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历史联考模拟预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历史联考模拟预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0 11:30:3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历史联考模拟预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23·广东模拟)夏商西周时期用人讲究“论亲不论贤,论族不论能”,春秋战国时期却出现了“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社会转型的趋势
C.宗法观念的崩溃 D.世家大族的崛起
2.(2023·广东模拟)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
A.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 B.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 D.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3.(2023·广东模拟)如表所示是公元282年部分地区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和占全国总人口百分比。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
省区 河南 陕西 广西 河北 云南 福建 山东 广东 湖北 湖南 贵州
密度(人) 18.57 7.98 119 11.67 1.63 0.79 11.2 1.28 7.56 4.65 0.57
占比(%) 14.65 6.93 1.29 12.13 3.00 0.46 8.15 1.34 6.70 4.62 0.47
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人口迁徙现象比较频繁
C.北方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北方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4.(2023·广东模拟)孟子认为人性即仁、义、礼、智四性,只有人才具有四性,万物皆无;北宋程颢认为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性,万物皆有性,将仁义之性的所有者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程颢的这一思想(  )
A.完善了儒学的哲学体系 B.颠覆传统儒学理论
C.体现出了主观唯心主义 D.否定了性善论学说
5.(2023·广东模拟)嘉庆前期,江南官民不再以传统的奢华与精致为时尚,转而追求西方器物与审美。海宁人陈缠细致地记录了这一风俗变化,谓:“夫居处之雕镂,服御之文绣,器用之华美,古之所谓奢也。今则视为平庸无奇,而以外洋之物是尚。”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对外贸易政策发生异变
C.受到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D.东学西渐影响社会风尚
6.(2023·广东模拟)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声名大震,朝野名士争相结纳,作为帝师的翁同稣为康有为的《上清帝书》所感,不惜折节,亲自上门拜访官仅六品的康有为。这一情形(  )
A.促使变法运动获得了广泛支持 B.推动了晚清新旧势力的合流
C.扩大了君主立宪制的社会影响 D.凸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7.(2023·广东模拟)如表所示是20世纪初中国出现的影响较大的小说刊物。由此可知,这些刊物的创办旨在(  )
名称 创刊人或主要编撰者 创刊时间 发刊词
《新小说》 梁启超 1902年10月 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
《绣像小说》 李伯元 1903年5月 藉思开化夫下愚
《新新小说》 陈景韩 1904年9月 意在清润兼及,以一变旧社会腐败堕落之风俗习惯
《新世界小说社报》 孙延庚 1906年7月 视为开通民智之津梁,涵养民德之要素
《月月小说》 吴跃人 1906年9月 庶几借小说之趣味之感情,为德育之一锄云尔
《小说林》 黄人 1907年1月 则其能鼓舞吾人之理性,感觉吾人之理性
A.推动文学革命发展 B.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C.促进国人思想启蒙 D.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8.(2023·广东模拟)如表所示为1932~1936年华商、日商、英商纱厂棉纱棉布销售量所占百分比变化情况(单位:%)。对表中数据变化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年份 棉纱(以各商总计为100%) 棉布(以各商总计为100%)
华商 日商 英商 华商 日商 英商
1932—1933 69.1 28.5 2.4 35.6 55.3 9.1
1933~1934 68.1 30.6 1.3 36.1 57.3 6.6
1934~1935 69.4 29.3 1.3 35.0 59.2 5.8
1935~1936 66.1 32.6 1.3 30.2 63.7 6.1
A.中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增强 B.列强资本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C.日资企业加紧在华进行扩张 D.英国丧失工业经济大国地位
9.(2023·广东模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毛泽东曾多次对干群关系进行比喻,如“种子与士地”(1935年)、“鱼与水”(1941年)、“公仆与主人”(1944年年底)。这一系列比喻在当时有利于(  )
A.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战争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提升边区民众生产热情
10.(2023·广东模拟)1953年,党和政府提出,今后“要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人民民主法制,来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治,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据此可知,新中国成应初期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
A.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 B.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C.强化了法律的根本地位 D.维护了国家治理的体系
11.(2023·广东模拟)如图所示是玛雅人建造的库库尔坎金字塔,每逢春分和秋分的这两天下午3点钟,西边的太阳把边墙的棱角光影投射到北石阶的边墙上,整个塔身从上到下看上去起起伏伏,犹如一条巨蛇从塔顶向大地爬行,象征着羽蛇神苏醒,人们开始进行播种和收获。每逢这一天,古代玛雅人就欢聚在一起,高歌起舞。据此可知,库库尔坎金字塔(  )
A.映射出玛雅文明的领先 B.反映了宗教和农业的需要
C.得益于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D.受到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
12.(2023·广东模拟)罗马征服高卢地区后,在高卢地区开始兴建起剧场和竞技场,以吸引人们前去观赏。而竞技场则比剧院更大,同罗马本土人一样,高卢人对角斗和赛车的迷恋同样十分狂热。这表明古代罗马(  )
A.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B.贵族阶层安于享乐
C.推动了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化 D.拥有较高建筑水平
13.(2023·广东模拟)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通过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但人们执着于投资卡斯蒂利亚的政府债券,而非投资商业。当政府债券给出百分之七的利率时,资金就流向它们;当利率下调到百分之五时,资金就会流到土地上。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
A.使西班牙成为世界中心 B.促进了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
C.阻碍了西班牙社会转型 D.根源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4.(2023·广东模拟)有学者认为,在1910~1917年的墨西哥革命中,农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建立农民的革命政权,而其运动只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种力量自发地行动时,他们就休想达到消灭大地产,争得自由的目的。该学者意在强调革命时期的墨西哥(  )
A.农民运动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B.封建的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C.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15.(2023·广东模拟)如图所示为1990~2011年世界不同经济体人均GDP增长率变化情况。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
A.国际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B.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向停滞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经济区域的合作进程加快
16.(2023·广东模拟)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埃及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发起努比亚行动计划。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8000万美元,其中有4000万美元是由五十多个国家集资而来的。这反映出文化遗产的保护(  )
A.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
B.得到《世界遗产公约》的法律支持
C.应核算保护所需经济成本
D.应坚持文化与自然相协调的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
