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数列-【四年真题】四年(2020-2023)高考数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8 数列-【四年真题】四年(2020-2023)高考数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6-20 16:5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年真题】四年(2020-2023)高考数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08 数列
一、单选题
1.(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嫦娥二号卫星在完成探月任务后,继续进行深空探测,成为我国第一颗环绕太阳飞行的人造行星,为研究嫦娥二号绕日周期与地球绕日周期的比值,用到数列:,,,…,依此类推,其中.则( )
A. B. C. D.
2.(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数列中,,对任意 ,若,则 ( )
A.2 B.3 C.4 D.5
3.(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Sn为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若a5–a3=12,a6–a4=24,则=( )
A.2n–1 B.2–21–n C.2–2n–1 D.21–n–1
4.(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若,则( )
A.25 B.22 C.20 D.15
5.(2020·山东·统考高考真题)在等比数列中,,,则等于( )
A.256 B.-256 C.512 D.-512
6.(2021·全国·高考真题)记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若,,则( )
A.7 B.8 C.9 D.10
7.(2021·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是各项均为整数的递增数列,且,若,则的最大值为( )
A.9 B.10 C.11 D.12
8.(2021·北京·统考高考真题)《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指出,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通用规格有五种.这五种规格党旗的长(单位:cm)成等差数列,对应的宽为(单位: cm),且长与宽之比都相等,已知,,,则
A.64 B.96 C.128 D.160
9.(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设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前n项和,若,,则( )
A. B. C.15 D.40
10.(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数列的前项和,设甲:为等差数列;乙:为等差数列,则( )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甲是乙的充要条件
D.甲既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11.(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北京天坛的圜丘坛为古代祭天的场所,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中心有一块圆形石板(称为天心石),环绕天心石砌9块扇面形石板构成第一环,向外每环依次增加9块,下一层的第一环比上一层的最后一环多9块,向外每环依次也增加9块,已知每层环数相同,且下层比中层多729块,则三层共有扇面形石板(不含天心石)( )
A.3699块 B.3474块 C.3402块 D.3339块
12.(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若,,则( ).
A.120 B.85 C. D.
13.(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设是等比数列,且,,则( )
A.12 B.24 C.30 D.32
14.(2020·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公差d≠0,.记b1=S2,bn+1=S2n+2–S2n,,下列等式不可能成立的是( )
A.2a4=a2+a6 B.2b4=b2+b6 C. D.
15.(2020·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在等差数列中,,.记,则数列( ).
A.有最大项,有最小项 B.有最大项,无最小项
C.无最大项,有最小项 D.无最大项,无最小项
16.(2021·全国·统考高考真题)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前n项和为,设甲:,乙:是递增数列,则( )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甲是乙的充要条件
D.甲既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17.(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设是公差不为0的无穷等差数列,则“为递增数列”是“存在正整数,当时,”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8.(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已知等比数列的前3项和为168,,则( )
A.14 B.12 C.6 D.3
19.(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图1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举架结构,是桁,相邻桁的水平距离称为步,垂直距离称为举,图2是某古代建筑屋顶截面的示意图.其中是举,是相等的步,相邻桁的举步之比分别为.已知成公差为0.1的等差数列,且直线的斜率为0.725,则( )
A.0.75 B.0.8 C.0.85 D.0.9
20.(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集合,若,则( )
A.-1 B. C.0 D.
21.(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已知为等比数列,为数列的前项和,,则的值为( )
A.3 B.18 C.54 D.152
22.(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0-1周期序列在通信技术中有着重要应用.若序列满足,且存在正整数,使得成立,则称其为0-1周期序列,并称满足的最小正整数为这个序列的周期.对于周期为的0-1序列,是描述其性质的重要指标,下列周期为5的0-1序列中,满足的序列是( )
A. B. C. D.
23.(2021·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已知,函数.若成等比数列,则平面上点的轨迹是( )
A.直线和圆 B.直线和椭圆 C.直线和双曲线 D.直线和抛物线
24.(2021·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数列满足.记数列的前n项和为,则( )
A. B. C. D.
25.(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数列满足,则( )
A. B. C. D.
26.(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数列满足,则( )
A.当时,为递减数列,且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B.当时,为递增数列,且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C.当时,为递减数列,且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D.当时,为递增数列,且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二、多选题
27.(2021·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设正整数,其中,记.则( )
A. B.
C. D.
三、填空题
28.(2020·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朱世杰等研究过高阶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如数列就是二阶等差数列,数列 的前3项和是________.
29.(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若,则__________.
30.(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我国度量衡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砝码的、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环权”.已知9枚环权的质量(单位:铢)从小到大构成项数为9的数列,该数列的前3项成等差数列,后7项成等比数列,且,则___________;数列所有项的和为____________.
31.(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若,则公差_______.
32.(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等比数列的前项和.若,则的公比为________.
33.(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已知为等比数列,,,则______.
34.(2020·江苏·统考高考真题)设{an}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b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已知数列{an+bn}的前n项和,则d+q的值是_______.
35.(2020·海南·高考真题)将数列{2n–1}与{3n–2}的公共项从小到大排列得到数列{an},则{an}的前n项和为________.
36.(2021·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某校学生在研究民间剪纸艺术时,发现剪纸时经常会沿纸的某条对称轴把纸对折,规格为的长方形纸,对折1次共可以得到,两种规格的图形,它们的面积之和,对折2次共可以得到,,三种规格的图形,它们的面积之和,以此类推,则对折4次共可以得到不同规格图形的种数为______;如果对折次,那么______.
37.(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数列满足,前16项和为540,则 ______________.
38.(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数列各项均为正数,其前n项和满足.给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的第2项小于3; ②为等比数列;
③为递减数列; ④中存在小于的项.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__.
四、解答题
39.(2020·海南·高考真题)已知公比大于的等比数列满足.
(1)求的通项公式;
(2)求.
40.(2020·山东·统考高考真题)某男子擅长走路,9天共走了1260里,其中第1天、第4天、第7天所走的路程之和为390里.若从第2天起,每天比前一天多走的路程相同,问该男子第5天走多少里.这是我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的一个问题,请尝试解决.
41.(2021·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记为的前n项和,从下面①②③中选取两个作为条件,证明另外一个成立.
①数列是等差数列:②数列是等差数列;③.
注:若选择不同的组合分别解答,则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42.(2021·全国·高考真题)记为数列的前n项和,已知,且数列是等差数列,证明:是等差数列.
43.(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数列的前n项和.已知.
(1)证明:是等差数列;
(2)若成等比数列,求的最小值.
44.(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已知为等差数列,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且.
(1)证明:;
(2)求集合中元素个数.
45.(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已知.
(1)求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项和.
46.(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设是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为,的等差中项.
(1)求的公比;
(2)若,求数列的前项和.
47.(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设等比数列{an}满足,.
(1)求{an}的通项公式;
(2)记为数列{log3an}的前n项和.若,求m.
48.(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设数列{an}满足a1=3,.
(1)计算a2,a3,猜想{an}的通项公式并加以证明;
(2)求数列{2nan}的前n项和Sn.
49.(2020·山东·统考高考真题)已知公比大于的等比数列满足.
(1)求的通项公式;
(2)记为在区间中的项的个数,求数列的前项和.
50.(2021·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数列满足,
(1)记,写出,,并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的前20项和.
51.(2021·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设是首项为1的等比数列,数列满足.已知,,成等差数列.
(1)求和的通项公式;
(2)记和分别为和的前n项和.证明:.
52.(2021·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
(1)求数列的通项;
(2)设数列满足,记的前n项和为,若对任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53.(2021·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是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若.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使成立的n的最小值.
54.(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数列的前n项和,已知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1)求的通项公式;
(2)证明:.
55.(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已知为等差数列,,记,分别为数列,的前n项和,,.
(1)求的通项公式;
(2)证明:当时,.
56.(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记的前n项和为.
(1)若,求;
(2)若对于每个,存在实数,使成等比数列,求d的取值范围.
57.(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且.令,记分别为数列的前项和.
(1)若,求的通项公式;
(2)若为等差数列,且,求.
58.(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设为数列的前n项和,已知.
(1)求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n项和.
59.(2020·江苏·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数列的首项a1=1,前n项和为Sn.设λ与k是常数,若对一切正整数n,均有成立,则称此数列为“λ~k”数列.
(1)若等差数列是“λ~1”数列,求λ的值;
(2)若数列是“”数列,且an>0,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对于给定的λ,是否存在三个不同的数列为“λ~3”数列,且an≥0 若存在,求λ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60.(2020·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数列{an},{bn},{cn}中,.
(Ⅰ)若数列{bn}为等比数列,且公比,且,求q与{an}的通项公式;
(Ⅱ)若数列{bn}为等差数列,且公差,证明:.
61.(2020·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已知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
(Ⅰ)求和的通项公式;
(Ⅱ)记的前项和为,求证:;
(Ⅲ)对任意的正整数,设求数列的前项和.
62.(2021·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数列的前n项和,为数列的前n项积,已知.
(1)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
(2)求的通项公式.
63.(2021·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设p为实数.若无穷数列满足如下三个性质,则称为数列:
①,且;
②;
③,.
(1)如果数列的前4项为2,-2,-2,-1,那么是否可能为数列?说明理由;
(2)若数列是数列,求;
(3)设数列的前项和为.是否存在数列,使得恒成立?如果存在,求出所有的p;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64.(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其前8项和为64.是公比大于0的等比数列,.
(I)求和的通项公式;
(II)记,
(i)证明是等比数列;
(ii)证明
65.(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已知函数.
(1)当时,讨论的单调性;
(2)当时,,求a的取值范围;
(3)设,证明:.
66.(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设是等差数列,是等比数列,且.
(1)求与的通项公式;
(2)设的前n项和为,求证:;
(3)求.
67.(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是等差数列,.
(1)求的通项公式和.
(2)已知为等比数列,对于任意,若,则,
(Ⅰ)当时,求证:;
(Ⅱ)求的通项公式及其前项和.
68.(2020·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是无穷数列.给出两个性质:
①对于中任意两项,在中都存在一项,使;
②对于中任意项,在中都存在两项.使得.
(Ⅰ)若,判断数列是否满足性质①,说明理由;
(Ⅱ)若,判断数列是否同时满足性质①和性质②,说明理由;
(Ⅲ)若是递增数列,且同时满足性质①和性质②,证明:为等比数列.
69.(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已知为有穷整数数列.给定正整数m,若对任意的,在Q中存在,使得,则称Q为连续可表数列.
(1)判断是否为连续可表数列?是否为连续可表数列?说明理由;
(2)若为连续可表数列,求证:k的最小值为4;
(3)若为连续可表数列,且,求证:.
70.(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数列的项数均为m,且的前n项和分别为,并规定.对于,定义,其中,表示数集M中最大的数.
(1)若,求的值;
(2)若,且,求;
(3)证明:存在,满足 使得.
参考答案:
1.D
【分析】根据,再利用数列与的关系判断中各项的大小,即可求解.
【详解】[方法一]:常规解法
因为,
所以,,得到,
同理,可得,
又因为,
故,;
以此类推,可得,,故A错误;
,故B错误;
,得,故C错误;
,得,故D正确.
[方法二]:特值法
不妨设则
故D正确.
2.C
【分析】取,可得出数列是等比数列,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得出关于的等式,由可求得的值.
【详解】在等式中,令,可得,,
所以,数列是以为首项,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

