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高二语文阅读限时训练(含解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高二语文阅读限时训练(含解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0 12:1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一、立足文本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 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二、类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虚、亢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①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②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逍遥游》)
(注)①樽:葫芦形酒器,可缚系于腰作浮水济渡之用;②蓬之心:心如蓬草塞蔽,不开窍。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牺牛,古代祭祀用的杂色牛。《礼记·曲礼下》曰:“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
B.大庙,即太庙,是封建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商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则知天子七庙。
C.惠子,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者和支持者,也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D.罔罟,指渔猎的网具。《易·系辞下》:“(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他擅长写文章,并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学之士,也会受到他的驳难。
B.庄子淡薄名利,不愿为官。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立场。
C.在庄子看来,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D.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他否定大鹏有所凭借,否定大樗无所可用,都是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9.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愚钝。
C.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2)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三、推荐阅读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进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其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答案】D
【解答】根据句意“患”意思是“担心”,“患/其无用”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彷徨乎无为/其侧”,“其侧”是“彷徨乎无为”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
2.【答案】C
【解析】C项,1斤=16两,有成语“半斤八两”作证。
3.【答案】C
【解决】C项,对“大而无用”和“众所同去也”理解不正确。
4.【答案】(1)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啊。(2)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解析】翻译文言文时,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和句式的转化。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题句意为: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于”做介词,引出地点,连接整个分句,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B、C、D三项。故选A。
6.【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古代祭品用的纯色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故选A。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项,“否定大樗无所可用”错误,从文本中文意的理解: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庄子并没有否定大樗。故选D。
8.【答案】①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以使自己的心志愉快。②它的主干肥粗而不正,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小枝弯弯曲曲,也不符合圆规和曲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都不看它一眼。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①“宁”宁愿;“为——所”被动句式;“以”连词,来;“焉”句末语气助词。②“其”代词,它的;“而”并列连词;“不中”不合乎;“涂”通假字,通“途”道路。
【参考译文】
庄子是蒙地人,名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问无所不包,然而他的核心思想还是属于老子一派。他的著作有十多万字,大部分都是寓言。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文章,都是诋毁孔子一派,而彰明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空设言语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写事物,传达感情,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年高博学之人,也无法避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文章气势壮阔,任意发挥,连当世的王公大人也对他毫无办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品去聘请他,请他出任楚国的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那些用于祭祀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以使自己的心志愉快。”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质地太脆无法提举。把它剖开做瓢,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法容纳东西?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主干肥粗而不正,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小枝弯弯曲曲,也不符合圆规和曲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它捕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看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可以说够大了,但是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看似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道德”是道德学问的意思,“其学”是指老子的学说,所以“道德”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C项;“自隐”和“无名”是老子学说的两个不同特点,“自隐”是隐匿声迹,“无名”是不求闻达,因此“自隐”后应断开,由此排除B项。故选D。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老子说“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意即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可见老子认为君子遇到时机就出来做官,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这个说法和《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是相反的。故选A。
11.【答案】(1)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2)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乘”:驾着;“上”:飞腾;“犹”:像;“其”:表推测语气;“绌”:贬斥;“道”:主张;“谋”:谈话;“岂”:难道;“是”:这种。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