17.(2023·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0~13世纪,中原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叔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和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秘引以为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正是这一魅力,才使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到“中国”这一旗帜之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王观《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由边疆民族创造的、到清代成熟的多元宗教和双重治理体制,有效地解决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并存共生问题,并最终将农耕民族视野之外的广袤边疆,从草原、戈壁滩到高原森林,统统列入中国的版图。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1)指出材料一中认为古代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双重治理体制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18.(2023·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以“明德慎罚”为立法指导思想;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立法必须“令顺民心”;子产“铸刑书”是对“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变革;《韩非子》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荀子》说,治之经,礼与刑;汉代主张德主刑辅;唐代倡导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等等。
——摘编自祝晓光、杜海《先秦法律思想谈片》
材料二:西方法律制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为英国法和美国法,英国的法律制度通过对契约制度、陪审团与辩护制度的司法实践,阐释了英国法律制度的核心思想;美国的法律制度特色主要体现在宪政与司法独立方面,美国宪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美国宪法中所体现出的三权分立思想,阐释了美国宪法的核心。大陆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是法国,法国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成文法典的编纂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国民法典》,它所体现的注重保护个人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的思想是一切进步民法的精神和灵魂。西方法律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步形成了适合自身体制的制度体系。
——摘编自曹成旭《浅析西方法律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19.(2023·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的人口问题最早可追溯到江户时代后期的人口停滞。明治时代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和东亚战争的爆发,天皇鼓励生育,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大正时代(1912~1926年),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值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后,缓慢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引起统治者的恐慌和担忧,如何迅速扩张人口成为施策的重心。总体说来,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口转变已经大致完成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此后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
——摘编自郑亚楠《近代日本人口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经历了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增长放缓阶段。1970年左右是构成中国人口变动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前,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下降,从20‰下降到了10‰以下,但是出生率的水平却维持在30‰~40‰的高位。这构成了我国人口转变的第一个阶段,即由于死亡率的下降所带来的人口转变。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我国的人口变动表现为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面貌。出生率水平很快从30‰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20‰,甚至2000年的10‰左右。20世纪90年代时,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人口的更替水平以下,人口的总体生育率下降到低生育率的水平。
——摘编自任远《新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和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日本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中国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三、论述题
20.(2023·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促进文明的多样性是保障基本的人文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就要积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强调多样性,要求尊重这种多样性,绝不意味着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要把自己封闭起来。每种文明都要不断地与其他文明进行信息、能量、资源的流通和交换,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否财,就会自生自灭,走上衰退、消亡的道路。
——摘编自李忠杰《怎样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怎样认识和把握当今的国际战略形势”之五》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论亲不论贤,论族不论能”及“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中央集权问题;
C错误,“崩溃”说法过于绝对化;
D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崛起,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论亲不论贤,论族不论能”及“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等信息分析可知,汉儒将周代的礼仪规范系统化,形成了适用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这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这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D正确;
A错误,礼乐制度得到“重建”说法不符合史实;
B错误,材料无关儒学世俗化,排除;
C错误,“完善”从材料中无法看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
3.【答案】C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河南、陕西、河北、山东人口密度和占全国总人口百分比较高,说明人口集中在北方,北方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看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人口的迁徙;
D错误,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材料时代人地矛盾并不尖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的经济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4.【答案】A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宋程颢认为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性,万物皆有性,将仁义之性的所有者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等信息分析可知,程颢从仁义之性角度认识宇宙万物,完善了儒学的哲学体系,A正确;
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不是颠覆;
C错误,材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D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性善论的否定;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程朱理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北宋程颢认为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性,万物皆有性,将仁义之性的所有者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
5.【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江南官民不再以传统的奢华与精致为时尚,转而追求西方器物与审美”“而以外洋之物是尚”等信息分析可知,江南地区人们追求西方器物与审美,并以此为时尚,体现了当地受到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正确;
A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错误,材料时期固守海禁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并未发生变异;
D错误,材料现象与西学东渐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6.【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声名大震,朝野名士争相结纳”分析可知,《马关条约》致使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康有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上书光绪帝,这一行为受到社会推崇,这说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D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变法缺乏社会广泛支持;