,则,解得.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等比数列求和求参数的值,解答的关键就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3.B
【分析】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得到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首项和公比,最后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项和公式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由可得:,
所以,
因此.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基本量计算,考查了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应用,考查了数学运算能力.
4.C
【分析】方法一:根据题意直接求出等差数列的公差和首项,再根据前项和公式即可解出;
方法二: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求出等差数列的公差,再根据前项和公式的性质即可解出.
【详解】方法一: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首项为,依题意可得,
,即,
又,解得:,
所以.
故选:C.
方法二:,,所以,,
从而,于是,
所以.
故选:C.
5.A
【分析】求出等比数列的公比,再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因为,,所以,
所以,
故选:A.
6.A
【分析】根据题目条件可得,,成等比数列,从而求出,进一步求出答案.
【详解】∵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成等比数列
∴,
∴,
∴.
故选:A.
7.C
【分析】使数列首项、递增幅度均最小,结合等差数列的通项及求和公式求得可能的最大值,然后构造数列满足条件,即得到的最大值.
【详解】若要使n尽可能的大,则,递增幅度要尽可能小,
不妨设数列是首项为3,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为,
则,,
所以.
对于,,
取数列各项为(,,
则,
所以n的最大值为11.
故选:C.
8.C
【分析】设等差数列公差为,求得,得到,结合党旗长与宽之比都相等和,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由题意,五种规格党旗的长(单位:cm)成等差数列,设公差为,
因为,,可得,
可得,
又由长与宽之比都相等,且,可得,所以.
故选:C.
9.C
【分析】根据题意列出关于的方程,计算出,即可求出.
【详解】由题知,
即,即,即.
由题知,所以.
所以.
故选:C.
10.C
【分析】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及等差数列的定义,再结合数列前n项和与第n项的关系推理判断作答.,
【详解】方法1,甲:为等差数列,设其首项为,公差为,
则,
因此为等差数列,则甲是乙的充分条件;
反之,乙:为等差数列,即为常数,设为,
即,则,有,
两式相减得:,即,对也成立,
因此为等差数列,则甲是乙的必要条件,
所以甲是乙的充要条件,C正确.
方法2,甲:为等差数列,设数列的首项,公差为,即,
则,因此为等差数列,即甲是乙的充分条件;
反之,乙:为等差数列,即,
即,,
当时,上两式相减得:,当时,上式成立,
于是,又为常数,
因此为等差数列,则甲是乙的必要条件,
所以甲是乙的充要条件.
故选:C
11.C
【分析】第n环天石心块数为,第一层共有n环,则是以9为首项,9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设为的前n项和,由题意可得,解方程即可得到n,进一步得到.
【详解】设第n环天石心块数为,第一层共有n环,
则是以9为首项,9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设为的前n项和,则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块数分
别为,因为下层比中层多729块,
所以,

