟式大迁徙不断轮回。1998年至2004年,铁路连续五次提速,绿皮火车也逐渐被豪华空调列车所代替。材料主要反映
A 民工潮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
B. 民工潮体现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C. 民工潮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民工潮出现是市场经济对配置资源的结果
15. 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由此可以推知,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 )
A. 不同群体的职业存在世袭 B. 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C. 妇女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D. 社会阶层的流动严重受阻
16. 俄罗斯所接受的东正教有别于西方的天主教,它是从拜占庭引进并且自上而下推行的,而且拜占庭文化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这表明俄罗斯文化( )
A. 与西方基督教文化截然不同 B. 具有东西方文化二重性色彩
C. 使西方基督教文化发生变异 D. 蕴含着古斯拉夫民族的风情
17. 16世纪,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西欧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 导致商业资产阶级地位逐渐上升 B. 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促成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引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18. 下表两则日记,出自荷兰人的记载。据此推测“国姓爷”
日期 内容
1655年3月9日 国姓爷将其船二十四艘派往东南亚各地,即巴达维亚七,东京二,暹罗十,广南(越南)四,马尼拉一
1656年12月11日 今年国姓爷的戎克船(古代一种帆船)六只曾自中国来抵柬埔寨,该船并将多量皮革及其他商品输往日本。
A. 是荷兰亚洲贸易的竞争者 B. 垄断了丝银贸易
C. 应该是七下西洋的郑和 D. 成功收复了台湾
19.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等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布:“人人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1804年《拿破仑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民事权利一律平等。”这些可以用来说明( )
A. 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得到规范 B. 近代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
C. 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被抛弃 D. 西方法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20. 美国学者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描绘到: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A. 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 B.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 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新问题 D. 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21. 185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航程变化如下,以下数据说明,苏伊士运河的修建
起讫点 绕好望角 经苏伊士运河
伦敦——孟买 17400km 10100km
马赛——孟买 16000km 7400km
伦敦——新加坡 18990km 13350km
①大大缩短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程
②促进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③有利于西方在东方的殖民侵略
④密切了西方与东方的经济联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2. 下表是某学者关于美国外来移民的社会地位变动的研究结论。作者意在说明下表( )
时间 地位
1789-1880 年 是备受欢迎的财富,通过《鼓励外来移民法》
1880-1924 年 逐渐被看作是“威胁"而加以限制
1924-1934 年 在美国的地位跌入谷底,政府通过《移民限额法》
A. 美国移民规模的变化趋势 B.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日益放缓
C. 美国移民政策功利性特点 D. 国际格局变化制约移民走向
23. 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下图展示了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内在关联,对美国开展“援助、信贷、投资、采购”行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组织是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关贸总协定
D. 世界贸易组织
24. 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新加坡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而不是技术,是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互不相容的。然而,到20世纪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对公司的忠诚,集体环境内的协调与合作,这些因素对东亚很多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有相似之处 B. 东亚地区发展主要因素是内部团结一致
C. 日本、新加坡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D. 亚洲许多国家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酝酿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至秦统一,已经转化为现实,大一统思想也体现在边疆治理思想上。源自《公羊传》的“王者无外”思想因董仲舒的推崇受到汉武帝重视,使其破除“夷夏之防”观念,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纳入王化的范围。
两汉在西北方累年作战,为妥善安置“四夷”,先后设置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张掖等属国,此后属国制度逐渐从西北边塞扩展至东北、西南方向。属国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些属国至东汉时期已陆续郡县化。此外,针对西域与东北的边疆实际情况,两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汉代的边疆治理政策。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蓝”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独创,据出土的珠料和管料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嗜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
唐代的窑工们,将“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浑厚华滋。经历了两宋 时期的没落,青花瓷在蒙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钴土矿(“苏麻 离青”)应该是来自伊朗等国。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 局”,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而且在烧结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 了巨大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青花瓷这个品种已经完全成熟和有大规模的生产。从对波 斯细密画插图本的考察来看,青花瓷的成熟可能在13世纪末期,其大规模对外出口贸易应当开始于14世纪上半叶。
元明清三朝统治者皆因信仰对青蓝色系青睐有加,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几经历史淘洗,蓝色终于长久驻留于国人的心中,最终成为华夏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中的鲜明一笔。
——商编自邹文兵、曾璐:《“中国蓝”:色彩情感与品牌视觉形象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青花瓷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蓝”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比文祥视界更清晰的,则是梁启超、郑观应等人。在梁启超看来,国家安全与否,并非富国强兵而获得物质财富和先进技术,而在于“新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分析安全威胁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深刻思考和重大决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冷战结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出发,提出了具有鲜明的以综合安全为特征的国家安全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和全球化发展的新要求,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家安全观念的变化,提出了以普遍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
——摘编自曹峻《试论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安全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及意义。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