B错误,“新旧势力的合流”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立宪的主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戊戌变法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声名大震,朝野名士争相结纳”。
7.【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藉思开化夫下愚”“视为开通民智之津梁,涵养民德之要素”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刊物旨在促进国人思想启蒙,C正确;
A错误,文学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传承传统文化;
D错误,丰富人们娱乐生活是其产生的影响,不是创办主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社会生活新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藉思开化夫下愚”“视为开通民智之津梁,涵养民德之要素”。
8.【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通过对华商、日商、英商纱厂棉纱棉布销售量所占百分比的对比可以看出日商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而华商和英商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这说明日资企业加紧在华进行扩张,C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退出中国市场”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
D错误,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识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9.【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毛泽东将干群关系比喻为种子和土地、鱼和水、公仆与主人,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发动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斗争,B正确;
A错误,1927年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
C错误, 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边区政府建立于1937年,与材料1935年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干群关系”、“种子和土地”、“鱼和水”、“公仆与主人”。
10.【答案】A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要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人民民主法制,来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治,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强调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经济发展服务,A正确;
B错误,材料并不涉及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D错误,材料不涉及维护国家治理体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法治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要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人民民主法制,来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治,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
11.【答案】B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象征着羽蛇神苏醒,人们开始进行播种和收获”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金字塔的修建于宗教信仰及农业生产密切相关,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玛雅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对比,不能看出玛雅文明领先;
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其生产力发达;‘
D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象征着羽蛇神苏醒,人们开始进行播种和收获”。
12.【答案】C
【知识点】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罗马征服高卢地区后,在高卢地区开始兴建起剧场和竞技场,以吸引人们前去观赏”“同罗马本土人一样,高卢人对角斗和赛车的迷恋同样十分狂热”等信息分析可知,罗马征服高卢后对其进行文化渗透,促使被征服地区罗马化,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东方文化;
B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马帝国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罗马征服高卢地区后,在高卢地区开始兴建起剧场和竞技场,以吸引人们前去观赏”“同罗马本土人一样,高卢人对角斗和赛车的迷恋同样十分狂热”。
13.【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人们执着于投资卡斯蒂利亚的政府债券,而非投资商业”等信息分析可知,西班牙通过殖民扩张掠夺的财富往往用于奢侈享乐,而不是扩大再生产,不利于社会转型,C正确,B错误;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D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但人们执着于投资卡斯蒂利亚的政府债券,而非投资商业”。
14.【答案】A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农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建立农民的革命政权,而其运动只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种力量自发地行动时,他们就休想达到消灭大地产,争得自由的目的”分析可知,农民阶级的斗争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政权和理论,因此革命胜利后,统治者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甚至解除了农民的武装,农民的愿望没有实现,A正确;
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不是封建势力顽固;
CD错误,材料并不涉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及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成果;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墨西哥的资产阶级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农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建立农民的革命政权,而其运动只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种力量自发地行动时,他们就休想达到消灭大地产,争得自由的目的”。
15.【答案】C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发展中经济题人均GDP增长较快,这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C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贫富差距问题;
B错误,发达国家增长缓慢,但是并未停滞;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不涉及区域合作;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6.【答案】A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埃及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发起努比亚行动计划。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8000万美元,其中有4000万美元是由五十多个国家集资而来的”等信息分析可知,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A正确;
B错误,材料不涉及《世界遗产公约》的法律支持,且其通过于1972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无关核算保护所需经济成本;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8000万美元,其中有4000万美元是由五十多个国家集资而来的”。
17.【答案】(1)主要原因:“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
看法:不完全赞同。中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一方面是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经济交流中形成了“中国”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思想也强化了国家认同,而这一美称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表现:清朝对内地汉族地区仍然沿袭明朝的行省制度进行管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蒙古地区实行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进行册封,并设置驻藏大臣。
影响:缓和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指展了统治疆域;巩固了清朝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1)主要原因:根据“‘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和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秘引以为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认为“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这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形成的原因。