即,解得,
所以.
故选:C
【点晴】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前n项和有关的计算问题,考查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是一道容易题.
12.C
【分析】方法一:根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出公比,再根据的关系即可解出;
方法二:根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求解.
【详解】方法一: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首项为,
若,则,与题意不符,所以;
由,可得,,①,
由①可得,,解得:,
所以.
故选:C.
方法二: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因为,,所以,否则,
从而,成等比数列,
所以有,,解得:或,
当时,,即为,
易知,,即;
当时,,
与矛盾,舍去.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以及整体思想的应用,解题关键是把握的关系,从而减少相关量的求解,简化运算.
13.D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求得的值,再由可求得结果.
【详解】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则,

因此,.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基本量的计算,属于基础题.
14.D
【分析】根据题意可得,,而,即可表示出题中,再结合等差数列的性质即可判断各等式是否成立.
【详解】对于A,因为数列为等差数列,所以根据等差数列的下标和性质,由可得,,A正确;
对于B,由题意可知,,,
∴,,,.
∴,.
根据等差数列的下标和性质,由可得,B正确;
对于C,,
当时,,C正确;
对于D,,,

当时,,∴即;
当时,,∴即,所以,D不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性质应用,属于基础题.
15.B
【分析】首先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结合数列中各个项数的符号和大小即可确定数列中是否存在最大项和最小项.
【详解】由题意可知,等差数列的公差,
则其通项公式为:,
注意到,
且由可知,
由可知数列不存在最小项,
由于,
故数列中的正项只有有限项:,.
故数列中存在最大项,且最大项为.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中项的符号问题,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等知识,属于中等题.
16.B
【分析】当时,通过举反例说明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当是递增数列时,必有成立即可说明成立,则甲是乙的必要条件,即可选出答案.
【详解】由题,当数列为时,满足,
但是不是递增数列,所以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若是递增数列,则必有成立,若不成立,则会出现一正一负的情况,是矛盾的,则成立,所以甲是乙的必要条件.
故选:B.
【点睛】在不成立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举反例说明,但是在成立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给予其证明过程.
17.C
【分析】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则,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结合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可得出结论.
【详解】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则,记为不超过的最大整数.
若为单调递增数列,则,
若,则当时,;若,则,
由可得,取,则当时,,
所以,“是递增数列”“存在正整数,当时,”;
若存在正整数,当时,,取且,,
假设,令可得,且,
当时,,与题设矛盾,假设不成立,则,即数列是递增数列.
所以,“是递增数列”“存在正整数,当时,”.
所以,“是递增数列”是“存在正整数,当时,”的充分必要条件.
故选:C.
18.D
【分析】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易得,根据题意求出首项与公比,再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即可得解.
【详解】解: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若,则,与题意矛盾,
所以,
则,解得,
所以.
故选:D.
19.D
【分析】设,则可得关于的方程,求出其解后可得正确的选项.
【详解】设,则,
依题意,有,且,
所以,故,
故选:D
20.B
【分析】根据给定的等差数列,写出通项公式,再结合余弦型函数的周期及集合只有两个元素分析、推理作答.
【详解】依题意,等差数列中,,
显然函数的周期为3,而,即最多3个不同取值,又,
则在中,或,
于是有,即有,解得,
所以,.
故选:B
21.C
【分析】由题意对所给的递推关系式进行赋值,得到关于首项、公比的方程组,求解方程组确定首项和公比的值,然后结合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即可求得的值.
【详解】由题意可得:当时,,即, ①
当时,,即, ②
联立①②可得,则.
故选:C.
22.C
【分析】根据新定义,逐一检验即可
【详解】由知,序列的周期为m,由已知,,
对于选项A,
,不满足;
对于选项B,
,不满足;
对于选项D,
,不满足;
故选:C
【点晴】本题考查数列的新定义问题,涉及到周期数列,考查学生对新定义的理解能力以及数学运算能力,是一道中档题.
23.C
【分析】首先利用等比数列得到等式,然后对所得的等式进行恒等变形即可确定其轨迹方程.
【详解】由题意得,即,
对其进行整理变形:




所以或,
其中为双曲线,为直线.
故选:C.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考查轨迹方程,关键之处在于由题意对所得的等式进行恒等变形,提现了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推理素养和数学运算素养,属于中等题.
24.A
【分析】显然可知,,利用倒数法得到,再放缩可得,由累加法可得,进而由局部放缩可得,然后利用累乘法求得,最后根据裂项相消法即可得到,从而得解.
【详解】因为,所以,.

,即
根据累加法可得,,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由累乘法可得,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由裂项求和法得:
所以,即.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通过倒数法先找到的不等关系,再由累加法可求得,由题目条件可知要证小于某数,从而通过局部放缩得到的不等关系,改变不等式的方向得到,最后由裂项相消法求得.
25.B
【分析】先通过递推关系式确定除去,其他项都在范围内,再利用递推公式变形得到,累加可求出,得出,再利用,累加可求出,再次放缩可得出.
【详解】∵,易得,依次类推可得
由题意,,即,
∴,
即,,,…,,
累加可得,即,
∴,即,,
又,
∴,,,…,,
累加可得,
∴,
即,∴,即;
综上:.
故选:B.
【点睛】关键点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递推关系进行合理变形放缩.

