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5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5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0 15:0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城市5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统计,地球上生长着约200000种可食用的植物,其中2000~3000种曾被人类作为食物利用,200种曾被人类“驯化”。在这场人类“驯化”历程中( )
A.黄河流域成为粟的发源地 B.印度河流域最早培育出水稻
C.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D.两河流域成为了甘薯发源地
2.图1为湖南省博物馆“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上展出的一件文物精品。该文物可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我国( )
图1铁镰
A.最先掌握了先进的冶铁技术 B.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C.江南地区率先使用铁制农具 D.劳作方式发生变革
3.18—19世纪的英国,自然资源并未有根本的改变,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但新产业技术、新产业结构、新产业组织渐渐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当时的英国( )
A.广泛采用了新能源 B.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C.逐步完成了城市化 D.产业革命蓬勃兴起
4.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各成员方应为其他成员方分阶段的逐步开放金融、电信、旅游、教育、运输、医疗保险、建筑、环境、娱乐等经济领域。这说明,世界贸易组织( )
A.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步 B.维护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
C.积极推进全球服务贸易发展 D.实现了世界自由贸易目标
5.公元前6000—前1500年,安第斯山的居民掌握了选种技术,培育出玉米、花生等特色作物,开始大面积建造房屋、从事纺织和生产,形成了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村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安第斯山居民( )
A.开启了人类的定居生活 B.培育出世界最早玉米和花生
C.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 D.创造出灿烂的古代玛雅文明
6.1825年,伊利运河(图2所示)竣工并全线开通,它拉出了世界上最繁华大都市之一的纽约,五大湖地区的工业产品可以通过哈德逊河经纽约港出海,使当时比费城和波士顿小的纽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城市。这反映了( )
图2
A.纽约州政治地位迅速提高 B.运河开通引发了工业革命
C.拉丁美洲运河经济的崛起 D.交通改变了国家城市格局
7.二战期间,青霉素大量生产,成为与原子弹、雷达并列的三大发明之一,它让人类不再恐惧细菌感染,平均寿命得以显著延长,亚历山大·弗莱明等人因此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奖。据此可知,青霉素( )
A.发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B.改变了人类的抗菌史
C.成为人类防治疟疾特效药物 D.由法国细菌学家发明
8.历史上,正是由于意大利利玛窦以及一批来华传教士的努力,使得西方世界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认识了一个文化深厚的中国,也让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一个不同文化的西方。由此可见,利玛窦等人的行为( )
A.促进了东西方间的文化双向交流 B.开启了西方文化侵略先河
C.揭开了中意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D.促进了西学在华广泛传播
9.图3中的神庙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卢克索最负盛名的卡尔纳克神庙的一部分,而后者是集圣殿、圣亭、塔门和方尖碑为一体的建筑体系。这一遗址反映了( )
图3孟图神庙区遗址全貌
A.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B.古代法老的建筑成就
C.神秘的印第安文化 D.基督教全盛时期景象
10.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400/396年)撰史是当代人写当代史,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被认为是古代史家“如实直书”的典范,受到近现代史家的一致肯定和推崇。据此可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
A.实录了古代罗马战争 B.成为古希腊史学经典之作
C.用神秘的巴利文撰写 D.奠定了阿拉伯史学的根基
11.英国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评论说:“这种艺术曾一度衰颓而又兴起,在11世纪达到了新的高峰。它在东欧仍然是现代的艺术传统。它说明了新的官方基督教的抑制和冲动。东方的特性,尤其是埃及和波斯的倾向被强加于古典传统之上。”这一评价旨在( )
A.肯定古希腊的古典艺术 B.阐释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C.颂扬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D.揭示拜占庭艺术的特色
12.世界名著《源氏物语》完成于11世纪初,在英、德、法等国有脍炙人口的译本,著作开头提到皇上晨夕披览《长恨歌》画册,在第八回的花宴上,源氏公子穿的是白地彩纹中国薄绸常礼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日本文学蕴含有中国元素 B.中国文化艺术传入到欧洲
C.古代朝鲜吸收了中华文化 D.印度文学受到唐文化影响
13.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大概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断了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建立起了吠陀文化,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反映了( )
A.印欧人迁徙影响南亚文化发展 B.亚欧游牧民族迁徙中断了古印度文明
C.农耕文明不断向古代印度扩张 D.东正教发展成为古印度时期主要宗教
14.据估计,1492—1542年间有1500万印第安人惨遭杀戮,古巴岛原有的30万土著居民所剩无几,海地岛的25万居民只剩下500人。这主要是因为( )
A.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贩卖黑人奴隶贸易的兴起
C.美国高举起“大棒政策” D.欧洲殖民者疯狂殖民扩张
