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立足文本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二、类文阅读
(二)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樊迟)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5.请结合第一则语段相关内容分析“举直”的含义(请简要写出分析过程)。
6.请根据上述两则语段的内容指出,“举直错诸枉”有哪些意义?
三、推荐阅读
1.成均
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
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3.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4.塾
古时,瓜果作物成熟摘收回来,就堆放在宅门内两侧的走廊或堂屋里,是家人、族人们聚合尝鲜的地方。但是这种地方平时大都空闲着,于是也就被兼做教书就读之所。西周时,这种规制已经被确定下来,成为家族设置的初级学校,也称为家塾或私塾。
5.庠
形声字,部首“广”就跟房屋有关。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是比“塾”规模和等级更大更高的学校,叫做“党有庠”。所谓“党”,是五百家的居所,也称乡党,这样的规模,大概是二十个“塾”。
6.序
本意是指房屋的东西墙,引申为场所,也做为学校的别称。当时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序”那时也是教习射箭的场所,其部分功能类似于今天的体校。《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之后,古人也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7.瞽宗
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8.泮宫
是贵族子弟学校,大概贵到诸侯级别。这类学校注重的不是规模,而是地位和档次,后来的科举制度中,生员入学也称“入泮”。
9.辟雍
辟雍是在诸侯之上的、最高层的皇家子弟学校,是最高学府。至少在西周时期辟雍就成制式了,它是个圆形建筑,四面环水,凡周天子的子弟都要也只能在这里学习,所教大概也是帝王之学。后来,历代皆有辟雍,只是功能逐渐演化为祭祀场所。
10.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11.乡学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12.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尊重士人之学的特点,具有宽松的学习氛围;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于一体,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13.太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称。汉代太学是在汉武帝时期。太学的教师由博士担任,学生为博士弟子。设置太学是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以《五经》为统一御订教材。
14.国子学
国子学始创于西晋,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设立的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官学,使得中央官学形式多样化,等级更加明显。国子学限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方可入学。
15.国子监
隋朝时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名,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薄、录事各一名。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五学。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在国子监中仍设有祭酒、主薄和录事,增加了司业一人,丞三人。国子监一直沿用到清末。
16.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1.【答案】D
【解析】D项,然:同“燃”,燃烧。
2.【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C项,结构助词,的。D项,代词,代“治天下”。
3.【答案】C
【解析】“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4.【答案】(1)孟子说:“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感觉不忍的心情(即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人都有同情心)。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于是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2)有这四种发端自己却说自己不行(自己说自己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有这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不行(说他们的国君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贼害他们的国君。
【解析】第(1)题要准确译出“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第(2)题要准确译出“自谓”“自贼”“贼其君者”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译文语意要通顺。
5.【答案】从子夏回答樊迟之问时谈到的舜举正直的皋陶、汤举贤能的伊尹来推断,“举直”应是“选拔、任用正直、贤能之人”的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题干要求“请结合第一则语段相关内容分析‘举直’的含义(请简要写出分析过程)”,“举”推荐,举荐;“直”,正直的人,“举直”就是要任用正直的人。樊迟问子夏“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回答“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从子夏的回答中舜、皋陶、汤都是贤能的人,据此可以推断,“举直”的意思是选拔、任用正直、贤能之人。
6.【答案】可以使邪枉之人受正直之人的影响与感化而变为正直之人[或:可以使“不仁者”远离(消失)]。可以使百姓信服君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弄懂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可知,“举直错诸枉”,可以使邪枉之人受正直之人的影响与感化而变为正直之人;由“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可知,“举直错诸枉” 可以使百姓信服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