26.B
【分析】法1:利用数列归纳法可判断ACD正误,利用递推可判断数列的性质,故可判断B的正误.
法2:构造,利用导数求得的正负情况,再利用数学归纳法判断得各选项所在区间,从而判断的单调性;对于A,构造,判断得,进而取推得不恒成立;对于B,证明所在区间同时证得后续结论;对于C,记,取推得不恒成立;对于D,构造,判断得,进而取推得不恒成立.
【详解】法1:因为,故,
对于A ,若,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即,
证明:当时,,此时不等关系成立;
设当时,成立,
则,故成立,
由数学归纳法可得成立.
而,
,,故,故,
故为减数列,注意
故,结合,
所以,故,故,
若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则,
故,故,故恒成立仅对部分成立,
故A不成立.
对于B,若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即,
证明:当时,,此时不等关系成立;
设当时,成立,
则,故成立即
由数学归纳法可得成立.
而,
,,故,故,故为增数列,
若,则恒成立,故B正确.
对于C,当时, 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即,
证明:当时,,此时不等关系成立;
设当时,成立,
则,故成立即
由数学归纳法可得成立.
而,故,故为减数列,
又,结合可得:,所以,
若,若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则恒成立,故,的个数有限,矛盾,故C错误.
对于D,当时, 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即,
证明:当时,,此时不等关系成立;
设当时,成立,
则,故成立
由数学归纳法可得成立.
而,故,故为增数列,
又,结合可得:,所以,
若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则,
故,故,这与n的个数有限矛盾,故D错误.
故选:B.
法2:因为,
令,则,
令,得或;
令,得;
所以在和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
令,则,即,解得或或,
注意到,,
所以结合的单调性可知在和上,在和上,
对于A,因为,则,
当时,,,则,
假设当时,,
当时,,则,
综上:,即,
因为在上,所以,则为递减数列,
因为,
令,则,
因为开口向上,对称轴为,
所以在上单调递减,故,
所以在上单调递增,故,
故,即,
假设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取,其中,且,
因为,所以,
上式相加得,,
则,与恒成立矛盾,故A错误;
对于B,因为,
当时,,,
假设当时,,
当时,因为,所以,则,
所以,
又当时,,即,
假设当时,,
当时,因为,所以,则,
所以,
综上:,
因为在上,所以,所以为递增数列,
此时,取,满足题意,故B正确;
对于C,因为,则,
注意到当时,,,
猜想当时,,
当与时,与满足,
假设当时,,
当时,所以,
综上:,
易知,则,故,
所以,
因为在上,所以,则为递减数列,
假设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记,取,其中,
则,
故,所以,即,
所以,故不恒成立,故C错误;
对于D,因为,
当时,,则,
假设当时,,
当时,,则,
综上:,
因为在上,所以,所以为递增数列,
因为,
令,则,
因为开口向上,对称轴为,
所以在上单调递增,故,
所以,
故,即,
假设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取,其中,且,
因为,所以,
上式相加得,,
则,与恒成立矛盾,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关键点睛:本题解决的关键是根据首项给出与通项性质相关的相应的命题,再根据所得命题结合放缩法得到通项所满足的不等式关系,从而可判断数列的上界或下界是否成立.
27.ACD
【分析】利用的定义可判断ACD选项的正误,利用特殊值法可判断B选项的正误.
【详解】对于A选项,,,
所以,,A选项正确;
对于B选项,取,,,
而,则,即,B选项错误;
对于C选项,,
所以,,

所以,,因此,,C选项正确;
对于D选项,,故,D选项正确.
故选:ACD.
28.
【分析】根据通项公式可求出数列的前三项,即可求出.
【详解】因为,所以.
即.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并求和,属于容易题.
29.
【分析】因为是等差数列,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公差,根据等差数列前项和,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是等差数列,且,
设等差数列的公差
根据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可得
即:
整理可得:
解得:
根据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可得: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求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解题关键是掌握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考查了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30. 48 384
【分析】方法一:根据题意结合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列式求解,进而可求得结果;方法二:根据等比中项求,在结合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运算求解.
【详解】方法一:设前3项的公差为,后7项公比为,
则,且,可得,
则,即,可得,
空1:可得,
空2:
方法二:空1:因为为等比数列,则,
且,所以;
又因为,则;
空2:设后7项公比为,则,解得,
可得,
所以.
故答案为:48;384.
31.2
【分析】转化条件为,即可得解.
【详解】由可得,化简得,
即,解得.
故答案为:2.
32.
【分析】先分析,再由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化简即可求出公比.
【详解】若,
则由得,则,不合题意.
所以.
当时,因为,
所以,
即,即,即,
解得.
故答案为:
33.
【分析】根据等比数列公式对化简得,联立求出,最后得.
【详解】设的公比为,则,显然,
则,即,则,因为,则,
则,则,则,
故答案为:.
34.
【分析】结合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特点,分别求得的公差和公比,由此求得.
【详解】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等比数列的公比为,根据题意.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为,
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为,
依题意,即,
通过对比系数可知,故.
故答案为:
【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属于中档题.
35.
【分析】首先判断出数列与项的特征,从而判断出两个数列公共项所构成新数列的首项以及公差,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得结果.
【详解】因为数列是以1为首项,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数列是以1首项,以3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这两个数列的公共项所构成的新数列是以1为首项,以6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的前项和为,
故答案为:.
【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数列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个等差数列的公共项构成新数列的特征,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属于简单题目.
36. 5
【分析】(1)按对折列举即可;(2)根据规律可得,再根据错位相减法得结果.
【详解】(1)由对折2次共可以得到,,三种规格的图形,所以对着三次的结果有:,共4种不同规格(单位;
故对折4次可得到如下规格:,,,,,共5种不同规格;
(2)由于每次对着后的图形的面积都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故各次对着后的图形,不论规格如何,其面积成公比为的等比数列,首项为120,第n次对折后的图形面积为,对于第n此对折后的图形的规格形状种数,根据(1)的过程和结论,猜想为种(证明从略),故得猜想,
设,
则,
两式作差得:

因此,.
故答案为:;.
【点睛】方法点睛: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对于等差等比数列,利用公式法可直接求解;
(2)对于结构,其中是等差数列,是等比数列,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3)对于结构,利用分组求和法;
(4)对于结构,其中是等差数列,公差为,则,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和.
37.
【分析】对为奇偶数分类讨论,分别得出奇数项、偶数项的递推关系,由奇数项递推公式将奇数项用表示,由偶数项递推公式得出偶数项的和,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当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
设数列的前项和为,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数列的递推公式的应用,以及数列的并项求和,考查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学计算能力,属于较难题.
38.①③④
【分析】推导出,求出、的值,可判断①;利用反证法可判断②④;利用数列单调性的定义可判断③.
【详解】由题意可知,,,
当时,,可得;
当时,由可得,两式作差可得,
所以,,则,整理可得,
因为,解得,①对;
假设数列为等比数列,设其公比为,则,即,
所以,,可得,解得,不合乎题意,
故数列不是等比数列,②错;
当时,,可得,所以,数列为递减数列,③对;
假设对任意的,,则,
所以,,与假设矛盾,假设不成立,④对.
故答案为:①③④.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在推断②④的正误时,利用正面推理较为复杂时,可采用反证法来进行推导.
39.(1);(2)
【分析】(1)由题意得到关于首项、公比的方程组,求解方程组得到首项、公比的值即可确定数列的通项公式;
(2)首先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结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解其前n项和即可.
【详解】(1) 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q>1),则,
整理可得:,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2)由于:,故:
.
【点睛】等比数列基本量的求解是等比数列中的一类基本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有关公式并能灵活运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是数列求和的基础.
40.140里.
【分析】由条件确定,该男子这9天中每天走的路程数构成等差数列,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项和公式,列式求解.
【详解】解:因为从第2天起,每天比前一天多走的路程相同,
所以该男子这9天中每天走的路程数构成等差数列,
设该数列为,第1天走的路程数为首项,公差为,
则,.
因为,,
所以,解得,
则,
所以该男子第5天走140里.
41.证明过程见解析
【分析】选①②作条件证明③时,可设出,结合的关系求出,利用是等差数列可证;也可分别设出公差,写出各自的通项公式后利用两者的关系,对照系数,得到等量关系,进行证明.
选①③作条件证明②时,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表示出,结合等差数列定义可证;
选②③作条件证明①时,设出,结合的关系求出,根据可求,然后可证是等差数列;也可利用前两项的差求出公差,然后求出通项公式,进而证明出结论.
【详解】选①②作条件证明③:
[方法一]:待定系数法+与关系式
设,则,
当时,;
当时,;
因为也是等差数列,所以,解得;
所以,,故.
[方法二] :待定系数法
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则,将代入,
化简得对于恒成立.
则有,解得.所以.
选①③作条件证明②:
因为,是等差数列,
所以公差,
所以,即,
因为,
所以是等差数列.
选②③作条件证明①:
[方法一]:定义法
设,则,
当时,;
当时,;
因为,所以,解得或;
当时,,当时,满足等差数列的定义,此时为等差数列;
当时,,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可知为等差数列.
[方法二]【最优解】:求解通项公式
因为,所以,,因为也为等差数列,所以公差,所以,故,当时,,当时,满足上式,故的通项公式为,所以,,符合题意.
【整体点评】这类题型在解答题中较为罕见,求解的关键是牢牢抓住已知条件,结合相关公式,逐步推演,选①②时,法一: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的一次函数,直接设出,平方后得到的关系式,利用得到的通项公式,进而得到,是选择①②证明③的通式通法;法二:分别设出与的公差,写出各自的通项公式后利用两者的关系,对照系数,得到等量关系,,进而得到;选①③时,按照正常的思维求出公差,表示出及,进而由等差数列定义进行证明;选②③时,法一: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的一次函数,直接设出,结合的关系求出,根据可求,然后可证是等差数列;法二:利用是等差数列即前两项的差求出公差,然后求出的通项公式,利用,求出的通项公式,进而证明出结论.
42.证明见解析.
【分析】先根据求出数列的公差,进一步写出的通项,从而求出的通项公式,最终得证.
【详解】∵数列是等差数列,设公差为
∴,
∴,
∴当时,
当时,,满足,
∴的通项公式为,