看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赞同或者不赞同,然后阐述理由。例如:不完全赞同。中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一方面是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经济交流中形成了“中国”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思想也强化了国家认同,而这一美称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表现: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朝对边疆和内地的治理角度进行说明,在内地:朝对内地汉族地区仍然沿袭明朝的行省制度进行管辖;在边疆:在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蒙古地区实行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进行册封,并设置驻藏大臣。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指展了统治疆域;巩固了清朝的统治;经济上: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推动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关系上:缓和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故答案为:
(1)主要原因:“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
看法:不完全赞同。中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一方面是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经济交流中形成了“中国”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思想也强化了国家认同,而这一美称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表现:清朝对内地汉族地区仍然沿袭明朝的行省制度进行管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蒙古地区实行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进行册封,并设置驻藏大臣。
影响:缓和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指展了统治疆域;巩固了清朝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8.【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德法并用;礼法结合;以刑法为主。
(2)不同之处:西方近代法律强调法治;西方近代法律突出司法公正,西方私法(民法)体系完善。
原因:西方法治传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代议制度逐步确立。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西周、春秋、战国、及汉代等信息分析可知,源远流长;根据“明德慎罚”“汉代主张德主刑辅;唐代倡导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得出:德法并用;礼法结合;根据“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得出:以刑法为主。
(2)不同:根据“它所体现的注重保护个人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的思想是一切进步民法的精神和灵魂”得出:西方私法(民法)体系完善;根据“英国的法律制度通过对契约制度、陪审团与辩护制度的司法实践,阐释了英国法律制度的核心思想”“宪政与司法独立方面”等信息分析可知,;西方近代法律突出司法公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法律制度强调法治。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及历史原因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西方代议制度逐步确立。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传统上:西方法治传统。
故答案为:(1)特点:源远流长;德法并用;礼法结合;以刑法为主。
(2)不同之处:西方近代法律强调法治;西方近代法律突出司法公正,西方私法(民法)体系完善。
原因:西方法治传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代议制度逐步确立。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9.【答案】(1)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局稳定;产业革命的推动;对外战争的需要;天皇的鼓励;日本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发展。
(2)转变:由新中国初期的出生率维持高位、死亡率下降,再到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的人口发展模式。
影响: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增加社会福利负担。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和东亚战争的爆发,天皇鼓励生育,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得出: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局稳定;产业革命的推动;对外战争的需要;天皇的鼓励;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和近代教育的发展角度进行分析。
(2)转变: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经历了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增长放缓阶段。1970年左右是构成中国人口变动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前,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下降,从20‰下降到了10‰以下,但是出生率的水平却维持在30‰~40‰的高位”“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我国的人口变动表现为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分析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发展状态,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率维持高位、死亡率明显下降;而此后,逐渐形成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的人口发展模式。
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转变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但是可造成了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增加社会福利负担。
故答案为:
(1)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局稳定;产业革命的推动;对外战争的需要;天皇的鼓励;日本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发展。
(2)转变:由新中国初期的出生率维持高位、死亡率下降,再到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的人口发展模式。
影响: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增加社会福利负担。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日本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发展问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0.【答案】示例论题: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并在相互交融中发展。
阐述: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等,世界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西亚、埃及、印度,申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太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如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入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的文明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朝与罗马帝国也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从而促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
总之,繁荣与发展的各地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我们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就要积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及所学知识可以提出论点: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并在相互交融中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举例进行论述,例如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希腊等,突出强调大河文明和海阳文明的差异,并强调不同文明之间互相交流借鉴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的整体进步。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故答案为:
论题: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并在相互交融中发展。
阐述: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等,世界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西亚、埃及、印度,申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太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如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入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的文明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朝与罗马帝国也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从而促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