15.在每年一度的新年电视演讲中,新加坡领导人要用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4种语言向全国人民发表演说。在政府看来,英语是科学、工艺、技术、商业及行政管理所采用的语言,而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则是各族群文化遗产与优良传统的载体,不可消失。据此可知,在新加坡( )
A.英语地位最为突出 B.马来人的数量最多
C.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D.各民族实现了平等
16.1933—1944年,美国政府采取了宽容政策,接纳的欧洲犹太知识难民22842~25535人。这场移民潮出现的背景是( )
A.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B.罗斯福新政的全面推行
C.德国实行民族迫害政策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17.据史料记载,公元878年黄巢进城时,在广州居住的阿拉伯等国商人就有12万人之多。这反映了( )
A.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B.东西方间的商业贸易开通
C.阿拉伯人控制了广州城 D.黄巢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18.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荒漠中,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和交通枢纽,在历史上占有非比寻常之位,这里出土了西夏时期《番汉合时掌中珠》、彩绘双头佛和元代纸币等文物。这一遗址可用来说明我国( )
A.宋代朝廷重视北方边疆贸易 B.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壮举
C.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王朝史实 D.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繁荣
19.1949年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集团的形成,标志着战后欧洲在经济上被划成两部分,统一的世界经济被分化成了相互隔绝的两大体系。这说明当时( )
A.新中国成立影响世界经济格局 B.冷战阻碍了世界商业贸易发展
C.社会主义构建起平等经济关系 D.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遭到破坏
20.有学者根据公元前3世纪的纸草文献对早期托勒密埃及的家庭情况作过统计,发现希腊语取代埃及语成为官方语言,人们用希腊语交谈,书写文章、信件。这反映了当时( )
A.北非地区出现纸草文献 B.埃及人放弃了文化传统
C.希腊人统治着埃及地区 D.希腊化时代埃及的情形
21.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1542年,西班牙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规定( )
A.推动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发展 B.促进了拉美自由平等社会发展
C.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 D.受到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影响
22.19世纪早期,西方首次建立了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大学教师是科研工作者,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这种做法( )
A.率先在美国大学中出现 B.促成了大学职能的转变目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导致大学倾向于世俗化
23.15世纪,西欧的书籍生产事业从抄写者的案头移至印刷商的作坊,称得上是图书生产领域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 )
A.“新一代的书籍”被催生 B.英国人引领了图书出版潮流
C.现代工厂制度逐渐确立 D.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诞生
24.图4漫画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对正准备在已经全部毁坏的文物古迹“祖祠”原址上进行重建的行为进行劝阻,告知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原址上重建。该漫画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 )
图4
A.违背了《世界遗产公约》保护规定 B.妨碍了民间文化古迹正常修复重建
C.符合国际文物古迹保护原则和方法 D.说明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得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许多国外媒体和民众纷纷追忆他的生平,感念他做出的卓越贡献。袁隆平院士造福苍生的情怀和对世界的卓越贡献为世人所铭记。
国外媒体怀念袁隆平的报道 ○新加坡《海峡时报》等诸多媒体回顾了袁隆平院士的生平,称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水稻。 ○关于袁隆平院士的理想,新加坡《南华早报》引用了他的一句话:“我一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 ○《印度报》援引世界粮食奖基金会的评论称,“袁隆平的独创性影响已经超越了中国的水稻产业”,因为其他作物的生产者“成功地利用水稻双系育种系统探索了类似的高粱和油菜杂交系统,从而提高了产量”。 ○《纽约时报》称,袁隆平开发的高产杂交水稻帮助缓解了亚洲和非洲许多地区的饥饿和贫困,挽救了无数生命,助推了让大多数世人摆脱饥饿的“绿色革命”。 ○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摘编自杨博《伟业济世:国外媒体和民众怀念袁隆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隆平一生追求“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的世界意义。(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传播,是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既相互碰撞又融合的结果。佛教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人自身的修养,推行一种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这比较适应于东方特别是儒家修身为本的道德哲学,所以在东方得到广泛传播。佛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别的外来文化不能企及的。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到处可见佛教的影响,人们常说的世界、实际、绝对、一尘不染、三生有幸等,都来自佛教用语。佛经存在着“上天下地毫无拘束的幻想力”,使中国的评书、戏曲、文学深受其影响,由此才会有《西游记》《封神演义》这类经典作品的产生。随着佛教的传播,寺、塔等建筑物逐渐增多起来。洛阳白马寺、苏州寒山寺、西安大雁塔、杭州六和塔等不再只是一些宗教建筑,已经成为中国古建筑中的艺术结晶。以云岗、龙门、敦煌三大石窟艺术为代表的中国石窟艺术,遍布全国,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宝藏。佛教对中国民间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因果报应、轮回转生、修行成佛”等一套说教,这些说教逐渐形成了庙神膜拜和超度亡灵的信仰民俗。