∴是等差数列.
【点睛】在利用求通项公式时一定要讨论的特殊情况.
43.(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依题意可得,根据,作差即可得到,从而得证;
(2)法一:由(1)及等比中项的性质求出,即可得到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再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计算可得.
【详解】(1)因为,即①,
当时,②,
①②得,,
即,
即,所以,且,
所以是以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2)[方法一]:二次函数的性质
由(1)可得,,,
又,,成等比数列,所以,
即,解得,
所以,所以,
所以,当或时,.
[方法二]:【最优解】邻项变号法
由(1)可得,,,
又,,成等比数列,所以,
即,解得,
所以,即有.
则当或时,.
【整体点评】(2)法一: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的最小值,适用于可以求出的表达式;
法二:根据邻项变号法求最值,计算量小,是该题的最优解.
44.(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设数列的公差为,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即可证出;
(2)根据题意化简可得,即可解出.
【详解】(1)设数列的公差为,所以,,即可解得,,所以原命题得证.
(2)由(1)知,,所以,即,亦即,解得,所以满足等式的解,故集合中的元素个数为.
45.(1)
(2)
【分析】(1)根据题意列式求解,进而可得结果;
(2)先求,讨论的符号去绝对值,结合运算求解.
【详解】(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由题意可得,即,解得,
所以,
(2)因为,
令,解得,且,
当时,则,可得;
当时,则,可得

综上所述:.
46.(1);(2).
【分析】(1)由已知结合等差中项关系,建立公比的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
(2)由(1)结合条件得出的通项,根据的通项公式特征,用错位相减法,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1)设的公比为,为的等差中项,


(2)设的前项和为,,
,①
,②
①②得,

.
【点睛】本题考查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基本量的计算、等差中项的性质,以及错位相减法求和,考查计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47.(1);(2).
【分析】(1)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求得首项和公比,进而求得通项公式;
(2)由(1)求出的通项公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求得,根据已知列出关于的等量关系式,求得结果.
【详解】(1)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根据题意,有,解得,
所以;
(2)令,
所以,
根据,可得,
整理得,因为,所以,
【点睛】本题考查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基本量的计算,以及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考查计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目.
48.(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方法一:(通性通法)利用递推公式得出,猜想得出的通项公式,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即可;
(2)方法一:(通性通法)根据通项公式的特征,由错位相减法求解即可.
【详解】(1)
[方法一]【最优解】:通性通法
由题意可得,,由数列的前三项可猜想数列是以为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即.
证明如下:
当时,成立;
假设时,成立.
那么时,也成立.
则对任意的,都有成立;
[方法二]:构造法
由题意可得,.由得.,则,两式相减得.令,且,所以,两边同时减去2,得,且,所以,即,又,因此是首项为3,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所以.
[方法三]:累加法
由题意可得,.
由得,即,,…….以上各式等号两边相加得,所以.所以.当时也符合上式.综上所述,.
[方法四]:构造法
,猜想.由于,所以可设,其中为常数.整理得.故,解得.所以.又,所以是各项均为0的常数列,故,即.
(2)由(1)可知,
[方法一]:错位相减法
,①
,②
由①②得:

即.
[方法二]【最优解】:裂项相消法
,所以.
[方法三]:构造法
当时,,设,即,则,解得.
所以,即为常数列,而,所以.
故.
[方法四]:
因为,令,则


所以.
故.
【整体点评】(1)方法一:通过递推式求出数列的部分项从而归纳得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再根据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是该类问题的通性通法,对于此题也是最优解;
方法二:根据递推式,代换得,两式相减得,设,从而简化递推式,再根据构造法即可求出,从而得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方法三:由化简得,根据累加法即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方法四:通过递推式求出数列的部分项,归纳得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再根据待定系数法将递推式变形成,求出,从而可得构造数列为常数列,即得数列的通项公式.
(2)
方法一:根据通项公式的特征可知,可利用错位相减法解出,该法也是此类题型的通性通法;
方法二:根据通项公式裂项,由裂项相消法求出,过程简单,是本题的最优解法;
方法三:由时,,构造得到数列为常数列,从而求出;
方法四:将通项公式分解成,利用分组求和法分别求出数列的前项和即可,其中数列的前项和借助于函数的导数,通过赋值的方式求出,思路新颖独特,很好的简化了运算.
49.(1);(2).
【分析】(1)利用基本元的思想,将已知条件转化为的形式,求解出,由此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
(2)方法一:通过分析数列的规律,由此求得数列的前项和.
【详解】(1)由于数列是公比大于的等比数列,设首项为,公比为,依题意有,解得解得,或(舍),
所以,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2)[方法一]:规律探索
由于,所以
对应的区间为,则;
对应的区间分别为,则,即有2个1;
对应的区间分别为,则,即有个2;
对应的区间分别为,则,即有个3;
对应的区间分别为,则,即有个4;
对应的区间分别为,则,即有个5;
对应的区间分别为,则,即有37个6.
所以.
[方法二]【最优解】:
由题意,,即,当时,.
当时,,则