总之,繁荣与发展的各地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我们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明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历史联考模拟预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23·广东模拟)夏商西周时期用人讲究“论亲不论贤,论族不论能”,春秋战国时期却出现了“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社会转型的趋势
C.宗法观念的崩溃 D.世家大族的崛起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论亲不论贤,论族不论能”及“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中央集权问题;
C错误,“崩溃”说法过于绝对化;
D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崛起,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论亲不论贤,论族不论能”及“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2.(2023·广东模拟)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
A.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 B.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 D.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等信息分析可知,汉儒将周代的礼仪规范系统化,形成了适用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这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这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D正确;
A错误,礼乐制度得到“重建”说法不符合史实;
B错误,材料无关儒学世俗化,排除;
C错误,“完善”从材料中无法看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
3.(2023·广东模拟)如表所示是公元282年部分地区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和占全国总人口百分比。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
省区 河南 陕西 广西 河北 云南 福建 山东 广东 湖北 湖南 贵州
密度(人) 18.57 7.98 119 11.67 1.63 0.79 11.2 1.28 7.56 4.65 0.57
占比(%) 14.65 6.93 1.29 12.13 3.00 0.46 8.15 1.34 6.70 4.62 0.47
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人口迁徙现象比较频繁
C.北方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北方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答案】C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河南、陕西、河北、山东人口密度和占全国总人口百分比较高,说明人口集中在北方,北方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看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人口的迁徙;
D错误,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材料时代人地矛盾并不尖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的经济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4.(2023·广东模拟)孟子认为人性即仁、义、礼、智四性,只有人才具有四性,万物皆无;北宋程颢认为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性,万物皆有性,将仁义之性的所有者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程颢的这一思想(  )
A.完善了儒学的哲学体系 B.颠覆传统儒学理论
C.体现出了主观唯心主义 D.否定了性善论学说
【答案】A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宋程颢认为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性,万物皆有性,将仁义之性的所有者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等信息分析可知,程颢从仁义之性角度认识宇宙万物,完善了儒学的哲学体系,A正确;
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不是颠覆;
C错误,材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D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性善论的否定;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程朱理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北宋程颢认为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性,万物皆有性,将仁义之性的所有者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
5.(2023·广东模拟)嘉庆前期,江南官民不再以传统的奢华与精致为时尚,转而追求西方器物与审美。海宁人陈缠细致地记录了这一风俗变化,谓:“夫居处之雕镂,服御之文绣,器用之华美,古之所谓奢也。今则视为平庸无奇,而以外洋之物是尚。”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对外贸易政策发生异变
C.受到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D.东学西渐影响社会风尚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江南官民不再以传统的奢华与精致为时尚,转而追求西方器物与审美”“而以外洋之物是尚”等信息分析可知,江南地区人们追求西方器物与审美,并以此为时尚,体现了当地受到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正确;
A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错误,材料时期固守海禁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并未发生变异;
D错误,材料现象与西学东渐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6.(2023·广东模拟)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声名大震,朝野名士争相结纳,作为帝师的翁同稣为康有为的《上清帝书》所感,不惜折节,亲自上门拜访官仅六品的康有为。这一情形(  )
A.促使变法运动获得了广泛支持 B.推动了晚清新旧势力的合流
C.扩大了君主立宪制的社会影响 D.凸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声名大震,朝野名士争相结纳”分析可知,《马关条约》致使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康有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上书光绪帝,这一行为受到社会推崇,这说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D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变法缺乏社会广泛支持;
B错误,“新旧势力的合流”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立宪的主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戊戌变法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声名大震,朝野名士争相结纳”。
7.(2023·广东模拟)如表所示是20世纪初中国出现的影响较大的小说刊物。由此可知,这些刊物的创办旨在(  )
名称 创刊人或主要编撰者 创刊时间 发刊词
《新小说》 梁启超 1902年10月 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
《绣像小说》 李伯元 1903年5月 藉思开化夫下愚
《新新小说》 陈景韩 1904年9月 意在清润兼及,以一变旧社会腐败堕落之风俗习惯
《新世界小说社报》 孙延庚 1906年7月 视为开通民智之津梁,涵养民德之要素
《月月小说》 吴跃人 1906年9月 庶几借小说之趣味之感情,为德育之一锄云尔
《小说林》 黄人 1907年1月 则其能鼓舞吾人之理性,感觉吾人之理性
A.推动文学革命发展 B.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C.促进国人思想启蒙 D.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藉思开化夫下愚”“视为开通民智之津梁,涵养民德之要素”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刊物旨在促进国人思想启蒙,C正确;
A错误,文学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传承传统文化;
D错误,丰富人们娱乐生活是其产生的影响,不是创办主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社会生活新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藉思开化夫下愚”“视为开通民智之津梁,涵养民德之要素”。
8.(2023·广东模拟)如表所示为1932~1936年华商、日商、英商纱厂棉纱棉布销售量所占百分比变化情况(单位:%)。对表中数据变化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年份 棉纱(以各商总计为100%) 棉布(以各商总计为100%)
华商 日商 英商 华商 日商 英商
1932—1933 69.1 28.5 2.4 35.6 55.3 9.1
1933~1934 68.1 30.6 1.3 36.1 57.3 6.6
1934~1935 69.4 29.3 1.3 35.0 59.2 5.8
1935~1936 66.1 32.6 1.3 30.2 63.7 6.1
A.中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增强 B.列强资本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C.日资企业加紧在华进行扩张 D.英国丧失工业经济大国地位