——摘编自王霁主编《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其能在中国传播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影响。(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尽管茶文化的源头只有一个——中国茶文化,但它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的流变却是异常丰富。在西欧诸国茶文化中,英国红茶文化最为世人称道。1650年前后,已经有英国人偶尔饮茶了,因为稀少而昂贵,中国的茶叶被人们普遍视为一种神奇的药物。1664年和1666年东印度公司的两次献茶活动推动了茶在英国上层社会的流行,家庭茶会成了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8世纪初,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9世纪时,英国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普通英国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饮茶习俗变得更加普及,此时英国的茶叶消费量几乎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19世纪末,人们甚至将“茶”和“英国”看成是一个整体,认为英国如果没有茶就失去了国家和人民存在的意义,这当然有点夸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茶对英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图5《正在喝茶的英国家庭》(约瑟夫·范阿肯绘于1727年)
——摘编自关剑平主编《世界茶文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叶”流入英国后发生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饮茶之风盛行的背景,说明其对英国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10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14年以来,西方世界同时经历了衰落与成功。在亚洲人看来,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1914年秋,正当欧洲国家纷纷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整个欧洲的灯光都在熄灭。”他的评论的确很有道理,而且比他当时所能预见的还要正确得多。不论从欧洲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引人注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不同的人对历史上同一场战争有着不同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场战争,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历史·答案
1~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A 2.B 3.D 4.C 5.C 6.D 7.B 8.A 9.B 10.B
11.D 12.A 13.A 14.D 15.C 16.C 17.A 18.D 19.B 20.D
21.C 22.B 23.A 24.C
25.(1)背景:中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中华民族素有重农固本传统;中国粮食供应出现困难;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世界意义:发展了人类农业科学技术;缓解了亚洲和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饥饿和贫困;促进了人类“绿色革命”发展;推动世界粮食安全事业发展;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做出了历史性贡献。(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6.(1)特点:传播时间长;传播地域广;传播领域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原因:顺应了封建统治需要;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佛教文化本身的宗教思想与儒学相契合;中国化后的佛教得到中下层民众支持。(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影响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礼仪习俗;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等文学艺术;影响中国的建筑艺术;佛教宣扬消极避世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7.(1)变化:由药物变为饮品;由奢侈品变为日常用品;由舶来品发展为国家文化认同。(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背景: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世界贸易快速发展;平等、自由等思想理念深入人心。(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塑造了温馨典雅的家庭氛围;提供了优雅闲适的社交环境;变革了社会习俗;促进了社会文明发展;深刻影响了经济和文化。(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8.示例:
论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2分)
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绝大多数地区沦为西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西方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埋下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火种;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在东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觉醒,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胡志明领导越南人民转向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在南亚,印度人民在甘地领导下持续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尼赫鲁更加明确地提出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9分,言之成理即可)
综上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1分)(“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