[方法三]:
由题意知,因此,当时,;时,;时,;时,;时,;时,;时,.
所以

所以数列的前100项和.
【整体点评】(2)方法一:通过数列的前几项以及数列的规律可以得到的值,从而求出数列的前项和,这是本题的通性通法;方法二:通过解指数不等式可得数列的通项公式,从而求出数列的前项和,是本题的最优解;方法三,是方法一的简化版.
50.(1);(2).
【分析】(1)方法一:由题意结合递推关系式确定数列的特征,然后求和其通项公式即可;
(2)方法二:分组求和,结合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即可求得数列的前20项和.
【详解】解:(1)[方法一]【最优解】:
显然为偶数,则,
所以,即,且,
所以是以2为首项,3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于是.
[方法二]:奇偶分类讨论
由题意知,所以.
由(为奇数)及(为偶数)可知,
数列从第一项起,
若为奇数,则其后一项减去该项的差为1,
若为偶数,则其后一项减去该项的差为2.
所以,则.
[方法三]:累加法
由题意知数列满足.
所以,

则.
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
(2)[方法一]:奇偶分类讨论

[方法二]:分组求和
由题意知数列满足,
所以.
所以数列的奇数项是以1为首项,3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同理,由知数列的偶数项是以2为首项,3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从而数列的前20项和为:

【整体点评】(1)方法一:由题意讨论的性质为最一般的思路和最优的解法;
方法二:利用递推关系式分类讨论奇偶两种情况,然后利用递推关系式确定数列的性质;
方法三: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累加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一种更加灵活的思路.
(2)方法一:由通项公式分奇偶的情况求解前项和是一种常规的方法;
方法二:分组求和是常见的数列求和的一种方法,结合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和分组的方法进行求和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51.(1),;(2)证明见解析.
【分析】(1)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及得到,解方程即可;
(2)利用公式法、错位相减法分别求出,再作差比较即可.
【详解】(1)因为是首项为1的等比数列且,,成等差数列,
所以,所以,
即,解得,所以,
所以.
(2)[方法一]:作差后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设, ⑧
则. ⑨
由⑧-⑨得.
所以.
因此.
故.
[方法二]【最优解】:公式法和错位相减求和法
证明:由(1)可得,
,①
,②
①②得 ,
所以,
所以,
所以.
[方法三]:构造裂项法
由(Ⅰ)知,令,且,即,
通过等式左右两边系数比对易得,所以.
则,下同方法二.
[方法四]:导函数法
设,
由于,
则.
又,
所以
,下同方法二.
【整体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数列的求和,涉及到等差数列的性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和,考查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一道中档题,其中证明不等式时采用作差法,或者作商法要根据式子得结构类型灵活选择,关键是要看如何消项化简的更为简洁.
(2)的方法一直接作差后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其部分和,进而证得结论;
方法二根据数列的不同特点,分别利用公式法和错位相减法求得,然后证得结论,为最优解;
方法三采用构造数列裂项求和的方法,关键是构造,使,求得的表达式,这是错位相减法的一种替代方法,
方法四利用导数方法求和,也是代替错位相减求和法的一种方法.
52.(1);(2).
【分析】(1)由,结合与的关系,分讨论,得到数列为等比数列,即可得出结论;
(2)由结合的结论,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出,对任意恒成立,分类讨论分离参数,转化为与关于的函数的范围关系,即可求解.
【详解】(1)当时,,

当时,由①,
得②,①②得

又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2)由,得,
所以,

两式相减得

所以,
由得恒成立,
即恒成立,
时不等式恒成立;
时,,得;
时,,得;
所以.
【点睛】易错点点睛:(1)已知求不要忽略情况;(2)恒成立分离参数时,要注意变量的正负零讨论,如(2)中恒成立,要对讨论,还要注意时,分离参数不等式要变号.
53.(1);(2)7.
【分析】(1)由题意首先求得的值,然后结合题意求得数列的公差即可确定数列的通项公式;
(2)首先求得前n项和的表达式,然后求解二次不等式即可确定n的最小值.
【详解】(1)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得:,则:,
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从而有:,

从而:,由于公差不为零,故:,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2)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则:,
则不等式即:,整理可得:,
解得:或,又为正整数,故的最小值为.
【点睛】等差数列基本量的求解是等差数列中的一类基本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有关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54.(1)
(2)见解析
【分析】(1)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得,得到,利用和与项的关系得到当时,,进而得:,利用累乘法求得,检验对于也成立,得到的通项公式;
(2)由(1)的结论,利用裂项求和法得到,进而证得.
【详解】(1)∵,∴,∴,
又∵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
∴当时,,
∴,
整理得:,
即,


显然对于也成立,
∴的通项公式;
(2)

55.(1);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用表示及,即可求解作答.
(2)方法1,利用(1)的结论求出,,再分奇偶结合分组求和法求出,并与作差比较作答;方法2,利用(1)的结论求出,,再分奇偶借助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出,并与作差比较作答.
【详解】(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而,
则,
于是,解得,,
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2)方法1:由(1)知,,,
当为偶数时,,

当时,,因此,
当为奇数时,,
当时,,因此,
所以当时,.
方法2:由(1)知,,,
当为偶数时,,
当时,,因此,
当为奇数时,若,则
,显然满足上式,因此当为奇数时,,
当时,,因此,
所以当时,.
56.(1)
(2)
【分析】(1)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项和公式化简条件,求出,再求;
(2)由等比数列定义列方程,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有解的条件求的范围.
【详解】(1)因为,
所以,
所以,又,
所以,
所以,
所以,
(2)因为,,成等比数列,
所以,


由已知方程的判别式大于等于0,
所以,
所以对于任意的恒成立,
所以对于任意的恒成立,
当时,,
当时,由,可得
当时,,

所以
57.(1)
(2)
【分析】(1)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2)由为等差数列得出或,再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得,分类讨论即可得解.
【详解】(1),,解得,

又,

即,解得或(舍去),
.
(2)为等差数列,
,即,
,即,解得或,
,,
又,由等差数列性质知,,即,
,即,解得或(舍去)
当时,,解得,与矛盾,无解;
当时,,解得.
综上,.
58.(1)
(2)
【分析】(1)根据即可求出;
(2)根据错位相减法即可解出.
【详解】(1)因为,
当时,,即;
当时,,即,
当时,,所以,
化简得:,当时,,即,
当时都满足上式,所以.
(2)因为,所以,

两式相减得,

,即,.
59.(1)1
(2)
(3)
【分析】(1)根据定义得,再根据和项与通项关系化简得,最后根据数列不为零数列得结果;
(2)根据定义得,根据平方差公式化简得,求得,即得;
(3)根据定义得,利用立方差公式化简得两个方程,再根据方程解的个数确定参数满足的条件,解得结果
【详解】(1)
(2)

(3)假设存在三个不同的数列为数列.