【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通过对华商、日商、英商纱厂棉纱棉布销售量所占百分比的对比可以看出日商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而华商和英商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这说明日资企业加紧在华进行扩张,C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退出中国市场”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
D错误,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识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9.(2023·广东模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毛泽东曾多次对干群关系进行比喻,如“种子与士地”(1935年)、“鱼与水”(1941年)、“公仆与主人”(1944年年底)。这一系列比喻在当时有利于(  )
A.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战争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提升边区民众生产热情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毛泽东将干群关系比喻为种子和土地、鱼和水、公仆与主人,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发动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斗争,B正确;
A错误,1927年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
C错误, 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边区政府建立于1937年,与材料1935年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干群关系”、“种子和土地”、“鱼和水”、“公仆与主人”。
10.(2023·广东模拟)1953年,党和政府提出,今后“要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人民民主法制,来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治,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据此可知,新中国成应初期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
A.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 B.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C.强化了法律的根本地位 D.维护了国家治理的体系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要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人民民主法制,来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治,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强调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经济发展服务,A正确;
B错误,材料并不涉及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D错误,材料不涉及维护国家治理体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法治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要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人民民主法制,来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治,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
11.(2023·广东模拟)如图所示是玛雅人建造的库库尔坎金字塔,每逢春分和秋分的这两天下午3点钟,西边的太阳把边墙的棱角光影投射到北石阶的边墙上,整个塔身从上到下看上去起起伏伏,犹如一条巨蛇从塔顶向大地爬行,象征着羽蛇神苏醒,人们开始进行播种和收获。每逢这一天,古代玛雅人就欢聚在一起,高歌起舞。据此可知,库库尔坎金字塔(  )
A.映射出玛雅文明的领先 B.反映了宗教和农业的需要
C.得益于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D.受到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象征着羽蛇神苏醒,人们开始进行播种和收获”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金字塔的修建于宗教信仰及农业生产密切相关,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玛雅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对比,不能看出玛雅文明领先;
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其生产力发达;‘
D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象征着羽蛇神苏醒,人们开始进行播种和收获”。
12.(2023·广东模拟)罗马征服高卢地区后,在高卢地区开始兴建起剧场和竞技场,以吸引人们前去观赏。而竞技场则比剧院更大,同罗马本土人一样,高卢人对角斗和赛车的迷恋同样十分狂热。这表明古代罗马(  )
A.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B.贵族阶层安于享乐
C.推动了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化 D.拥有较高建筑水平
【答案】C
【知识点】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罗马征服高卢地区后,在高卢地区开始兴建起剧场和竞技场,以吸引人们前去观赏”“同罗马本土人一样,高卢人对角斗和赛车的迷恋同样十分狂热”等信息分析可知,罗马征服高卢后对其进行文化渗透,促使被征服地区罗马化,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东方文化;
B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马帝国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罗马征服高卢地区后,在高卢地区开始兴建起剧场和竞技场,以吸引人们前去观赏”“同罗马本土人一样,高卢人对角斗和赛车的迷恋同样十分狂热”。
13.(2023·广东模拟)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通过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但人们执着于投资卡斯蒂利亚的政府债券,而非投资商业。当政府债券给出百分之七的利率时,资金就流向它们;当利率下调到百分之五时,资金就会流到土地上。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
A.使西班牙成为世界中心 B.促进了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
C.阻碍了西班牙社会转型 D.根源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人们执着于投资卡斯蒂利亚的政府债券,而非投资商业”等信息分析可知,西班牙通过殖民扩张掠夺的财富往往用于奢侈享乐,而不是扩大再生产,不利于社会转型,C正确,B错误;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D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但人们执着于投资卡斯蒂利亚的政府债券,而非投资商业”。
14.(2023·广东模拟)有学者认为,在1910~1917年的墨西哥革命中,农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建立农民的革命政权,而其运动只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种力量自发地行动时,他们就休想达到消灭大地产,争得自由的目的。该学者意在强调革命时期的墨西哥(  )
A.农民运动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B.封建的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C.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答案】A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农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建立农民的革命政权,而其运动只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种力量自发地行动时,他们就休想达到消灭大地产,争得自由的目的”分析可知,农民阶级的斗争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政权和理论,因此革命胜利后,统治者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甚至解除了农民的武装,农民的愿望没有实现,A正确;
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不是封建势力顽固;
CD错误,材料并不涉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及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成果;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墨西哥的资产阶级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农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建立农民的革命政权,而其运动只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种力量自发地行动时,他们就休想达到消灭大地产,争得自由的目的”。
15.(2023·广东模拟)如图所示为1990~2011年世界不同经济体人均GDP增长率变化情况。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
A.国际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B.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向停滞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经济区域的合作进程加快
【答案】C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发展中经济题人均GDP增长较快,这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C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贫富差距问题;
