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B.请事斯语矣 事:听从
C.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焉 盘盘焉,囷囷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若火之始然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温故而知新
B.任重而道远 得道者多助
C.迩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
D.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落, 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奉养母亲,( )。当时正值列国纷争、 、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仁”字旗帜,倡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就自己所能来 自己的学说的。在孔子以前,学校 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于是,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流落 生灵涂炭 践行 把持
B.流浪 寸草不留 实行 陷落
C.流浪 生灵涂炭 实行 把持
D.流落 寸草不留 践行 陷落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B.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C.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D.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B.从孔子才开始办私人学塾,围绕“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
C.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D.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二、基础巩固
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10.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一日克已复礼
古义:
今义:一天;有一天。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3)《诗》可以兴,可以观
古义:
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表示值得。
(4)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三、阅读与运用
11.判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我们平时要注意食无求饱,不能暴饮暴食。(________)
(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以史为鉴,见贤思齐,不断提升自己。(________)
(3)如果每个人都能发扬温润敦厚的君子之风,那么社会风气也会文质彬彬、和谐包容。(________)
(4)刘笑任重道远,总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对方得到满意的答复。(________)
(5)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疫苗研发问题,虽然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控制,虽然疫苗研发也不宜死而后已。(________)
(6)电视剧《鹤唳华亭》以“礼”制营造出了克己复礼的整体氛围,展现了以含蓄、克制、隐而不发为特点的多重情感关系。(________)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问题。
(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2)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在上述两则文字中,孔子对他大加赞扬。
B.颜回勤于学习,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即由一点能推知十点。
C.孔子希望大家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
D.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子贡以雄辩著称,孔子批评他说话过于谦虚。
13.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表示,“吾与女弗如也”应理解为“我与汝均不如”。据此联系上述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孔子的教育技巧。
(二)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樊迟)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注释:①皋陶:舜时的贤臣,以正直闻名天下。②伊尹:商汤时的贤能辅相,为商朝的建立和富强做出了伟大贡献。
14.请结合第一则语段相关内容分析“举直”的含义(请简要写出分析过程)。
15.请根据上述两则语段的内容指出,“举直错诸枉”有哪些意义?
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故选A。
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项,“请事斯语矣”的“事”是“实践、从事”的意思,本句话出自《论语》“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白话释义: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本句话的意思是“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故选B。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本题要求找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第一个则是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第一句话的意思“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第二句话的意思是“(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B项,第一个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此,就;第二个焉是助词,放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第一句话的意思“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第二句话的意思是“盘结交错,曲折回旋的样子”;
C项,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第一句话的意思“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的人”,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无法发展它们的人”;
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句话的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故选C。
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A项,同“智”,智慧、聪明;/懂得、知道。
B项,路程、路途;/道义、正道。
C项,二者均为动词,侍奉。
D项,勤勉;/聪慧。故选C。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流落,①穷困潦倒,漂泊外地,②(物品)流转散失;流浪,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文中说的是孔氏家族漂泊到鲁国,应用“流落”。
第二处,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寸草不留,连小草都不留下,形容遭到天灾人祸后破坏得非常严重的景象。根据后文的“拿人不当人”可知,应用“生灵涂炭”。
第三处,践行,实行,实践;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文中指孔子亲身实践自己的学说,应用“践行”。
第四处,把持,①独占位置、权力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②控制(感情等);陷落,①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一部分向里凹进去,②陷入。③(领土)被敌人占领。根据后文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可知,应用“把持”。故选A。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此处说的是孔子从小生活艰苦,故接触到了下层社会,因此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两者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不合语境,排除C项;
分析选项来看,应该是先“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然后“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故排除AB两项。故选D。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是介词“从”淹没主语,导致成分残缺,可将“从”删掉;第二处是“有教无类”后缺少中心语,属于成分残缺,可在其后加“……的方针”。
A项和B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
D项“有教无类”前缺少介词“以”导致“……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搭配不当;
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C。
8.
【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质”“饱”“矣”“施”“焉”“省”
“弘”。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9.
【答案】(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匹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聪明的人不会感到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3)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4)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概都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
(5)同情怜悯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①得分点: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文质兼备的样子。译为: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匹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②得分点:知者,聪明的人;不惑,不会感到迷惑;仁者,仁德的人;不惧,没有畏惧。
译为:聪明的人不会感到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③得分点:道,宗旨,根本原则;明,彰明;明德,美德;至善,善的最高境界。
译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④得分点:庶人,指百姓;壹是,一概,一律;本,根本。
译为: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概都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
⑤得分点:恻隐,同情、怜悯;端,萌芽、发端;羞恶,羞耻憎恶。
译为:同情怜悯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
10.
【答案】(1)一旦
(2)两个词,表示肯定前面的内容,接着谈后面的内容
(3)可以用来
(4)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解析】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可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借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的。
(1)“一日克已复礼”的意思是:一旦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所以“一日”的意思是“一旦”。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思是: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所以“然后”的意思是:两个词,表示肯定前面的内容,接着谈后面的内容。
(3)“《诗》可以兴,可以观”的意思是:《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所以“可以”的意思是“可以用来”。
(4)“小子何莫学夫《诗》”的意思是: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所以“小子”的意思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点睛】
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③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11.
【答案】√ √ × × × √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成语的意思,然后把握成语的用法,如情感色彩,如使用对象等,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1)食无求饱,吃饭不要求饱。指生活要有节制。使用正确。
(2)见贤思齐,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使用正确。
(3)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语境是说“社会风气”,使用对象不当。
(4)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语境是形容人负责任,不合语境,且对象也不当。
(5)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做某事。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语境是形容“疫苗研发”,不合语境,且对象不当。
(6)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使用正确。
12.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D项,“孔子批评他说话过于谦虚”错误,依据“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可知,孔子并不是在批评子贡,而是希望大家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
故选D。
13.【答案】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将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行舍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要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再行深造。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分析,分点作答。
“吾与女弗如也”的意思是“我和你都比不上他”,承认老师也有不及学生的时候;从“吾与女弗如也”可知,孔子把自己和弟子同列,由此可见孔子能够平等待人;从“惟我与尔有是夫”意思是: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孔子将自己的弟子和自己提到相同的位置,肯定弟子的行为,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的肯定与勉励。
【点睛】
参考译文:
(1)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则出仕,不被任用则隐退,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
(2)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胜一筹呢?”于贡说:“我怎么取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点就能由此推知十点,我听到一点只能由此推知两点。”孔子说:“比不上他,我和你都比不上他!”
14.【答案】从子夏回答樊迟之问时谈到的舜举正直的皋陶、汤举贤能的伊尹来推断,“举直”应是“选拔、任用正直、贤能之人”的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题干要求“请结合第一则语段相关内容分析‘举直’的含义(请简要写出分析过程)”,“举”推荐,举荐;“直”,正直的人,“举直”就是要任用正直的人。樊迟问子夏“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回答“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从子夏的回答中舜、皋陶、汤都是贤能的人,据此可以推断,“举直”的意思是选拔、任用正直、贤能之人。
15.【答案】可以使邪枉之人受正直之人的影响与感化而变为正直之人[或:可以使“不仁者”远离(消失)]。可以使百姓信服君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弄懂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可知,“举直错诸枉”,可以使邪枉之人受正直之人的影响与感化而变为正直之人;由“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可知,“举直错诸枉” 可以使百姓信服君主。
【点睛】
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请根据上述两则语段的内容指出,“举直错诸枉”有哪些意义?然后回到文章中去,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圈定答题区间,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注意分条作答。
译文:
樊迟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鲁哀公问道:“我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则百姓就服从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