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30 12:2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共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遒(qiú)劲 宴飨(xiǎng) 浸渍(zhì) 戮(lù)力同心
B.阻遏(è) 喋(dié)血 菲(fēi)薄 睚眦(zì)必报
C.颓圮(pǐ) 黯(àn)然 立仆(pū) 长歌当(dàng)哭
D.瞋(chēng)目 桀骜(ào) 创(chuāng)伤 殒(yǔn)身不恤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峥嵘 愁怅 炫丽 忸怩不安
B.苍茫 凄惋 寂寥 秋毫无犯
C.寥阔 斑斓 漫溯 图穷匕见
D.彷徨 凌侮 欣然 偏袒扼腕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不断完善自我。
B.三十年真是弹指一挥间,回想初逢时,我们都是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现而今大家都已双鬓染霜,垂垂老矣。
C.日本右翼势力炮制了一出购买钓鱼岛的闹剧,他们的表演十分拙劣,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D.近年来,“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探险旅游等特色旅游方兴未艾,甚至成了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诗人艾青从小被寄养在大堰河家,他是喝着大堰河的乳汁长大的,自从离家以后,他无时无刻没有不在思念着自己的乳母。
B.刘和珍作为北京女师大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在国家危亡时刻毅然挺身而出,投身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当局的爱国斗争中,代表了旧中国大学生和新女性的光辉形象。
C.“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的内容,“意”是指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象”是指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D.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不幸遇难,飞机因触山着火焚毁。
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青年人不能只凭主观感情 用事,不顾及客观后果。
②傍晚,我独自穿过一条 的小巷,仿佛有一种身在天外的感觉。
③三江源发源于青海省,三江之水 了无数中华儿女。
④今年夏天,我国山洪 频繁,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A.意气 寂寥 养育 暴发
B.义气 寂静 养育 爆发
C.意气 寂静 培育 暴发
D.义气 寂寥 培育 爆发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抓住富有日本女性特点的温柔、娇羞的神态来描绘,表现了对日本女郎的由衷的赞美。
B.作者以习习凉风吹拂下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日本女郎婀娜、柔美的风韵,刻画出其温柔、婉约的神态。
C.“蜜甜”与“忧愁”,表现了日本女郎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用“蜜甜”修饰“忧愁”,那忧愁就更深,更浓,更烈,充分反映出她为离别所苦的情态。
D.这首诗短短五句,既有动作,又有语言,更有缠绵的情意,真是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充分显示了诗人绘态传神的艺术功力,堪称作者抒情诗中的“绝唱”。
作者对诗中女郎的赞美之情;忧愁代表分离时的感伤,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意。二者都表达他
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素善留侯张良
B.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愿举国为内臣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苍梧太守有旧 ②群臣怪之
③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④项伯杀人,臣活之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⑥范增数目项王
⑦函封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太子迟之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③/⑤⑥/②⑨/④⑧/⑦⑩
B.①⑤/③⑦/⑥⑩/②④/⑧⑨
C.①⑥/②⑦/③⑨/④⑧/⑤⑩
D.①⑤/②⑨/③⑥/④⑧/⑦⑩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共6分,每小题3分)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子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②道,导,引导。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愿图国事于先生 ②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
B.①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②臣左手把其袖
C.①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②欲自杀以激荆轲
D.①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小题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分)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2分)
③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3分)
【小题4】请简要概括第Ⅰ卷文言文中太子丹、田光、荆轲的为人行事。(5分)
【答案】
【小题3】
【解析】
【小题1】文来进行判断。五、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
【小题4】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13、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 8 处)(4分)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批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后面习题。(8分)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小题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小题2】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那些抒情方式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4分)
【答案】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情。(2分)
【解析】
【小题1】15、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小题1分)
【小题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小题2】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小题3】 ,在我的心头荡漾。 (徐志摩《再别康桥》)
【小题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小题5】 ,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6】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卞之琳《断章》)
【小题7】 ,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小题8】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答案】

【解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19分)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更怕看死人的了。走在大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使从很远很远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抱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怀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扶着那绛色帷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顽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那时我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帷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有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有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小题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褪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向下沉落下去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 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答案】
【解析】
【小题1】本题可从自己熟悉的手法思考,结合文章的内容,文章标题明确悼念鲁迅先生,写了微跛小五、(8分)
20、运用所学的对偶修辞方法的知识,给下面春联补出下联。(4分)
①春风含瑞气,        。
②花香鸟语风光美,        。21、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古籍中,仅一万六千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十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的工作也需要近千年。比如,并列语段的关键词就常常分布在并列的各个层次中,而偏正语段的关键词一般是在正六、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船缓缓离开海岸时,我们喜悦、兴奋、憧憬;
当船终于抵达对岸时,我们莫名地失落。
是否我们真的在乎的不是结果,而是那个充满幻想与美景的过程?尽管过程中充满荆棘、危险与恐惧。
或许,这就是生活。
要求:请以“过程”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答案】
结果固然重要,因为它是过程的最终归宿,但如果认识只停留在这一点上,你就会失去很多东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