B错误,发达国家增长缓慢,但是并未停滞;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不涉及区域合作;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6.(2023·广东模拟)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埃及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发起努比亚行动计划。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8000万美元,其中有4000万美元是由五十多个国家集资而来的。这反映出文化遗产的保护(  )
A.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
B.得到《世界遗产公约》的法律支持
C.应核算保护所需经济成本
D.应坚持文化与自然相协调的原则
【答案】A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埃及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发起努比亚行动计划。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8000万美元,其中有4000万美元是由五十多个国家集资而来的”等信息分析可知,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A正确;
B错误,材料不涉及《世界遗产公约》的法律支持,且其通过于1972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无关核算保护所需经济成本;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8000万美元,其中有4000万美元是由五十多个国家集资而来的”。
二、材料分析题
17.(2023·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0~13世纪,中原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叔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和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秘引以为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正是这一魅力,才使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到“中国”这一旗帜之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王观《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由边疆民族创造的、到清代成熟的多元宗教和双重治理体制,有效地解决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并存共生问题,并最终将农耕民族视野之外的广袤边疆,从草原、戈壁滩到高原森林,统统列入中国的版图。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1)指出材料一中认为古代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双重治理体制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主要原因:“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
看法:不完全赞同。中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一方面是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经济交流中形成了“中国”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思想也强化了国家认同,而这一美称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表现:清朝对内地汉族地区仍然沿袭明朝的行省制度进行管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蒙古地区实行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进行册封,并设置驻藏大臣。
影响:缓和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指展了统治疆域;巩固了清朝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1)主要原因:根据“‘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和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秘引以为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认为“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这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形成的原因。
看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赞同或者不赞同,然后阐述理由。例如:不完全赞同。中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一方面是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经济交流中形成了“中国”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思想也强化了国家认同,而这一美称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表现: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朝对边疆和内地的治理角度进行说明,在内地:朝对内地汉族地区仍然沿袭明朝的行省制度进行管辖;在边疆:在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蒙古地区实行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进行册封,并设置驻藏大臣。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指展了统治疆域;巩固了清朝的统治;经济上: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推动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关系上:缓和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故答案为:
(1)主要原因:“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
看法:不完全赞同。中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一方面是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经济交流中形成了“中国”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思想也强化了国家认同,而这一美称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表现:清朝对内地汉族地区仍然沿袭明朝的行省制度进行管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蒙古地区实行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进行册封,并设置驻藏大臣。
影响:缓和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指展了统治疆域;巩固了清朝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8.(2023·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以“明德慎罚”为立法指导思想;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立法必须“令顺民心”;子产“铸刑书”是对“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变革;《韩非子》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荀子》说,治之经,礼与刑;汉代主张德主刑辅;唐代倡导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等等。
——摘编自祝晓光、杜海《先秦法律思想谈片》
材料二:西方法律制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为英国法和美国法,英国的法律制度通过对契约制度、陪审团与辩护制度的司法实践,阐释了英国法律制度的核心思想;美国的法律制度特色主要体现在宪政与司法独立方面,美国宪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美国宪法中所体现出的三权分立思想,阐释了美国宪法的核心。大陆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是法国,法国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成文法典的编纂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国民法典》,它所体现的注重保护个人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的思想是一切进步民法的精神和灵魂。西方法律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步形成了适合自身体制的制度体系。
——摘编自曹成旭《浅析西方法律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德法并用;礼法结合;以刑法为主。
(2)不同之处:西方近代法律强调法治;西方近代法律突出司法公正,西方私法(民法)体系完善。
原因:西方法治传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代议制度逐步确立。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西周、春秋、战国、及汉代等信息分析可知,源远流长;根据“明德慎罚”“汉代主张德主刑辅;唐代倡导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得出:德法并用;礼法结合;根据“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得出:以刑法为主。
(2)不同:根据“它所体现的注重保护个人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的思想是一切进步民法的精神和灵魂”得出:西方私法(民法)体系完善;根据“英国的法律制度通过对契约制度、陪审团与辩护制度的司法实践,阐释了英国法律制度的核心思想”“宪政与司法独立方面”等信息分析可知,;西方近代法律突出司法公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法律制度强调法治。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及历史原因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西方代议制度逐步确立。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传统上:西方法治传统。