∵对于给定的,存在三个不同的数列为数列,且
或有两个不等的正根.
可转化为,不妨设,则有两个不等正根,设.
① 当时,,即,此时,,满足题意.
② 当时,,即,此时,,此情况有两个不等负根,不满足题意舍去.
综上,
【点睛】本题考查数列新定义、由和项求通项、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步,考查综合分析求解能力,属难题.
60.(I);(II)证明见解析.
【分析】(I)根据,求得,进而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利用累加法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
(II)利用累乘法求得数列的表达式,结合裂项求和法证得不等式成立.
【详解】(I)依题意,而,即,由于,所以解得,所以.
所以,故,所以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所以.
所以().
所以,又,符合,
故.
(II)依题意设,由于,
所以,

.
又,而,

所以
.
由于,所以,所以.
即, .
【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累加法、累乘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考查裂项求和法,属于中档题.
61.(Ⅰ),;(Ⅱ)证明见解析;(Ⅲ).
【分析】(Ⅰ)由题意分别求得数列的公差、公比,然后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到结果;
(Ⅱ)利用(Ⅰ)的结论首先求得数列前n项和,然后利用作差法证明即可;
(Ⅲ)分类讨论n为奇数和偶数时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分别利用指数型裂项求和和错位相减求和计算和的值,据此进一步计算数列的前2n项和即可.
【详解】(Ⅰ)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
由,,可得d=1.
从而的通项公式为.
由,
又q≠0,可得,解得q=2,
从而的通项公式为.
(Ⅱ)证明:由(Ⅰ)可得,
故,,
从而,
所以.
(Ⅲ)当n为奇数时,,
当n为偶数时,,
对任意的正整数n,有,
和 ①
由①得 ②
由①②得,
由于,
从而得:.
因此,.
所以,数列的前2n项和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分组求和法,指数型裂项求和,错位相减求和等,属于中等题.
62.(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由已知得,且,取,得,由题意得,消积得到项的递推关系,进而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
(2)由(1)可得的表达式,由此得到的表达式,然后利用和与项的关系求得.
【详解】(1)[方法一]:
由已知得,且,,
取,由得,
由于为数列的前n项积,
所以,
所以,
所以,
由于
所以,即,其中
所以数列是以为首项,以为公差等差数列;
[方法二]【最优解】:
由已知条件知 ①
于是. ②
由①②得. ③
又, ④
由③④得.
令,由,得.
所以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方法三]:
由,得,且,,.
又因为,所以,所以.
在中,当时,.
故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方法四]:数学归纳法
由已知,得,,,,猜想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且.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时显然成立.
假设当时成立,即.
那么当时,.
综上,猜想对任意的都成立.
即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2)
由(1)可得,数列是以为首项,以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
,
当n=1时,,
当n≥2时,,显然对于n=1不成立,
∴.
【整体点评】(1)方法一从得,然后利用的定义,得到数列的递推关系,进而替换相除消项得到相邻两项的关系,从而证得结论;
方法二先从的定义,替换相除得到,再结合得到,从而证得结论,为最优解;
方法三由,得,由的定义得,进而作差证得结论;方法四利用归纳猜想得到数列,然后利用数学归纳法证得结论.
(2)由(1)的结论得到,求得的表达式,然后利用和与项的关系求得的通项公式;
63.(1)不可以是数列;理由见解析;(2);(3)存在;.
【分析】(1)由题意考查的值即可说明数列不是数列;
(2)由题意首先确定数列的前4项,然后讨论计算即可确定的值;
(3)构造数列,易知数列是的,结合(2)中的结论求解不等式即可确定满足题意的实数的值.
【详解】(1)因 为 所以,
因 为所 以
所以数列,不可能是数列.
(2)性质①,
由性质③,因此或,或,
若,由性质②可知,即或,矛盾;
若,由有,矛盾.
因此只能是.
又因为或,所以或.
若,则,
不满足,舍去.
当,则前四项为:0,0,0,1,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时,经验证命题成立,假设当时命题成立,
当时:
若,则,利用性质③:
,此时可得:;
否则,若,取可得:,
而由性质②可得:,与矛盾.
同理可得:
,有;
,有;
,又因为,有
即当时命题成立,证毕.
综上可得:,.
(3)令,由性质③可知:

由于,
因此数列为数列.
由(2)可知:
若;
,,
因此,此时,,满足题意.
【点睛】本题属于数列中的“新定义问题”,“新定义”主要是指即时定义新概念、新公式、新定理、新法则、新运算五种,然后根据此新定义去解决问题,有时还需要用类比的方法去理解新的定义,这样有助于对新定义的透彻理解.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考查的还是基础数学知识,所以说“新题”不一定是“难题”,掌握好三基,以不变应万变才是制胜法宝.
64.(I),;(II)(i)证明见解析;(ii)证明见解析.
【分析】(I)由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运算可得的通项,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运算可得的通项公式;
(II)(i)运算可得,结合等比数列的定义即可得证;
(ii)放缩得,进而可得,结合错位相减法即可得证.
【详解】(I)因为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其前8项和为64.
所以,所以,
所以;
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所以,解得(负值舍去),
所以;
(II)(i)由题意,,
所以,
所以,且,
所以数列是等比数列;
(ii)由题意知,,
所以,
所以,
设,
则,
两式相减得,
所以,
所以.
【点睛】关键点点睛:
最后一问考查数列不等式的证明,因为无法直接求解,应先放缩去除根号,再由错位相减法即可得证.
65.(1)的减区间为,增区间为.
(2)
(3)见解析
【分析】(1)求出,讨论其符号后可得的单调性.
(2)设,求出,先讨论时题设中的不等式不成立,再就结合放缩法讨论符号,最后就结合放缩法讨论的范围后可得参数的取值范围.
(3)由(2)可得对任意的恒成立,从而可得对任意的恒成立,结合裂项相消法可证题设中的不等式.
【详解】(1)当时,,则,
当时,,当时,,
故的减区间为,增区间为.
(2)设,则,
又,设,
则,
若,则,
因为为连续不间断函数,
故存在,使得,总有,
故在为增函数,故,
故在为增函数,故,与题设矛盾.
若,则,
下证:对任意,总有成立,
证明:设,故,
故在上为减函数,故即成立.
由上述不等式有,
故总成立,即在上为减函数,
所以.
当时,有,
所以在上为减函数,所以.
综上,.
(3)取,则,总有成立,
令,则,
故即对任意的恒成立.
所以对任意的,有,
整理得到:,


故不等式成立.
【点睛】思路点睛:函数参数的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应该利用导数讨论函数的单调性,注意结合端点处导数的符号合理分类讨论,导数背景下数列不等式的证明,应根据已有的函数不等式合理构建数列不等式.
66.(1)
(2)证明见解析
(3)
【分析】(1)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基本量运算即可得解;
(2)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及通项与前n项和的关系结合分析法即可得证;
(3)先求得,进而由并项求和可得,再结合错位相减法可得解.
【详解】(1)设公差为d,公比为,则,
由可得(舍去),
所以;
(2)证明:因为所以要证,
即证,即证,
即证,
而显然成立,所以;
(3)因为

