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17.鱼我所欲也
原文呈现
知识梳理
巩固训练
《孟子》
原文呈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知识梳理
巩固训练
一、词义理解
1.一词多义
(1)得
①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得到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激
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领会
④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能够
(2)生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取得,得到
同“德”,感激
领会
能够
生命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存
③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年轻人
④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对读书人的称呼
(3)奉
①妻妾之奉. 侍奉
②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奉行
③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供给
(4)患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担心
生存
年轻人
对读书人的称呼
侍奉
奉行
供给
祸患,灾难
担心
2.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同 “避” ,意思为: 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同 “辨” ,意思为: 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同 “德” ,意思为: 感恩、感激
与 同 “欤” ,意思为: 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同 “向” ,意思为: 先前、从前
辟
“避”
躲避
辩
“辨”
辨别
得
“德”
感恩、感激
与
“欤”
语气词
乡
“向”
先前、从前
3.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 能够用来,可以用来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这种
今义: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 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能够用来,可以用来
这种
古代的一种量器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益处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益处
二、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三、文意理解
1.问答题
(1)人的本心是什么?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舍生取义;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什么?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又是指什么?这具体体现孟子怎样的价值观?
道义;丧失道义;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道义;丧失道义;舍生取义。
(3)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告诫人们什么?
舍生取义的人;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4)谈谈你对“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
示例:“本心”在本文是指羞恶之心。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万钟”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也就是本心)。
舍生取义的人;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示例:“本心”在本文是指羞恶之心。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万钟”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也就是本心)。
2.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选文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儒家的人生观。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作者认为,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D.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作者认为,当“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C
解析:C.普通人也有,只是贤者能不丧失。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孟子以“鱼”比喻“义”,以“熊掌”比喻“生”,形象地区分了“义”与“生”的价值高下。
B.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C.文章多次使用对比的手法,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向与今对比等。
D.作者认为有些人丧失了“羞恶之心”是为物欲所蔽,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解析:A.“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甲】《鱼我所欲也》(原文见九年级下册教材P48)
【乙】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贬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
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而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节选自《史林测义》,有删改)
四、对比阅读
第一篇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
A.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朝.服衣冠
B.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货恶.其弃于地也
C.李希烈反./始一反.焉
D.卒.缢杀之于蔡州/爱士卒.
解析:A.朝代/早上;B.厌恶;C.谋反/同“返”,往返;D.最终/士兵。(3分)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李 希 烈 反 诏 遗 宜 慰 公 卿 失 色 拜 命 即 行
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3分)
B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颜真卿有哪些让人敬畏而仰慕的行为?请结合【乙】文简要回答。(3分)
颜真卿晚年爱国之心一点也没减弱;颜真卿为了正义说真话,不顾惜自己的生命;颜真卿面对威逼利诱,怒斥朱滔,责骂李元平,不惧胁迫最终被绞杀。(3分)
颜真卿晚年爱国之心一点也没减弱;颜真卿为了正义说真话,不顾惜自己的生命;颜真卿面对威逼利诱,怒斥朱滔,责骂李元平,不惧胁迫最终被绞杀。(3分)
(2)请结合两篇选文,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2分)
【甲】文告诉我们:生命是珍贵的,当面对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要坚守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如果只是为了活而丢弃人格和尊严,这是苟且偷生,这样的生命有辱“义”;如果是为了功名利禄而背离正义,这是不择手段,这样的生命有辱“义”。【乙】文中的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自己的生命;面对威逼利诱,不惧胁迫。这正是对“舍生取义”的最佳诠释。(2分)
【甲】文告诉我们:生命是珍贵的,当面对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要坚守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如果只是为了活而丢弃人格和尊严,这是苟且偷生,这样的生命有辱“义”;如果是为了功名利禄而背离正义,这是不择手段,这样的生命有辱“义”。【乙】文中的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自己的生命;面对威逼利诱,不惧胁迫。这正是对“舍生取义”的最佳诠释。(2分)
颜真卿仕历经元、肃、代、德四朝,虽到晚年仍坚持不懈保有爱国之心。因为曾经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而被元载、杨炎、卢杞等奸人所嫉恨,被捏造罪名弹劾,或是被贬低、排斥,有七八次之多。(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
李希烈造反,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慰李希烈,其他的官员听了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拜谢皇命后就启行了。到了李希烈的住所,他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并责骂李元平身受国家重任却不能完成使命。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经历了二十多个月,最终被绞死在蔡州。哎,自从平原太守(颜真卿)首倡大义,到现在才有能够完成颜公您的遗愿的啊……但是能像颜真卿这样从容就义的,实在太难啊!
参考译文
第二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甲】《鱼我所欲也》(原文见九年级下册教材P48)
【乙】贞观九年,萧瑀①为尚书左仆射②。尝因宴集.,太宗谓.房玄龄曰:“武德六年已③后,太上皇有废立之心,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萧瑀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乃赐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④识诚臣。”瑀拜谢曰:“臣特蒙诫训许臣以忠谅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有删改)
【注释】①萧瑀:字时文,唐朝初期宰相。②左仆射:官名。③已:同“以”,表示时间的界限。④板荡:也作“版荡”,指社会动荡不安,政局不稳定。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
A.尝因宴集./皆集.于此 B.太宗谓.房玄龄曰/予谓.菊
C.实.有功高不赏之惧/此皆良实. D.疾.风知劲草/废疾.者皆有所养
解析:A.聚集;B.对……说/认为;C.实在,其实/诚实(的人);D.急速,猛烈/残疾。(3分)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臣 特 蒙 诫 训 许 臣 以 忠 谅 虽 死 之 日 犹 生 之 年
臣特蒙诫训/许臣以忠谅/虽死之日/犹生之年(3分)
A
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所推崇的“舍生取义”,在选文中的萧瑀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从唐太宗对萧瑀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萧瑀不因物质利益和刑罚恐吓而内心动摇,忠诚可靠。这体现了他是个“舍生取义”的人。(3分)
从唐太宗对萧瑀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萧瑀不因物质利益和刑罚恐吓而内心动摇,忠诚可靠。这体现了他是个“舍生取义”的人。(3分)
贞观九年,萧瑀担任尚书左仆射。曾经与一些大臣因为宴会聚集在一起,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立储君的意思,我在这个时候(功劳很大),却不被兄弟们容忍,的确有害怕赏罚不分明的担忧。萧瑀这个人不能用丰厚的利益引诱他,不能用刑罚恐吓他,真是国家的人才啊。”于是(唐太宗)赐诗写道:“大风能够知晓劲草的品格,社会动荡不安,政局不稳定时最能够考验大臣的忠心。”萧瑀拜谢说:“我特别承蒙(您的)训诚,称许我的忠贞,我即使死了,也如同活着(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