故答案为:(1)特点:源远流长;德法并用;礼法结合;以刑法为主。
(2)不同之处:西方近代法律强调法治;西方近代法律突出司法公正,西方私法(民法)体系完善。
原因:西方法治传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代议制度逐步确立。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9.(2023·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的人口问题最早可追溯到江户时代后期的人口停滞。明治时代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和东亚战争的爆发,天皇鼓励生育,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大正时代(1912~1926年),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值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后,缓慢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引起统治者的恐慌和担忧,如何迅速扩张人口成为施策的重心。总体说来,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口转变已经大致完成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此后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
——摘编自郑亚楠《近代日本人口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经历了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增长放缓阶段。1970年左右是构成中国人口变动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前,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下降,从20‰下降到了10‰以下,但是出生率的水平却维持在30‰~40‰的高位。这构成了我国人口转变的第一个阶段,即由于死亡率的下降所带来的人口转变。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我国的人口变动表现为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面貌。出生率水平很快从30‰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20‰,甚至2000年的10‰左右。20世纪90年代时,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人口的更替水平以下,人口的总体生育率下降到低生育率的水平。
——摘编自任远《新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和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日本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中国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局稳定;产业革命的推动;对外战争的需要;天皇的鼓励;日本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发展。
(2)转变:由新中国初期的出生率维持高位、死亡率下降,再到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的人口发展模式。
影响: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增加社会福利负担。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和东亚战争的爆发,天皇鼓励生育,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得出: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局稳定;产业革命的推动;对外战争的需要;天皇的鼓励;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和近代教育的发展角度进行分析。
(2)转变: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经历了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增长放缓阶段。1970年左右是构成中国人口变动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前,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下降,从20‰下降到了10‰以下,但是出生率的水平却维持在30‰~40‰的高位”“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我国的人口变动表现为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分析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发展状态,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率维持高位、死亡率明显下降;而此后,逐渐形成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的人口发展模式。
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转变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但是可造成了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增加社会福利负担。
故答案为:
(1)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局稳定;产业革命的推动;对外战争的需要;天皇的鼓励;日本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发展。
(2)转变:由新中国初期的出生率维持高位、死亡率下降,再到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的人口发展模式。
影响: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增加社会福利负担。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日本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发展问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三、论述题
20.(2023·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促进文明的多样性是保障基本的人文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就要积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强调多样性,要求尊重这种多样性,绝不意味着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要把自己封闭起来。每种文明都要不断地与其他文明进行信息、能量、资源的流通和交换,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否财,就会自生自灭,走上衰退、消亡的道路。
——摘编自李忠杰《怎样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怎样认识和把握当今的国际战略形势”之五》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并在相互交融中发展。
阐述: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等,世界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西亚、埃及、印度,申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太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如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入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的文明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朝与罗马帝国也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从而促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
总之,繁荣与发展的各地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我们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就要积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及所学知识可以提出论点: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并在相互交融中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举例进行论述,例如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希腊等,突出强调大河文明和海阳文明的差异,并强调不同文明之间互相交流借鉴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的整体进步。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故答案为:
论题: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并在相互交融中发展。
阐述: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等,世界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西亚、埃及、印度,申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太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如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入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的文明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朝与罗马帝国也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从而促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
总之,繁荣与发展的各地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我们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明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