所以


所以,
则,
作差得

所以,
所以.
67.(1),;
(2)(Ⅰ)证明见解析;(Ⅱ),前项和为.
【分析】(1)由题意得到关于首项、公差的方程,解方程可得,据此可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确定所给的求和公式里面的首项和项数,结合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计算可得.
(2)(Ⅰ)利用题中的结论分别考查不等式两侧的情况,当时,,
取,当时,,取,即可证得题中的不等式;
(Ⅱ)结合(Ⅰ)中的结论猜想,然后分别排除和两种情况即可确定数列的公比,进而可得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由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即可计算其前项和.
【详解】(1)由题意可得,解得,
则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求和得
.
(2)(Ⅰ)由题意可知,当时,,
取,则,即,
当时,,
取,此时,
据此可得,
综上可得:.
(Ⅱ)由(Ⅰ)可知:,
据此猜测,
否则,若数列的公比,则,
注意到,则不恒成立,即不恒成立,
此时无法保证,
若数列的公比,则,
注意到,则不恒成立,即不恒成立,
此时无法保证,
综上,数列的公比为,则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其前项和为:.
【点睛】本题的核心在考查数列中基本量的计算和数列中的递推关系式,求解数列通项公式和前项和的核心是确定数列的基本量,第二问涉及到递推关系式的灵活应用,先猜后证是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对学生探索新知识很有裨益.
68.(Ⅰ)详见解析;(Ⅱ)详解解析;(Ⅲ)证明详见解析.
【分析】(Ⅰ)根据定义验证,即可判断;
(Ⅱ)根据定义逐一验证,即可判断;
(Ⅲ)解法一:首先,证明数列中的项数同号,然后证明,最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即可.
解法二:首先假设数列中的项数均为正数,然后证得成等比数列,之后证得成等比数列,同理即可证得数列为等比数列,从而命题得证.
【详解】(Ⅰ)不具有性质①;
(Ⅱ)具有性质①;
具有性质②;
(Ⅲ)解法一
首先,证明数列中的项数同号,不妨设恒为正数:
显然,假设数列中存在负项,设,
第一种情况:若,即,
由①可知:存在,满足,存在,满足,
由可知,从而,与数列的单调性矛盾,假设不成立.
第二种情况:若,由①知存在实数,满足,由的定义可知:,
另一方面,,由数列的单调性可知:,
这与的定义矛盾,假设不成立.
同理可证得数列中的项数恒为负数.
综上可得,数列中的项数同号.
其次,证明:
利用性质②:取,此时,
由数列的单调性可知,
而,故,
此时必有,即,
最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
假设数列的前项成等比数列,不妨设,
其中,(的情况类似)
由①可得:存在整数,满足,且 (*)
由②得:存在,满足:,由数列的单调性可知:,
由可得: (**)
由(**)和(*)式可得:,
结合数列的单调性有:,
注意到均为整数,故,
代入(**)式,从而.
总上可得,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即数列为等比数列.
解法二:
假设数列中的项数均为正数:
首先利用性质②:取,此时,
由数列的单调性可知,
而,故,
此时必有,即,
即成等比数列,不妨设,
然后利用性质①:取,则,
即数列中必然存在一项的值为,下面我们来证明,
否则,由数列的单调性可知,
在性质②中,取,则,从而,
与前面类似的可知则存在,满足,
若,则:,与假设矛盾;
若,则:,与假设矛盾;
若,则:,与数列的单调性矛盾;
即不存在满足题意的正整数,可见不成立,从而,
然后利用性质①:取,则数列中存在一项,
下面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
否则,由数列的单调性可知,
在性质②中,取,则,从而,
与前面类似的可知则存在,满足,
即由②可知:,
若,则,与假设矛盾;
若,则,与假设矛盾;
若,由于为正整数,故,则,与矛盾;
综上可知,假设不成立,则.
同理可得:,从而数列为等比数列,
同理,当数列中的项数均为负数时亦可证得数列为等比数列.
由推理过程易知数列中的项要么恒正要么恒负,不会同时出现正数和负数.
从而题中的结论得证,数列为等比数列.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列的综合运用,等比数列的证明,数列性质的应用,数学归纳法与推理方法、不等式的性质的综合运用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
69.(1)是连续可表数列;不是连续可表数列.
(2)证明见解析.
(3)证明见解析.
【分析】(1)直接利用定义验证即可;
(2)先考虑不符合,再列举一个合题即可;
(3)时,根据和的个数易得显然不行,再讨论时,由可知里面必然有负数,再确定负数只能是,然后分类讨论验证不行即可.
【详解】(1),,,,,所以是连续可表数列;易知,不存在使得,所以不是连续可表数列.
(2)若,设为,则至多,6个数字,没有个,矛盾;
当时,数列,满足,,,,,,,, .
(3),若最多有种,若,最多有种,所以最多有种,
若,则至多可表个数,矛盾,
从而若,则,至多可表个数,
而,所以其中有负的,从而可表1~20及那个负数(恰 21个),这表明中仅一个负的,没有0,且这个负的在中绝对值最小,同时中没有两数相同,设那个负数为 ,
则所有数之和,,
,再考虑排序,排序中不能有和相同,否则不足个,
(仅一种方式),
与2相邻,
若不在两端,则形式,
若,则(有2种结果相同,方式矛盾),
, 同理 ,故在一端,不妨为形式,
若,则 (有2种结果相同,矛盾),同理不行,
,则 (有2种结果相同,矛盾),从而,
由于,由表法唯一知3,4不相邻,、
故只能,①或,②
这2种情形,
对①:,矛盾,
对②:,也矛盾,综上,
当时,数列满足题意,

【点睛】关键点睛,先理解题意,是否为可表数列核心就是是否存在连续的几项(可以是一项)之和能表示从到中间的任意一个值.本题第二问时,通过和值可能个数否定;第三问先通过和值的可能个数否定,再验证时,数列中的几项如果符合必然是的一个排序,可验证这组数不合题.
70.(1),,,
(2)
(3)证明见详解
【分析】(1)先求,根据题意分析求解;
(2)根据题意题意分析可得,利用反证可得,在结合等差数列运算求解;
(3)讨论的大小,根据题意结合反证法分析证明.
【详解】(1)由题意可知:,
当时,则,故;
当时,则,故;
当时,则故;
当时,则,故;
综上所述:,,,.
(2)由题意可知:,且,
因为,则,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
又因为,则,即,
可得,
反证:假设满足的最小正整数为,
当时,则;当时,则,
则,
又因为,则,
假设不成立,故,
即数列是以首项为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所以.
(3)(ⅰ)若,构建,由题意可得:,且为整数,
反证,假设存在正整数,使得,
则,可得,
这与相矛盾,故对任意,均有.
①若存在正整数,使得,即,
可取,使得;
②若不存在正整数,使得,
因为,且,
所以必存在,使得,
即,可得,
可取,使得;
(ⅱ)若,构建,由题意可得:,且为整数,
反证,假设存在正整数,使得,
则,可得,
这与相矛盾,故对任意,均有.
①若存在正整数,使得,即,
可取,使得;
②若不存在正整数,使得,
因为,且,
所以必存在,使得,
即,可得,
可取,使得;
综上所述:存在使得.
【点睛】方法点睛:对于一些直接说明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以尝试利用反证法分析证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